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作者于1992年5月和1993年6月分别在安徽省大别山区的舒城县小涧冲林场和皖南山区祁门县的赤岭口获得3号黑冠鹃隼 A.L.syama 鸟标本。是该鸟在我国分布的最北限。为安徽省鸟类新记录。  相似文献   

2.
红隼的生态和繁殖生物学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1989-1991年的4-8月,在山西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对红隼生态和繁殖生物学进行了观察。已知该鸟的栖息地有三种:营巢地、觅食地和短暂停息地,利用率分别为39.42%、40.37%和20.19%。该鸟的种群密度在繁殖前4月为2.06,繁殖后的8月为2.89,繁殖后比繁殖前的种群密度增加40.29%。该鸟营巢于悬崖峭壁的洞穴或石缝;产卵多在5月,产卵与孵卵同步;窝产卵3-6枚,孵化期29-30天。其食物组成为小型啮齿动物、小型鸟类和昆虫,分别占64.26%、31.50%和4.26%。  相似文献   

3.
1996-1998年的4-9月,在山西省沁水县的张马十字河流域,对金眶Hang的繁殖进行了研究。该鸟在本区为夏侯鸟,4月3-6日迁来,居留160-163天,栖息生境主要在河岸、砂滩、卵石间,遇见率为0.53只/km。5月营巢及产卵,窝卵数3-4枚,孵化期22天。雏鸟为早成鸟,随新鸟在巢外生活21天后,可独立生活。  相似文献   

4.
1985—1994年的3—11月,在山西省代县对小鸊鷉的繁殖生物学进行了研究。该鸟在山西省为夏候鸟,每年最早3月6日迁来,最晚11月24日迁离,居留期为255天左右。种群密度在繁殖前的4月为1.37,繁殖后的9月为1.95(只/ha)。产卵始期为5月27日,日产1枚,窝卵数5—8枚,产出第二枚卵时开始孵卵。观察到最早孵卵期为5月28日,孵卵期20-22d。雏鸟出壳先后顺序与产卵先后顺序相一致,孵化率为95.45%,雏鸟为早成鸟。  相似文献   

5.
黄腹角雉的饲养繁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笼养下黄腹角雉自3月下旬开始产卵,6月中旬结束,产卵期持续近3个月。年产窝数3.5窝,年均产卵10.8枚/只雌鸟。1994,1995年卵的受精率和化率分别为26.7%。12.5%和68.6%,47.8%,对孵化率人低的原因进行了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6.
1992—1994年的5—9月,在山西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对黄眉姬的繁殖生态作了观察。结果表明,该鸟的迁徙期为5月中旬和9月上旬;种群密度为6.6只/km2。窝卵数4—6枚,孵卵期12-13d,孵化率为89.5%,育雏期12d。  相似文献   

7.
1992-1994年的5-9月,在山西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对黄眉姬Weng的繁殖生态作了观察,结果表明,该鸟的迁期为5月中旬和9月上旬,种群密度为6.6只/km^2,窝卵数4-6枚,孵卵期12-13d,孵化率为89.5%,育雏期12d  相似文献   

8.
鸟类在消灭农林害虫和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有着特殊的贡献,以鸟治虫是综合防治的重要措施之一。为了探索一条南方有效的生物防治途径,我们制订了具体试验方案,于1984年7月从安徽省定远县泉坞山林场引进40只野生的灰喜鹊幼鸟(除损耗外,供1985年试验29只;供1986年试验22只),在白云山开展了灰喜鹊的饲养、繁殖、驯化和放鸟治虫方面的试验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帽儿山实验林场1998年春季鸟类环志报道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1998年3月28日 ̄5月16日(50天)共环志鸟类1019只,日均20.4只,最高日65只,最低日6只。原地回收鸟5种82只,是几年来回收种类、数量最多的一季。  相似文献   

10.
北红尾鸲的繁殖习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1-1993年3-7月,在山西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机关大院,对北红尾鸲的繁殖习性进行了研究,已知该鸟的繁殖周期为76-81d,窝卵数2-8枚,孵化率93.04%,雏鸟成活率90.16%,生产力18.63。  相似文献   

11.
张云  刘明  于康震 《病毒学报》2005,21(2):145-149
虽然流行性感冒(流感)病毒的自然宿主是野生水禽类,作为宠物的雀形目鸟(Passeriformes)不代表流感病毒主要储存库,但Stallknecht和Shane 1988年对21318份鸟的样品分析后发现,雀形目鸟中流感病毒的分离率占2.9%,表明雀形目鸟在流感病毒储存库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另外,这类鸟种类繁多,分布于世界各地,国际贸易又加强了这类鸟在世界范围的流动性,  相似文献   

12.
小辟鸟生态的观察王姣梁余金连奎张耀文(辽宁鸟类研究中心大连116013)关键词小生态盘锦小辟鸟(Podicepsruficolis)在盘锦为夏候鸟(繁殖)。1987年7月-1988年9月我们在盘锦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内对其生态进行了观察,现将结...  相似文献   

13.
帽儿山1999年春季鸟类环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9年春季60天环志鸟类70种3111只,日均51.8只。蓝尾鸲数量在往年第一位降到第四位,田鸟升到第二位。估计黄唯鸟、灰头鸟的寿命为4-5年。在环志做法上有几点改进。  相似文献   

14.
黑嘴茑繁殖生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1987-1991年笔者在盐城自然保护区对黑嘴鸥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黑嘴鸥于每年4月中旬迁来,9月下旬迁走,居留期为5个多月。繁殖期间,黑嘴鸥的配偶关系为一雄一雌,集群营地面巢,雌雄鸟共同筑巢,一般一天即可完成;5月10日前后进入产卵期,窝孵以3枚为主,孵化期约21天;雏鸥为半早成鸟,约40天即可飞翔,雏鸥为半早成鸟,约40天即可飞翔,身体量度也近似于成鸟,繁殖种群为1000余只。  相似文献   

15.
白鹭的生态观察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自1985年以来,作者对曲阜孔庙中白鹭的迁徙、繁殖生态,采用了定点、定巢全天重点观察和定期、定时连续调查的方法。得知:白鹭是曲阜的夏候鸟,在曲阜栖息半年左右。种群繁殖期二个半月左右,雌雄两亲鸟共同筑巢,交替孵卵,孵化时间20天,个体产卵量3—6枚。幼鸟为晓成鸟,需两亲鸟一个月左右的哺育。  相似文献   

16.
黑嘴鸥繁殖生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1987-1991年笔者在盐城自然保护区对黑嘴鸥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黑嘴鸥于每年4月中旬迁来,9月下旬迁走,居留期为5个多月。繁殖期间,黑嘴鸥的配偶关系为一雄一雌,集群营地面巢,雌雄鸟共同筑巢,一般一天即可完成;5月10日前后进入产卵期,窝卵以3枚为主,孵化期约21天;雏鸥为半早成鸟,约40天即可飞翔,身体量度也近似于成鸟,繁殖种群为1000余只。  相似文献   

17.
江西省鸟类新纪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西省鸟类新纪录1993年6月一1994年12月,我们在进行宜春地区鸟兽资源调查研究课题期间,采集到白额验(Pghusleucomelas)、鹰雕(Sp。aetusnlpokus由人大加nsis)、灰背椅鸟(Sturn。slnensls)、黑领掠鸟(...  相似文献   

18.
1985-1994年的3-11月,在山西省代县对小PiTi的繁殖生物学进行了研究。该鸟在山西省为夏候鸟,每年最虫3月6日迁来,最晚11月24日迁离,居留期为255天左右。种群密度在繁殖前的4月为1.37,繁殖后的9月为1.95(只/ha)。产卵始期为5月27日,日产1枚,窝卵数5-8枚,产出第二枚卵时开始孵卵。观察到最早孵卵期为5月28日,孵卵期为20-22d。雏鸟出壳先后顺序与产卵先后顺序相一致  相似文献   

19.
2003年10月至2004年4月,在对海南[开鸟]进行驯养的基础上,采用全部事件取样法研究了笼养海南[开鸟]的活动时间分配。结果表明:笼养海南[开鸟]一天中除静栖和静立外,其余各行为所占时间比例在白天极少,而在晨(5:00~7:00am)、昏(19:00~21:00pm)和午夜(23:00~1:00am)较大,呈明显的日活动节律;节律变化与季节有关;海南[开鸟]各种行为活动所占比例依次为静栖82.48%、静立8.64%、运动5.36%、取食1.97%、身体护理1.30%、其它0.25%。其时间分配不受季节(春、秋、冬季)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发现从始祖鸟到反鸟的重要缺失环节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16  
最近在中国辽宁省北票地区中生代义县组地层中又发现了迄今最为原始的反鸟──始反鸟(Eoenantiornis buhleri gen. et sp. nov.)。在系统进化上,这一具有牙齿的反鸟介于始祖鸟和华夏鸟(Cathayornis)之间,后者也产于中国的同一地区的早白垩世九佛常组中。这种过渡或转变突出地表现在其肩带上.新属与其他鸟类的牙齿具有共同的特征,这也说明该种齿型和其独特的植入和替换方式是所有已知中生代具牙齿鸟类的共同特征。该鸟小于始祖鸟和孔子鸟,但大于早白垩世的反鸟类。这表明在反鸟类的早期演化中,向小个体方向演化趋势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