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王益人 《人类学学报》2018,37(4):590-601
晋西南古称河东,位于汾渭地堑中部,包括临汾盆地、运城盆地以及中条山南麓黄河沿岸。这里自古就是中华民族文明重要发祥地,也是研究人类起源、发展、演化的重要地区。20世纪5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山西地堑发现了300余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和地点。这些发现业已证明晋西南的临汾、运城以及中条山南麓黄河沿岸,从早更新世初期直到更新世结束一直有人类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其中西侯度遗址、匼河遗址群、丁村遗址群、下川遗址群、柿子滩遗址群,代表了东亚旧石器时代人类200万年以来从能人→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各个不同发展阶段一个完整的演化历程。因此,这里成为中国大陆一个非常重要的远古人类演化场。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一区域旧石器考古的回顾,找出我们工作中的不足以及需要努力的方向,并向本地区考古学研究的开拓者贾兰坡、王建、王择义等老一辈考古学家致敬。  相似文献   

2.
洞门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新城镇沙女沟村东1 km处,西距丁村遗址5.1 km。2015年10月~2016年5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发掘,发掘面积27 m2。遗址地层自上而下依次为表土层、马兰黄土层(L1)、棕红色古土壤层(S1)。包括石制品、动物化石碎片、炭屑等在内的文化遗物均出土于S1中。另外在遗址西侧100 m左右的L1内采集石制品2件。石制品原料以角页岩为主,类型包括石核、石片、石器、断块等。与此同时,在沙女沟村东黄土台塬的S1地层中发现多个类似的原地埋藏的石器地点,说明在末次间冰期丁村遗址群附近汾河东岸至大崮堆山之间的黄土塬区人类活动十分频繁,且持续较长时间。研究表明,洞门遗址是一个别于丁村遗址的河流相埋藏类型的临时营地,它的发现为进一步认识丁村人的活动范围、行为模式以及末次间冰期及末次冰期古人类活动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3.
王幼平 《人类学学报》2003,22(2):175-176
20世纪的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走过了 80年的历程。从 2 0世纪 2 0年代的起步一直到世纪交替之际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及其前身“新生代研究室”、“古脊椎动物研究室”等 ,一直是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发掘与研究的中心。经过几代学者辛勤工作 ,发掘了大量的旧石器时代遗址 ,发现数量众多重要的远古人类文化遗存 ,撰写了大量的研究报告、论文与专著 ,为追溯我们祖先遥远的过去 ,探索远古人类与旧石器时代文化在中国大陆的演化历程 ,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高星博士与侯亚梅博士主编的这部新书 ,就是这个研究机构几代旧石器考…  相似文献   

4.
贵州水城硝灰洞旧石器文化遗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解放前,在国民党反动政府统治下,贵州地区是旧石器考古空白区之一。解放后,在伟大领袖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贵州的考古事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自1964年秋发现黔西观音洞旧石器时代早期的遗址以来,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期间,又发现了桐梓岩灰洞、水城硝灰洞、兴义猫猫洞等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所有这些发现,都是文化大革命的丰硕成果,为旧石器时代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硝灰洞遗址,是1973年夏天,当地地质工作者,在毛主席“开发矿业”方针指引下,寻找地下资源过程中发现的。同年年底省博物馆派陈云、吴至康和笔者前在清理和发掘。整个工作自1973年12月至1974年1月上旬结束。本文介绍的是水城硝灰洞旧石器文化遗址的初步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5.
惊人的发现山西省襄汾县丁村是中外闻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1954年发现的丁村人和丁村文化,成为我国古人类演化和古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环节。最近,在丁村以东七公里的群山中,我们新发现了一处巨大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器制造场,其规模之大,石器之丰富,远远超过了山西怀仁鹅毛口和太原古交的两处石器制造场。过去十年中,考古工作者在丁村附近发现了早于和晚于丁村文化的一系列旧石器地点,表明丁村遗址包含了从旧石器时代早期至晚期的文化遗存。从石器出土的丰富程度来看,我们一直推测丁村附近可能有  相似文献   

6.
正乌兰木伦旧石器遗址位于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新区乌兰木伦景观湖畔,是一处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古人类活动遗址,获评"2011年度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自2010年发现并连续开展考古发掘以来,不断涌现的考古新发现和研究成果,如出土于遗址地层中的保存基本完整的披毛犀骨骼化石和披毛犀软肋骨化石,都是世界范围内的首次发现;对遗址出土石制品拼合与埋藏成因的研究、剥片技术研究、工具类型与修理技术  相似文献   

7.
神农架犀牛洞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武仙竹 《人类学学报》1998,17(2):121-136
本文记述犀牛洞旧石器遗址的发掘收获及初步研究成果。该遗址在我国南方旧石器时代遗址中是比较重要的。其文化性质为深入研究南方旧石器的文化类型增添了新材料。遗址海拔2102m,向人们显示出高海拔山地旧石器考古的良好前景。遗址动物群丰富,可使人们对动物群的演变与生态有更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在极其沉痛地哀悼伟大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逝世的时刻,9月14日上午,在著名的丁村遗址发现了新的古人类化石(一个大约十万年前的小孩右顶骨化石)。山西襄汾县丁村遗址是我国旧石器时代中期最丰富的既有人化石也有旧石器的遗址,时代距今约10万年。丁村遗址古人类遗物之多在我国同期各遗址中  相似文献   

9.
王建 《人类学学报》1986,5(2):172-178
山西下川遗址和丁村遗址群7701地点均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典型细石器。前者也于下川富益河圪梁第二级阶地上部;后者位于汾河第二级阶地底部。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晚期;7701地点比下川稍早。 本文根据地貌、地层和所含的文化遗物,结合碳-14测据,与安志敏先生在《中国晚期旧石器的碳-14断代和问题》中对下川、丁村提出的异议,进行了讨论,认为两遗址的时代与性质依然可信无疑。  相似文献   

10.
方家沟遗址位于河南省登封市方家沟村,2014~2015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该遗址进行两次发掘,发现大量石制品和动物化石以及原地埋藏的遗迹现象。石制品类型包括备料、石核、石片、断块、碎屑、石锤、石砧、工具等,整体面貌属于华北常见的石片石器工业。古人类在自然沟内短期活动形成的遗迹(G1)蕴含了空间利用方式的信息,对于进一步研究嵩山东麓MIS3阶段人类活动与行为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模拟打制是史前考古研究中的重要实验考古方法之一,对于正确认识考古标本的类型和技术、解读当时人类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积累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本文简要回溯了模拟打制实验的发展史,并评述其应用现状。模拟打制实验在欧美有较长的发展与应用历史,但最终趋向了不同的发展方向。传统的模拟打制实验研究在欧洲得到了更加深入的继承和发展,而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逐渐发展起了以定量控制、数理统计为核心的实验方法。本文以近期在山西丁村开展的角页岩模拟打制实验为例,介绍传统的模拟打制实验的基本流程和内容,包括实验的内容设计、实施及记录和分析等。本次实验结果肯定了硬锤锤击技术在丁村角页岩石核剥片和修理中的广泛应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以往对使用碰砧法的推测。文章最后对模拟打制实验存在的问题和应用前景作了讨论和展望。  相似文献   

12.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是位于河南、湖北交界处的丹江口水库,这一区域是南北方人类迁徙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生态廊道。为配合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文物部门组织对丹江口水库淹没区进行了系统考古调查,仅在河南淅川境内就发现了30多处旧石器时代中晚期遗址和化石地点。2009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大学等单位对其中20余处遗址和地点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超1万平方米,发现石制品2万多件。本文重点介绍了丹江口水库(河南)淹没区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和主要研究成果:1)该区域广域的、持续性的人类活动表明本地区是早期人类活动的密集区;2)出土石器特征同时具备南方砾石石器工业和北方石片石器工业的特点,有明显的南北方石器加工技术相互融合的现象;3)石器残留物分析,为了解遗址附近环境和先民植物利用提供了线索;4)遗址年代从距今约50万年到1万年左右,大致相当于旧石器时代早期晚段至旧石器时代晚期,是旧石器考古的关键时期;5)个别遗址发现的陶器残片、烧土类遗存以及燧石石叶等文化因素,为解决中国石叶技术源流和新、旧石器过渡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3.
2019年6-8月,在秦岭东部南洛河流域河南卢氏盆地开展古人类和旧石器考古遗址调查,在南洛河不同阶地之上的黄土堆积地层中新发现旧石器地点27处,采集石制品123件。部分石制品采自于阶地顶部暴露的黄土地层剖面上。石制品包括石核、石片、断块、碎屑、石器等类型,整体属于简单的石核-石片工业。原料为取自河滩砾石堆积的石英、砂岩和石英岩等。石核为简单剥片的单台面石核和转向剥片石核。石器组合中既有手镐、砍砸器等重型类型,也有以石片为毛坯的中小型刮削器等。根据黄土-古土壤地层序列初步判断,多数地点的石制品出自黄土L1-S2地层堆积,年代范围涵盖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西庄村南(19LS35)和九寨山(19LS27)两个地点的2件石制品则出自更早的S9和S13古土壤地层堆积中,它们的发现为进一步探寻南洛河流域最早的古人类活动提供了关键性的考古学证据。本次调查扩大了卢氏盆地旧石器时代遗存的时空分布范围,为本区域旧石器遗址的保护和制订研究计划提供了更为全面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L'Anthropologie》2022,126(3):103028
The Lower-to-Middle Paleolithic transition of the Levant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particularly because the early Middle Paleolithic is the period when the earliest anatomically modern humans fossils known to date in Eurasia have been attested in that part of Asia . The associated lithic assemblages are a significant source of information for investigating the cultural landscape of this important transition. This paper presents a new dataset from the 2003–2009 excavations at Dederiyeh Cave, northwest of Syria. A techno-typ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lithic industry reveals a common practice of blade blank production, which corroborates the other known early Middle Paleolithic assemblages of the Levant. However, its strong emphasis on Levallois core reduction and sidescraper manufacturing is noteworthy.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finding deserves further research from multiple viewpoints, including the functional and spatio-temporal variability of hominin activities in this period. It will be also important to interpret the techno-typological diagnostics of the early Middle Paleolithic assemblage of Dederiyeh considering its geographic location at the northern end of the Levant, distant from the previously known sites in the central and southern Levant.  相似文献   

15.
类型学是考古材料描述与分析的基础。近年来,学者们对类型学尤其是旧石器时代石器类型学的反思较多,涉及类型学的理论基础、分类原则、类型学的考古解释能力等各个方面,然而少有中国学者系统介绍西方常用的旧石器考古类型学体系。鉴于此,本文主要介绍D. de Sonneville-Bordes与J. Perrot建立且在欧洲、西亚及北非应用较为普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类型学,并思考旧石器考古学中类型学应用的相关问题。由于文化的区域多样性,描述中国的旧石器考古学材料时显然不能照搬欧洲的类型学体系,但可参考它并建立适宜于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材料描述的体系。若此,一方面,我们可以更好地将中国的旧石器晚期考古材料与其他地区的相关材料进行对比;另一方面,可以揭示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类型的区域多样化。  相似文献   

16.
高星 《人类学学报》1999,18(1):1-15
本文探讨了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考古学研究的若干问题,包括研究历史、资料现状、年代学手段、石器技术的特点及发展变化,以及与西方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历史渊源及现状比较。通过对“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这一术语的来源及其所涵盖的时限及文化内涵的演变,对这一时代界定所采取的原则和方法,以及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特点的考察,作者认为“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不是一个严格和有意义的学术概念,因而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应摒弃传统的3期断代模式,而改为早、晚两期的2分法。文章并对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延续时间的长久和晚期出现新的文化内容的动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L'Anthropologie》2022,126(3):103053
Between 2012 and 2019, the surveys conducted by the French archaeological mission of the Soulaimanih Governorate in the Rania and Peshadar plains of Iraqi Kurdistan, previously devoid of Paleolithic records, have yielded numerous lithic assemblages from open-air sites, caves and rock-shelters. We present here six lithic assemblages from the three districts surveyed, Rania, Peshdar and Dukan. Despite the absence of chronostratigraphic contexts and the still fragmentary data, the first typo-technological analyses carried out allow us to propose a first techno-cultural attribution to the Paleolithic and, more specifically for some assemblages, to the Middle Paleolithic. Among the sites uncovered, it is certainly the Paleolithic shelter of Sarsyan-Rostam Agha that was the most distinctive and which represents, with the Shanidar cave, one of the rare Paleolithic sites preserved in the northwestern Zagros. Its preserved Paleolithic sequence, rich in archaeological remains, and explored in a test-pit conducted in 2018, shows clear affinities with the Mousterian Zagros industries, a well-defined entity based on sites such as Shanidar, Bisitun, Warwasi and Mar Tarik.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的旧石器考古发掘与研究始于上世纪30年代,迄今为止已有正式报道或发表的遗址和地点100余处,分布在黑龙江省境内各处,年代上均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2017年初,根据齐齐哈尔市查哈阳农场群众提供的线索,笔者等在甘南县环太平湖水库周边发现多处旧石器地点以及原料产地.经对该地区的踏勘调查和对一处地点的小规模剖面清理发现...  相似文献   

19.
《L'Anthropologie》2021,125(5):102964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present a review of current knowledge concerning the Paleolithic records and the related natural environmental setting in the Eurasian Far East and Hokkaido, located at the northern tip of the Japanese islands. At present, it is quite difficult to answer whether the archaic humans dispersed from Siberia and northern China across the Amur River basin and Sakhalin into Hokkaido or not, because there is no reliable evidence indicating the Lower and Middle Paleolithic in Hokkaido. We demonstrate that the Upper Paleolithic assemblages in Hokkaido can be divided into at least three phases such as the early Upper Paleolithic (EUP), the middle Upper Paleolithic (MUP), and the late Upper Paleolithic (LUP), based on a synthesis of available radiocarbon dates and the techno-typ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lithic assemblages. It is reasonable to suggest that the lithic assemblage from the Rubenosawa site, located in northern Hokkaido, and some of lithic assemblages at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Middle to Upper Paleolithic or the initial Upper Paleolithic (IUP) in Siberia share the relative similarities of techno-typological attributes in the reduction sequences, although the reliable radiocarbon dates have not been obtained from the Rubenosawa site unfortunately. Also, the emergence of microblade technology at the MUP in Hokkaido, such as represented by the microblade assemblage recovered from the Kashiwadai-1 site, central Hokkaido, indicates a clos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Eurasian Far East and Hokkaido. As a result, the comparison of archaeological evidence in these regions provides us with a suggestion that the appear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Upper Paleolithic assemblages in Hokkaido were sometimes associated with the human dispersions and the mutual contacts crossing between the Eurasian Far East and Hokkaid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