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摘要 目的:探讨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C)血清S100钙结合蛋白(S100)A2、S100A12与炎症因子的相关性分析及对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102例活动期UC患者为活动期组,根据2年后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另选取同期来院复查的50名缓解期UC患者为缓解期组,50名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三组血清S100A2、S100A12与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采用Pearson/Spearman相关性分析活动期UC患者血清S100A2、S100A12与炎症因子水平的相关性,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活动期UC复发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血清S100A2、S100A12水平对活动期UC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对照组、缓解期组、活动期组血清S100A2、S100A12、CRP、IL-6、TNF-α水平依次升高(P<0.05)。活动期UC患者血清S100A2、S100A12与CRP、IL-6、TNF-α水平均呈正相关(P均<0.001)。随访2年,102例活动期UC患者复发率为56.86%(58/102)。单因素分析显示,病情严重程度、CRP、IL-6、TNF-α、S100A2、S100A12为活动期UC患者复发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情严重程度为重度和CRP、IL-6、TNF-α、S100A2、S100A12升高为活动期UC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血清S100A2、S100A12水平单独和联合预测活动期UC复发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2、0.784、0.876,两指标联合预测活动期UC患者复发的预测价值大于各指标单独预测。结论:活动期UC患者血清S100A2、S100A12与炎症因子水平和复发密切相关,血清S100A2、S100A12联合预测活动期UC患者复发的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益生菌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临床疗效和血清炎症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10月甘肃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就诊的轻、中度活动期UC确诊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n=47)和对照组(n=46),治疗组采用益生菌和美沙拉秦联合治疗,对照组采用美沙拉秦单药治疗,两组其余治疗相同。观察、检测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结肠镜检查结果、血清炎症相关指标、药物不良反应和医师总体评价。共观察6个月,通过改良Mayo评分系统进行评分,判定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血清炎症相关指标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3.6%和73.9%(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及红细胞沉降率(ES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血清PCT、CRP及ESR水平下降显著(均P0.05),同时在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PCT、CRP及ESR水平下降更显著(均P0.05);治疗组6例发生不良反应,对照组9例,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生菌联合美沙拉秦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血清炎症指标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检测白细胞介素23受体(IL-23R)及白细胞介素17A(IL-17A)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肠黏膜及血清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IBD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收集32例克罗恩病(CD)患者、29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及27例对照者的内镜肠黏膜活检标本,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肠黏膜内IL-23R、IL-17AmRNA的表达情况,免疫组化技术分析IL-23R、IL-17A在肠黏膜中的原位表达。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CD及UC患者肠黏膜组织内IL-23R mRNA表达显著增高(P<0.05),CD及UC组间的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及UC患者肠黏膜组织内IL-17A mRNA表达显著增高(P<0.05),CD组肠黏膜组织内IL-17AmRNA表达显著高于UC组(P<0.05)。免疫组化分析显示IL-23R阳性细胞在CD与UC肠黏膜固有层内有较多表达,较正常黏膜内的肠上皮细胞相比,CD及UC患者肠黏膜IL-23R蛋白表达量最著增高(P<0.05),UC及CD组间的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17A阳性细胞在CD与UC肠黏膜固有层内有较多表达,较正常黏膜内的肠上皮细胞相比,CD及UC患者肠黏膜IL-17A蛋白表达量最著增高(P<0.05)。结论:IL-23R及IL-17A在IBD患者肠黏膜中表达显著增高,提示IL-23R及IL-17A表达异常与IB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有可能成为IBD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美沙拉嗪联合双歧三联活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TNF-琢、IL-8 及IL-10 水平的影响。方 法:选择2013 年1 月~2014 年1 月我院收治的UC 患者60 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30 例。对照组患者应用美沙拉嗪 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双歧三联活菌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血清TNF-alpha、IL-8及IL-10 水平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研究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3.33%(P <0.05);治疗后,两组TNF-alpha、IL-8 水平显著降低,IL-10 水平显著 升高(均P<0.01),研究组TNF-alpha、IL-8 显著低于对照组,IL-10 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6.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3.33%(P<0.05)。结论:美沙拉嗪联合双歧三联活菌对UC 患者黏膜的保护作用显著,且有效抑制UC 相关的炎性反应,安全可靠,适于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讨论研究应用不同剂量垂体后叶素用于治疗老年胃出血的临床疗效与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消化科老年胃出血患者126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63例。其中A组患者使用大剂量垂体后叶素进行治疗,剂量为每分钟0.4单位;B组患者使用小剂量药物治疗,剂量为每分钟0.2U。比较两组患者使用不同剂量药物后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人数指标。结果:A组患者使用大剂量垂体后叶素治疗总有效率93.7%与B组使用小剂量总有效率92.1%无显著差异(P0.05)。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显示A组患者使用较大剂量药物其心动过缓发生人数显著多于小剂量组且血压值升高情况显著高于小剂量组(P0.05)。结论:临床应用垂体后叶素能够在短时间内缓解患者各类不适症状并提高疾病治疗效率。大剂量药物使用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尤其对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正常治疗及恢复造成不利影响。因此,使用小剂量药物不良反应少并能加速疾病治疗速度,有效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美沙拉嗪联合双歧三联活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TNF-α、IL-8及IL-10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UC患者6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应用美沙拉嗪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双歧三联活菌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血清TNF-α、IL-8及IL-10水平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3.33%(P0.05);治疗后,两组TNF-α、IL-8水平显著降低,IL-10水平显著升高(均P0.01),研究组TNF-α、IL-8显著低于对照组,IL-10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3.33%(P0.05)。结论:美沙拉嗪联合双歧三联活菌对UC患者黏膜的保护作用显著,且有效抑制UC相关的炎性反应,安全可靠,适于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辅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0月我院肝脾胃病科收治的住院患者100例并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而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辅助治疗。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结肠镜检查情况,并检测和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经治疗后,两组患者溃疡性结肠炎的症状及结肠镜检查结果均有改善,充血水肿及溃疡处明显减少,脓性分泌物也明显减少或消失,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总有效率显著升高(P0.05),结肠改善情况更好。两组患者治疗后的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实验组患者的CRP水平较对照组更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辅助治疗能够有效提高UC的临床疗效,这可能与其降低UC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携带IL-10基因的双歧杆菌对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血浆及结肠组织一氧化氮(NO)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探讨携带IL-10基因的双歧杆菌治疗UC的相关机制。方法筛选出能稳定表达具有生物活性hIL-10蛋白的BL-hIL-10菌株。用5%DSS诱导UC小鼠模型,50只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UC模型组、BL治疗组、BL0治疗组和BL-hIL-10治疗组,每组10只。计算小鼠DAI、HE染色评估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ELISA法测小鼠血浆及结肠组织IL-13、VEGF-A和NO的含量。结果 (1)BL-hIL-10可以降低UC小鼠DAI,减轻UC小鼠结肠组织炎症程度。(2)BL-hIL-10能降低UC小鼠血浆和结肠组织NO、VEGF-A和IL-13水平。结论口服BL-hIL-10对UC小鼠的治疗作用可能与抑制NO产生及下调VEGF-A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对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肌再灌注的改善效果。方法:收取2012年4月至2015年4月在我院接受PCI治疗的NSTEMI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使用药物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n=38)及对照组(n=40)。对照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肝素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使用心肌声学造影(MCE)评价两组患者心肌再灌注的情况。结果:PCI术前,两组患者A、β、Aβ、CK-MB及c Tn 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各指标均上升,且观察组β及Aβ显著高于对照组,CK-MB及c Tn I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63%,对照组为5.00%,两组安全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可显著改善NSTEMI患者PCI术后心肌再灌注,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激素冲击治疗联合放疗用于中重度Graves眼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4年2月~2015年6月之间我院收治的109例中重度Graves眼病患者随机分为A组(n=37)、B组(n=35)、C组(n=37)。A组患者单纯采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B组患者则在A组的基础上进行激素冲击治疗,C组患者则采用B组基础上联合球后放疗方案治疗,所有患者治疗后保持随访至少6个月,对比三组疗效,记录三组患者治疗前、治疗6个月时的临床活动评分(CAS)及眼球突出度,及随访期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三组有效率比较,C组B组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CAS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且C组显著低于A、B组(P0.05),A、B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B、C组眼球突出度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C组显著低于A、B组(P0.05)。A、B、C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0、14.29%、5.41%,A、C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A、C组(P0.05)。结论:激素冲击联合放疗治疗中重度Graves眼病具有显著的疗效,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CAS评分及眼球突出度,效果明显优于单纯抗甲状腺治疗或激素冲击治疗,且安全性较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双歧三联活菌胶囊联合美沙拉嗪肠溶片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4月我院内科门诊治疗的活动期轻中度UC患者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口服美沙拉嗪肠溶片1.0 g/次,4次/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以双歧三联活菌胶囊420 mg/次,3次/d,口服,两组均连用8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肠道菌群中乳杆菌、双歧杆菌、大肠埃希菌数量的变化和双歧杆菌(B)与大肠埃希菌(E)的比值变化,并评估两组治疗后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乳杆菌、双歧杆菌与大肠埃希菌及B/E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及B/E比值明显上升(P0.01),大肠埃希菌数量下降(P0.05),但观察组变化幅度更大(P0.05),且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更高(χ2=4.13,P0.05)。结论双歧三联活菌胶囊联合美沙拉嗪肠溶片可治疗UC,能调节肠道菌群紊乱,重建肠道微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2.
可宝净治疗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可宝净治疗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的疗效。方法将2004年5月-2005年4月在朝阳市二医院确诊为VVC的患者分为2组。单纯使用达克宁栓者(A组)60例,单纯使用可宝净者(B组)70例进行对照。对2组的临床症状及真菌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析讨论。结果停药7—10d时与停药28-35d时,A、B两组患者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A组治愈后3个月复发人数为5例,B组复发人数为0例(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单纯使用可宝净与单纯使用抗真菌药物,均能够达到满意的治疗VVC的疗效。但可宝净治疗念珠菌病的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3.
程细祥  万荣  卢大儒  沈杰  苏婧玲 《生物磁学》2011,(21):4010-4013
目的:通过检测白细胞介素23受体(1L-23R)及白细胞介素17A(IL-17A)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肠黏膜及血清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IBD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收集32例克罗恩病(CD)患者、29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及27例对照者的内镜肠黏膜活检标本,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肠黏膜内IL-23R、IL-17AmRNA的表达情况,免疫组化技术分析IL-23R、IL-17A在肠黏膜中的原位表达。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CD及UC患者肠黏膜组织内IL-23RmRNA表达显著增高(P〈0.05),CD及UC组间的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及UC患者肠黏膜组织内IL-17AmRNA表达显著增高(P〈0.05),CD组肠黏膜组织内IL.17AmRNA表达显著高于uc组(P〈0.05)。免疫组化分析显示IL-23R阳性细胞在CD与uc肠黏膜固有层内有较多表达,较正常黏膜内的肠上皮细胞相比,CD及UC患者肠黏膜IL-23R蛋白表达量最著增高(P〈0.05),UC及CD组间的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17A阳性细胞在CD与UC肠黏膜固有层内有较多表达,较正常黏膜内的肠上皮细胞相比,CD及UC患者肠黏膜IL-17A蛋白表达量最著增高(P〈0.05)。结论:IL.23R及IL-17A在IBD患者肠黏膜中表达显著增高,提示IL-23R及IL-17A表达异常与IB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有可能成为IBD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益生菌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模型肠黏膜Toll样受体(TLRs)表达的调控及其在UC发生发展中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模型组(B组)、金双歧治疗组(C组)、Toll样受体4单克隆抗体(TLR4m Ab)干预组(D组)。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法造模,C组给予金双歧灌服,D组给予TLR4m Ab腹腔注射,第8天处死全部大鼠。对每组大鼠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及组织病理学(HPS)评分,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测定TLR4、TLR2 m RNA的表达。结果 B组DAI及HPS评分均明显高于A组(P0.05),C组和D组较模型组均有所缓解(P0.05)。TLR4、TLR2 m RNA在B组的表达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C组和D组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C大鼠结肠组织中TLR4、TLR2表达异常,益生菌能抑制TLR4、TLR2的表达,可能是一种有效治疗UC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苯磺酸氨氯地平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残余肾功能的保护作用,为MHD患者降压方案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MHD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硝苯地平组(A组)、血管紧张素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组(B组)、苯磺酸氨氯地平组(C组),每组各30例。各组分别给予相应药物进行治疗12个月,观察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治疗后12个月尿量、血生化指标、尿素清除指数(Kt/V)、残余肾尿素清除率(KRU)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前各组患者尿量、KRU和Kt/V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3组患者尿量、KRU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6个月、12个月B组和C组尿量、KRU显著高于A组(P0.05),B组C组尿量、KRU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6个月、12个月三组Kt/V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患者治疗中急性心血管事件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6个月、12个月A组和C组透析前高血钾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P0.05)。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12个月三组患者平均动脉压、脱水量比较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苯磺酸氨氯地平具有维持血液透析患者残余肾功能的作用,相较血管紧张素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其高血钾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消化性溃疡常用西医治疗方法的疗效对比。方法:选取某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12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A组、B组和C组。A组患者给予抗酸剂进行治疗;B组患者给予胃酸分泌抑制剂进行治疗;C组患者给予保护药物进行治疗。结果:三组患者组间总有效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西药对消化溃疡患者进行治疗,效果显著,其中以抑制胃酸分泌类药物的疗效最为显著,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中药灌肠和口服美沙拉嗪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我院接受治疗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60例,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中药灌肠联合口服美沙拉嗪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纯给予口服美沙拉嗪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CRP)、血沉及血小板计数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CRP、血沉、血小板计数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RP、血沉及血小板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保留灌肠加口服美沙拉嗪肠溶片用于治疗UC,可较好地改善患者症状,增大疗效,改善其血小板功能状态。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针灸联合丹参川穹嗪穴位注射对脑梗死患者肩手综合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于我院诊治的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SHS)患者82例,随机平均分为A、B组各41例。A组患者予综合药物治疗、针灸及康复训练,B组在A组基础上给予丹参川穹嗪穴位注射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数字疼痛评分(NRS)、肩关节肿胀程度、肩关节活动度(ROM)、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NFD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MBI)和生活质量评分(WHOQOL)。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RS评分、肩关节肿胀程度、上肢CNFD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上肢FMA评分、MBI、WHOQOL评分、各个范围ROM均明显增加,且B组以上指标较A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康复训练、针灸联合丹参川穹嗪穴位注射治疗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疗效显著优于药物、针灸治疗及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美常安联合柳氮磺吡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及对血清TNF-α、IL-6、IL-8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自2012年9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UC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口服给予柳氮磺吡啶,观察组患者口服给予美常安联合柳氮磺吡啶治疗。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症状改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治疗前后患者血清中TNF-α、IL-6、IL-8水平的变化。结果:观察组中总有效率为92.00%显著高于对照组中总有效率为48.00%(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主要临床症状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主要症状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中TNF-α、IL-6、IL-8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美常安联合柳氮磺吡啶治疗UC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患者血清中炎症因子的水平,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美常安联合柳氮磺吡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及对血清TNF-alpha、IL-6、IL-8 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自 2012 年9月至2014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100例UC 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 例。对照组患者口服给 予柳氮磺吡啶,观察组患者口服给予美常安联合柳氮磺吡啶治疗。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症状改善、不良反应发生情 况及治疗前后患者血清中TNF-alpha、IL-6、IL-8 水平的变化。结果:观察组中总有效率为92.00%显著高于对照组中总有效率为 48.00%(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主要临床症状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主要症状缓解率明显高 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中TNF-alpha、IL-6、IL-8 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 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美常安联合柳氮磺吡啶治疗UC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显著改善 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患者血清中炎症因子的水平,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