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地理隔离是驱动物种分布格局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回顾和总结了近几十年来地理隔离影响陆栖哺乳动物空间分布的研究成果, 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就地理隔离对物种分布的影响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自然因素包括山脉、水体、沙漠和其他极端环境、气候变化等, 这些要素通常是在陆栖哺乳动物的缓慢演化进程中发挥作用; 人为因素侧重于因人类活动参与导致的物种分布变化, 包括景观结构变化、交通设施建设等, 在短短几百年甚至几十年内, 可以使物种分布特征发生显著变化。地理隔离对陆栖哺乳动物分布的作用是普遍而相对的, 长期存在且处于动态变化中。多种地理隔离因素之间的尺度效应不同, 哺乳动物在适应地理隔离的过程中表现出了生物个体和种群的响应过程。最后, 建议今后重点开展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1)基于历史动物地理学与生态动物地理学, 深入研究地理隔离与动物地理边界形成的原因; (2)微观尺度下, 借助分子生物学和各种组学技术探讨地理隔离对物种遗传和适应机制的影响; (3)借鉴其他动物类群的研究经验, 加强对我国陆生哺乳动物的跟踪监测; (4)以数据驱动为导向, 将动物地理学与数据科学相结合, 以更好地分析动物分布的变迁史。  相似文献   

2.
本文回顾总结了中国鸟类生物地理学的产生、发展、重要成果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论述了以下五个方面:1.中国动物地理学简史及鸟类生物地理学的萌芽;2.鸟类动物地理区划的发展,并重点论述了岛屿鸟类区系调查与生物地理格局、中国台湾岛和海南岛与大陆鸟类区系的联系以及鸟类特有化现象;3.鸟类多样性的格局、形成与维持,并重点归纳了几种重要的科学假说;4.鸟类的谱系生物地理格局、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5.鸟类生物地理学研究的新进展和未来发展趋势,重点阐述谱系生物地理学的发展、"地理格局-适应-基因"的整合分析方法对中国鸟类多样性格局形成机制的深度解析,指出大数据和组学时代是中国乃至世界鸟类生物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动物地理学自创始(19世纪后期达尔文—华莱斯时代)以来,一直偏重于历史动物地理学分支的研究。由赫瑟(R.Hesse)为主在本世纪初逐渐加强的生态动物地理学,一直处于次要的地位。近20多年来,情况有了改变,由郝钦申等开始的对动物在局部环境中分化的探讨,促进了有关竞争、天敌、互助等现象与动物分布关系的研究,对生态动物地理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麦克阿瑟和威尔由提出的岛屿生物地理均衡论(Dynamic Equilibrium Theory of Island Biogeography)。自提出以后,围绕对此学说的检验,修改和批评,成为当代生态动物地理学研究中争议最多,因而也是最活跃的领域。它启示着和激  相似文献   

4.
鸟类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董路  张雁云 《生态学报》2011,31(14):4082-4093
分子系统地理学是当代生物地理学的重要分支,是以分子生物学方法重建种内和种上水平的系统发育关系,阐释进化历史,并通过分析近缘生物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与其空间和时间分布格局间的相关性构建生物区系历史的研究,是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地理学结合的产物。中性进化学说和溯祖理论分析的建立,以及线粒体DNA和微卫星标记等分子遗传标记的应用,为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的开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近年来,分子系统地理方法在鸟类学研究中的应用揭示了许多不同于传统认知的发现,为准确而深入的了解鸟类分子系统地理格局的差异和不同类群的起源中心提供了新颖的证据。目前的研究多从隔离分化说和扩散说的角度对鸟类分子系统地理格局的成因进行分析,而迁徙行为不同对鸟类系统地理格局的影响为成因的解释提供了新的角度。结合区域特点的比较分子系统地理研究,在更广泛的地域和更多类群中开展研究是我国鸟类分子系统地理研究的方向。此外,展望了第二代测序技术对分子生态生物地理研究具有的潜在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近25 年,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发展迅速,成为进化及生态学领域一研究热点。翼手目动物具有独特的表型特征和生态属性。对其开展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有助于揭示该类群种群遗传现状、地理分布格局及其形成过程。本文从研究种类、方法、内容及成果方面总结了我国翼手类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进展,并分析了今后应完善的方面。  相似文献   

6.
追溯我国三十年来动物地理学,可简单地分为解放前后两个阶段。解放前这门学科很少被人注意,十多年间国内只有少数学者就自己所研究的个别类群,讨论了地理分布和区划问题;在两栖类、鸟类以及低等动物如昆虫、寄生虫等方面,有过零星的报导。这些可以看作是我国动物地理学研究的先声。旧中国动物地理学的贫乏是与动物区系调查的落后分不开的。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区系调查受到很大的限制,且多为外人所操纵,国内掌握的标本资料反而不多,当然很难对各主要门类的地理分布,进行全面系统的探讨。我国真正建立起这门学科是在解放以后。现以脊椎动物为主,分为下列四个方面,予以概括叙述。 1.区划方面首先应提出的是全国动物地理区划的研究,主要以高等陆栖脊椎动物为根据,在系统整  相似文献   

7.
种子地理学:概念及其基本科学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提出了"种子地理学"的新概念,给出了定义,并归纳了种子地理学的研究内容,阐述了种子地理学的科学问题和主要任务.种子地理学是在植物地理学、植物群落学和种子生态学等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研究种子从宏观至微观各种生物学性状的地理变异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以及种子性状的形成、发展和变化趋势.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1)种子质量的地理学;2)种子化学成分的地理学;3)种子形态学性状的地理学;4)种子细胞学性状的地理学;5)种子生理学性状的地理学;6)种子遗传学性状的地理学;7)花和果实的地理学.开展种子地理学研究,能更好地理解植物种子对环境的长期适应进化规律.  相似文献   

8.
生态地理区划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程叶青  张平宇 《生态学报》2006,26(10):3424-3433
生态地理区划是国内外地理学和宏观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国外学者对生态地理区划概念、原则和指标体系和方法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讨论,并就全球、国家和区域尺度的生态地域系统进行划分.其研究经历了从单生态因子分异的规律性认识、生态系统聚合、人类作为生态系统一部分的单要素划分到层次约束、相互包容与不包容的等级斑块思维的整体性功能、过程和结构性划分的发展路线.我国生态地理区划在借鉴自然区划的基础上发展较为迅速,并在区划的原则、方法、理论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就全国或地区的生态地理综合区划及要素区划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但仍然处于探索阶段,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不完善.中国未来生态地理区划应重点展开基础理论研究,构建严密的区划体系和理论体系,更加关注人文要素在区划中的重要影响,注重新方法和技术的应用,并加强对典型生态地域系统区划研究.为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岛屿生物地理平衡理论已被初步证明能够运用于古生物地理学研究,但由于地质古生物学资源的局限性,目前运用这一理论对地史生物群进行相关研究主要表现在对相关问题进行检验。文章总结了对我国二叠纪华夏植物群进行岛屿生物地理平衡理论偿试性研究的各项成果,指出开展此项研究所需的地质古生物学基础和目前存在的一些缺陷,此外,还展望了岛屿生物地理平衡理论运用于地质古生物学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
我国动物地理学研究的前景—方法论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荣祖 《动物学报》1995,41(1):21-27
本文着重从方法论的角度探讨在新形势下我国动物地理学的前景,提出建立两类资料地图-动物学资料图和地理学资料图,以比较地理学分析法,进行不同时空尺度的研究,并建议了在最近时期内应优先选择开展研究的关键性地区及其中心问题。  相似文献   

11.
高体近红鲌的生长与繁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体近红鲌为长江上游的特有鱼类,以2008年5—11月从赤水河赤水市江段采集的540尾高体近红鲌标本为材料,对其生长与繁殖特性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高体近红鲌鳞片年轮结构呈疏密切割型,年龄特征显著。种群由1—4龄共4个年龄组组成,其中以2龄个体为主。体长分布主要集中在100—160 mm;体重分布主要集中在20.0—50.0 g。总性比为♀∶♂=1.30∶1。体长与鳞径呈直线关系,体长和体重呈幂函数关系且幂指数接近3,基本符合匀速生长类型,体长和体重Von Bertalanffy方程分别为Lt=217.38(1-e-0.2867(t+0.757))和Wt=118.151-e-0.2867(t+0.757)2.8103;生长拐点为2.85龄,拐点对应的体长和体重分别为Lt=140.09 mm,Wt=34.37 g。雌雄初次性成熟年龄均为1龄;繁殖高峰期为6—7月。Ⅳ期雌鱼的绝对繁殖力为950—8655粒,平均值(3087.90±1602.15)粒;体长相对繁殖力FL为10.00—56.20粒/cm,平均值(24.26±10.16)粒/cm;体重相对怀卵量FW为66.08—197.67粒/g,平均值(116.49±32.05)粒/g;卵径频率分布显示高体近红鲌为一次产卵类型。    相似文献   

12.
福建省肖叶甲科属种分布类型与动物地理格局(鞘翅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福建省肖叶甲科属与种的分布类型,动物地理成分以及该省与其他地区的区系关系,发现该省的肖叶甲科属级单元以南方成分为主,兼有南北广布成分,无典型的北方属;种的分布以亚洲季风区分布型(包括五种亚型)为主。兼有热带亚洲分布型以及少量的亚洲广布和北方型种。  相似文献   

13.
蜱类的起源和演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蜱类的起源和演化早期主要是通过以形态学和表型特征为依据构建的系统发生树进行推测。到20世纪90年代,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数据结合在一起的全证据方法进行系统发生分析,并结合生态学、比较寄生虫学、动物地理学、古生物学等方面的资料,对蜱类的起源和演化进行研究。文章综述有关蜱类起源和演化的3个代表性假说,并从蜱类起源和演化的时间、地点、原始宿主、华彩、生活史、寄生状态及蜱类区系演化等方面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4.
猕猴属在中国的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荣祖  全国强 《兽类学报》1991,11(3):171-185
  相似文献   

15.
灵长类(除猕猴属外)在中国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动态动物地理学观点对中国灵长类(不包括猕猴)的分布进行了分析,提出:(1)中国灵长类自更新世时的分布呈现向南退缩的总趋势,并随气候的变迁而波动,晚更新世向南退缩最为明显;(2)根据Jablonski等认为,我国特有种金丝猴的不连续分布,是由于青藏高原抬升的影响。作者总结了迄今所知的金丝猴生态地理分化特点,对此假说未提出异议,(3)由于除猕猴以外的我国灵长类生态上与森林环境有密切联系,而森林被破坏直接对灵长类在我国分布区的缩小与岛状断裂影响最大,近期可能绝灭的地点甚多。  相似文献   

16.
云南西部不同生境区域革螨群落的模糊聚类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郭宪国  叶炳辉 《昆虫知识》1995,32(6):352-355
云南西部10个不同生境区域小兽体表革螨群落经用模糊聚类分析,归并为4种群落类型:华南区室内生境型、华南区室外农耕地生境型、西南区室内生境型及西南区室外农耕地生境型。研究表明,生境的不同或在动物地理上位置的不同导致了革螨群落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王军  赵超 《生物多样性》2022,30(12):22128-225
菌食性管蓟马是土壤动物的重要组分, 它们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植物保护、动物地理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但在我国其分类和物种多样性研究仍有较大不足, 大尺度分布格局形成原因也不清楚。本文基于对我国大部分地区广泛的野外采集调查和国内外多家研究机构馆藏标本的检视, 整理了我国菌食性管蓟马物种名录和地理分布信息, 总结了我国菌食性管蓟马的分类研究现状与简史, 分析了菌食性管蓟马物种多样性的分布格局并探讨了该格局形成原因。目前我国记录菌食性管蓟马237种, 其中管蓟马亚科39属156种, 灵管蓟马亚科22属81种; 竹管蓟马属(Bamboosiella)、剪管蓟马属(Psalidothrips)、网管蓟马属(Apelaunothrips)和全管蓟马属(Holothrips)是物种较多的属, 包含物种数均超过10种; 中国特有73种; 广东、台湾、海南和云南是物种最丰富的省份, 均超过60种, 这些省份都具热带和亚热带气候特征, 适合其生存; 相对多度分析结果表明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森林凋落物层菌食性管蓟马是土壤动物的常见类群; 气温、降水量、食物等是限制其分布的主要因素。本结果丰富了土壤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内容, 为菌食性管蓟马多样性大尺度空间格局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8.
吸虱是寄生于真兽类哺乳动物体表的专性吸血寄生虫,广布于世界各地.我国已知吸虱11科22属96种.分别占世界已知科、属、种的64.71%、45.83%、17.14%.从分类阶元、特有物种、动物地理区划和宿主动物4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吸虱的物种多样性.中国特有种吸虱27种.中国横跨古北和东洋两界,吸虱分布以东洋界和占北界共有属级分布型最丰富,有13属29种;其次为东洋界特有分布型,有6属41种,种类丰富;古北界特有分布型仅2属,但种类丰富,有24种.吸虱在7个地理区分布,以华中区、华南区、西南区3个地理区的吸虱物种多样性较高,其它4个区的物种多样性较低.我国吸虱物种多样性较为丰富,吸虱的物种分布受宿主动物地域分布的影响较大.吸虱的宿主动物种类丰富,但宿主动物体表吸虱的物种多样性低,一科(属)阶元的吸虱其宿主多为相对应的一科(亚科)动物阶元,反映了吸虱宿主特异性较高的事实,是吸虱与其宿主协同进化的生态学表现.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记述中国梨室蜂科3新种:陕西三节梨室蜂RunariashaanxinicaWei,sp.nov.;湖南三节梨室蜂RunariahunannicaWei,sp.nov.;刻盾三节梨室蜂RunariapunctataWei,sp.nov.。并确定1个属级新异名:RunariaMalaise1931=BoheaMaa1944syn.nov.和1个新组合:Runariaabrupta(Maa),comb.nov.文中还给出了梨室蜂科已知属种的名录和四节梨室蜂属Blasticotoma及三节梨室蜂属Runaria已知种检索表,并简要讨论了梨室蜂科的分布和生物地理。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南林学院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