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距今约2300万年前,随着青藏高原的隆升,东亚季风气候开始形成,川江从三峡贯通后进入广阔平坦的长江中下游流域。在气候、地形等因素的影响下,长江中下游形成了河湖密布、水流形态不固定、水位急涨急落的自然奇观,由此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生物类群。长江中下游平原涉及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五省一市,是中国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河网及淡  相似文献   

2.
正当长江三峡初始贯通,三峡地貌开始逐渐演化的时候,三峡就有古人类生存(如重庆龙骨坡遗址、湖北建始人遗址等)。因此,三峡古人类是目睹着三峡一步步形成,伴随着三峡演化而一起演进的。史前时期:捕捞与渔业兴起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三峡古居民已熟悉并能自觉开发和利用三峡地区的渔业资源。近年,任重庆奉节县更新世晚期的穿洞遗址中,发现有一件古人类用贝壳加工制作的蚌刀。该枚贝壳体长81.6毫米、高82.8毫米,是一件大  相似文献   

3.
长江三峡的身世赵诚若说巫山神女的容颜常被云雾面纱所潦绕的话,那么长江三峡“靓女”的身世是被神秘面纱所笼罩了。不是吗,自1907年美国地质学家B.Willis首先提出三峡成因(身世)以来,至今快有一个世纪了,这期间中外地学界数以百计人士前来探询而未果,...  相似文献   

4.
正历史时期,三峡水域盛产长江上游很多特有鱼类,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鱼类产卵场之一。这么丰富的渔业资源仰赖于以下四大有利自然条件。地形地貌。长江从我国第二级阶梯下降至第三级阶梯时,形成"西控巴渝收万壑,东连荆楚压群山"的壮丽三峡。在亚洲气候区划图上,可看到中亚热带气候区从云贵高原向北方高纬度地区呈犄角状延伸,至三峡后,在北方北亚热带气候区的包围下,三峡形成一个特殊的中亚热带"热岛"。该独特气候与当地陡峡  相似文献   

5.
长江三峡工程对柑桔生产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弄清长江三峡建大坝对柑桔生产的影响,开发长江三峡柑桔业,促进三峡地区经济发展,我们承担了由国家科委等部委下达的科研任务,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一、三峡区柑桔生产的条件1.气候资源极宜发展柑桔生产,无国内检疫性病害本地区地处中亚热带,年均温17—19℃,最冷月均温5.9—7.2℃,极端最低温-2.5—-5.6℃,≥10℃年积温5400—6000℃,年雨—5.6℃,≥10℃年积温5400—6000℃,年雨  相似文献   

6.
巫山情结     
贺存定 《化石》2010,(3):64-67
初次知道巫山,是在元稹《离思五首》第四首中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索物以托情,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世间无与伦比,这是何等的感情、何等的地方啊!让年轻的我迷恋和神往。著名的长江三峡即从巫山穿过,形成了举世闻名的巫峡(三峡之一),  相似文献   

7.
葛洲坝及长江上海江面水鸟考察报告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1 前 言葛洲坝及长江上游江面的水鸟 ,无前人考察。为了探讨葛洲坝及长江三峡枢纽工程对湿地水禽的影响 ,查明该江段水鸟的多样性、分布及种群数量 ,并为大坝建成后研究本区生态环境的改变提供对比资料和数据 ,我们于 1 980年 3月 1 9日至 4月 3日 ,1 981年 1 2月 1日至 1 6日和 1 983年 3月 2 0日至 2 8日 ,1 992年 1 1月和 1 996年1 1月至 1 2月对葛洲坝及其上游的水鸟进行了 53天的考察。现将所获数据及资料经分析整理报道如下。2 考察方法及地点1 980年 3月 1 9日至 4月 3日 ,1 981年1 2月 1日至 1 6日 ,1 982年 4月 (植被调查)和1 9…  相似文献   

8.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一千多年前的这首诗至今仍被人们传诵,诗人李白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长江三峡两岸猿声不绝的美景。如今,猿类早已在整个长江流域消失了,而且有些种类在整个中国范围内也徘徊在濒临灭绝的边缘,这是我们人类的悲哀。  相似文献   

9.
长江三峡与生物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要介绍了长江三峡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的成绩。  相似文献   

10.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一千多年前的这首诗至今仍被人们传诵,诗人李白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长江三峡两岸猿声不绝的美景。如今,猿类早已在整个长江流域消失了,而且有些种类在整个中国范围内也徘徊在濒临灭绝的边缘,这是我们人类的悲哀。  相似文献   

11.
《上皮细胞培养指南》,《起航:北京生物工程和颥医药产业发展报告2005》,《海洋生物入侵性传播及绿色防治》,《中国长江三峡植物大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揭示三峡附近支流和长江干流细菌群落组成,共现网络特征和对网络有重要作用的中心节点微生物,进一步研究三峡上游水域细菌群落的代谢功能.[方法]本研究于长江北岸四条一级支流和附近干流(香溪河、大宁河、朱衣河、梅溪河、长江干流)采集水样,基于16SrRNA基因Pacbio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细菌群落结构,Tax...  相似文献   

13.
长江的铜鱼生物学及三峡水利枢纽对铜鱼资源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铜鱼在长江水系中分布广泛,在长江干流和汉江等一些支流中是捕捞的主要对象之一。作者对采自长江不同地区的铜鱼进行了分类性状上的比较,叙述了年龄和生长、繁殖、食性、洄游等生态学特性;根据在汉江丹江口水利工程建成后出现的铜鱼种群动态特点,讨论了葛洲坝和三峡水利工程对铜鱼资源可能产生的影响,并就保护长江铜鱼资源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于2021年11—12月,设置12条考察路线,采用同步目视考察法,对包含长江干流江西段、鄱阳湖和赣江下游的江西水域长江江豚数量和分布开展了考察,结合历史资料,探讨了该水域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和分布规律及江湖迁徙关系。结果显示, 11月考察观测到长江江豚217群次、454头次, 12月考察观测到长江江豚236群次、569头次,受水位和天气等环境条件影响,两次考查观察到的长江江豚数量差异显著(t=–2.23, P<0.05)。11月和12月江豚分布规律基本一致:长江江西段,江豚主要分布在湖口石钟山-彭泽三号洲水域;鄱阳湖适宜水深范围水域都有长江江豚分布,其中吴城望湖亭-渚溪河口、都昌船厂-黄金咀-三山-瓢山水域是江豚高密度分布区;赣江下游,长江江豚分布在扬子洲渔业村附近水域。两次考察目击率分别为1.00和1.08次/km,均高于往年调查结果,由此推测,鄱阳湖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可能有所增长。鄱阳湖通江水道蛤蟆石-石钟山水域,两次考察分别仅发现3头和2头长江江豚,推测调查期间长江江豚在长江干流和鄱阳湖之间的迁移行为较少,未来需进一步管控江湖迁移水域的人类活动,促进江湖迁移。吴城望湖亭-渚溪...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三峡,全长二百公里,是我国十大风景区之一。三峡两岸连山,重峦叠嶂,高山群峰,华中第一峰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3105.4米,宜昌大老岭、五峰后河自然保护区,五峰暑天冰穴等自然奇观及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和座落在宜昌市内的葛洲坝都在该区域内。三年来间断深入峡江南北有关县市山乡调查,已采集标本一千余号,3000多份,拍摄照片  相似文献   

16.
闲话三峡玉     
一方霞红为底,花纹斑斓的“玉”石上,镌刻着六条腾云驾雾的飞龙:神态各异,呼风唤雨,栩栩如生。它,就是我国独特的工艺品——崭露头角的长江三峡玉。这种产于长江“八百里画廊”,由三峡艺人制作的系列工艺品,一经问世,便以其“玉”料之殊,刀法之精,造型的奇妙,如画的纹理,博  相似文献   

17.
为了建立林业方面科研与生产的联合体,笔者随中国林业科学院考察组从1985年6月29日至7月23日赴长江三峡,由宜昌、万县、涪陵、巴东等地、县林业局同志陪同,对该地区的林产资源进行了实地考察。在宜昌地区,参观了宜昌地区林科所、木材加工厂、磷肥厂和葛洲坝枢纽工程;在万县地区考察了白帝城和茅草坝林场,并与奉节县林业局和林场有关同志进行了技术座谈;在涪陵地区考察了地区林科所、林产品公司、民主乡黑荆树基地,南川县松香厂、单宁酸厂和金佛山自然保护区。  相似文献   

18.
2006年11月~12月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农业部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和瑞士白暨豚保护基金会组织了一次"长江淡水豚类考察",对自宜昌至上海的长江中下游江段进行了为期38天的往返搜索。2007年8月8日《生物学快报》发表了此次考察的结论性报告,正式宣布此次考察没有发现白暨豚,认为白暨豚在长江中"可能即将灭绝"("likely to be extinct")。这一消息  相似文献   

19.
长江是否有变成黄河的危险?确实引起了举国上下的普遍关注。这是因为黄河给我们带来了长时期的危害,而长江流域又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地带,半壁河山尽在于此,它的变化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今年长江上游洪峰迭起,百余县区受灾,人民生命财产遭受到极其严重的损失。为了搞清灾害的起因和找出根治的办法,我们对长江中上游地区的水土流失状况进行了考察。本文的目的是期望广泛地引起国家和人民的重视,进一步深入探讨治理长江的具体措施。长江,就水量或长度都是我国第一条大河,它流经青、川、藏、滇、鄂、湘、赣、皖、苏、沪等十余省市区,流域内有3.4亿人口,占中华  相似文献   

20.
王丁  郝玉江 《生命世界》2007,(11):44-47
2006年11月~12日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农业部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和瑞士白暨豚保护基金会组织了一次“长江淡水豚类考察,对自宜昌至上海的长江中下游江段进行了为期38天的往返搜索。2007年8月8日《生物学快报》发表了此次考察的结论性报告,正式宣布此次考察没有发现白鳖豚,认为白暨豚在长江中“可能即将灭绝”(“likely to beextin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