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恐角兽(Dinocerata)是古哺乳动物中很吸引人注意的动物之一。这种动物曾在很长的时期内被认为仅仅是美洲的特殊种族。根据从老第三纪地层中所找到的大量资料,使我们对于这些北美从古新世到上始新世的这种非常特殊的哺乳动物的发展有了一个清楚的概念。不久以前,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中亚西亚考察团研究了恐角兽在亚洲大陆上的生存的情况。1922年,曾经描述了根据在蒙古Gashato 层找到的零碎的原恐角兽(Prodinoceras)的资料。1930年在伊尔廸-曼加(Ирдын-Манга)上始新世地层中,该考察团又发现了巨大的、外貌很怪的动物的头骨和骨胳。根据牙齿和四肢骨的构造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了呼和浩特市359例新生儿和465例2-6岁幼儿的蒙古斑特性。结果显示,蒙汉族新生儿的蒙古斑出现率较高(蒙82.17%、汉70.43%),二者间差异显著。随着年龄增长,蒙古斑出现率逐渐降低,斑色变浅,斑数量有所增加,斑面积与体表面积比值呈现减小趋势。蒙古斑在新生儿中的分布部位以臀部最多,骶部次之,而在2-6岁幼儿中则相反,绝大多数有斑新生儿及幼儿的面积小于体表面积的5%。  相似文献   

3.
由苏联、中园、越南、朝鲜、蒙古五个兄弟国家所组成的太平洋西部渔业研究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1959年12月3日上午在越南民主共和国首都举行,各缔约国代表约计30人均按期到达。天,中、苏、朝、蒙驻越南民主共和国的外交使节亦应邀出席,列席大会的越南科学工作者约有70余人。大会由委员会主席许德珩致开幕词,并由越南民主共和国副总理兼国  相似文献   

4.
蒙古野驴的警戒防御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 年6 ~12 月和2005 年3 ~7 月,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中蒙边境地区和巴彦淖尔市乌拉特梭梭林—蒙古野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观察了蒙古野驴的警戒防御行为,共观察到蒙古野驴132 群次。蒙古野驴的防御行为可分为警觉和发现、预警、矛盾(犹豫)、示威、逃跑、护幼、诱发和争斗8 种方式,观察记录到16 种体姿。用独立样本t-test 检验,对成体蒙古野驴雌雄个体昼间预警行为时间分配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发现雄性昼间用于预警的时间明显高于雌性。群体中所有个体均能通过体姿、动作和声音发出示警信号,逃跑是蒙古野驴躲避敌害的主要方式。野外观察记录到94 次警戒防御行为。统计结果表明,蒙古野驴的安全距离与调查者所使用交通工具有关,并与交通工具的运动速度呈正相关,因此提出了一个描述蒙古野驴安全距离与威胁源运动速度之间关系的模型。蒙古野驴具有激烈的种内争斗和攻击行为,激烈的争斗甚至导致被攻击个体死亡。   相似文献   

5.
1958年夏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苏联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组成的中苏海洋动物考察团在海南岛工作时,我们曾对寄生于海产鱼类的单殖吸虫动物区系作了研究。在发现的大量标本之中,有—种——奇异糕模吸虫按其形态学的特征比我们以前所报告的黄海的新科的代表——中华锚盘吸虫Anchorophorus sinensis更为特殊1957)。  相似文献   

6.
论隐翅幽蚊属(Chironomaptera Ping)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俊峰 《古生物学报》1989,28(3):344-358,001,T002
隐翅幽蚊属(Chironomaptera Ping)在我国、蒙古和苏联非海相沉积地层中陆续有所发现(林启彬,1976,1980,1982;洪友崇等,1976;洪友崇,1982,1984;1977,1980,1985),是我国“热河动物群”中常见的重要的昆虫化石之一,个体数量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巴彦淖尔盟蒙古野驴的数量、分布和保护对策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20 0 0年 7月中旬至 8月上旬 ,大批蒙古野驴从蒙古共和国进入我国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乌拉特中旗和乌拉特后旗境内。 2 0 0 0年 9月对该地区蒙古野驴的数量、分布和保护情况等进行了考察 ,发现蒙古野驴主要活动在巴彦淖尔盟乌拉特中旗和乌拉特后旗中蒙边境沿线的梭形狭长地带。蒙古野驴活动区东端最南点在乌拉特中旗敦德乌素嘎查 (42°1 7′N ,1 0 8°3 0′E) ,距边境 2 3km ,西端最南点在乌拉特后旗乌力吉图嘎查以西 (42°0 8′N ,1 0 6°3 6′E) ,距边境 1 2km。活动区中部的南限在北纬 42°0 1′,距正北方边境 44km ,活动区面积约 5 3 80km2 。根据样带法调查计算估计该分布区蒙古野驴总数约在 1 1 40 0头左右。目前蒙古野驴种群在该地区的分布尚未完全稳定。密集的人口 ,有限的食物资源和偷猎是影响蒙古野驴种群在该分布区稳定生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四节金小蜂科Tetracampidae是小蜂总科中的1个小科。1968年统计,全世界只有2亚科6属18种(Boucek and Askew,1968)。1971年,苏联的Sugonjaev根据在蒙古和苏联的哈萨克加盟共和国采到的标本描述了3新属1新亚科。Boucek于1988年又记述了澳大利亚的1个新属。这样,四节金小蜂科现在共包括3亚科10属31种(不含化石种)。我国迄今还未见有本科昆虫分布的报道。  相似文献   

9.
柄腹细蜂科(Heloridae)是现存的一个种类不多的小科。中生代的种类更为稀少,主要发现于我国辽宁的中侏罗统,苏联卡拉套()上侏罗统,外贝加尔()下白垩统,马加丹盆地()上白垩统和蒙古西部的下白垩统。 本文记述了这个科两新属两新种。标本采自山东莱阳南李格庄村上侏罗统莱阳组,现保存于山东省博物馆。  相似文献   

10.
蒙古野驴昼间行为的时间分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5年3月至2006年6月,研究了内蒙古中部中蒙边境地区蒙古野驴(Eqqus hemionus hemionus)的昼间行为及时间分配,并建立了蒙古野驴的昼间行为谱。统计分析表明,蒙古野驴用于取食的时间最多,平均超过50%,其次是站立。蒙古野驴在冬春季节(11月至次年4月)取食时间明显长于夏秋季(5~10月)。蒙古野驴一天中7:00~10:00时和16:00~18:00时为取食高峰期,11:00~14:00时为其站立和休息高峰,蒙古野驴的其他行为没有明显的高峰期。雌雄蒙古野驴昼间行为时间分配的统计分析表明,取食、运动、卧息和站立凝视无显著的性别差异,而争斗和其他行为两性的差异显著。蒙古野驴昼间用于取食的时间最长,冬春季取食时间(53·95%)多于夏秋季(48·92%)。冬春季,蒙古野驴减少了运动和站立的时间,用于卧息的时间略有增加,中午前后两个取食高峰的间隔时间明显短于夏秋季。蒙古野驴通常在草原的开阔区域取食和移动,在背风和较为隐蔽处卧息。作者进行野外观察时,蒙古野驴对观察者表现出高度的警惕。  相似文献   

11.
2007年6~8月在内蒙古中部中蒙边境地区,使用粪便显微组织学分析方法并结合野外食痕调查,对蒙古野驴(Equus hemionus hemionus)的夏季食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蒙古野驴夏季共计采食11科21种植物。在夏季食物组成中克氏针茅(48.61%)、芨芨草(16.00%)、寸草苔(7.51%)共占食物组成的72.12%,是蒙古野驴夏季的主要食物,其中克氏针茅是其大宗食物。蒙古野驴对克氏针茅、芨芨草、画眉草、糙影子草、草木樨状黄芪等12种植物有正选择性,对狗尾草、盐爪爪、荒漠锦鸡儿、栊牛儿苗、四舍木等9种植物有负选择性。蒙古野驴自身的特点及植物质量会影响其夏季食性及食物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2.
水杉水松银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伟大的祖国,确是地大物博,植物种类更是异常丰富.我国的领土北接苏联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南到南海的各岛屿,如海南岛、西沙、中沙、南沙群岛,东西相距亦有万余里,有寒温熟三带的气候,而当第四纪冰川时代,冰川又不甚发达,在植物南迁时全境复无大海或沙漠为之阻隔,所以古代植物遗留的特多,这些就是所谓“孑遣植物”,又可称为“活化石”.中国早已发现的活化石,并非少数,有些虽有极高的科学理论价值,但最著名的便是水杉、水松与银杏.三者之中尤以水杉最为有名,因为它有一极有趣味的历史.  相似文献   

13.
山东莱阳鞘翅目化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俊峰 《昆虫学报》1992,35(3):331-338
近几年来,随着地层古生物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在东亚中生代晚期非海相沉积地层中发现了大量的昆虫化石,其中,鞘翅目的种类十分丰富。这些化石产地主要分布于我国甘肃酒泉,山东莱阳,蒙古人民共和国前杭爱(Ubur-Khangai)安达呼都克(Anda-Khuduk—Odai Sair),南戈壁(south-Gobi)曼来(Manlay),戈壁阿尔泰(Gobi-Altai)伊赫埃斯努尔(Ikhesnur),苏联外贝加尔(Transbaikalia)拜萨(Baissa)。从已知生物地层的  相似文献   

14.
北欧纪行     
1981年8月,我和孙东立同志去乌普萨拉参加“中白垩事件”(MCE)国际科学讨论会,途经蒙古、苏联、芬兰、瑞典、西德等五国,除蒙古外都做了时间长短不等的滞留,行程共26000公里,兹将些许见闻略飨读者于后,亦资记游。西伯利亚旅次 8月5日晨,我们离开北京时是阴天,第二天行经蒙古境内时天空仍是浓云密布,间断有小雨,气温骤降,犹如深秋一样,穿上薄毛衣也不嫌多。午夜进入苏联境内,换用莫斯科时间,比北京慢四个小时。第三天凌晨二时许天就亮了,到了一个比较大的车站——乌兰乌德。从乌兰乌德向西走不远就到了贝加尔湖边,古代这里叫北海,传说是汉苏武被匈奴扣留后坚贞不屈而被流放来牧羊的地方。在更远的地质时代,海侵曾经  相似文献   

15.
1948年苏联科学院的第二次蒙古古生物考察队的全部标本中有两块木材碎片(图1),是发现於聶乜格琴斯克(Нзмзгзтинская)盆地南方Цаганулы上白垩纪地层里。碎片隐埋在中部含龟化石地层以下的含骨化石的沉积层中。这些残余是黑色的,部分带着蓝烟色薄层。下部粗糙,可是平坦。化石的上面分裂很深,但没有被深的裂缝及凹窪穿散了。在一些凹部及裂缝  相似文献   

16.
自1963年至今,我们结合鼠疫防治工作,陆续采集了262只角尖眼蚤的标本,鉴定后发现甘肃有三亚种,即角尖眼蚤指名亚种Ophthalmopsylla p.praefecta、角尖眼蚤深窦亚种Ophthalmopsylla p. pernix和Ophthalmopsylla p.lenta亚种。目前世界上关于角尖眼蚤共分四个亚种,除上述三亚种外,还有Ophthalmopsylla p.ecphora.Smit(1967)记述了各个亚种之间的区别及它们的地理分布,各亚种主要分布在蒙古的南半部和苏联  相似文献   

17.
恐龙以其千变万化的体态,一度称雄于中生代,又突然在中生代末从地球上消失,成为不仅是古生物学家和地质学家,而且是生物学家乃至物理学家经久不衰的话题,也是二十世纪一般民众关心的对象,特别象日本这个缺乏中生代陆相沉积的岛国,长期以来人们即梦寐以求着恐龙的发现,苏联、蒙古、中国等一个一个的恐龙展,更加激发了日本人对这一梦想的追求。早在1963年松本达郎在他所著九州地质一书中即写道:“御船(后出)群上部以紫红色盆地堆积为主,砂岩夹层中见波痕,亦含植物碎片,可望从中发现爬行类化石,但尚无线索。”近在十年以前的日本,人们也只是想望在广布于石川、福井、岐阜三县,大量产出植物化石的手取层或能找到恐龙化石而已。  相似文献   

18.
吕君昌  李志刚 《化石》2000,(3):28-29
图1窃蛋龙类复原图窃蛋龙类是一组头骨较窄而高 ,高度气腔化 ,特别是颅顶部分骨骼的气腔化程度尤其强烈 ,多孔(具有大的眶前孔和下颌外孔) ,上下颌没有牙齿 ,在上颌的腭面上具有由上颌骨和锄骨构成的齿状突起 ,锐利的爪子等特征的小型(体长不超过3米)兽脚类恐龙(图1)。第一个化石骨架由美国中亚考察团于1923年在蒙古的西南戈壁所发现。当初发现时 ,骨架的下方有一窝蛋化石 ,加上由于在那个地区发现大量的原角龙类化石 ,因此 ,它的研究者奥斯本(Osborn)在1924年发表的研究论文中 ,认为该小型兽脚类恐龙专门偷吃原角…  相似文献   

19.
邓涛 《化石》2002,(3):25-27
塔奔布鲁克是一个蒙古语地名 ,“塔奔”是数字五 ,“布鲁克”是泉 ,所以汉语的意思是“五个泉子” ,它的位置在甘肃省西部的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与肃北蒙古族自治县接壤的地区。塔奔布鲁克只是祁连山北坡一个很小的地名 ,没有常住的居民 ,只有偶然经过的牧民。但是 ,塔奔布鲁克在古生物学 ,特别是新生代的古哺乳动物学和生物地层学上大有名气 ,因为它是晚渐新世塔奔布鲁克动物群的命名地点。1931年7月 ,中国—瑞典西部联合考察团的瑞典古生物学家布林(BirgerBohlin)第一次发现了塔奔布鲁克化石地点。1932年8月他再…  相似文献   

20.
<正> 一九八○年四、五月间,扎赉诺尔矿务局露天矿在剥离煤层上复表土作业中,先后发现两具猛犸象骨骼化石(编号为一号、二号)。一号象距地表32米。二号象距地表40米,距一号象15米。一化石产地和埋藏层位扎赉诺尔煤矿位于我国与苏联、蒙古交界附近之前哨车站,一九○二年建矿,先后为沙俄和日本所经营。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自一九三三年发现第一个扎赉诺尔人头骨化石以来,这里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