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分别添加0-5%(干重比)棉酚、烟碱、番茄苷和辣椒素4种植物次生物质的人工饲料饲养烟青虫Helicoverpa assulta和棉铃虫H. armigera 5龄幼虫48 h,测定这些次生物质对烟青虫和棉铃虫的营养效应和中肠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及羧酸酯酶(CarE)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浓度下,棉酚可显著降低烟青虫的相对消化率,但对棉铃虫却有助食作用;番茄苷抑制烟青虫的取食和生长,对其近似消化率和食物利用率也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但食物转化率有明显升高,对棉铃虫的各营养指标无显著影响;烟碱对烟青虫和棉铃虫的相对生长率均无影响;辣椒素使烟青虫的取食量有大幅度的提高,对棉铃虫的取食量无影响,但引起其相对消化率的提高。由此可见,棉铃虫对4种次生物质有普遍的适应性,而烟青虫只对寄主植物所含的烟碱和辣椒素有较好的适应性。烟青虫和棉铃虫幼虫中肠CarE活性不受4种次生物质的影响,烟碱和辣椒素对烟青虫GST有显著的诱导作用,番茄苷对烟青虫GST活性则有抑制作用,4种次生物质对棉铃虫GST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水稻稻螟蛉为害叶分布型的假设检验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统计学的基本原理,以样本资料获得空间分布型的统计推断,应包括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两个方面。本文对水稻稻螟蛉为害叶空间分布的有关参数(Iwao模型中的α、β),聚集度指数(C、I_δ)分别进行假设检验,并与频次比较法的检验结果作了比较,从而为其分布型给出了具有统计性质的推断。在此同时,提出为害叶分布型信息在实际应用中的若干经验模式。  相似文献   

3.
棉铃虫和烟青虫的寄主特点和室内饲养观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正> 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Hubner)和烟青虫H.assulta(Guenée)都是农作物的主要害虫,查阅国内文献和各地资料中有关寄主植物的记载,都把辣椒和烟草列为棉铃虫的主要寄主植物,烟青虫也为害棉花。多年来我们一直没有在棉花上查到过烟青虫,辣椒上没有发现过棉铃虫。为了进一步查清这一问题,在农村落实责任制,农作物种植变得更复杂的情况下又作了一些调查,并在室内作了交换寄主植物的饲养观察。  相似文献   

4.
雄性棉铃虫和烟青虫对雌性信息素的触角电生理反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触角电位图(Electroantennogram,EAG)技术,比较研究了二近缘种棉铃虫、烟青虫对其性信息素主要成分Z—11—16:Ald、Z—9—16:Ald的触角电生理反应。剂量反应曲线表明,对Z—11—16:Ald,棉铃虫和烟青虫均有明显的EAG反应,且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强,但棉铃虫比烟青虫的反应较强;对Z—9—16:Ald,烟青虫有很强的EAG反应,棉铃虫的反应则很弱;对Z—11—16:Ald和Z—9—16:Ald以97:3和7:93比例形成的混合物,棉铃虫、烟青虫均有EAG反应,但二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动物学报49(6):795~799,2003]。  相似文献   

5.
张勇  王开运  原晓玲  庞云红  马惠 《昆虫知识》2006,43(4):545-548,519
报道饲养烟青虫HelicoverpaassultaGue澖ee的一种人工饲料,比较了烟青虫取食该饲料和天然饲料的主要生物学指标,测定了6龄幼虫对2种食料的转化和利用率。该人工饲料的主要成分是麦胚、黄豆粉、酵母粉和烟叶粉,天然饲料为烟草叶片。结果表明:取食人工饲料的烟青虫幼虫生长发育快,化的蛹较大,成虫寿命长,产卵量大,所产卵孵化率高;取食人工饲料的烟青虫与取食烟草蒴果的相比,前者相对取食量和近似消化率较高,相对生长率无显著性差异。说明烟青虫对该人工饲料有较好的适应性,可以作为繁殖烟青虫的实用饲料。  相似文献   

6.
东南亚和云南爬行动物区系的一致性及其起源和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大同 《动物学研究》1992,13(2):101-108
云南与川、黔、贵等邻近省区都属于东南亚的一部分。依据爬行动物分布范围广的特点,把云南爬行动物区系起源和演化与东南亚甚至南亚的爬行动物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可能为解决东南亚及云南爬行动物某些类群的起源这一共同性问题,提供一些有用的资料。 本文将印度半岛、东南亚及其邻近岛屿现生爬行动物与世界范围的相同科级阶元的分布进行比较,并以古地质、古地理演变资料推论科级阶元同祖先起源地的大致范围。在此基础上,再将印度半岛、中南半岛和邻近岛屿,云南高原及邻近地区爬行动物的科属种进行比较,以探讨地区间差异的规律性。运用新构造运动和古气候变化观点阐明其物种或类群的迁移规律及其变化原因。  相似文献   

7.
桦木科植物的系统发育和地理分布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本文对桦木科植物的研究历史作了详细的总结。在钻研文献的基础上,补充了部分系统学资料,使得花序、花、芬粉、叶表皮等各类性状能够在属间进行比较。根据外类群比较、和谐性分析等原则确定了性的演化极性,利用最大同步法和最小平行演化法对桦木科植物进行了分支分析。对各属的现代分布和地史分布作了描述,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桦木科植物的分布中心、起源地、起源的时间和散布途径。作者试图回到遥远的晚白垩纪和早第三纪,从描绘  相似文献   

8.
蜡梅科植物的起源演化及其分布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李烨  李秉滔   《广西植物》2000,20(4):295-300
根据对蜡梅科植物的系统发育和分布规律的研究,结合古地理、古气候资料,讨论了蜡梅科的起源、演化和现代分布格局形成的规律。认为:中国泰岭以南、横断山脉以东为蜡梅科植物的现代分布中心。蜡梅科植物的起源地点可能在东亚,并在第四纪时通过白令陆桥到达北美;通过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到澳洲,并在各个洲独立发展,形成现在的东亚-北美间断分布及南北温带间断分布的格局。  相似文献   

9.
烟青虫成虫脑结构解剖和三维模型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解剖分析烟青虫 Helicoverpa assulta 成虫脑的结构,并构建脑三维结构数字化模型。【方法】利用神经突触蛋白抗体,对烟青虫成虫脑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标记,利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获得脑扫描数码图像,并结合三维图像分析软件对烟青虫脑结构进行识别分析,构建三维模型。【结果】突触蛋白抗体免疫染色将烟青虫脑和颚神经节的神经髓区域清晰标记出来。烟青虫成虫脑与颚神经节愈合而成为一体,中间具有一个孔洞,为食道穿过的通道。脑主要包括前脑、中脑和后脑3部分。依据染色标记结果识别和构建了至少16个脑神经髓结构。这些神经髓包括边界清晰的视叶、前视结节、蕈形体、中央复合体和触角叶及其亚结构。除此之外,还包括围绕这些神经髓的其他前脑神经髓区域,但这部分前脑神经髓内部边界模糊,不容易细分,而将其与颚神经节区域作为一个整体标记为中间脑,占脑总神经髓的55.05%。【结论】识别出烟青虫脑的主要功能结构区域,并成功构建了三维模型。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烟青虫脑接收、处理和整合感觉信息及调控行为的机制奠定了解剖学基础,并为研究烟青虫或其他昆虫脑结构发育、变异和重塑提供结构形态和体积大小依据。  相似文献   

10.
我国沙拐枣属的分类与分布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我国沙拐枣属共24种,占本属的2/3。亚洲中部是该属的起源地。我国是该属分布区的最东端,它主要分布在新疆和甘肃等省(区)。  相似文献   

11.
论无心菜属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世界无心菜属植物有306种,隶属10亚属24组,主要分布于欧、亚、美三洲和北非,基本上是北温带分布属。文章分析了亚属的系统位置及其分布式样。地中海区到西亚亚区和中亚亚区的西北部是其分布区中心,也可能是它的起源地,中国横断山脉到青藏高原是其次生分布中心。起源时间至少应该追溯到白垩纪中期。最后,讨论了它的散布途径和现代分布式样的形成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形态解剖、孢粉学及化石资料,讨论了金粟兰科的系统;并对其起源、演化和现代分布格局形成等问题做了合理推测,主要结果如下:(l)Sarcandra和chloranthus的亲缘关系最接近,而Ascarina和Hedyosmum的系统位置最靠近.Sarcandra是金粟兰科中最原始的属,而Hedyosmum则是最进化的属。(2)金粟兰科可能于白垩纪最早期起源于木质部无导管的、具简单两性虫媒花的祖先,从这个祖先分化出虫媒两性花的Sarcandra和Chloranthus和风媒单性花Ascarina和Hedyosmum。(3)印度支那植物区和马来西亚植物区包含了金粟兰科的全部属和大部分原始种类,是金粟兰科的现代分布中心;也可能是其起源地。(4)金粟兰科起源较早容易扩散到各个大陆,随大陆解体而被带到各大洲。并随古气候、古地理的演变而发展或衰退、消亡而形成今天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3.
在原有饲料配方的基础上,通过添加适宜浓度的辣椒粉作为取食刺激剂及去除原饲料配方中的番茄酱组分,作者对烟青虫Helicoverpa assulta(Guenée)幼虫的人工饲料进行了改进研究。测定了6种人工饲料对烟青虫生物学参数、营养指标和生命表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取食对照饲料相比,取食添加3%番茄酱的饲料后,烟青虫的幼虫历期、蛹重和生殖力无显著差异。在试验浓度内,取食添加辣椒粉的饲料后烟青虫幼虫存活率、幼虫相对取食量和蛹重均显著高于取食对照饲料的相应指标。但饲料中辣椒粉浓度达到或超过2%时烟青虫幼虫的消化能力降低,达到4%时成虫交配力显著降低。在6种供试饲料中,配方Ⅱ即添加1%辣椒粉的饲料为最佳配方饲料,与取食其他饲料相比,取食配方Ⅱ饲料后烟青虫生殖力和内禀增长率均显著提高。改进的人工饲料可大量饲养烟青虫以满足室内试验及工厂化生产核多角体病毒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金粟兰科的起源、分化和地理分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讨论了金粟兰科的系统位置和分类系统,并在较详尽地研究其现代地理分布的基础上,结合古植物学等方面的资料,探讨了金粟兰科的现代分布中心及其起源、分化和可能的散布途径,结果如下:1.金粟兰科应独立成目,处于胡椒目与樟目之间;本科4属处于同一进化水平.2.金粟兰科分布于南美、中美、马达加斯加、东亚、热带亚洲、太平洋岛屿及新西兰,属于热带美洲、亚洲、马达加斯加地区、大洋洲和太平岛屿间断分布科,现代分布中心在马来西亚植物区;中国的金粟兰科植物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为金粟兰科种类的分化中心之一.3.通过化石证据推测,在白垩纪中晚期,金粟兰科祖先有较广泛的地理分布,其起源地可能在早白垩纪的环大西洋地区,即冈瓦纳古陆西北部和劳亚古陆西南部.起源时间应不晚于白垩纪的巴勒姆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力求建立一种准确鉴定室内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烟青虫H.assulta(Guenée)及其杂交种的分子技术,探讨棉铃虫和烟青虫杂交的可能。【方法】室内暗期设置0.5 lx黑光灯和白炽灯,测定不同配对模式下3日龄处女棉铃虫和烟青虫的杂交率;筛选可区分室内建立的棉铃虫、烟青虫及杂交种家族的微卫星位点;于架设有黑光灯的温室内释放棉铃虫和烟青虫混合种群,利用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检测子代微卫星位点大小。【结果】两种蛾类在任何一种配对模式下均可杂交,混合种群处理杂交率为2.92%,且均为烟青虫雌蛾与棉铃虫雄蛾配对交配;黑光灯、白炽灯和黑暗条件下杂交率无显著性差异;筛选出的Har SSR1、Har SSR9和Har SSR10在两种蛾类上的等位基因片段大小不一样;两年温室实验共鉴定360头子代,混合种群中未检测到杂交后代。【结论】交配笼中棉铃虫和烟青虫能进行种间杂交,弱光不能提高二者杂交率;混合种群处理只发现一种杂交配对模式,说明了棉铃虫雄蛾的交配竞争能力更强;成功利用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鉴定室内建立的棉铃虫、烟青虫及杂种家族,提供了一种简单准确的分子鉴定手段;两年温室实验未检测到杂交种,说明2种蛾类之间存在着交配前生殖隔离机制。  相似文献   

16.
应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安徽省产的14科31属35种(其中2变种)栽培作物的花粉形态,并归纳近缘种的鉴定特征。同时介绍这些栽培作物的地理分布、起源地、栽培历史等资料,并对典型栽培作物的生态指示意义进行讨论,为利用地层中相应化石花粉提供现代孢粉学资料和依据。  相似文献   

17.
烟田烟青虫药剂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礼章 《昆虫知识》1994,31(5):282-283
在室内外研究了5种低毒(或中等毒性),低残留杀虫剂和1种微生物杀虫剂(HD-1)对烟青虫的防治效果。其中有4种可专用于防治烟青虫,2种既可防治烟青虫,亦可兼治烟蚜,效果为94%-100%。可以认为,溴氰菊酯,氯氰菊脂,杀灭菊酯,乙酰甲甲胺磷,杀虫双和HD-1可代替高毒农度药甲胺磷防治烟青虫。  相似文献   

18.
烟青虫对三种食料植物的选择性及适应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笼罩植株接虫产卵试验和皿内食料吸引选择试验,测定烟青虫HelicoverpaassultaGuen?e对3种食料植物产卵选择性和嗜食性;通过单头饲养试验,测定6龄幼虫对3种食料植物的转化和利用率。结果表明:烟青虫成虫最喜好在番茄上产卵,其次为烟草,在辣椒上产卵最少。初孵幼虫喜食嫩烟叶,选食辣椒和番茄嫩叶的幼虫数较少,其取食量大小顺序为烟草>辣椒>番茄。6龄幼虫能有效利用和转化烟草、辣椒,而对番茄果实的利用和转化效率最低。烟青虫对食料植物的产卵选择和嗜食性差异,是其综合防治中合理进行作物布局,减轻危害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以礼草属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植物类群的地理分布与系统发育相统一的原理,本文讨论了以礼草属的分布中心、起源地、 起源时间和现代分布格局的形成。以礼草属全世界约26种、6变种,隶属于3个组,主要分布于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和伊朗也有分布。其中,中国的青藏高原汇聚了该属的大多数种类,且不同等级和演化水平的类群均集居于此,使其成为该属的现代分布中心;而该属的原始类群、以及与原始类群很近缘的鹅观草属却分布在这一中心之外的天山地区,加之天山地区自新生代的晚第三纪再次抬升以来,具备了以礼草属发生和繁衍的自然条件,因而天山地区很可能就是该属的起源地,起源时间也可能在晚第三纪或第四纪初。以礼草属自天山起源后,扩散的途径大概有3条,其中西南向途径和东南向途径从东、西两侧侵入青藏高原,在青藏高原得到极度发展,并随着高原的继续隆起,进一步衍生出最高级的类群短穗组,从而形成了以礼草属现今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20.
禾本科燕麦属植物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燕麦属(Avena L.)植物的地理分布,通过野外调查及查阅标本和文献资料,对燕麦属植物的地理分布进行整理和研究。结果表明,燕麦属植物约有29种,主要分布在欧洲、地中海地区、北非、西亚、东亚和美洲。中国有4种,分布于华北、西北、西南各省(区)的高海拔地区。燕麦属下分7个组,分别是多年生燕麦组[sect.Avenotrichon(Holub)Baum]、偏凸燕麦组(sect.Ventricosa Baum)、耕地燕麦组(sect.Agraria Baum)、软果燕麦组(sect.Tenuicarpa Baum)、埃塞俄比亚燕麦组(sect.Ethiopica Baum)、厚果燕麦组(sect.Pachycarpa Baum)和真燕麦组(sect.Avena)。其中,埃塞俄比亚燕麦组分布在埃塞俄比亚、沙特阿拉伯、也门,其他6个组分布在欧洲、地中海、西北非洲、西亚、东亚和美洲地区。地中海、西北非洲、西亚地区分布有除埃塞俄比亚燕麦组之外的所有6个组,因此推断该地区可能是燕麦属的现代分布中心和多样性中心,而燕麦属的起源地尚需确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