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发现于埃塞俄比亚MiddleAwash地区Bodo地点距今60万年的人类头骨化石是迄今发现的最为古老和完整的非洲中更新世人类化石。由于Bodo头骨化石在形态特征上兼有直立人与智人的特点,多年来学术界对其分类地位一直存在争议。Rightmire认为Bodo头骨化石与BrokenHill及Petralona等在分类上属于古老型智人的中更新世人类更为接近,是非洲直立人向古老型智人过渡的代表。至少在距今60万年的中更新世早期直立人向古老型智人转变的成种事件在非洲就已经发生。以Bodo头骨为代表的一批更新世中期非洲和欧洲人类化石构成了可能是后期人类祖先的人属海德堡种。这些观点导致了近年学术界对古老型智人在非洲及欧亚出现时间以及更新世中期非洲和欧亚地区古人类相互之间演化关系的关注。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对年代与Bodo化石接近的周口店直立人头骨特征与Bodo头骨的相似及差异表现情况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发现Bodo头骨在一系列特征上与周口店直立人相似,同时在包括颅容量在内的其它一些特征上呈现出后期智人的特点,但总体形态上似乎与直立人更为相似。作者认为尽管这种进化上的镶嵌现象在中国古人类化石记录上也广泛存在,但由于中国人类化石标本在年代上的不确定性,目前还没有可靠的证据说明这种集直立人与智人化石特征为一体的镶嵌性在中国古人类化石出现的时间接近或早于非洲。考虑到中国与非洲直立人生存年代的巨大差异及人类演化的不同步或地区间差异,具有较多后期人类特征表现的人类首先出现在非洲是完全可能的。根据这些研究对比,作者就人类演化的镶嵌现象、更新世中期非洲与亚洲地区人类演化上的差异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柳江人头骨形态特征及柳江人演化的一些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深入探讨柳江人化石形态特征的表现特点、进化程度及其与其年代数据的吻合性,本文对柳江、山顶洞、资阳、丽江等主要中国更新世晚期人类头骨化石及1 114例全新世以来不同地区现代中国人头骨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柳江人头骨绝大多数特征的出现情况位于现代中国人的变异范围,只有极个别特征与现代人不同;柳江人头骨具有的低眶等特征也可见于其他中国更新世晚期人类化石,说明柳江人化石上保留有少量常见于更新世晚期人类的原始特征,但与其他中国更新世晚期人类,尤其是山顶洞人头骨相比,柳江人显得要现代的多;柳江人与山顶洞人之间头骨形态特征的差异以体现头骨原始性及粗硕强壮程度上的差别居多,而个别特征差异或许与气候环境适应有关。我们认为:柳江人在形态进化上与现代中国人已经非常接近,他们之间的差别非常小;柳江人与山顶洞人头骨特征表现上的差异主要反映了他们之间在演化程度上的差异,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各自的生存环境;现有的形态学证据不大可能为柳江人较早的时代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3.
中国远古人类的进化   总被引:29,自引:8,他引:21  
吴新智 《人类学学报》1990,9(4):312-321
本文从中国人类化石的年代顺序、共同形态特征、渐进变化、形态的异样性、镶嵌性、与其他地区的基因交流和古文化证据等方面论证了中国人类进化以连续性为主,还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有渐增的基因交流。本文还附带讨论了近年云南发现的古猿化石和湖北发现的人科头骨化石。  相似文献   

4.
刘武  吴秀杰  邢松 《人类学学报》2019,38(4):473-490
以往,在东亚大陆发现的更新世中期人类化石被分别归入直立人和古老型智人。这种分类的主要依据是化石形态特征以及年代。魏敦瑞对周口店第一地点人类化石研究描述的一些头骨、下颌骨和牙齿特征通常被作为判定直立人的标准。根据这些化石的年代分布,一般将30万年前的中更新世晚期作为划分直立人与古老型智人的大致年代界限。近20年来,在非洲、欧洲和东亚新发现了一些更新世中期人类化石,目前古人类学界对中国更新世中期人类化石特征及演化有了与以往不同的认识。最近对大荔、许家窑、盘县大洞、许昌、华龙洞等人类化石的研究显示,近30万年以来东亚大陆人类演化呈现复杂的多样性,将这一时期人类全部归入古老型智人难以准确反映更新世中期中国古人类演化模式及规律。本文结合近年中国更新世中期人类演化研究进展,选择部分具有演化及分类价值的形态特征,分析这些特征在更新世中期中国古人类化石的表现特点。在此基础上,对更新世中期中国古人类演化模式做了尝试性探讨。本研究发现,周口店、和县、沂源、南京等中更新世早期人类化石呈现有较多的区域性特征,形态特征表现相对稳定;而大荔、金牛山、许家窑、许昌、华龙洞、马坝、盘县大洞等中更新世晚期人类在化石形态特征表现复杂多样,变异范围大。此外,在这一时期人类化石上发现较多与生存活动、健康、环境适应有关的证据。根据这些发现,作者认为中国中更新世早期组人类演化以形态连续性为主;进入中更新世晚期,中国古人类演化区域性特征减弱,演化模式以多样性为主。一系列新的化石发现和研究证据提示中更新世晚期东亚大陆可能生存有不同的古人类成员。根据目前掌握的化石形态和年代证据,大约30万年前是中国更新世中期演化变化关键时间节点。  相似文献   

5.
2011年在福建漳平奇和洞发现的距今1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遗骸"奇和洞III号",是迄今在福建地区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古人类头骨,为探讨华南更新世晚期向全新世过渡阶段人类的体质特征及现代人群的形成与分化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材料。本文对这件头骨进行了研究,奇和洞III号为35岁左右的男性个体,牙齿龋病严重,推测当时人类的经济模式主要以农耕为主。通过与更新世晚期柳江、山顶洞101号及14组新石器时代人类头骨的比较,发现奇和洞III号头骨兼有更新世晚期人类及新石器南、北方居民的混合体质特征:奇和洞III号头骨长而脑量大,似更新世晚期人类;其高而狭窄的面部、宽阔而低矮的鼻部,呈现出不同于南、北方人群的特殊体质特征。主成分分析显示,奇和洞III号与对比的新石器时代各组在头骨的测量数据上没有表现为明显的南、北地区间差异,但在头骨的测量指数或形状上存在时代和地区间的不同。本文研究为新旧石器过渡阶段人类体质特征的变异提供了进一步证据。  相似文献   

6.
刘武  吴秀杰 《人类学学报》2022,41(4):563-575
近年对许家窑、许昌、华龙洞、澎湖、夏河、哈尔滨等人类化石开展的系统研究,引发了学界对中更新世晚期人类演化及分类的不同认识。基于对相关中国人类化石形态特征的分析,作者提出这一时期中国人类化石形态特征表现为四种类型:1)以中更新世晚期人类共有特征为主;2)以原始特征为主;3)以现代特征为主;4)独特形态组合。多数化石形态特征表现为前三种类型,而许昌和许家窑这种以硕大的头骨和巨大颅容量构成的独特形态组合在其他同时期化石还没有发现。化石形态的多样性提示,不同类型的中更新世晚期中国古人类对现代人的形成贡献不同。作者认为在该时期的人类化石形态多样性规律还未阐明的情况下,将具有混合或镶嵌特征的相关人类化石归入分类地位不确定的人群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7.
童迅 《人类学学报》2000,19(3):183-183
《人类进化杂志》第 3 9卷 (2 0 0 0 ) 1— 2 2页刊登了美国犹他大学豪克斯 (JohnHawks)与密执安大学人类学系一些学者利用 WLH50号人类头骨化石检验现代人非洲起源假说的论文。他们将这具头骨与印尼爪哇发现的昂栋头骨、非洲的几个更新世晚期头骨、出自 Skhul和 Qafzeh的近东头骨的测量数据作判别分析 ,并在这些标本之间就非测量性状作两两差异分析。结果显示 WLH50号头骨与昂栋各个头骨相差较小 ,关系较近 ,而与非洲和近东的晚更新世头骨差异较大 ,关系较远。这些统计结果毫不含糊地表明 ,“完全取代”的模式不适用于东南亚和澳洲的现…  相似文献   

8.
我国东北地区更新世野牛化石的发现已有近一个世纪历史, 尽管先后有不少零星报道, 但至今无一篇专门文献, 并且前人报道的头骨化石材料无一是完整的。本文记述了保存基本完好的2件野牛头骨和3件下颌骨; 化石来自吉林省乾安县大布苏地区, 地质时代为距今约2万年。基于其形态特征和测量数据, 本文将其归入草原野牛Bison priscus(Bojanus, 1827)。前人将东北平原晚更新世野牛归入Bison exiguus Matsumoto, 1915的做法存在诸多问题, 因为后者在模式产地、地质时代及形态特征等方面都与东北晚更新世的野牛差异甚大。我国东北平原晚更新世的野牛应归入草原野牛种, 该种是中-晚更新世广泛分布于全北区的种类, 也是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的最主要成员之一。  相似文献   

9.
"中心和边缘"假说认为非洲是人类演化的中心地区,东亚等地区是边缘地区。在边缘地区,人群的地区性形态特征出现较早,可上溯到直立人生活时期;在中心地区,人群的地区性形态特征出现较晚。Bodo人类头骨化石和南京1号人类头骨化石分别出自中心地区和边缘地区,二者年代都是距今60万年左右,二者都保留有面颅。因此,Bodo人类头骨化石和南京1号人类头骨化石是检测"中心和边缘"假说的最合适的材料。本文是对南京1号和Bodo头骨的面颅测量性特征作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二者面颅测量性特征上的差别远大于这两个相应地区现代人群之间的差别,提示了人类的地区性体质形态差别早在60万年前就很明显;2.东亚的南京1号人类头骨和东非的Bodo人类头骨尽管同样古老,但各自与当地区的现代人群的面颅上的差异情况并不一致。Bodo头骨与东非现代人群显得差异较大,南京1号头骨与东亚现代人群显得较相近。这种相近,提示了在东亚这个"边缘地区",现代人群的面颅测量性特征可追溯到以南京1号头骨为代表的远古人类那里,而在"中心地区",现代人群的面颅测量性特征还很难与以Bodo为代表的远古人群相联系。本项研究结果与"中心和边缘"假说的推测相符合。  相似文献   

10.
尚虹 《人类学学报》2003,22(3):260-260
现代人的起源和尼安德特人的命运一直是近年进化研究中所争论的问题。由于没有足够的 1 0 0 0 0 0— 30 0 0 0 0年前的非洲人类化石证据的和准确的年代数据 ,这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障碍。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校区的蒂姆·怀特 (TIMD WHITE)等发表于 2 0 0 3年英国《自然》杂志 42 3卷上的文章———埃塞俄比亚阿瓦什 (Awash)中部的更新世智人化石 (BOU VP 1 6 1 ,2 ,5———包括一个未成年头骨和两个成年头骨及一些骨骼碎片 ) ,为智人的出现地域、时间、环境提供重要的证据。这些化石发现于埃塞俄比亚阿瓦什中部赫托 (Herto)小…  相似文献   

11.
The human remains recovered from “Grotte supérieure de Zhoukoudian” are the best-preserved Late Pleistocene human fossils in East Asia. For decades,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Late Pleistocene human in East Asia, the Upper Cave skulls have been playing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search of origins of modern Mongoloids and American Indians. With the advance of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modern humans, mor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details and the mechanisms for the late Pleistocene human evolut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modern human populations. Both the origin and diversification of modern humans have been stressed. Some studies further trigger the debaters on the Upper Cave Man concerning its evolutionary level and its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modern human populations in East Asia. To further explore these problems, we examined and compared 12 non-metric features on the 3 Late Pleistocene Upper Cave skulls and 162 Holocene individuals earthed from two archaeological sites of North China (Longxian and Yanqing).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8 on the 12 features have different expression patterns between Upper Cave Man and recent Chinese leading the authors to believe that more primitive expressions appeared on the Upper Cave Man than on recent Chinese populations.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some problems on the intragroup variation in Late Pleistocene and Holocene population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2.
中国和欧洲早期智人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吴新智 《人类学学报》1988,7(4):287-293
中国与欧洲的早期智人头骨在颧骨额蝶突前外侧面的朝向、颧颌角、上颌骨颧突、鼻区、上面部高度、额鼻额颌缝形状、眉间区、矢状脊、印加骨和铲形门齿诸特征的形态或出现率等方面有明显差异。那时此两大地区存在相对独立的人类进化线,其间还有一定程度的基因交流。当时此两地区的人类居群分属于不同的人种。这一假说还可从古文化和古环境的资料得到支持。  相似文献   

13.
吴秀杰  张玄 《人类学学报》2018,37(3):371-383
颅内模保存有脑表面的形态结构,是脑演化研究的直接证据。中国最早复原和研究的颅内模来自20世纪20年代北京周口店遗址发现的3号猿人头骨;此后虽然中国境内也相继发现了一些古人类的头骨化石,但由于古人类标本非常珍贵,不允许对其进行实体解剖,加上多数头骨破碎或者内部附有地层胶结物,导致颅内模无法成功复原。受技术水平及研究手段的限制,研究者一般只是侧重于化石外表形态结构的研究。高分辨率工业CT和3D软件的应用,可以在不损坏标本的情况下,虚拟复原出化石的内部解剖结构,使得一些重要的古人类化石标本的颅内模被复原出来,促进了脑演化的研究。近年来,本文第一作者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复原了南京直立人、柳江人等一些重要的中国古人类头骨的颅内模,通过对其颅容量、脑沟回特征、脑不对称性、脑表面的动、静脉血管压迹、各脑叶的大小、形状及比例的研究,获取了中国古人类脑形态特征变化的数据,为探讨东亚地区古人类的演化提供了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4.
从中国晚期智人颅牙特征看中国现代人起源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19  
吴新智 《人类学学报》1998,17(4):276-282
本文提供或援引了中国晚期智人头骨的额骨鳞部最突出点位置、颊部骨骼下缘的形状、头骨最宽处位置等特征和铲形门齿等牙齿特征的出现率等的有关数据,并探讨了这些特征系来源于非洲“夏娃”的后裔,还是中国当地更早的人群。所得结论更倾向于后者而不利于前者。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和晚期的文化之间缺乏显然的反差,没有中断的迹象,也是不利于中国现代人起源的替代说的有力佐证。  相似文献   

15.
山顶洞人化石是迄今在东亚地区发现的数量最为丰富、保存状态最为完好的更新世晚期人类化石。多年来,山顶洞人作为东亚地区更新世晚期人类的代表,在研究东亚地区现代蒙古人种及美洲印第安人起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对现代人起源与演化研究的深入,学术界对更新世晚期人类演化及现代人群形成过程的许多细节及演化机制予以了越来越多的注意,提出了现代人群出现时间及现代人群分化时间的概念。一些研究对山顶洞人的演化程度及其在东亚地区现代人群形成上的作用也提出了不同看法。为了深入探讨这些问题,本文对12项颅骨非测量特征在山顶洞人与现代中国人的表现情况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有8项特征在山顶洞人与现代中国人之间具有不同的表现,作者认为山顶洞人在颅骨特征表现上较现代中国人具有更多的原始性。在此基础上,作者就更新世晚期人群内部变异、现代人群特征标准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The Late Pleistocene hominin fossil assemblage from Liujiang, South China include a fairly well-preserved cranium, a right os coxa, a complete sacrum, and other postcranial elements all belonging to a single individual. This rare discovery offers us a unique and singular opportunity in understanding this Late Pleistocene hominin's body proportion and relative cranial capacity (encephalization quotient [EQ]), and also pelvic morphology. Using the available right innominate and its mirror-imaged left side, we reconstruct Liujiang hominin's pelvis. Our analysis of the pelvis indicates that the Liujiang hominin has a very gracile and modern-like pelvic morphology. Indeed, all of the pelvic dimensions are smaller than those of other Pleistocene hominins. Moreover, the pelvic characteristics typical of Middle and Late Pleistocene hominins including Neanderthals cannot be identified in the Liujiang pelvis. In contrast, both Liujiang's metric and non-metric features indicate affinities to more recent human populations including our modern Chinese collections from Guangxi of south China. Further support of this assessment comes from the EQ value of 5.754 for Liujiang which is closer to Minatogawa 2 and modern Chinese populations than to Middle and Late Pleistocene fossil hominins. Our analysis of body shape shows that Liujiang has body proportion (i.e. body height relative to body breadth) typical of warm-adapted populations.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we reason that the modern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Liujiang may allude to a more recent geological age. Alternatively, its morphological “modernity” could also point to a much higher degree of skeletal variation within Late Pleistocene hominins in East Asia.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与日本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吴新智 《人类学学报》1988,7(3):235-238
按照歧异系数,柳江人与港川人很接近,其程度和港川人二女性之间或山顶洞二女性之间接近的程度相似,柳江人与山顶洞人相去较远,山顶洞人与港川人相去较远,身材的比较也支持这些看法。  相似文献   

18.
In both East Asia and Australasia arguments for evolutionary continuity between middle-late Pleistocene hominid populations and modern Homo sapiens are of long standing. In both regions, however, problems of chronological distribution, dating and preservation of hominid skeletal materials provide an effective barrier to extending regional sequences back to 'archaic' Homo sapiens or Homo erectus. The earliest securely dated modern Homo sapiens in East Asia are currently represented by Zhoukoudian Upper Cave at a minimum of 29 ka BP. In Australia skeletal remains of modern Homo sapiens have been dated to 26 ka BP, with archaeological materials at 38 to 50 ka BP. Late Pleistocene human skeletons from sites like Coobool Creek are morphologically and metrically outside the range of recent Australian Aboriginal populations. Similarly Liujiang and the Upper Cave crania can be distinguished from recent East Asian 'Mongoloids'. Evolutionary change within the Holocene needs to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when the evidence for regional evolutionary continuity is consider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