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正2015年9月30日利用Ltl6210型红外相机(深圳猎科电子有限公司)在贵州省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松林垭口处(28°12′N,107°09′E,海拔1 497m)拍摄到鸫科(Muscicapidae)鸟类1种。照片中的鸟中等体型,具白眉和标志性白色下眼圈,上体、腰及尾上覆羽棕褐色,颏至腹部灰白色,两胁灰色,与白眉鸫(Turdus obscurus)相似,但其胸及两胁灰色而非黄褐色,白色眉纹稍短,经查阅《中  相似文献   

2.
斑翅山鹑巢址选择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23  
1991-1993年在山西宁武县对斑翅山鹑的巢址选择进行了研究,野外工作中共发现60个巢,其中绝大多数位于远离林地的农田或灌丝地带,66.67%的巢位于向阳的东南坡和西南坡上,对巢址与随机选取的非巢样点所进行的对比分析发现,在12个栖地参数中,影响巢址选择的5个因素依次为:落叶的数量、地缘宽度、干草的数量、灌丛宽度和梯田高度,判别分析的结果表明,落叶的数量和干草的数量是区别巢址与非巢样点的两个最重  相似文献   

3.
褐头鹪莺繁殖习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64,1965,1973和1974年,作者在云南省蒙自县对褐头鹪莺Prinia inornataextensicauta的繁殖习性作了观察,计78个巢。今将所得结果作一初步报道。 褐头鹪莺在蒙自为留鸟,每年5—10月上旬常见在茭瓜林、稻田、菜地、水沟边草丛,薮丛,灌木丛(苦刺)等地活动。其巢也筑在这些植物上。秋末春初则多见于水沟边和坝区边沿的灌木丛中。除带领幼鸟期(8—10月上旬)可见5—7只小群活动外,  相似文献   

4.
角百灵和小云雀的巢址选择与竞争共存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赵亮  张晓爱 《动物学研究》2004,25(3):198-204
于 2 0 0 0— 2 0 0 2年的鸟类繁殖期在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 ,测定了 2 7窝角百灵(Eremophilaalpestris)和 4 3窝小云雀 (Alaudagulgula)的巢址特征 ,观察了两者在繁殖期巢数的季节变化 ,并运用稳定性同位素技术测定了育雏食物 ,对两种百灵的巢址特征和食物重叠度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两者的巢址特征存在着显著的不同 :角百灵的巢开放度为 92 16 % ,小云雀的为 34 6 1% ,前者的巢开放度显著大于后者(P <0 0 1) ;角百灵距巢 10 0cm范围内遮蔽物的数量为 0 0 7± 0 2 6 ,小云雀的为 2 5 7± 1 19,前者显著少于后者 (P <0 0 1) ;角百灵巢址植被的高度和盖度也显著小于小云雀的 (P <0 0 1)。角百灵和小云雀均以小型昆虫育雏 ,育雏食物的资源重叠程度很高 ,为 0 895 7;而且两者的繁殖季节和繁殖强度也是相互重叠的。这两种百灵鸟类在巢址的选择上存在着一种代价和利益的权衡关系 ,巢址选择是捕食压和热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二者共存的机制是巢址上的分化  相似文献   

5.
繁殖期白冠长尾雉占区雄鸟的活动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0 0 0年 3~ 8月采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对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白冠长尾雉 (Syrmaticusreevesii)繁殖期占区雄鸟的活动区进行了研究。对遥测时间超过 6 0天的 7只个体的研究表明 ,繁殖期白冠长尾雉占区雄鸟对活动区具有较强的依恋性 ;90 %调和平均转换法 ( 90 %HMT)计算的繁殖期活动区大小为 46 0± 13 7hm2 (n=7) ;繁殖初期、中期和末期的活动区大小分别为 2 4 5± 6 3、 19 6± 7 5和 17 9± 6 2hm2 (n =7) ;随着繁殖期的结束活动区与日活动区呈减小趋势。白冠长尾雉占区雄鸟对活动区的 3个亚区 (夜栖区、觅食休憩区和过渡区 )的利用时间存在明显差异 ,活动区所在地的植被结构的不同可能是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2009年3-7月,在北京小龙门森林公园悬挂人工巢箱,对大山雀(Parus major)和褐头山雀(P.montanus;)的繁殖进行比较研究.野外共悬挂100个巢箱,其中19巢(19.0%)被大山雀、11巢(11.0%)被褐头山雀进驻,总利用率为30.0%.同域繁殖的大山雀和褐头山雀在窝卵数、孵化期上有极显著差异(P<0.01),其中大山雀的窝卵数(8.21枚±0.25枚,n=19)极显著大于褐头山雀(6.18枚±0.23枚,n=11),而褐头山雀的孵化期(14.22d±0.44d,n=10)极显著长于大山雀(13.17 d±O.83 d,n=12).两者在卵重、卵大小、出雏数、雏鸟出飞数上无显著差异(P>0.05).大山雀的繁殖成功率(27.0%)和营巢成效(63.2%)均显著低于褐头山雀(54.5%和100%)(P<0.01).表明大山雀可能采取高产卵数、低存活率的繁殖对策,而褐头山雀的繁殖策略则可能为低产卵数、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7.
海南鳽巢址选择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8~2004年6月,对海南鳽(Gorsachius magnificus)的4个巢址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靠近水源、具有一定坡度的高大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的水域湿地、山、林环境因子组合的栖息地对海南鳽的巢址选择具有较高的适合程度。水域湿地有利于亲鸟寻找和获得充足的食物,保证雏鸟的生长需要;巢址多选择在坡度大于50。的山坡上。海南鳽对巢树的种类选择似乎不太严格,但可能对巢树和周围植被的物理性状有一定的要求。以高大、枝桠较多、枝叶繁茂的阔叶树或针叶树为特征,筑巢于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植被覆盖度一般在80%以上,保证巢的稳固性及隐蔽性,以达到保护巢窝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灰背鸫(Turdus hortulorum sclater)是一种森林益鸟。关于它的生态资料,国内外均有过部分报道。笔者于1980—1984年春、夏期间在吉林省的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对其生态分布、种群密度及繁殖生态分别做了一些观察,现整理如下。 一、生态分布与种群密度 灰背鸫在吉林省为夏候鸟,每年从4月上旬迁来,主要分布于次生阔叶林及针阔混交林中。在枝藤盘结,较为稠密的次生阔叶林中,数量较多。根据常规线路统计方法,然后折算出每公顷密度为0.4±0.04对。在针阔混交林  相似文献   

9.
血雉繁殖期活动区与栖息地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无线电追踪技术并结合野外观察,对血雉繁殖期活动区与栖息地特征进行了研究。孵卵期(5月)雄鸟的活动区面积为31.90hm^2,雌鸟为8.67hm^2。育雏期一个家族的活动区面积为15.45hm^2(6月)和17.33hm^2(7月)。繁殖季节相邻两个繁殖对的活动区有重叠。血雉繁殖季节喜欢在北坡和东坡活动,这种选择与食物的分布有关。倒木在繁殖期栖息地选择中占有一定地位。用多元总体假设检验、单变量F检验及主成分分析法对实验样方与对照样方间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繁殖期喜选择山脊附近下层空间较为斤阔的灌木林或林间空地。  相似文献   

10.
2008年和2009年的4~8月,在四川省雅江县帕姆岭对棕背黑头鸫Turdus kessleri的繁殖生态进行了初步观察.该鸟繁殖期在4月下旬至7月上旬,营树上巢,营巢树种为高山栎Quercus aquifolioides和鳞皮冷杉Abies squamata.窝卵数为2~3枚(n=7),平均卵重(7.96±0.03)g(n=8),卵长径(32.7±0.17)mm,短径(21.9±0.13)mm(n=13),雌雄共同孵卵,以雌性为主,孵化期为15~17 d(n=2),孵化率为83.3%(n=18).雌雄共同育雏,以雄性为主,雏鸟出飞后主要在巢周围的林下或灌从活动,这时亲鸟仍会对幼鸟喂食.在同一繁殖季对巢有重复利用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