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鲁迅先生在文学方面的伟大光辉成就,是大家所熟悉的,但是鲁迅先生在自然科学方面的著作,却很少有人知道。鲁迅先生青年时在日本学医,对于生物学有很深的造诣。1930年鲁迅先生50岁,那时候他正在上海组织左冀作家联盟,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对鲁迅先生迫害得很凶,因此鲁迅先生的著作只好用各种不同的笔名发表,就是这一年鲁迅先生翻译了日本刈米达夫的“药用植物”。现在该书有两种版本,一种收入在鲁迅全集内,一种收入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学  相似文献   

2.
正赵喜进先生于2012年7月21日仙逝,享年77岁。两年来一直想撰文纪念先生,但忙于各种事务,直到今天才得以动笔。我第一次见到赵喜进先生是1991年深秋的一天,当时他还在古脊椎所院落当中的一处平房办公。记得他办公室中间是一张大桌子,上面有些凌乱,摆放着各种东西,有书籍,有稿纸,还有化石。第一印象是赵喜进先生非常随和,笑眯眯地告诉我,在古脊椎所研究恐龙至少有一个  相似文献   

3.
梁毅 《生命的化学》2023,(3):342-343
<正>2023年春风拂面山花盛开的季节,迎来了我的恩师、中国科学院院士邹承鲁先生百年诞辰。我是1998年7月至2000年12月期间,有幸投到邹承鲁先生门下,师从邹先生做生物化学博士后,接受先生的教诲,从此开始了我的“蛋白质折叠与分子伴侣”和后续发展起来的“蛋白质错误折叠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生涯。  相似文献   

4.
汪敬熙先生是我国第一代的生理学家。美国 C.N.Woolsey教授在1968年汪先生追悼会上致悼词,称汪先生为国际科学界中的科学家。他是山东济南人,生于1893年。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学士学位。1920年穆藕初先生捐款给北京大学选派留美学生,由蔡元培、陶孟和、蒋梦麟诸先生评选,派汪先生到美国约翰霍布京斯大学(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医学院精神病学系学习,Adolff Meyer 主任分配他在心理生物学实验室从 Curt p.Richter 先生开始作实验的研究。1923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24年回国任河南中州大学心理学教授,1925  相似文献   

5.
写在《周口店洞穴层采掘记》再版之前张森水今年是裴文中先生诞辰90周年,我们用重版《周口店洞穴层采掘记》一书,表达对先生怀念和作为先生诞辰90周年的纪念活动之一种。这本书是先生60年前的论著,以地质专报乙种第七号出版,全面地记录了先生亲历的六年(192...  相似文献   

6.
《化石》2015,(4)
<正>程政武先生于2015年4月12日与世长辞,享年84岁。一直以来感激先生对我的帮助,特写此文,以为纪念。我与程政武先生相识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当时正在赵喜进先生指导下攻读研究生学位。虽然不记得第一次面见程政武先生是具体哪一天,但至今清晰记得当时的场景。先生来拜访赵喜进老师,两人攀谈片刻后,赵老师就叫我  相似文献   

7.
深切悼念冯德培先生(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办公室200031)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冯德培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1995年4月10日在上海逝世,终年88岁。冯德培先生是国内外著名的生理学家和神经生物学家,是中国生理...  相似文献   

8.
我于1953年自广州华南农业大学毕业,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真菌植病研究室工作,导师是戴芳澜先生。1956年真菌植病研究室扩大成为应用真菌学研究所,1958年底与北京微生物研究室合并成为微生物研究所至今。戴先生 1973年逝世前一直担任各个时期的研究室主任或研究所所长。 早在学校时我已知道戴芳澜先生和邓叔群先生是我国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的创始人和奠基人;参加工作后又从戴先生处得知邓先生还是我国森林学和森林病理学的先驱。直到1955年邓先生从沈阳农学院重归中国科学院,参加真菌植病研究室的工作我才第一次见到了邓先生本人。邓先生回…  相似文献   

9.
2009年8月13—17日,在河南开封参加“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年会”之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张继澍先生赠送我们一本石声汉先生1951年编著并于1952年由西北农学院出版的《植物生理学》,全书200余页,约27万字。此教材是2007年为纪念石声汉先生(1907~1971)诞辰一百周年而特别重印分发的。石声汉先生是我国老一辈植物生理学家和中国农业史学家(李约瑟1985;吕平和石定栩1999),是西北农学院(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生理和生物化学两个学科及其教研室组建的奠基人(吕平和石定栩1999)。  相似文献   

10.
正正当祖国科学技术领域欣欣向荣、百花含苞欲放之际,生物化学家、教育家张迺蘅先生、李载平先生相继于2018年5月29日、30日仙逝。先生们走得是那样突兀,那样匆忙,悲恸后生掩泣泪沾襟,缅怀先生们对祖国科技和教育事业发展的贡献、高尚品格和抚育之恩。  相似文献   

11.
四川剑阁城墙岩羣汉阳铺组介形类的发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所描述的材料主要是笔者于1957年随同王钰、穆恩之二先生在鄂西宜昌、秭归一带的庙坡页岩组中所采得的;一小部分分别为计荣森、许德佑、王钰诸先生在解放以前在宜昌县境,杨敬之、穆恩之二先生于1951年在长阳县境,张文堂先生等于1956年在宜昌县境的相当地层中采集的。鄂西中奥陶世笔石,虽然在解放以前已为计、许、王诸先生所发现,但直到1954年杨敬之、穆恩之二先生在讨论鄂西奥陶纪地层时,才开始有所记载。杨、穆等将此层页岩称为Glyptograptus teretiusculus 带,归入艾家山统。1956年,张文堂等命名为庙坡页岩。页岩中的部分笔石曾为洪友崇所描述。洪友崇误认为属于Dicranograptus clinsgani 带,而  相似文献   

12.
徐科 《生理学报》2007,59(6):730-732
冯德培先生是世界知名的肌肉、神经和突触生理学家,为我国生理学界赢得了殊荣。在日本投降前的1944年,在大后方的重庆就有由冯德培先生(以后简称先生)负责创建的生理研究所前身——医学所筹备处。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医学所筹备处迁来上海。据先生说,在上海解放前夕,他在竺可桢先生的率领下想方设法拒绝迁往台湾,在上海迎接了解放。新中国成立后,先生负责组建了中国科学院生理生化研究所,并被任命为所长。  相似文献   

13.
著名的古植物学家和孢粉学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徐仁教授是我的导师,于1992年不幸病故.先生逝世,我深感悲痛,谨以此文来表达我对先生的怀念. 先生在植物形态学、解剖学、古植物学和孢粉学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十几年来,我受先生的教诲,终生难忘.他不仅教我如何做学问,而且教我如何做人. 1978年,当我报考徐仁教授的研究生时,大有自不量力之嫌,加之我以前与先生从不相识.初试完毕,先生阅卷后很高兴,并约我到他家里谈话.在书房里初次见面,先生十分和蔼  相似文献   

14.
李传夔  王元青 《化石》2009,(4):22-27
2009年6月15—21日中科院古脊椎所为纪念周明镇院士(1918-1996)主办了东亚陆相古近纪生物区系及地层学国际研讨会。与会的国内外学者一致赞扬、怀念明镇先生一生为古脊椎动物学事业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和他的为人。会议过后,我们,一个是追随先生四十年的老学生,一个是先生的博士生,总觉得言犹未尽,还应当把先生的事业成就简要记述出来,与同仁、同行及关心古生物学事业的人来共同追念这位建业、建所的功勋专家。  相似文献   

15.
肖方 《生命世界》2015,(2):80-83
<正>谭邦杰先生是北京动物园里诞生的科学家,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有缘与这位科学家相处相识是我人生经历中的幸运之事,铭刻心中那些星星点点琐事的积累,让我与谭邦杰先生的友谊致深致远。在纪念谭邦杰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我以缅怀之情致远方的动物科学家、科普作家、翻译家——谭邦杰先生!最初我与谭邦杰先生的接触,是在1981年,那时我刚到北京动物园兽医院工作,我们同在一座二层小楼内,我在楼的一  相似文献   

16.
自从1951年四川資阳人类头骨化石发現以来,科学家先后对于这个資阳人的年龄和性別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裴文中先生曾推断它可能是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吳汝康、賈兰坡先生曾以为它可能是一个十四、五岁的男孩;馮汉驥先生曾推測它至少是一个成年的女子。 1957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由裴文中、吳汝康著的“資阳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甲种专刊第1号)中,吳汝康先生在“四川資阳人类头骨化石的研究”一文中,比較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级编审翟人杰先生因病于2009年6月22日凌晨在北京中关村医院逝世,享年77岁。翟人杰先生是江苏泰州人,195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旋即进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历  相似文献   

18.
<正>2017年农历春节前夕,收到高星先生的倡议,言及他想借《化石》杂志,组织专辑,追思故去十年的张森水先生,缅怀这位对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做出卓越贡献的第二代旧石器考古学前辈。高星兄是张先生耳提面命的嫡传弟子,他希望先生的几位弟子和我们这些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过先生诸多教诲、帮助和提携的旧石器考古晚辈们能写点什么。在众多旧石器考古人的眼中,张先生是一位浑身上下散发着人格魅力、极具亲和力的良师与  相似文献   

19.
<正>2023年,又逢春风拂面的季节,也迎来了我的恩师、中国科学院院士邹承鲁先生百年诞辰。作为1978级文革后的第一批研究生,我有幸投到邹承鲁先生门下。先生的教诲使我受益终身。邹承鲁先生是国际著名的生物化学家,一生取得了丰厚的创新性科研成果。在剑桥大学师从著名生化学家凯林教授(Keilin)做博士研究生时,  相似文献   

20.
邓涛 《化石》2020,(2):50-58
正当2004年5月我在德国魏玛参加第四纪哺乳动物学的国际会议时,非常吃惊地在学术委员会名单中看见了克莱佐依(Miklós Kretzoi)先生的名字。吃惊之处在于,我一直认为先生是一位"古人"了。因为,我经常阅读的他的文献大多数写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实际上,他的第一篇古脊椎动物学论文发表于1927年,恰巧与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开拓者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奠基人杨钟健先生的第一篇古脊椎动物学论文发表于同一年。杨老于1979年去世,我在1980年才开始学习古生物学,与杨老未曾谋面,所以完全没想到竟然有可能见到与杨老同时代的克莱佐依先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