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树鼩实验动物化研究进展和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该文回顾了我国树鼩驯养繁殖和研究的发展历史,介绍了树鼩实验动物化研究的最新进展,并结合我国目前的状况,提出了今后的工作建议:加强实验树鼩标准化(包括地方和国家标准)的研究、近交系动物的研制、达到商业化树鼩的基础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研究工具的研制、人类重大疾病树鼩动物模型研究和建设国家实验树鼩种源基地等。  相似文献   

2.
树鼩的血相     
关于树鼩(Tupaia belangeri chinensis)和它的分类至今还有争论。一些学者将其归入食虫目,另一些学者则根据其性周期和神经系统接近于灵长目的特点,又把它划归灵长目。总之,树鼩目前尚处于一个独特的位置上,其分类有待确定。 1981年有人用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树鼩,已见可喜的苗头。继之,轮状病毒又感染树鼩成功。在血脂代谢的研究方面,已有人将其用作动物模型。另外,G.Darai等人发现树鼩还有多种自发性肿瘤,其中之一是何杰金氏病——淋巴结恶性肿瘤,因此,树鼩也可  相似文献   

3.
树鼩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树鼩是一种小型哺乳类,其皮张可以利用,特别是近代用于医学实验动物日益增多,对其研究亦相应增多,现将国内外有关研究作一综述供有关方面参考。1 分类树鼩(Tupaia)属攀鼩目(SCAN NDETIA)树鼩科(Tupaiidae),全世界有11种,主要  相似文献   

4.
树鼩是一种低等灵长类动物,在我国西南地区广泛存在,体形小,易于捕捉。已有初步实验室饲养和繁殖的经验。近年来逐渐为国内外医学和生物学工作者所重视。利用树鼩作为甲型、乙型肝炎病毒、轮状病毒和人疱疹病毒感染模型的研究已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在实验性胆结石形成和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方面也是一种好的动物模型。随着实验研究应用的发展,人们对树鼩生理指标正常值的了解更为迫切。我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雌性树鼩的麻醉、生殖器官解剖与卵母细胞形态特征进行观察,为制备转基因树鼩奠定基础.方法用1%的戊巴比妥钠(10-3ml/g体重)肌内注射对树鼩麻醉,比较在不同环境温度下对麻醉效果的影响.对雌性树鼩生殖器官解剖结构、卵母细胞形态特征等进行观察.结果①在25~28℃、18~20℃下麻醉的持续时间分别为80 min、130 min;②雌性树鼩的子宫为双角子宫,卵巢外有包膜;③卵母细胞富含色素,卵母细胞的透明带与质膜的韧性较山羊强.结论在25~28℃下,用1%的戊巴比妥钠(10-3ml/g体重)对树鼩麻醉时间比较适中,便于实验操作而且苏醒快.雌性树鼩生殖器官解剖结构、卵母细胞形态特征观察表明,树鼩的胚胎移植、转基因等实验操作与小鼠类似,但树鼩的受精卵须进行离心处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两种抗体纯化方法在分离纯化树鼩IgG抗体的应用,制备抗IgG的多克隆抗体及检测。方法:采用两种商品化IgG抗体纯化试剂盒分离树鼩血清IgG抗体,采用SDS-PAGE和蛋白定量测定提纯IgG。以树鼩IgG作为抗原,与等量弗氏完全佐剂(第一次)、弗氏不完全佐剂(第二次)混合皮下注射免疫兔,对分离血清进行多克隆抗体纯化及Western Blot检测及定量分析。结果:两种方法均能有效分离纯化树鼩IgG,在经过Montage PROSEP-A试剂纯化后的IgG在纯度和含量方面均优于Protein A/G Matrix试剂。通过纯化后的树鼩IgG免疫兔制备的抗IgG抗体能有效识别树鼩IgG。结论:纯化的树鼩IgG具有良好免疫原性,由此制备的抗体具有高度特异性。研究结果为利用树鼩作为实验动物提供了必要的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7.
野生树鼩的人工饲养与繁殖研究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低等灵长类的树鼩(Tupaia belanzeri chinensis),近年来在医学上的应用日渐增多,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从而为树鼩的开发利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据知目前都是把野生树鼩直接用于各个实验,故对实验的结果势必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进行野生树鼩的人工饲养与繁殖研究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8.
树鼩(Tupaia belangeri chinensis)是一种小型的热带、亚热带哺乳动物。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云南、海南岛、广西、四川西南部等地。目前对于树鼩的分类地位尚有争议,但由于在生理、生化方面与灵长类动物近似,已经越来越广泛地被国内外作为低级灵长类实验动物应用于医学和生物学研究。开展树鼩的系统研究工作,将有助于树鼩分类地位的探讨。本文对产自云南禄劝县、武定县、禄丰县和昆明市的部分树鼩标本的肤纹和牙齿进行了形态观察和测  相似文献   

9.
建立稳定的树鼩(Tupaiabelangeri)皮肤成纤维细胞的体外培养体系,可为有关此类细胞的实验和疾病树鼩细胞模型提供技术支持。取树鼩大腿内侧皮肤用组织块贴壁法和胶原酶Ⅰ消化法分离皮肤细胞,胰蛋白酶差别消化法纯化细胞;用MEM(10%FBS)完全培养基和含低血清生长添加物(LSGS)的培养基培养细胞;免疫荧光和蛋白印迹法鉴定细胞,并测定细胞的生长、冻存和复苏特性。经树鼩皮肤细胞分离效果比较,胶原酶消化法比组织块贴壁法更适合用于树鼩原代皮肤细胞分离;对分离及冻存复苏后细胞生长状况观察比较发现,添加了LSGS的MEM培养基更利于细胞存活、生长;细胞形态观察、免疫荧光和蛋白印迹检测鉴定所分离的细胞为树鼩皮肤成纤维细胞。成功建立了树鼩原代皮肤细胞的分离、纯化方法,并优化了该细胞的培养条件。  相似文献   

10.
以中国树鼩为实验对象,采用缩小生活空间和增加同种动物个体数目或给干预的方法,观察慢性环境刺激对中国树鼩生活行为、生理生化的影响。结果发现:与对照组(大饲养笼饲养)比,生活在小饲养笼的中国树鼩的体重明显减轻,血象和胸骨骨髓象各类细胞数均显著增加,雄性树鼩出现睾丸萎缩、阴茎外露下垂、性行为减退。干预组(给利血平)的中国树鼩应激性显著降低,外界环境刺激对生活行为、角斗、体重、血象和胸骨骨髓象各类细胞数、性器官及性行为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1.
目前用于生物医学研究的树鼩大多数来源于野生捕获,由于个体间的差异较大,其实验结果的均匀性和可重复性较差,亟待解决树鼩人工饲养设施条件、繁殖关键技术、动物质量标准等一系列基础科学问题。许多文献报道了树鼩与其他实验动物比较,在肝病研究中具有巨大的开发应用潜力,在丙型肝炎动物模型研究中,亟待解决丙型肝炎病毒(HCV)细胞培养体系、HCV病毒感染剂量与感染途径、HCV病毒对树鼩体外、体内感染后病毒核酸检测、抗体检测和病理检测等技术方法的建立及动物模型评价标准问题。本文就上述问题系统性地进行初步报道,旨在为树鼩早日实现实验动物化和丙型肝炎疾病研究中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手术双侧卵巢去势法复制人绝经后骨质疏松树鼩模型。方法 100只雌性树鼩纳入实验,参照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2011年发布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临床诊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诊断标准进行模型评价:1根据人自然寿命、性成熟时间、骨密度(BMD)峰值年龄及树鼩自然寿命、性成熟时间,推测树鼩BMD峰值月龄。随机抽取6、12、18、24月龄树鼩各6只行全身BMD检测,比较各月龄段BMD差异,验证树鼩BMD峰值月龄;2从余下的树鼩中随机抽取BMD峰值月龄段树鼩62只行BMD检测,确定树鼩BMD峰值均数与标准差。然后将其随机分为模型组(n=32)与空白组(n=30),模型组手术切除双侧卵巢,空白组切除与卵巢等体积的大网膜,各组分别于术后3、6、9、12月时随机抽取6只行BMD检测,对BMD值符合《指南》诊断标准者取材行病理检测验证。结果 1 6、12、18、24月龄段受测树鼩BMD峰值分别为(0.138±0.012)、(0.143±0.010)、(0.141±0.009)、(0.139±0.009)g/cm~2,各月龄树鼩BMD峰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2树鼩BMD峰值均数为(0.143±0.016)g/cm~2;3模型组各时相点BMD值符合《指南》诊断标准的树鼩的数量分别为0、5、4、5只,其胫骨近端病理切片与6月龄树鼩比较:骨小梁稀疏、断裂,小梁间距增宽;空白组各时相点BMD值符合《指南》诊断标准的树鼩数量均为0,其胫骨近端病理切片与6月龄树鼩比较无异常。结论按《指南》诊断标准判断,6月龄雌性树鼩行双侧卵巢去势术后6月可复制出人绝经后骨质疏松模型,造模成功率较高,模型稳定。  相似文献   

13.
为获得树鼩行为学特征的基础数据,通过视线阻隔处理,观察雄性成年树鼩的行为变化。结果表明树鼩的活跃度和取食逐步提高,阻隔时间与运动树鼩数及取食数有回归关系,回归方程为:运动树鼩数=50.954+时间×0.607(R2=0.870,n=80)。取食树鼩数=e(4.356-0.721/时间)(R2=0.996,n=80)。树鼩对4种水果(F=294.234;d=3;P=0.000)、动物性食物(F=279.692;d=3;P=0.000)及混合食谱(F=239.692;d=3;P=0.000)的取食量有显著差异(P0.01),树鼩喜好甜而多汁的石榴和面包虫。本研究建立了一种行为学观察的基础方法和数据,为树鼩行为学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动物耗氧量可用以了解不同动物生态习性及生理活动的特点。Pearson(1947)、You-sef等(1971)、Weigold(1980)等曾对鼩鼱科小型种类的耗氧量作了一些研究。四川短尾鼩是鼩鼱科中比较大型的种类,其耗氧量未见前人报道,耗氧量类型与前者种类是否一致?因此,我们在同一实验条件下对树鼩与四川短尾鼩的体温及不同坏境温度下的耗氧量,产热量作了测定和比较。材料与方法实验用树鼩(Tupaia glis)23只,四川短尾鼩(Anourosorex squamipes)26只。实验后检查,雄性动物附睾中有成熟精子,雌性处于非动情期。用小动物代谢测定器测定耗氧量。代谢室为长圆筒…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建立树鼩阿尔茨海默病(AD)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将30只成年雄性树鼩Tupaia belangeri随机分成3组,模型组腹腔注射D-半乳糖(D-gal)造成急性衰老后,对树鼩双侧海马内一次性注射β淀粉样蛋白1~42片段(Aβ1~42)和鹅膏蕈氨酸(IBO)的混合液,对照(生理盐水)组将所有药物替换为等剂量生理盐水,空白组不做处理。用Morris水迷宫对3组树鼩进行行为学测试,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和镀银染色法进行病理检测分析。结果 Morris水迷宫测试结果提示,模型树鼩出现了明显的学习记忆功能障碍。病理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脑海马区出现明显胶质细胞增生和神经纤维缠结。对照组和空白组无明显病理改变。结论腹腔注射D-gal,双侧海马注射Aβ1~42和IBO混合液的方法可以造成树鼩学习记忆能力下降,并出现神经胶质细胞增生和神经纤维缠结,是一种可行的树鼩AD模型造模方法。  相似文献   

16.
树鼩呼肠孤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致病性病毒严重危害树鼩(treeshrew,Tupaia)生命健康,但却鲜见有关树鼩自然感染病毒的报道。该研究采集6份因腹泻死亡的野生树鼩粪便,用Vero细胞进行病毒分离,72h后细胞发生病变,特征为颗粒增多、破碎、变圆固缩、拉网及脱落等;电镜观察显示该病毒为球形,双层衣壳,完整直径~75nm。纯化病毒经核酸PAGE电泳后呈现10个核酸节段,并为典型的3:3:4排列。哺乳动物呼肠孤病毒(mammalian orthoreovirus,MRV)L1基因保守区RT-PCR检测、序列分析及进化树构建结果表明,该病毒株属于MRV,且与来源于蝙蝠的呼肠孤病毒分离株(T3/Bat/Germany/342/08)同源性最高。MRV是人兽共患病病毒,该实验首次从树鼩体内成功分离到MRV,对今后研究制定实验树鼩病毒学控制标准具有指导意义,同时为有效预防该病毒在树鼩与人类之间传播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7.
树鼩在生物学特性、生理生化、新陈代谢和基因组等方面近似于人类,被广泛应用于生理学、病理学、病毒学、免疫学、药理学及遗传学等多个领域。迄今为止用于生物医学研究的树鼩大部分来自野生,实验树鼩尚无国家质量控制标准。为了保证树鼩引种、驯化、饲养、繁殖、质量控制及福利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提高树鼩繁殖率和成活率,本文从兽医公共卫生及实验动物科学的角度,对野生树鼩的捕捉、运输、检疫、饲养及繁育等方面的基本原则及技术操作和福利要求作一简述,为从事树鼩工作的有关人员及树鼩实验动物化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树鼩IL-2全长编码序列的克隆及分子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树鼩作为多种人类疾病模型已受到广泛关注,而免疫因子对于树鼩模型评价至关重要,但目前对其白细胞介素-2(IL-2)的研究鲜有报道。该实验以经ConA(concanavalin)诱导培养的树鼩淋巴细胞总RNA为模板,RT-PCR克隆出465bp的树鼩IL-2全长编码序列,并采用ClustalW软件分析其序列和分子特征。结果表明树鼩IL-2cDNA编码一个由154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其cDNA及氨基酸序列与人的同源性分别为93%及80%,且其整体结构与人IL-2相似。MEGA5.0软件构建的进化树表明,树鼩与人及恒河猴的亲缘关系较近。Pymol软件对树鼩和人IL-2氨基酸序列进行的三维结构模建表明,两者的IL-2分子三维空间结构基本相似,表面大部分区域所带电荷相同,但在某些区域差异较大,且树鼩多出一个糖基化位点,这些差异对抗体的结合可能存在影响。该研究为今后树鼩IL-2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实验动物树鼩和人类疾病的树鼩模型研究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物模型在生物医学领域(如回答人体各种重大生物学问题、解析人类疾病机理和新药研发等方面)已经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巨大贡献。转化医学存在的问题使得树鼩(Tupaia belangeri chinensis)实验动物重新得到重视;人类疾病的树鼩模型也再次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该文综述了国内外特别是近年来我国树鼩研究进展,包括树鼩基础生物学及动物模型方面取得的成绩,并分析了该领域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探讨了未来的一些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树鼩(Tupaia belangeri)作为一种新型的实验动物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的各个领域。本研究组前期的研究结果显示,螺杆菌属(Helicobacter)是树鼩肠道微生物群落中相对丰度最高的一类细菌,但其具体的细菌种类和结构特征仍然不清楚。因此,本研究将开展实验树鼩肠道中螺杆菌属细菌的分布种类和特征分析,为后续实验研究工作提供资料。通过系统采集72只树鼩的粪便样本,提取核酸后采用巢氏PCR法应用属特异性引物扩增螺杆菌属特异性片段,再分别采用7个种特异性引物对属特异性阳性样本扩增螺杆菌种特异性片段,包括肝螺杆菌(H.hepaticus)、家鼠螺杆菌(H.muridarum)、胆汁螺杆菌(H. bilis)、啮齿类螺杆菌(H. rodentium)、弯曲螺杆菌(Flexispira rappini)、鼩螺杆菌(H. suncus)和盲肠螺杆菌(H. typhlonius)。属特异性引物扩增阳性但种引物扩增阴性的样本进行核酸序列测定和BLAST比对分析,确认其最终所属的螺杆菌种类。结果显示,72份树鼩粪便样本中,属特异性引物扩增阳性有18份,总体阳性率为25.0%。其中,盲肠螺杆菌阳性8株、胆汁螺杆菌阳性6株,其余8份阳性样本经过测序和BLAST比对分析后确认为同性恋螺杆菌(H. cinaedi)阳性5株、猫螺杆菌(H. felis)阳性2株和猕猴螺杆菌(H. macacae)阳性1株。有4份树鼩粪便样本出现同时携带盲肠螺杆菌和胆汁螺杆菌的情况。将螺杆菌属细菌携带结果与实验树鼩的性别和年龄组进行比较分析后发现,不同性别间以及不同年龄组间,属或种阳性样本情况均无差异(P 0.05)。本研究结果表明,实验树鼩具有较高的螺杆菌携带率,且不分性别和年龄,主要以盲肠螺杆菌、胆汁螺杆菌和同性恋螺杆菌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