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NONFH)是临床常见的骨科难治性疾病之一,本文就其发病机制和临床治疗研究的相关进展和问题展开综述,旨在进一步提高对NONFH的临床认识和治疗水平。股骨头坏死的机制仍然没有统一的定论,但各种机制最终归于股骨头供血区域血液瘀滞,导致股骨头发生缺血坏死虽然目前还没有一种治疗方法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髓心减压仍然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早期治疗手段,各种改进手术如骨移植、钽棒移植、骨髓干细胞移植和生长因子移植是今后的主要趋势。  相似文献   

2.
骨组织细胞凋亡和自噬学说越来越被认同,逐渐成为人们研究股骨头坏死发病机制的焦点。在刺激因素作用后,线粒体功能障碍,影响自噬,诱发骨组织细胞凋亡,最终导致股骨头坏死的发生和发展。这一关联的发现对进一步阐明本病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检测线粒体相关蛋白可能对股骨头坏死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也为未来调控相关蛋白表达进而影响股骨头坏死进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目前世界上最常见的慢性肝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肝细胞死亡与该病的相关性已被广泛报道。程序性坏死是一种细胞死亡形式。研究发现,肝细胞程序性坏死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近年来肝细胞程序性坏死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机制与药物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脂质代谢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与营养调节、激素平衡和内分泌作用密切相关,它涉及多种因子和信号转导通路的互作。脂质代谢紊乱是诱发多种疾病的主要机制之一,如肥胖症、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肝炎、肝细胞癌及其并发症等。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RNA上发生的N6-腺苷酸甲基化(N6-adenylate methylation, m6A)“动态修饰”代表了一种全新的“转录后”调控方式,mRNA、tRNA、ncRNA等均可发生m6A修饰,m6A修饰异常调控基因表达变化和可变剪切事件发生。据最新文献报道,m6ARNA修饰参与了脂质代谢紊乱的表观遗传学调控。本文基于脂质代谢紊乱诱发的主要疾病,综述m6A修饰在其发生和发展中的调控作用。这些发现从表观遗传学的角度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脂质代谢紊乱发病的潜在分子机制提供了依据,为相关疾病的卫生预防、分子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李跃全 《蛇志》2010,22(4):386-386
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预后与该病的发病时间关系密切,发现越早,予以及时治疗则股骨头髋关节的损害越轻。所以早期诊断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腺苷酸活化的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AMPK)作为"人体物质能量的调节器",在肥胖症、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人体代谢性疾病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近年来研究表明AMPK信号通路对成骨成脂分化、破骨等人体骨稳态代谢微环境具有调控作用,而骨稳态代谢微环境的失衡失调是骨质疏松症、股骨头坏死等骨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主要通过对AMPK结构、功能及其在人体脂代谢、骨代谢中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探析其在骨病形成中的作用,并探析其在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non-traumatic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NONFH)中的可能作用机制,从而为NONFH的研究及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胰岛素分泌缺陷和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主要机制之一。高血糖和脂质代谢紊乱,是糖尿病发病机制中最重要的获得性因素。最近研究表明自噬在维持内环境稳定,胰岛β细胞数量分泌能力,及对抗胰岛素抵抗等方面有重要作用。本文就自噬的基本概念及在糖尿病发病和维持β细胞功能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蒋捷  黄林科  胡峰 《蛇志》2021,(1):82-85
股骨头坏死是骨外科常见的难治性疾病,其机制仍有待研究。目前为止,医源性糖皮质激素是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主要原因。激素的长期使用可导致股骨头骨细胞凋亡、血液循环障碍所致缺血缺氧,最终导致股骨头塌陷。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发生发展与骨组织中细胞直接接触和其间接分泌的细胞因子调控相关。本文综述了骨组织中成骨细胞分泌的核因子κB受体结合配体,骨保护素,骨碱性磷酸酶,骨细胞表达硬化素,破骨细胞分泌骨形态发生蛋白2等因子在SONFH的研究进展,骨源性细胞因子在SONFH中扮演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介入治疗对于成人非创伤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方法:采用介入方法治疗95例共117髋非创伤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对比介入治疗前后DSA造影分型结果及血供异常例数。结果:117患髋中,Ia型的31病髋中,11髋(35.48%)介入治疗后动脉主干再通;Ib型的27髋中,24髋(88.89%)介入治疗后分支再通;II型的11髋中,5髋(45.45%)实质期股骨头缺损面积缩小;III型的10髋中,8髋(80.00%)静脉期见股骨头浓密染色明显减轻;Ⅳ型的33髋中,28髋(84.85%)可见动脉主干再通、分支增粗、实质期股骨头缺损面积缩小和静脉期股骨头染色减轻等。治疗前117病髋异常率为95.73%。经过介入治疗后,异常率为30.77%。治疗后异常率明显低于治疗前异常率(P〈0.01)。结论:介入治疗可有效改善非创伤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血供异常,增加股骨头血供,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疗效确切等优点。关键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介入治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股骨头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增殖及成骨、成脂分化能力的研究,探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发病机理及自体BMSCs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的可行性。选择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10例,无股骨头坏死的股骨颈骨折患者1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在行全髋关节置换术中抽取股骨头部骨髓血,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BMSCs并培养至第3代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特异性表面抗原,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实验以及成骨、成脂诱导培养后分析细胞的增殖及成骨、成脂分化能力。结果显示,股骨头坏死组细胞表达BMSCs特异性表面抗原CD44、CD73;股骨头坏死组BMSCs形成集落数明显低于对照组;股骨头坏死组碱性磷酸酶活性和钙结节数均低于对照组;股骨头坏死组的成脂细胞数明显高于对照组。该研究结果表明,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股骨头BMSCs的增殖及成骨分化能力下降,但其成脂分化潜能增强,推测BMSCs增殖及分化能力的改变可能参与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1.
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 ncRNA)是一类从基因组中转录而来、对蛋白质编码有调节作用的RNA。研究证明, ncRNA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骨代谢和血管修复发挥调节作用,参与了股骨头坏死的发病进程,而近年来作为治疗手段之一,关于中药药物治疗疾病、影响ncRNA表达的实验也不在少数,相关研究对于股骨头坏死发生机制的确定、诊疗手段的丰富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通过对知网、PubMed数据库内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综述了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将中药干预与之联系,为疾病的临床诊断、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方向。  相似文献   

12.
转基因小鼠在脂质代谢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基因小鼠在脂质代谢研究中的应用汝昆综述琦祖和校(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医学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多发性疾病,该病与脂质代谢紊乱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转基因小鼠技术在脂质代谢研究中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钻孔减压坦棒植入联合高压氧早期非创伤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临床疗效。方法将早期(FicatⅠ、Ⅱ期)ANFH病人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钻孔减压坦棒植入,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面罩吸入高压氧,两组疗程均10W,以髋关节Harris评分及综合疗效标准进行评分。结果:两组均8~32个月随访,平均20个月。治疗组末次随访Harris评分优良率84.3%,对照组随访Harris评分优良率71.8%。治疗组有效率90.62%,对照组有效率78.12%,治疗组对Ⅰ、Ⅱ期髋的疗效较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头钻孔减压坦棒植入联合高压氧治疗早期中青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取得满意疗效,能有效控制病情进展,从而延缓股骨头使用寿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心肌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糖尿病心肌病是一种特异性心肌病,病理表现为心肌肥厚和心肌纤维化。其发病机制复杂,可能涉及代谢紊乱(如葡萄糖转运子活性下降、游离脂肪酸增加、钙平衡调节异常、铜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心肌纤维化(与高血糖、心肌细胞凋亡、血管紧张素Ⅱ、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炎性细胞因子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等有关)、心脏自主神经病变和干细胞等多种因素。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糖尿病心肌病机制研究的进展予以综述,以期为临床有效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具有多向分化能力的一种干细胞,近年来有关研究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具有促进损伤肌腱修复、血管生成、抑制氧化应激反应、保护神经细胞、促进软骨再生、调节骨代谢等功能。而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是由于大量使用激素导致的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其具体作用机制尚未阐明,相关信号通路,如Wnt/β-catenin、RANKL-RANK、PTEN/AKT、PI3K/AKT等通路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而这些信号通路的激活又与外泌体密切相关,综述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及其相关信号通路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中作用的有关研究进展,以期对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防治及相关药物研发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肝脏脂代谢紊乱与2型糖尿病、肥胖症、心血管疾病等多种慢性病密切相关。运动与二甲双胍均可通过作用于不同组织器官调节机体脂代谢,是防治脂代谢异常相关疾病的有效手段。运动可减少肝脏脂质摄入与分泌、降低脂质合成、促进脂肪酸分解,二甲双胍可抑制肝脏糖异生及脂质合成,达到控糖减脂的作用。两者在激活AMPK信号通路、促进肝脏因子分泌方面表现为协同效应,而对线粒体复合物I活性的调节却表现为拮抗效应,两者联合作用于肝脏脂代谢的分子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该文基于运动与二甲双胍调控肝脏脂代谢的生物学机制进行综述,为慢病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策略。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大鼠肝组织中PPARα基因的表达,并用PPARct激动剂进行干预,探讨其与胰岛素抵抗、脂代谢紊乱的关系。方法大鼠随机分为①正常对照组、②高脂模型组、③PPARα激动剂干预组,利用高脂饮食建立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12周后,检测大鼠血脂、肝功能、血糖、胰岛素水平及胰岛素抵抗指数;RT-PCR法分析PPARα基因的表达;观察肝脏的形态学改变。结果PPARa激动剂可降低NAFLD大鼠转氨酶、血脂水平及胰岛素抵抗指数,可促进NAFLD大鼠中PPARa基因的表达;肝脏形态学明显改善。结论PPARα激动剂能改善NAFLD大鼠脂质代谢紊乱,有明显的保肝降酶作用,具有适度的胰岛素增敏作用。PPARα及其配体在NAFLD发病机制及治疗中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将为临床防治NAFLD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早期股骨头坏死模型,为研究其发病机制及合理治疗方法的提供可靠的模型基础。方法:用单一剂量脂多糖LPS(10μg/kg)联合三次甲强龙MPS(10 mg/kg)注射,每次间隔24h,诱导建立兔早期股骨头坏死模型,通过影像学及组织病理性学方法评估模型建立情况。结果:4周后,模型组死亡1例,模型组16例X线检查未见异常表现,2例X线提示股骨头密度不均,未出现股骨头塌陷,18例HE染色示骨细胞空骨陷窝增多,脂肪细胞体积变大,数量增多。结论:用脂多糖(LPS)联合甲强龙可成功诱导建立兔早期股骨头坏死模型,模型成功率高、死亡率低。  相似文献   

19.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steroid-induced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SANFH)作为髋关节常见疾病,早期诊断及治疗较为困难,寻找SANFH分子生物标志物对其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环状RNA (circular RNA, circRNA)是一类闭合环状非编码RNA (non-coding RNA, ncRNA),可通过海绵吸附微RNA (microRNA, miRNA)、结合RNA结合蛋白(RNA-binding protein, RBP)、直接翻译蛋白质、调控基因表达等方式参与众多疾病的发生发展,是机体重要的调控因子。近年来,诸多研究基于circRNA探讨SANFH发病机制。本文就circRNA的生物学特征、功能,以及其在作为SANFH发病机制的血管微循环障碍、脂代谢紊乱、骨代谢异常中的调控作用进行综述,探讨circRNA作为早期诊断SANFH生物标志物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一种以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储集为特征的综合症,有潜在发展成终末期肝病的危险,但目前该病病因和发病机制仍然不清楚,体外有效动物模型的构建对于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防治都十分重要。本实验通过高脂、高胆固醇饮食喂养SD大鼠,探讨高脂、高胆固醇饮食在诱导非酒精性脂肪肝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