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采用静水压休克保留第二极体的方法,在鲤(♀)×鲢(?)、鲫(♀)×鲢(?)、白鲫(♀)×鲢(?)和鲢(♀)×鲤(?)、鲢(♀)×鲫(?)、鲢(♀)×白鲫(?)6个正反交组合中都诱导出了异源三倍体,但只有正交鲤(♀)×鲢(?)、鲫(♀)×鲢(?)和白鲫(♀)×鲢(?)3个处理组中整倍性的异源三倍体胚胎才有可能正常发育,孵化出苗;而反交鲢(♀)×鲤(?)、鲢(♀)×鲫(?)和鲢(♀)×白鲫(?)3个处理组中的异源三倍体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不断发生染色体排除和丢失,形成非整倍体而死亡,只有少数雌核发育二倍体鲢才能孵化出苗。结果表明,鱼类人工异源三倍体胚胎的发育命运与杂交物种间的基因组大小有关。  相似文献   

2.
鲤、鲫、鲢、鳙染色体组型的分析比较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为探求鳙×鲢、草×(鱼团)和鲤×鲫杂种表现全育、不育和半育的原因,分析比较了鲤、鲫、鲢、鲸的染色体组型,发现鲤、鲫鱼有一对“推测是性染色体的染色体”,经讨论认为,亲本染色体组型的近似、不同和X、Y型性别决定机制的确立,可能分别是鲢×鳙杂种全育、草×(鱼团)杂种不育和鲤×鲫杂种雄性不育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草鱼和鲤杂交的细胞学研究—鱼类远缘杂交核质不同步现象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3  
以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为母本、鲤(Cyprinus carpio)为父本进行人工杂交,杂种胚胎发育至孵化期全部死亡;同时获得了少数雌核发育草鱼和雄核发育的鲤。分析比较了草鲤杂种胚胎染色体变化及胚胎发育情况。发现杂种胚胎染色体数目变化较大,一般在24—73之间,绝大部分细胞染色体在发育过程中不断丢失而出现非整倍体;极少数细胞在受精后雌性原核和雄性原核不结合而引起雌核发育和雄核发育;草鱼和鲤胚胎发育时序有较大差别;因此细胞分裂不能同步。可能是杂种胚胎染色体不断丢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具有天然雌核发育的多倍体杂种鱼可防止杂种优势的分离并保持其后代的杂种优势. 由于假设诱发的多倍体鱼类的生殖模式是天然雌核发育的, 我们进行了鲤鲫杂种的多倍体诱发, 目的是描述经染色体组叠加由有性鲤鲫二倍体转化为异源三倍体及异源四倍体克隆谱系. 鲤鲫杂种产生未减数而具有两亲本染色体组杂种卵子, 未减数的雌核可与入卵的雄核融合叠加形成三倍体合子. 鲤鲫异源三倍体胚胎发育正常, 部分异源三倍体雌性个体可产生未减数的、仍保留母本的三套染色体的成熟卵子. 绝大部分鲤鲫异源人工三倍体个体的成熟卵子的雌核不与入卵的雄核融合, 具有天然雌核发育特性. 异源三倍体卵子在入卵精子的激动下由雌核发育产生全雌后代, 并形成一个单性克隆系, 后代保留异源三倍体母本的形态特征, 并靠雌核发育的生殖方式形成异源三倍体克隆系. 极少数异源三倍体个体的成熟卵子的雌核可与入卵的雄核融合, 再通过染色体组叠加形成鲤鲫异源四倍体. 所有异源四倍体的雌性产生未减数的、含有4个染色体组的成熟卵子. 异源四倍体的成熟卵子保持雌核发育特性, 在近类的精子诱发下产生单性后代, 形成一个异源四倍体单性克隆.  相似文献   

5.
鲫鲤杂种一代(F1)自交二代(F2)的受精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荷包红鲫(♀)×湘江野鲤(♂)杂交产生的杂种一代(F  相似文献   

6.
鲤鲫人工多倍体谱系中同工酶和蛋白的基因表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红鲤、红鲫、镜鲤、鲤鲫杂种二倍体一代,二代,鲤鲫杂种三倍体,鲤鲫复合三倍体,鲤鲫杂种四倍体一代,二代的同工酶及蛋白电泳谱型和扫描数据分析表明,在鲤鲫人工多倍体谱系中,亲代的等位基因在杂交子代中共有四种表达模式;(1)两亲本基因在子代中共同表达,即共显表达;(2)父本的基因表达受到部分或完全的抑制,即母本的基因优先得到表达;(3)母本的基因表达受到抑制,父本的基因得到表达;(4)双亲本的基因表达均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或都不表达。其中第一种表达模式是主要的模式。根据以上基因在杂交子代中的表达特点,可用同工酶和蛋白电泳图谱将鲤鲫人工多倍体谱系的各种生物型逐一加以区分。  相似文献   

7.
用聚丙烯酰胺梯度凝胶电泳比较分析了单倍体、二倍体、三倍体和复合四倍体4类不同倍性鲫鱼以及单倍体和二倍体鲤鱼在胚胎发育时期4种同工酶(EST,LDH,MDH,SOD)酶谱。结果表明,单倍体鲫鱼和单倍体鲤鱼胚胎与各自的二倍体胚胎相比,同工酶酶谱看不出差异;天然三倍体银鲫胚胎的MDH和SOD同工酶酶谱与二倍体鲫相似,但EST和LDH同工酶比二倍体增多了酶带,有的酶带如EST5和EST6还可在鲤鱼胚胎中找到相应的表达产物,提供了天然雌核发育三倍体银鲫杂交起源的证据;复合四倍体由于含有鲤鱼的一个外来基因组,其胚胎的基因表达有些与杂种类似,在所分析的4种同工酶酶谱中,都可观察到来自鲤鱼基因的影响。此外,在由源于不同复合四倍体个体的卵子发育形成的胚胎间,还观察到同工酶基因表达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8.
红鲤(♀)×银鲫(♂)的杂种胚胎均不能成活。受精细胞学研究结果表明,雌核发育银鲫的精核在两性融合生殖的鲤鱼卵质中能转化为雄性原核,并和雌性原核融合成合子核。但在卵裂开始后,可观察到某些异常现象,如染色体丢失,多极纺锤体形成,以及第二次卵裂时受精卵的两分裂球的非同步性分裂等。我们初步认为,雌核发育银鲫的染色体和两性融合生殖的鱼类染色体之间存在某种不相容性,表现为彼此间的互相排斥。出现这种现象可能和银鲫染色体组的雌核发育遗传背景有关。  相似文献   

9.
整理燕麦属(Avena L.)细胞遗传学研究文献,总结相关研究进展。燕麦属有7组29种植物,分属5个基因组类型(A、C、AB、AC、ACD)。基于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和种间杂交实验表明,A、C基因组染色体结构差异较大,A基因组二倍体物种具有等臂染色体,C基因组二倍体物种具有不等臂染色体。燕麦属植物D基因组和A基因组间分化程度较小,B基因组有可能是A基因组的变型——A′基因组。普遍观点认为A基因组二倍体物种可能是燕麦属六倍体物种母系亲本,砂燕麦(A.strigosa)为该属多倍体物种A基因组祖先的假说备受争议,有学者认为加那利燕麦(A.canariensis)可能是多倍体物种A或D基因组的供体。燕麦属多倍体物种基因组互换及染色体重排事件,增加燕麦属种间亲缘关系、多倍体物种基因组起源研究的困难。结合基因组学、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有望为上述问题提供新证据。  相似文献   

10.
鲢的远缘杂交子代和人工三倍体的同工酶表达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用聚丙烯酰胺梯度凝胶电泳分析了鲢♀×鳙♂、鲢♀×团头鲂♂的二倍体和异源三倍体杂种,以及同源三倍体鲢及其亲本种的8种蛋白质和同工酶的表型。二倍体杂交子代的基因表达是多样的,这些多样的表达可能与双亲的这些蛋白质和同工酶的表型差异有关。如与二倍体杂交子代相比,鲢×鳙异源三倍体的肌肉蛋白和血清蛋白有效一致的表型,此外在两种异源三倍体中EST和MDH同工酶的表型接近母本,这些结果表明异源三倍体由于增加了一套  相似文献   

11.
12.
13.
图论在中国慈姑属数量分类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慈姑属(Sagittaria L.)是水生单子叶植物泽泻科(Alismataceae)的一个重要属。近年来,陈家宽等对中国慈姑属进行了系统研究。作者应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进行了中国慈姑属的数量分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由于慈姑属分类性状数目较大,因而在压缩后的三维空间中描述分类群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14.
15.
16.
兰州北山三种蜥蜴春季食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兰州地区密点麻蜥、丽斑麻蜥和草原沙蜥的春季食物均为动物食物。无论在栖息地重叠地区还是非重叠地区,三种蜥蜴的食物种类在种间均无显著差异(F=0.861,dfT=2,dfE=36,P〉0.05)。种内不同性别和年龄食性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18.
19.
原位杂交和原位PCR技术在鱼类基因定位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染色体原位杂交( in situ hybridization, ISH)是基因物理定位的主要方法之一,它根据核酸分子碱基互补配对的原理,将标记的外源核酸探针与染色体上变性处理后的单链DNA互补配对,再经检测而将靶顺序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显示出来。 原位PCR技术是将原位杂交与PCR技术有机的结合,在原位扩增目的DNA片段,并在原位检测其扩增产物,因而兼有PCR及原位杂交技术二者的优越性:既可以同时获得组织及细胞的形态结构信息与分子信息,进行定性、定位分析,又具有比原位杂交更好的敏感性与专一性。 染色体原位…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