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SSR标记分析云南、西藏和新疆小麦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用185对SSR引物对52份中国西部特有小麦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分析。在31份云南小麦材料中,共检测到488个等位变异,每一个SSR引物可检测到1至9个等位变异,平均为2.64个;平均PIC值为0.2764。在15份西藏小麦材料中,共检测到472个等位变异,每个引物可扩增出1到8个等位变异,平均为2.55个;平均PIC值为0.3082。在6份新疆小麦材料中,共检测到308个等位变异,每一个SSR引物可检测1到5个等位变异,平均为1.66个;平均PIC值为0.1944。185对SSR引物在云南、西藏和新疆小麦的21条染色体、7个部分同源群和3个染色体组上检测到的等位位点的多态性存在明显差异。云南、西藏和新疆小麦均以3B染色体较高,而1D染色体最低;在7个部分同源群中,均以第三部分同源群最高,第六部分同源群最低;在A、B和D染色体组上,均以B染色体组最高,D染色体组最低,A染色体组居中。利用185对SSR引物计算了云南、西藏和新疆小麦群体内及其群体间的遗传距离(GD)和平均遗传距离,结果显示,西藏小麦和云南小麦群体内的平均遗传距离要高于新疆小麦,而云南小麦和西藏小麦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低于两者与新疆小麦的平均遗传距离。聚类分析结果也表明,云南小麦和西藏小麦的亲缘关系较近,但两者与新疆小麦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远。  相似文献   

2.
冷型小麦旗叶的形态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扫描电镜对冷型小麦及对照品种旗叶的比较观察表明,冷型小麦叶表具有蜡质,气孔微凹陷分布于表皮细胞间,叶上表皮中分布有泡状细胞等形态特征,是其适于北方非灌区种植的结构基础,与对照泪科相比,冷型小麦叶表的蜡质较薄,泡状细胞的数目较少,体积也较小,这正是其利于水分散失,蒸腾从导致冠层温度较低的结构基础。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有小麦的酯酶同工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4.
玉米感染小麦黄矮病(BYDV)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研究玉米可被小麦黄矮病毒(BYDV)感染症状与小麦黄矮病类似;以禾谷缢蚜传播能力最强,麦长管蚜、麦二岔蚜和玉米缢蚜亦可传毒;病毒分离物属于小麦黄矮病毒主流株系(麦二岔蚜/禾谷缢蚜株系(GPV类群);与小麦黄矮病的田间相互传病现象明显。  相似文献   

5.
小麦初生叶接种条锈菌毒性生理小种及其弱毒突变菌系后,呈不亲和反应的寄主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合成能力在接种后24h显著高于未接种对照,但其后逐渐降低,直到接近对照,而呈亲和性反应的寄生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合成在侵染早期与对照相近,但与膜结合蛋白质在96h时大大高于对照。对接种叶中核糖体的密度梯度分析证实。呈不亲和反应寄主叶片游离多聚核糖体及亲和反应的寄主内与膜结合多核糖体均有特异性增加,上述结果表明寄主的抗  相似文献   

6.
小麦返白系返白期间Rubisco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小麦返白系和对照矮变1号为材料,选用返白系三个特殊的时期,返白初期、全白期、复绿初期,对其叶片可溶性蛋白进行了Native-PAGE和SDS-PAGE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叶片白化,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Rubisco)全酶谱带逐渐变小,全白叶全酶谱带消失,随着复绿全酶谱带又出现,并逐渐恢复。而且Rubisco大、小亚基(LS、SS)谱带减少幅度差异很大,大亚基减少远远大于小亚基。  相似文献   

7.
抗病毒转基因小麦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相似文献   

8.
在作物改良中,常利用植物属间的远缘杂交,将异种植物的有用性状向栽培种转移。植物远缘杂交的难易程度一般由两亲本亲缘关系的远近所决定。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禾本科中的两个亚科即早熟禾亚科(Pooidea)和黍亚科(Panicoidea)之间的杂交并不完全受这一规律的限制,特别是六倍体的普通小麦(早熟禾亚科)和玉米(黍亚科)之间的杂交,可以发生高频率的受精作用和胚胎形成。为了扩大小麦的基因资源,近年来育种学家突破了小麦族内各物种间的杂交限制,观察到小麦×玉米和小麦×高粱的受精率(单、双受精)分别可达到59…  相似文献   

9.
CCC浸种对小麦生长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CC浸种的效应与其浓度密切相关。10%的浓度明显降低出苗率;浓度低于5%对出苗率无影响。在0.1%-10%之间,随浓度增高,茎叶干重降低,而根系干重增加。增加根系总长度的效果以0.1%-3%的浓度最好。浓度在5%范围内,叶绿素含量随浸种浓度的的升高而增加。浓度高于1%时叶面积减小。全面权衡,旱地小麦CCC浸种最适宜的浓度为1%。  相似文献   

10.
霉菌丝细胞壁和小麦细胞壁低聚糖片断在小麦黄化苗中能有效地诱导小麦抗毒素积累,经诱导产生的小麦抗毒素对小麦霉菌有明显的抑菌作用。采用同样的低聚糖片断处理大田小麦,能明显提高感病小麦品种绵阳11号和宁麦6号对小麦赤霉病的抗病能力。用不同浓度的低聚糖片断处理麦穗,2ug/ml赤霉菌壁低聚糖是适宜的浓度,能使宁麦6号的病穗率减少44.9%,使绵阳11号减少26.9%。20ug/ml小麦细胞壁低聚糖喷洒宁麦  相似文献   

11.
12.
小麦对赤霉病抗性不同品种的SOD活性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本研究对9个赤霉病抗性不同小麦品种采用赤霉病菌分生孢子悬浮液以单花针注法进行了田间和温室抗病性鉴定,测定了各品种的胚性愈伤组织和盛花期麦穗分别经赤霉病菌毒素和分生孢子接种前后SOD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各品种SOD活性与其对赤霉病抗性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接种后寄主的SOD活性均有提高,抗病品种比感病品咱提高幅度大且有新的同工酶带出现。抗病品种望水白比感病品种Alondra"S"多出两条SOD同工酶谱  相似文献   

13.
根据通心面的商品外观、加工品质和蒸煮品质对硬粒小麦原料提出的主要品质要求,在优质硬粒小麦87(341)品系的选育过程中,品质性状的选择以蛋白质、面筋和黄色素为主。F3代面筋的质量、含量和黄色素含量的分离相当大,为不错失优质品系,应从F3代起就开始分析。F4代在农艺性状选择的基础上,为品质测试和品质上择优汰劣的关键世代。F5代及其后代的选择则继续兼顾产量和品质指标,以达到高产优质的选育目的。  相似文献   

14.
鉴定了170份小麦近缘物种材料苗期对北京地区流行的小麦白粉菌小种的抗性表现,包括引自美国和欧洲的斯卑尔脱小麦81份,密穗小麦27份,中国的西藏半野生小麦4份,和引自CIMMYT的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58份。结果表明,3份斯卑尔脱小麦表现抗病,它们是瑞士品种Hubel和Lueg以及德国的原始品种69Z6.245(编写PI348085)。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中有19份材料表现高抗至免疫。密穗小麦材料中有2份(即美国材料DN-2263和Coda)表现抗病。4份西藏半小麦苗期都不抗小麦白粉病。  相似文献   

15.
小麦返白系与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杂交后代IPO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小麦返白系和对照矮变1号以及返白系与各不同生态类型的冬性、半冬性、春性小麦的杂交、回交F1、F2代为材料,研究这些不同基因型品种在返白期间过氧化物酶同工酶(IPO)基因表达模式的动态变化特点。结果表明,在返白期间以返白系为母本的各杂交、回交品种的白化苗中,IPO的个别酶分子表现了可逆的基因阻遏和去阻遏的表达现象。这种表达特点在正、反杂交后F1代中表现一致,从遗传模式上分别属于质-核互作型的分子遗  相似文献   

16.
筛选利用小麦微卫星标记追踪簇毛麦各条染色体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张伟  高安礼  周波  陈佩度 《遗传学报》2006,33(3):236-243
选用定位于普通小麦7个部分同源群上的276对微卫星引物对普通小麦中同春和簇毛麦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分析,有148对引物可在两个物种间检测到多态性。利用上述显示多态性的引物进一步对7个中国春-簇毛麦二体附加系进行扩增分析,筛选出分别可用来追踪簇毛麦1V至7V染色体的引物wmc49(1BS)、wmc25(2BS)、gdm36(3DS)、gdml45(4AL)、wmc233(5DS)、wmc256(6AL)和gwm344(7BL)。此外还发现6DS上的微卫星引物gwm469可以用来追踪簇毛麦的2V染色体;2DS上的微卫星引物gdm107可用来追踪簇毛麦的6V染色体。进一步用涉及不同簇毛麦和小麦背景的小麦一簇毛麦染色体附加系、代换系和易位系进行扩增分析,这些微卫星标记也可用来鉴定簇毛麦的各条染色体。因此,这然簇毛麦染色体特异的微卫星标记可用来追踪普通小麦背景中的簇毛麦染色体。  相似文献   

17.
18.
一粒小麦抗白粉病和条锈病基因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粒小麦是普通小麦抗性改良的宝贵资源.本研究对24份一粒小麦分别进行了白粉病和条锈病混合菌种苗期接种鉴定,进一步分别用一套白粉病菌菌株(15个)对2份乌拉尔图小麦和条锈病菌小种(21个)对1份栽培一粒小麦进行接种鉴定,其中乌拉尔图小麦UR206能抵抗所有供试白粉菌菌株,UR204除对白粉菌菌株E11感病外,对其余菌株表现抗性;栽培一粒小麦MO205对不同条锈菌小种表现出不同的抗性反应,研究表明乌拉尔图小麦UR206、UR204和栽培一粒小麦MO205分别含有与已知抗白粉病和抗条锈病基因不同的新基因.对乌拉尔图小麦UR204、UR206和栽培一粒小麦MO205分别进行抗白粉和条锈病基因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乌拉尔图小麦UR204和UR206分别含有一对显性抗白粉病基因,栽培一粒小麦MO205含有两对独立遗传的显性抗条锈病基因.  相似文献   

19.
连锁互换实验的好材料──矮败小麦刘秉华,杨丽(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北京100081)矮败小麦是具有矮秆基因标记的显性核不育材料,显性雄性不育基因MSZ与显性矮秆基因Rht10连锁十分紧密,连锁交换值仅为0.18%。矮败小麦接受非矮秆品种的...  相似文献   

20.
张贵友 《生物学通报》1993,28(2):1-2,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