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总结性研究分析手术室麻醉和患者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将2014年6月到2015年4月在安塞县人民医院进行救治的手术室麻醉外科手术1 4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调查分析,采取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医院共有100例的感染患者,感染率为7.14%,下呼吸道感染的患者为50例,局部浸润麻醉患者的下呼吸道感染率为1.71%,神经阻滞椎管内麻醉患者的下呼吸道感染率为1.71%,明显低于全身麻醉患者中下呼吸道感染率(4.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时间大于3h患者的下呼吸道感染率和麻醉时间小于3h患者的下呼吸道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喉镜采取气体消毒剂的下呼吸道感染率为1.25%,液体消毒剂消毒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率为4.0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一次性过滤器患者和过滤器消毒循环使用患者的下呼吸道感染率分别为7.00%、4.0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抗菌药物患者和不使用抗菌药物患者的下呼吸道感染率分别为33.33%、2.80%,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呼吸道感染与手术室麻醉过程的麻醉机过滤器类型、喉镜消毒方式、麻醉时间、麻醉方式、麻醉前抗菌药物使用等因素有着密切关系,临床工作中应积极对这些因素采取正确的措施,降低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手术室护理干预对预防胃肠道手术切口感染的应用效果。方法:从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来我院开展胃肠道手术的患者中选出92例,将其分为两个小组。对其中一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作为对比组;对另外一组则强化手术室护理干预,作为研究组。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情况和愈合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中切口Ⅰ级愈合率为63.05%(29/46)、Ⅱ级愈合率为34.78%(16/46)、Ⅲ级愈合率为2.17%(1/46);对比组患者切口Ⅰ级愈合率为36.96%(17/46)、Ⅱ级愈合率为36.96%(17/46)、Ⅲ级愈合率为26.08%(12/46)。由此可知研究组患者切口愈合率明显优于对比组。同时研究组切口感染率为6.52%(3/46),明显低于对比组28.26%(13/46)。两组数据存在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胃肠道手术过程中加强手术室护理能够有效降低切口感染率,并提高切口愈合效果,降低患者病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率及腹腔镜阑尾切除术(LA)后预防切口感染的措施.方法:2002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行阑尾切除治疗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患者298例,其中209例行开腹阑尾切除术(OA),89例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LA),比较两种手术方式术后切口感染率,分析LA术后预防切口感染的经验.结果:术后发生切口感染21例,切口感染率为7.05%.其中腹腔镜手术组术后切口感染率为0.34%,开腹手术组术后切口感染率为6.71%,两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化脓性阑尾炎采用LA进行早期诊断和早期手术治疗,并做好切口保护,正确处理渗出液和合理使用抗生素,可以降低切口感染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产妇剖宫产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相应的预措施。方法:选取2012年1月-12月在我院行剖宫产术的300例产妇,统计切口感染率,分析导致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并制定相关的干预对策。将所选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针对性措施进行护理,比较两组产妇部位切口感染发生率。结果:对照组产妇发生切口感染31例,感染率为3.06%,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手术时间、BMI、胎膜早破、妊娠并发症、接台手术者切口感染率明显高于产妇手术时间≤1 h、BMI≤24.0 kg/m2、无胎膜早破、无妊娠并发症、非接台手术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室手术部位切口感染与手术性质、手术时间有关,针对影响因素制定可行的护理对策,可以明显降低感染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外科手术室感染控制存在的问题,并分析相应的护理管理对策。方法:对我院2012年1月-2012年12月手术室感染高危因素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管理措施,比较外科手术室实施护理管理前后的感染情况。结果 外科手术室感染高危因素主要包括术前洗手不彻底、器械物品消毒不认真、医护人员流动管理不严格、以及患者自身的因素等;实施护理管理措施后感染率为2.39%(9例/376例),明显低于实施护理管理前的感染率9.52%(35例/36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外科手术室加强护理管理可以明显的降低感染率,为患者在外科手术室的安全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妇产科手术切口护理效果分析。方法选择我院于2014年6月至2015年7月收收治的妇产科手术患者14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有7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除了接受常规护理外,还接受围术期全面性的护理。并对两组手术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对两组手术患者实施护理手段后,发现实验者患者在切口愈合、切口感染、切口脂肪液化和切口开裂等方面,都比对照组要占有优势,两组护理效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妇产科手术患者实施围术期全面性护理,有效降低了患者的切口感染率,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外科手术切口中大肠埃希菌的感染率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9年6月至2010年9月外科患者手术切口标本中分离的大肠埃希菌耐药情况进行分析,并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进行表型确证试验。结果 140株大肠埃希菌中,产ESBLs菌株的检出率为42.14%;产ESBLs菌株对一~四代头孢菌素、广谱青霉素、氟哇诺酮类及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具有较高的耐药率;非产ESBLs菌株对青霉素类以外的抗菌药物具有较高的敏感率;产ESBLs菌株对大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ESBLs菌株(P〈0.05)。结论外科手术切口术后大肠埃希菌的感染较严重,且产ESBLs菌株多药耐药明显,临床应加强监测与控制。  相似文献   

8.
探讨本院骨科无菌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选取2013年1月至2017年6月本院行骨科无菌手术的患者1 826例进行分析,记录患者切口感染的发生率、自身因素和医源性因素,观察患者自身因素和医源性因素与切口感染发生的相关性。1 826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44例,切口感染发生率2.4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性别、糖尿病、冠心病、慢阻肺、体质量指数、手术性质、手术时间、层流手术室、接台手术、术中出血量、预防性抗菌药物、住院时间、术前合并其他部位感染、抗菌药物、入住ICU、营养不良、围手术期高血糖、侵袭性操作、备皮方式、术后引流、参观人员、切口分类、术前白细胞均是影响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的因素(p0.05),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饮酒、手术部位、切口长度、手术方式、激素应用、全麻、手术季节不会影响术后切口感染发生(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手术时间≥2 h、接台手术、住院时间≥15 d、抗菌药物≥2种是本院骨科无菌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层流手术室是本院骨科无菌术后切口感染的保护性因素(p0.05)。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受多种因素影响,掌握发生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针对性的防控有助于降低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骨科手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及相关护理干预。方法对502例在我院实施骨科手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统计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及病原菌分布特点。从中抽取100例患者根据数字表的方式分为对照组50例和干预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加强抗感染和抗菌药物使用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及切口愈合情况。结果 502例患者术后共发生切口感染38例(7.57%),共培养出病原菌35株。铜绿假单胞菌所占的比例最高(51.43%),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阴沟肠杆菌所占的比例最低,均为2.86%,和铜绿假单胞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几率(4.00%)明显低于对照组,干预组甲级愈合率(72.00%)明显高于对照组(48.00%),丙级愈合率(8.00%)明显低于对照组(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科手术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加强抗感染和抗菌药物应用的护理干预能明显降低感染的发生率,促进切口良好愈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普外科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2019年1月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普通外科一病区接受手术治疗的1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75例患者作为感染组,术后未发生切口感染的7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普外科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感染组分离出病原菌75株,包括43株革兰阴性菌(57.33%)、28株革兰阳性菌(27.33%)、4株真菌(5.33%),经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手术时间、有无合并糖尿病、有无植入性器械、住院时间与普外科患者术后切口感染有关(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2 h、有植入性器械、住院时间≥1月为普外科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普外科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株以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为主,针对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实施干预措施,可以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率,保证患者手术效果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梁振家 《蛇志》2011,23(3):283-285,289
急性阑尾炎是普外科常见的急腹症,占医院外科手术的10%~15%。手术切除是治疗急性阑尾炎的最佳方法,但术后切口感染是阑尾炎切除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切口感染增加患者痛苦和心理负担、延长住院时间,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不良的影响,甚至诱发医患纠纷。如何预防阑尾炎手术切口感染,最大限度地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一直是普外科医生关注的热门课题。作者就近年来预防阑尾炎手术切口感染的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单切口和双切口联合手术对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视力、眼压(IOP)及中央前房深度(CCT)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90例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单切口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双切口手术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面积、最佳矫正视力、裸眼视力、IOP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角膜内皮细胞面积均减小,且观察组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裸眼视力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IOP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CCT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切口手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视力、IOP及CCT水平,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加强手术室管理,控制医院感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祝香兰 《蛇志》2010,22(1):75-76
目的加强手术室医院感染的控制与管理,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方法针对手术室的工作特点,制定并落实各项有效的消毒隔离措施和感染监测制度,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创造合格的手术环境。结果制定有效的手术室消毒隔离制度和感染监测制度,并通过医护人员的积极配合,创造合格的手术室环境,使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率下降至0.25%,特殊手术无医院感染发生。结论加强手术室医院感染的管理,可有效地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降低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脱毛剂为开颅手术患者备皮的可行性。方法选择开颅手术患者1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80例,对照组8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刀片备皮方法,试验组采用脱毛剂备皮方法,对比患者的一般资料、术前皮肤细菌培养结果、术后切口感染率。结果采用2种备皮方法术前皮肤细菌培养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切口感染率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脱毛剂为开颅手术患者备皮能有效减少切口感染。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行政干预对I类切口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影响。方法:2011年4月~6月对全院手术科室进行行政干预,具体做法:卫生行政部门与医院一把手、医院与手术科室主任、科室主任与科室执业医生分别签订目标责任状;医院配合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进行全员培训,并对医师进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授予其相应级别的抗菌药物处方权,明确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由医务科牵头与院感染科、药剂科、质控科联合对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检查,定期实施目标奖罚,责任到科室主任和临床医生。然后抽取我院2010年7月~12月(行政干预前)和2011年7月~12月(行政干预后)I类切口手术病历各210份,参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办医政发[2009]38号通知对420例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行政干预前(2010年7月~12月)I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率达83.81%(176/210),术后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在2~7天者占69.52%,大于7天者占6.67%;行政干预后(2011年7月~12月)210例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0%(63/210),显著低于未使用行政干预的Ⅰ类切口术患者(P<0.05),围术期术后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在2~7天者占16.67%,没有1例患者用药超过7天,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间较未使用行政干预的Ⅰ类切口术患者显著缩短(P<0.05)。结论:有效的行政干预可以强化临床医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意识,提高合理用药的水平,明显降低I类切口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率,缩短抗菌药物的使用疗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术前尿白细胞计数(WBC)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检测对输尿管碎石术患者术后感染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接受输尿管镜下碎石术的2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24 h进行尿常规及CRP检测。根据尿WBC计数和CRP水平,将所选患者分为WBC阳性组、WBC阴性组、CRP阳性组、CRP阴性组、WBC阳性CRP阳性组、WBC阳性CRP阴性组、WBC阴性CRP阳性组以及WBC阴性CRP阴性组。比较各组患者术后感染的发生率。结果:WBC阳性组患者感染率为64.89%,WBC阴性组为56.31%,两组无显著差别(P0.25)。CRP阳性组患者感染率为74.79%,CRP阴性组为45.68%,CRP阳性组高于阴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WBC阳性CRP阳性组患者感染率为37.71%,WBC阳性CRP阴性组为10.43%,WBC阴性CRP阳性组为29.86%,WBC阴性CRP阴性组为5.93%。WBC阳性CRP阳性组患者感染率明显高于WBC阳性CRP阴性组及WBC阴性CRP阴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WBC阳性CRP阳性组与WBC阴性CRP阳性组比较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术前CRP水平8 mg/L是术后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可作为临床判断的一项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损伤控制性手术(Damage Control Operation,DCO)是针对严重创伤患者进行阶段性修复的外科策略,本文通过观察DCO在野战条件下严重腹部创伤治疗中的效果,探讨其应用价值,为野战外科手术提供参考。方法:对2012年2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90例重症肝胆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所选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DCO组,每组45例。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手术治疗,DCO组实施损伤控制性手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死亡率、术后感染及并发症等。结果:DOC组手术时间为(62.59±8.61)min,术中出血量为(306.48±23.54)mL,死亡率为20%,术后感染率为8.89%,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1.11%;对照组术时间为(90.35±7.86)min,术中出血量为(600.32±34.21)mL,死亡率为53.33%,术后感染率为24.44%,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5.56%;DCO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肝胆外科治疗中采用损伤控制性手术具有明显的临床效果,不但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提高手术成功率,而且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术前不同剂量抗生素对结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5月在葫芦岛市中心医院普外行结肠癌根治术的99例患者,在基础肠道准备不变的情况下,按照术前服用抗生素的天数不同分为试验组51例,采取术前口服1天抗生素,即术前1天口服庆大霉素4mL+甲硝唑0.4g,日3次口服。对照组48例,术前2天口服庆大霉素4mL+甲硝唑0.4g,日3次口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切口感染、腹腔感染和腹泻人数等。结果试验组排气时间为(66.31±13.11)h,医疗费用(4.23±1.34)万元、切口感染率为1.96%,腹腔感染率为3.92%、腹泻率为5.89%,对照组排气时间为(90.31±13.12)h,医疗费用(4.92±1.41)万元、切口感染率为14.58%,腹腔感染率为18.75%、腹泻率为20.8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61、2.937,P0.05;χ2=5.304、5.505、4.846,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对于结肠癌根治术的患者采用术前服用1天抗生素的模式,不仅降低医疗费用而且有助于术后恢复,减少感染的发生,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蛇志》2015,(3)
目的观察脂肪层下放置引流管对化脓性阑尾炎开腹术后创口愈合情况及抗感染的作用。方法将我院收治的化脓性阑尾炎行开腹术治疗的患者92例按数字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在切口脂肪层下放置引流管,对照组未行置管引流,比较两组创口愈合及切口感染情况。结果创口愈合甲级率观察组60.87%,对照组21.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创口愈合丙级率观察组4.35%,对照组4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切口感染率4.35%,对照组4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创口愈合时间(6.82±1.86)天,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0.79±4.96)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阑尾炎开腹术后切口脂肪层下放置引流管对化脓性阑尾炎的创口愈合有促进作用,而且可降低切口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摘要:目的 探讨胃癌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 设计统一表格,收集2013年3月至2014年5月收治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的胃癌术后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术后切口感染组与非感染组的差异,并进行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 共492例胃癌术后患者纳入本研究,切口感染97例,感染率为19.72%。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体重指数、夏秋季节手术、手术时间、放置引流、ICU住院等因素是胃癌术后切口感染危险因素。结论 胃癌术后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多,应针对性进行护理预防,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