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丹江口水库区域是中国的南北过渡地区,蕴藏着大量的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物。1994年和2004年长江水利委员会特委托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对丹江口水库淹没区旧石器、古人类遗址与古脊椎动物化石地点分别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复查,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丹江口水库鱼类群落现状及历史变化, 作者于2018-2019年采用多网目复合刺网采样和渔民渔获物调查的方式对丹江口水库进行了鱼类群落调查。本次调查共采集鱼类33种, 隶属5目11科29属, 以鲤科鱼类为主, 占总数的63.6%。基于多网目复合刺网采样的鱼类群落多样性指数和单位努力捕捞量(catch per unit effort, CPUE, g·day -1·m -2)在各采样点间具有一定的差异。目前丹江口水库以定居性、喜静缓流、杂食性和肉食性鱼类为主。与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的历史资料相比, 丹江口水库鱼类物种丰富度先升高后下降; 而生态类型则呈现杂食性鱼类、喜流水性鱼类和洄游性鱼类比例持续下降的趋势。2018-2019年丹江口水库鱼类组成与20世纪80年代的相似性指数为0.35 (中等不相似), 与20世纪50年代的相似性指数为0.29 (中等不相似)。调查结果表明半个世纪以来丹江口水库鱼类群落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 目前趋于小型化和简单化。这些变化可能是由大坝建设、渔业放养、不合理捕捞、外来鱼类引入等人类活动所致。  相似文献   

3.
刘海  武靖  殷杰  王敏  陈晓玲 《应用生态学报》2018,29(8):2658-2666
丹江口水库库容的动态变化研究,对保障中线工程调水有重要意义.针对丹江口水库库容实测复杂、短期波动明显的问题,选用Landsat和HJ卫星数据,结合库区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构建了动库容提取的新方法,提取了水库2000-2016年逐月库容动态信息,分析了引起库容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其对调水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研究期间,丹江口水库最大库容为192.16亿m3,最小库容为79.74亿m3,平均库容为112.04亿m3;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后,丹江口水库库容呈逐步增加趋势;从月际平均库容来看,5-10月逐渐增大,10-12月呈波动变化,12月至次年5月逐渐减小.周期性的人为调蓄和气候变化是库容变化的驱动力;在合理调度水库水量下,丹江口水库可满足一期调水需要.  相似文献   

4.
丹江口水库浮游植物时空动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7年7月至2008年6月对丹江口水库浮游植物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调查和分析,共采集到浮游植物8门、60属、110种及变种.种类组成以绿藻门、硅藻门和蓝藻门为主,其中绿藻门占优势,共计46种(42%),其次为硅藻35种(32%).藻类年平均密度为4.17×106 celVL,最高密度为6.10×107 cell/L,最低密度为5.16×103 cell/L.各季节浮游植物优势种差异显著,春季为一种颤藻(Oscillatoria sp.)和尖针杆藻(Synedra acus),夏秋两季为啮蚀隐藻(Cryptomonas erosa),冬季转为倪氏拟多甲藻(Peridiniopsis niei).空间分布上,丹江、汉江库区以及取水口3个区域浮游植物优势种为尖针杆藻,五青入库区则以倪氏拟多甲藻占优势.磷浓度是驱动丹江口水库藻类密度的主要影响因子.根据建库几十年来的对丹江口水库较为全面的4次调查资料,分析了丹江口水库的浮游植物群落演替及变化趋势.自1958年以来,50年间,整个水库浮游植物密度增加了16倍,水库富营养化程度有增加的趋势.种类组成由适应河流的固着型硅藻,经过硅藻-绿藻-蓝藻型逐渐发展为硅藻-甲藻-隐藻-蓝藻型.  相似文献   

5.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是位于河南、湖北交界处的丹江口水库,这一区域是南北方人类迁徙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生态廊道。为配合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文物部门组织对丹江口水库淹没区进行了系统考古调查,仅在河南淅川境内就发现了30多处旧石器时代中晚期遗址和化石地点。2009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大学等单位对其中20余处遗址和地点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超1万平方米,发现石制品2万多件。本文重点介绍了丹江口水库(河南)淹没区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和主要研究成果:1)该区域广域的、持续性的人类活动表明本地区是早期人类活动的密集区;2)出土石器特征同时具备南方砾石石器工业和北方石片石器工业的特点,有明显的南北方石器加工技术相互融合的现象;3)石器残留物分析,为了解遗址附近环境和先民植物利用提供了线索;4)遗址年代从距今约50万年到1万年左右,大致相当于旧石器时代早期晚段至旧石器时代晚期,是旧石器考古的关键时期;5)个别遗址发现的陶器残片、烧土类遗存以及燧石石叶等文化因素,为解决中国石叶技术源流和新、旧石器过渡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6.
三个地理群体赤眼鳟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丹江口水库、青龙湖(河南)和宿鸭湖3个野生赤眼鳟群体90个个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10个ISSR引物共获得96个扩增位点,其中多态位点69个,多态位点比例为71.88%。3个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分别为68.13%、64.77%和63.22%,遗传距离分别为0.1885、0.1724和0.1711,Nei基因多样性分别为0.1509、0.1397和0.1385,Shannon信息指数分别为0.2575、0.2403和0.2372。3个群体上述指标差异均不显著(P〉0.05)。丹江口水库与青龙湖群体遗传距离最远(0.1581),丹江口水库与宿鸭湖群体次之(0.1429),青龙湖和宿鸭湖群体最近(0.1344)。UPGMA聚类结果为青龙湖与宿鸭湖群体先聚在一起,其次是丹江口水库群体。结果表明:3个赤眼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均较丰富,但群体间地理遗传分化差异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丹江口水库库区水生生物调查和渔业利用的意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丹江口水库除了用于防洪、发电、航运、灌溉之外,用以发展渔业也是综合利用主要项目之一。党的八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实现农林牧副渔的农业全面大革命的号召,而丹江口水库如此大的面积用来发展渔业,正是极有意义的事。这不仅可以提供大量的鱼产品来满足和丰富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而且可以获得较大的经济收益支援国家的工业建设。  相似文献   

8.
织机洞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织机洞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从1990年至1995年,先后进行了三次发掘,面积近100平方米,地层堆积厚达20多米,划分为23层,其中第21层为新石器时代文化堆积,第18层向下含有古脊椎动物化石和旧石器时代制品。发掘出土石制品6546件和大量古脊椎动物化石。通过对部分古脊椎动物化石和遗物的分析,它是一处以旧石器遗存为主,兼有全新世遗存的洞穴遗址;经对石制品初步研究,它具有中国北方以小石制品为主的旧石器时代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9.
三个地理群体赤眼鳟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RAPD技术对宿鸭湖、青龙湖和丹江口水库3个野生赤眼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9个RAPD引物共获得93个扩增位点,其中多态位点56个,多态位点比例为60.22%.3个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分别为53.01%、54.12%和57.95%,遗传距离分别为0.1548、0.1613和0.1764,Shannon信息指数分别为0.2249、0.2318和0.2437.群体间遗传距离以宿鸭湖和青龙湖群体最近(0.1257),青龙湖与丹江口水库群体最远(0.1416).结果表明3个赤眼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均较丰富,但群体间地理遗传分化差异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乌兰木伦遗址是继上世纪20年代发现萨拉乌苏和水洞沟遗址以来,在鄂尔多斯高原时隔近90年新发现的重要旧石器遗址。自2010年发现以来,该遗址已进行了5个年度的连续性发掘,发现了丰富的石制品、动物化石以及用火遗迹等。光释光和碳14年代测定表明古人类在该遗址活动的时间为距今5~6.5万年。本文对乌兰木伦遗址1号地点2010-2012年发掘出土的11934件石制品进行拼合研究,辨别出28个拼合组,含64件石制品,拼合率约为0.53%;其拼合形式可分为拼对(conjoin)和拼接(join)两种类型。石制品拼合组空间分布等相关信息显示,乌兰木伦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为原地埋藏。  相似文献   

11.
气候与人类活动对丹江口上下游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 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研究丹江口水库植被覆盖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对于了解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生态环境及制定保护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分析了1982–2018年丹江口大坝上下游植被的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研究 时段内NDVI呈0.017year-1的增加趋势(P < 0.05),显著增加的区域位于大坝上游河谷附近,显著减少的区 域主要分布在大坝下游流域和中心城区周围。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NDVI变化的综合贡献率分别为92.03%和7.97%。大坝上游的人类活动主要体现在退耕还林等生态措施的实施,大坝下游的人类活动主要表现为城市扩张、建设用地占用耕地和林地等。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丹江口水库底栖动物群落状态和空间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于2013年秋季(11月)对丹江口水库底栖动物进行了详细调查,共检出底栖动物35种,常见种为霍甫水丝蚓和苏氏尾鳃蚓,优势种为霍甫水丝蚓和正颤蚓。调查结果表明,丹江口水库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存在空间差异,现存量处于较高水平,未见明显衰退现象。就底栖动物群落状态(ⅡCS)而言,汉江库区要好于丹江库区,库峡要稍好于库区和库湾。为揭示主要物种的环境偏好以及对底栖动物分布具有重要影响的环境因子,采用协惯量分析(Co-inertia Analysis,CIA)和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CCA的分析结果表明,水温、浊度、电导率、溶解氧、叶绿素a、锑、总氮、钼、高锰酸盐指数和硼对物种分布具有重要的影响。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PLS)的分析结果表明,pH、电导率、总氮、硼、钼、锑、钡和钒能很好地预测ⅡCS分值,是底栖动物群落发展的制约因素。结合CCA和PLS分析结果来看,对底栖动物具有重要影响的环境因子主要为电导率、总氮、硼、钼和锑。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丰富的古人类遗存为研究东亚乃至全球古人类起源、迁徙和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材料与数据。对已发表的2000多处旧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年代学数据的整理和统计分析发现,绝大多数遗址目前仍缺少基本的年代学数据,不足20%的遗址开展过测年,仅10%左右具有相对可靠的年代学数据,只有极少数开展了多种测年方法的交叉定年。对于80多处出土古人类化石的遗址,亦过半存在明显的年代学争议。我们对一些古人类遗址中的常见各种复杂的同沉积和沉积后改造现象进行了详细分析,探讨了我国测年平台和测年队伍建设、考古发掘以及年代学采样与测年方法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对遗址年代学研究的可能影响。基于此,笔者提出改善我国古人类年代学研究现状的可能措施,希望可以抛砖引玉,引发对该研究领域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4.
陈铁梅  杨全 《人类学学报》1993,12(4):337-346
本文报告金牛山五个牙化石样品的ESR法和铀系法对比测年的结果,两者很接近,为23万年左右。文中着重讨论了ESR测年中:简单指数拟合求累积剂量的困难,α射线相对效率和氡逸失系数的实验测定以及选择关于铀加入模式的指导思想等问题,最后探讨了牙釉质样品ESR测年的可靠性与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蛋白核小球藻生长与汉江水体磷形态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水资源丰富,是湖北省重要的饮用和工农业用水水源,其上游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然而,近年来汉江水质恶化,突出表现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汉江出现了4次大面积"水华"现象.  相似文献   

16.
侯亚梅 《化石》2003,(4):35-37,26
在我国贵州省西南部与云南相邻的六盘水市盘县境内有一个近年来闻名远近的古人类文化遗址 ,即盘县大洞。说起它的发现与历史 ,的确有些趣闻轶事般的故事可讲。藏在深闺人未识盘县地处广西、云南和贵州三衢要道 ,自古是军事重镇、商业重埠和云南通往内地的必经之路 ,誉为“滇黔锁钥”。自有文字考证历史以来一直为各朝统治者管辖 ,是府、州、厅所在地。唐贞观八年 (公元 6 34年 )始称盘州 ,元十三年 (公元 1 2 76年 )改称普安 ,隶云南行省 ,经明朝到清宣统元年 (公元 1 90 9年 )从普安直隶厅改为盘州厅 ,民国二年 (1 91 3年 )改为盘县 ,隶黔…  相似文献   

17.
丹江口水库库区水生生物调查和渔业利用的意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丹江口水库除了用于防洪、发电、航运、灌溉之外,用以发展渔业也是综合利用主要项目之一。党的八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实现农林牧副渔的农业全面大革命的号召,而丹江口水库如此大的面积用来发展渔业,正是极有意义的事。这不仅可以提供大量的鱼产品来满足和丰富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而且可以获得较大的经济收益支援国家的工业建设。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水库建立以前就应该对水生生物及其环境进行调查,然后提出水库建立以后情况的预报并制订渔业利用的规划。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接受了这个任务,同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水产组合作,先后二次到未来水库的库区进行调查。第一次在1958年5月间,第二次在10月间。第二次的调查特别有苏联专家 E.B.波鲁茨  相似文献   

18.
丹江口水库消落带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和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丹江口水库消落带为研究区域,利用层次聚类法将海拔140~145 m区域内37个样地的土壤种子库分为6个组,比较不同组间的种子库物种组成、密度及多样性指数之间的差异;利用相似性指数分析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的差异;运用主成分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土壤种子库密度与地上植被、环境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 在丹江口水库消落带同海拔区域内,土壤种子库在物种组成上呈明显的异质性,不同组间的种子库密度、多样性指数均存在显著差异;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的差异较大,而且土壤种子库中的物种数明显少于地上植被中的物种数;土壤种子库密度与地上植被盖度、地上物种数和土壤质地呈显著正相关,而与田间持水量和土壤孔隙度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9.
侯亚梅 《化石》2006,(1):F0003-F0003
很早就知道巫山景色的瑰奇壮丽,“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也耳闻过龙骨坡遗址的大名,但这些信息就如同破碎的玉片一样没有拼成一幅完整的图画,飘渺遥远,模糊难辨。2003年的金秋时节,我终于有机会走近那里揭开了这一层面纱,完成了已久的心愿。这一年的秋天,我做完了湖  相似文献   

20.
许昌人遗址位于河南省许昌市灵井镇,2005-2017年发掘,揭露面积500余平方米,2007、2014年在9号探方出土包括2颗"许昌人"头骨在内的5个古人类个体,大量的石制品和21种哺乳动物化石。头骨具有东亚古人类、欧洲尼安德特人和早期现代人的镶嵌特征,可能代表一种新型的古老型人类。石制品研究显示,石核类型多样,且以小型双锥形盘状石核为特色;小型工具类型分异明显、加工精细,显示出不同于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的工具技术,而与西方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工具技术上的特点较为一致。此外,遗址出土7件软锤工具,以动物长骨或鹿角为原料,用以修理石质工具。软锤工具的发现,对于认识中国旧石器时代技术的发展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遗址形成过程的分析,"许昌人"生活时期的沉积环境经历了三个阶段:下部灰绿色滨湖相粉砂堆积所指示的水流动力相对较弱的沉积环境,中部综红色粉砂堆积所指示的水流动力相对较强的沉积环境,以及上部浅棕红色粉砂堆积所指示的相对冷湿、水动力仍然较强的沉积环境。尽管存在水动力强弱上的相对变化,但水动力总体上并不大,以低能量水流为主,文化遗物属于原地埋藏。今后将开展人类艺术行为能力、古人用软锤和压制法制作石器的技术、动物埋藏学和年代学等方面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