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4 毫秒
1.
云南白背飞虱和褐稻虱发生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玉彬  杨家鸾 《昆虫知识》1991,28(5):257-261
在云南低纬高原的复杂条件下,白背飞虱和褐稻虱的越冬虫源,其平面分布北界为北纬25°07′,垂直分布高限为海拔1480m。越冬临界温度白背飞虱为8.82℃,褐稻虱为9.27℃。冬春相对湿度在60%以上,干燥度在10以下,具有冬秧、冬早稻、春秧及再生稻和落粒自生苗存活的地区都能越冬。夏秋随西南(东南)气流方向迁飞,主害代从南向北梯向传递特点是:北纬23°以南为5、6月主害带区;北纬23~24°为6、7月主害带区;北纬24~25°为7、8月主害带区;北纬25°以北为8月主害带区。防治对策:一是分区治理,压低虫源;二是掌握对象田,狠治主害代。  相似文献   

2.
褐稻虱在闽北越冬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区位于福建北部,武夷山东南坡,北纬26°14′—28°20′、东经117°02′—119°17′。近几年,我们在开展褐稻虱发生规律研究中,曾对当地越冬虫源作些调查,现将初步结果简述如下。 1975、76两年冬春,曾对建阳县城关(北纬27°20′)附近平原田中稻桩、紫云英、小麦及沟河边的游草等杂草作了大量调查,未查获褐稻虱越冬虫源。  相似文献   

3.
昆虫的迁飞     
昆虫迁飞的概念及实证昆虫迁飞,通常是指一种昆虫整批地或分批地从一个发生地长距离迁飞到另一个地方。这类昆虫就是具有迁飞习性的昆虫。自然界能迁飞的昆虫到底有多少,目前还不清楚,现已知有数十种之多。我国稻区的褐飞虱、白背飞虱危害严重,每年使稻谷损失约30亿斤。经测定,褐飞虱冷冬年份越冬北界在北纬21°以南,暖冬年份越冬北界在23°26’,凡一月份平均气温10度以下地区都不能越冬。据湖北省农科院测定,在零度时,卵存活5—6天,若虫为3天,成虫3—4天。说明褐飞虱的耐寒力很差。在我国南方江、浙、皖等省,冬季是看不到它的任何踪迹的。但在这些省份的稻株上,每年却会有成虫“同期突发”现象出现。如1976年7月16日前后与8  相似文献   

4.
望谟地区蚊种复杂,据张合(1960)报告,按蚊共达十七种。中华按蚊及微小按蚊是我国(包括贵州省)的主要传疟蚊种,是否有越冬现象,对消灭蚊虫和疟疾防治上,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作者对该两种按蚊在望谟地区冬季有无越冬,进行了以下的观察: 一、调查方法与结果 望谟县在我省南部,位于北纬25°30′,东经106°20′,观察地区的海拔约520—550米。该地属山区,溪沟纵横交错,稻田棋布。据望谟县蔗香水文站观察,1958年12月至1959年3月,各月平均气温均在10℃以上(表1);1月4日至1月22日的日平均气温在10℃以下,其中15、17、18日的日平均气温在10℃以上。  相似文献   

5.
稻褐飞虱迁飞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6  
褐飞虱已成为我国当前水稻生产上的重要害虫。初步查明,褐飞虱在我国过冬地区的分布大体以一月份12℃等温线为北限,由于各年冬季气温高低的不同,越冬北界摆动于北纬21—25°之间;冬季田间有无稻苗存活,是能否在当地过冬的生物指标。按越冬分市可划分为:1.终年繁殖区:北纬19°以南的海南岛南端;2.少量越冬区:海南岛中部至北回归线之间;3.不能越各区:常年在北回归线以北无越冬。 褐飞虱常年不能越冬的广大稻区内,每年春夏季发生的虫源,经近年来多方面研究,证明是自南向北远距离迁飞而来。 根据褐飞虱在我国的越冬分布,南、北各稻区发生的代数和季节性种群消长规律,试将我国东半部划分为六个发生区:即终年繁殖区、少量越冬区、南岭6、7代区、岭北5代区、沿江4代区、沿淮2—3代区。 近三年的研究,特别是1977年在我国各稻区设点进行迁飞跟踪观察表明,春、夏季向北迁飞有五个过程,秋季又有三次向南回迁。褐飞虱在我国东半部的迁飞途径大体是:4月中、下旬—5月上旬第一次“北迁”,是由19°N以南终年繁殖区迁到两广南部20—23°N之间;5月中、下旬—6月上旬第二次“北迁”,是由海南岛中部往北及中南半岛同纬度地区迁到我国两广南部和南岭地区;6月中、下旬—7月初第三次“北迁”,是由两广南部稻区主迁到南岭以北至长江南岸;7月上、中旬第四次“北迁”,是由南岭地区主迁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井波及淮河流域;7月下旬—8月初第五次“北迁”,是自岭北、沿江区南部迁到江淮间及淮北稻区。8月下旬—9月初沿淮、淮北中稻成熟,开始往南回迁,9月中旬出现由江淮间迁向长江以南的回迁峰;9月下旬—10月上旬,由长江中、下游回迁到南岭以北各地;10月中旬起—11月间,由江南、岭北回迁到华南以及更南地区。通过上述研究,初步提出我国东半部地区褐飞虱的发生区划与迁飞路线图。  相似文献   

6.
桂东北稻区第七代褐飞虱迁飞规律及虫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褐飞虱是我国水稻上的一种重要迁飞性害虫,在桂东北稻区不能越冬。近年来,作为次害代的第7代褐飞虱在桂东北稻区频繁暴发,桂东北稻区作为褐飞虱南北往返迁飞的重要通道,研究阐明该稻区第7代褐飞虱的迁飞规律及虫源分布,对第7代褐飞虱的早期预警和有效防控意义重大。利用灯光诱捕的方法研究了2007—2010年桂东北稻区褐飞虱的迁飞动态,并运用大气质点轨迹分析平台HYSPLIT(Hybrid Single-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和气象图形处理软件GrADS(Grid Analysis and Display System)对褐飞虱迁入、迁出峰次进行轨迹分析和气象背景分析。结果表明:(1)桂东北稻区第7代褐飞虱每年都会出现2—3次迁飞高峰,虫量高峰期主要集中在9月底至10月上旬。(2)迁入虫源主要来自江西中西部和湖南中东部稻区,从本地起飞的部分褐飞虱飞行24 h或36 h后能到达广西南部沿海、越南北部和海南等越冬区。(3)925 hPa的温度高则褐飞虱虫量高;盛行东北气流较多的年份,褐飞虱发生严重;微弱的下沉气流和无雨天气有利于褐飞虱的迁飞。  相似文献   

7.
白背飞虱褐飞虱能在四川省米易县越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在我国的越冬北界,一直是昆虫界所关注的问题。许多报道认为可从三方面特征进行判断:①地理位置特征:大致在北纬25度左右,东南沿海北纬27度左右还可查到零星虫。②温、湿度特征:1月平均气温10℃以上,绝对低温0℃以上,相对湿度60%以上。③物候特征:再生稻、落谷自生苗能安全越冬。近年来,我们在攀枝花市(原渡口市)调查水稻病虫,发现米易县境冬季气温较高,再生稻和落谷自生苗生长良好,据当地同行反映,  相似文献   

8.
白背飞虱与褐稻虱的发生特点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正> 宜昌县地处长江上中游交界地区(30°32′—31°28′N,110°51′—111°39′E),境内地势起伏,平原、丘陵,山地交错。水稻栽培制度基本上为单双混栽稻区和单季稻区。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褐稻虱Nilaparvatalugens(Stal)都是水稻上的主要害虫。通过近几年对这两种飞虱的发生观察及饲养,初步看出:两种飞虱常年混合发生,在生物学特性及种群消长规律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稻水象甲越冬成虫的耐寒力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了浙江乐清 (北纬 2 8 1 4°,东经 1 2 0 94°)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oryzophilusKuschel越冬成虫的耐寒力 ,从 1 1月下旬至 3月下旬平均过冷却点温度为 -1 5 3~ -2 1 2℃ ,结冰点温度为 -1 4 0~ -1 8 6℃。结合发生地气温条件 ,讨论了该地冬春季低温对该虫越冬群存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揭示大气低温胁迫对中国褐飞虱年内初始迁入的影响,更好地预警来自境外的褐飞虱早期迁入,通过统计2000-2017年中国华南、西南两个稻区褐飞虱年内的始见期和首次迁入峰日,逆推其迁飞轨迹和虫源区,分析大气温度场对迁飞过程产生的作用,比较了褐飞虱在我国不同稻区、不同年内初始迁入期受大气低温胁迫产生的作用差异。结果表明:(1)近年来褐飞虱初始迁入中国的时间提前,初始迁入华南稻区的时间比西南稻区早,华南稻区始见期提早可能与褐飞虱种群越冬北界北移有关。(2)西南稻区褐飞虱年内初始迁入的境外虫源主要来自缅甸,华南稻区年内初始迁入的境外虫源主要来自越南和老挝的中北部。(3)对盛行迁飞层的温场分布研究表明,在褐飞虱年内初始迁入过程中低温屏障发生的概率约为54.4%,迁入当晚降虫地的平均低温强度为13.45℃,平均降温幅度为1.88℃。其中低温胁迫在华南稻区表现更为显著(发生概率为58.3%,平均强度为13.18℃),在始见期表现得更明显(发生概率为70.6%,平均强度为12.53℃)。  相似文献   

11.
基于GIS的稻田蜘蛛混合种群发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 ,对中国稻区 117个样点蜘蛛物种数与个体数进行空间插值 ,获得稻田蜘蛛混合种群数量专题地图和个体数量发生专题地图 .根据所得专题地图 ,分析了不同水稻种植区蜘蛛种群发生以及不同稻区的生态特征 .研究结果如下 :在北纬 35 .5°以南的水稻种植区域 ,蜘蛛种群与个体发生量较高 ,种群一般在 13种以上 ,个体数一般在每 10 0丛禾 10 0头以上 ;在北纬 35 .5°以北的水稻种植区域种群一般在 11种以下 ,个体数一般在每 10 0丛禾 47头以下 ;在北纬 35 .5°以南的水稻种植区域的年降雨量、年无霜期和 7月平均温度要高于在北纬 35 .5°以北的水稻种植区域 .在北纬 35 .5°以南的水稻种植区域的年日照时数要低于在北纬 35 .5°以北的水稻种植区域 .  相似文献   

12.
气候变暖对中国褐飞虱越冬北界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GIS技术,利用1951—2010年中国南方地区289个气象站点观测资料和褐飞虱历史越冬考察资料,通过采用典型年褐飞虱越冬实况调查资料进行检验,对前人研究的褐飞虱越冬北界指标进行优选,最终选择1月10℃等温线作为中国褐飞虱越冬北界位置确定的指标,分析了最近60年来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褐飞虱越冬北界年代际变化以及前后30年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气候变暖背景下,由于暖冬年份频次的增加,使得每隔10年、30年褐飞虱越冬北界平均界限均不同程度北移,与冷冬年相比,暖冬年褐飞虱越冬北界位置可向北推移2~3个纬度;年代际变化以20世纪80年代最为明显,80年代之后的30年较之前的30年北移显著;空间北移较明显的地区为云南中部和福建南部,其中云南境内最大位移处60年约向北移动了近90km。  相似文献   

13.
<正> 游草Leersia hexandra(Linn.)是否为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寄主植物,长期以来国内外皆有争论。我国自1958年湖南雷惠质等同志发表了褐稻虱在游草上产卵越冬之后,许多单位曾开展了研究。浙江农科院(1975)、广西农科院(1975)根据饲养结果认为:褐稻虱取食游草不能完成若虫期发育,淤草不是褐稻虱的真正奇主。近年来(1978,1979,1980)湖南农科院又根据室内孵化饲养游草上的越冬卵,表明有少量个体可发育至成虫,并由此推论游草上的越冬卵是构成该地区翌年的主要虫源。我们为探求褐稻虱与游草之间的真实关系,于1980年至1981年间做了部分工作,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一、材料和方法 试验于1980年5月至6月和1980年12月至1981年3月分别在温室工作室和温室内进行。试验分玻管接虫饲养和盆栽接虫饲养两组。养虫用的玻管规格为2.5厘米×21厘米,栽种游草的盆钵面积为0.28平方尺。  相似文献   

14.
<正> 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 Stl除为害水稻外,是否还有其它寄主植物,这是多年来褐稻虱研究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日人持田(Mchida,1977)曾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作了综述;国际水稻研究所(1978)就菲律宾的一些禾本科植物和杂草,进行测定;我国有关单位于七十年代也先后进行饲养观察,发表报道。游草Leersia hexandra(Linn.)Swartz是否是褐稻虱的寄主植物,尤为各方面所关注。1980年春季,湖南省农科院雷惠质同志,在全国第四次褐稻虱科研协作会上,又一次作了褐稻虱能以卵在游草上越冬,并能正常繁殖成为本地有效虫源的发言,受到与会者的关注。为了重新了解褐稻虱对游草取食的适应性,我们以游草为食料,一测定褐稻虱成虫在游草上的生殖能力,二考察褐稻虱若虫在游草上的成活率。现将观察结果整理报道,请予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5.
<正> 近年来,我国在协作研究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 Stl的迁飞规律工作中,针对褐稻虱能否在我国境内越冬?越冬的虫态和越冬范围?越冬的生态条件以及越冬后的残留虫量能否构成国内的主要虫源等进行了几年的调查和有关实验。 由于褐稻虱是水稻的专食性害虫,各虫态不耐低温,因此,越冬调查工作在过去一些单位工作的基础上,重点放在两广、福建、湖南、江西、云南、贵州等省的一些生态环境内进行,并结合气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与分析 1975年冬至1976年春是广东省自1893年以来气温最低的一年。这一年广东省农科院植保所从海南岛最南端的榆林崖城向北调查,在田间落粒自生苗,再生稻及早稻秧苗上均可发现各虫态的褐稻虱,但虫口密度由南向北递减,  相似文献   

16.
<正> 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是我区水稻生产上的主要害虫。能否在游草上生长发育,繁殖种群是一个争论较大,有待研究的问题。为此,从1975年起对这一课题开展了研究。现将研究结果初步整理如下。 一、游草越冬飞虱种类的观察 从1975年至1980年每年3月分别在我所及其附近5个大队,11个生产队的田边沟边采集游草上存活的越冬飞虱卵块,于室内孵化,用游草进行笼罩饲养,羽化后进行种类鉴定。结果列于表1。 表1结果看出,我所游草上越冬的飞虱种类主要是伪褐飞虱Nilaparvata muiri,拟褐飞虱Nilaparvatabakeri,黄褐飞虱Delphacodes kuwaharai,白条飞虱Terthron albovittata,额叉飞虱Dicrnopis sp.等5种,均未在越冬游草上饲养出褐稻虱成虫。  相似文献   

17.
褐稻虱在广西越冬情况和迁飞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水稻品种、栽培制度等条件的改变,过去局部发生的褐稻虱,1969年以后连年早、晚稻普遍发生,威胁着水稻的高产稳产。探明其发生规律,对预测和防治有着重要的意义。 1973年我区组织了褐稻虱 Nilaparvata lu-gens Stal的研究协作组,并得到区北海捕捞公司、广西气象局、有关县气象站的热情帮助,提供条件、资料,得以顺利进行工作。现把几年来对褐稻虱在广西的越冬和迁飞情况分析论证如下。  相似文献   

18.
根据三年的调查,我们初步认为褐稻虱在我县无霜冻出现的年份,无论成虫、若虫都可以越冬,越冬场所具备下列几个条件:1.有食料存在。褐稻虱在越冬期间,再生稻不枯萎死亡。2.冬春季气候温暖,无霜冻,一、二月份旬平均温度高于8℃。3.越冬场所湿度大,或靠近有水源的地方,一般都在背北向南的水涌河边再  相似文献   

19.
单季晚稻褐飞虱发生程度的气候诊断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应用数理统计方法 ,分析了上海地区单季晚稻褐飞虱发生程度、始见期与气候生态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 ,上海地区单季晚稻褐飞虱始见期与当年 4月 16~ 30日的降水日数、上年 10月份 5 0 0hPa 110°~ 15 0°E平均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 0 . 6 30 7、0 . 4 871。单季晚稻褐飞虱的发生程度与当年 1月 1日~ 2月 10日平均最低气温的相关系数为 - 0 . 5 2 18,与当年 7月份降水量的相关系数为 0 . 5 2 0 3,与上年 12月份 5 0 0hPa 110°~ 15 0°E内平均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的相关系数为- 0 5 374。当ElNino发生强度强且发生时间在春季 ,则当年上海地区单季晚稻褐飞虱发生程度为重 ;当ElNino发生强度在中等以上且发生时间在秋季 ,则次年上海地区单季晚稻褐飞虱发生程度为重。LaNina事件与上海地区单季晚稻褐飞虱发生程度的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黑颈鹤与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黑颈鹤芷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分布范围在北纬26°43′—39°,东径79°45′—104°18′之间;垂直分布,繁殖区在海拔2500—5000米,越冬区在海拔2200—4000米;数量在800只左右。 繁殖地四川若尔盖4—9月与越冬地贵州草海地区10—3月的主要气候指标基本相似。 在自然条件下,黑颈鹤的食物主要取食植物,一般不寻觅动物性食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