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在中国上新统发现的安琪马类化石——齐氏中华马Sinohippus zitteli起先是定为Anchitherium属的一个种,A.zitteli Schlosser。以后,一些古生物学家又把它归到北美的Hypohippus属。但不少古生物学家对于这个厉的性貭的看法,意见并不一致。这由于中国上新世的安琪马类化石当时发现得还比较少。已发现的这种马化石的特征和上述两个属都有一些相似的地方,但都有着一定的差异。1962年作者根据新发现的这种马化石比过去更为清楚的特征,如颊齿齿冠较大,相对地也较长;臼齿由前而后渐趋缩小,下前臼齿  相似文献   

2.
悬铃木科现有一属11种,主要分布于北美南部,在巴尔干半岛、喜马拉雅地区和中南半岛北部也有分布;其大化石有20余种,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晚白垩世至晚第三纪地层中均有发现,但以晚白垩世和早第三纪的种类较多.现代悬铃木的叶片及已知的叶化石通常10-20厘米长.笔者在新疆阿勒泰古新世(距今6000万年)粉砂岩地层中采到的悬铃木叶化石也只有15厘米左右,但有一个叶化石保存长  相似文献   

3.
根据文献资料和标本馆及化石记录,讨论了壳斗科栲属植物的现代分布和地史分布。现代栲属植物有110~134种,主要分布在东亚及东南亚,其中印度支那地区有82种栲属植物,是世界栲属植物分布最集中的地区,马来西亚地区是栲属特有种最丰富的事实是支持马来西亚地区与其它地区的区系交流十分有限的论据。中国栲属植物最丰富的地区是滇黔桂地区(29种)。栲属植物现代多样化中心在马来西亚和中南半岛。排除Chrysolepis后,栲属的分布类型应属热带亚洲分布。栲属在地质历史上有着比现在广泛的分布,最早、最可靠的栲属化石记录发现于北美始新世地层,欧洲和日本始新世也有栲属的化石记录,化石记录表明栲属起源的时间不晚于古新世,所有的壳斗科及栲属的化石都发现于北半球,现代分布也主要在北半球,壳斗科及栲属起源于北半球可以确认,由于化石证据与现代植物学的研究结果有较大差异以及关键地区化石证据的不足,具体的起源地尚不能肯定。  相似文献   

4.
水杉属和红杉属化石叶表皮鉴定参照系的特殊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杉科植物的许多属种在小枝的形态和叶片排列上相似,而杉科植物的化石标本多保存为枝叶形式。表皮的特征作为压型化石枝叶标本细胞信息的重要来源,甚至是惟一来源。一直作为杉科植物化石分类鉴定的主要依据。水杉和北美红杉分别是水杉属和红杉属植物化石的惟一现存最近亲缘种,以往关于北美红杉的气孔分布和排列等方面的报道存在分歧,根据作者的研究,北美红杉的表皮特征变异幅度非常广。水杉的气孔分布也与以往报道有差异。利用表皮的特征鉴定杉科植物化石时;不同的处理方法和处理时间,角质层的完整程度和观察数量等均可以影响植物表皮特征的正确获取。  相似文献   

5.
木兰科的化石记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光富 《古生物学报》2001,40(4):433-442
通过整理和分析木兰科植物的化石记录发现:不论是植物大化石还是花粉,迄今为止在白垩纪以前地层中尚无可靠的记录,自白垩纪以来,木兰科的许多种广泛发生于北半球,如亚洲,欧洲及北美等地,但非洲和大洋洲至今尚未发现木兰科的化石记录。该科最早的化石记录为中国东北延吉地区早白垩世大拉子组的喙柱始木兰Archimagnolia rostrato-stylose Tao et Zhang. 根据现有化石记录,并结合木兰科现代植物的地理分布,推测:1)木兰科的起源时间不迟于早白垩世Aptian-Albian期;2)木兰科起源地点可能是东亚,后来经过欧洲进入北美,再从北美迁移到达南美洲;3)在地质历史时期,木兰属的出现比鹅掌楸属早,从而支持根据形态学与分子系统学研究得出的木兰属较鹅掌楸属原始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广西东南部钦州地区早石炭世放射虫化石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广西钦州地区的板城石夹水库首次发现早石炭世杜内期和维宪期放射虫化石,计10属14种(亚种)和5未定种,其中有1新属(Guangxitrisphaera)和2新种(G.wanyaoensis和Pylentonemabanchensensis),它们分属于Albaillella paradoxa组合带和A.cartalla组合带。这些化石可以同西欧和北美两个同名化石组合带对比。  相似文献   

7.
皮蠹科化石主要发现于新生代波罗的海和多米尼加琥珀,以及中生代和新生代欧洲、北美等地的湖相遗迹化石中,近期在白垩纪缅甸琥珀中发现了大量皮蠹科化石。本文回顾了世界皮蠹科昆虫化石研究进展,统计了已发表的化石属种,探讨了皮蠹科昆虫化石分布的地质年代及地层,简要介绍了皮蠹科昆虫的分类系统,并提出了目前皮蠹科化石研究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1953年夏,重庆大学地质系乐森璕教授在四川江油县观雾寺附近铺路石板上发现了盾皮鱼类(Placodermi),化石。此类鱼化石在我国仅发现有棘鱼目(Acanthodii)及胴甲目(Antiarchi),而且材料比较破碎。关于节甲目(Arthrodira)的化石,这在我国还是初次发现。节甲类鱼化石发现在欧洲的约达46属;在北美的约达35属,包括的种很多,在亚洲方面如西伯利亚等地也有—些发现。此类鱼化石今在我国泥盆纪地层中发现,对于泥盆纪地层的区域对比,该类鱼的地理分布及系统演化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化石》2015,(4)
<正>三趾马属(Hipparion)广泛分布于北美和旧大陆,它们在欧亚大陆的晚中新世和上新世期间特别繁盛,是地层对比和环境重建的重要生物标志。丰富的三趾马化石标本发现于中国许多的化石地点,主要产自红土堆积中。内蒙古中部的三趾马化石此前也发现于红土堆积,如化德县土城子和四子王旗乌兰花。这个地区的河湖相沉积中发现了大量小哺乳动物化石地点,但其中却很少有三趾马化石的报道,更缺乏详细的描述。  相似文献   

10.
壳斗科的地质历史及其系统学和植物地理学意义   总被引:43,自引:1,他引:42  
在收集整理现有壳斗科化石资料的基础上,讨论了壳斗科及其各属的起源时间、地史分布和地史 演替过程以及这些化石资料在系统学和植物地理学上的意义。白垩纪尚无壳斗科可靠的大化石记录, 微化石需要进一步研究才能确定亲缘关系以及古新世壳斗科已经分化出两个类群。从以上这些事实推 论壳斗科起源于白垩纪晚期,而壳斗科现代各属出现的时间应不晚于古新世。最早发现的壳斗科化石和现代栗亚科和水青冈亚科在形态结构上非常相似,这一事实表明,壳斗科分为两个亚科的观点更接近客观事实。在水青冈亚科中,三棱栎类的化石最早出现;在栎属中,青冈亚属更接近祖先类群;在地史中全缘栎类较具齿栎类出现早,粗齿的落叶栎类出现最晚。三棱栎属、栲属和石栎属的化石在老第三纪出现于北美和欧洲的事实说明,北美、欧洲和东亚在老第三纪时有一个相通的壳斗科植物区系。南美的三棱栎是通过北美进入南美的。中国横断山、欧洲地中海沿岸和北美西北部有一类形态特征相似、亲缘关系相近的硬叶栎类,它们之间有相同的地质演替历史,它们现代分布边界可能就是古地中海的边界。美洲的栎类有两个来源,常绿硬叶栎类是通过古地中海沿岸而经北美-欧洲陆桥到达的,落叶栎类则是在中新世以后通过白令海峡到达的。  相似文献   

11.
旋齿鲨化石在中国的发现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1962年浙江博物馆魏丰同志寄来我所一块齿化石,系采自浙江长兴县上二迭统上部的长兴灰岩中。据我们观察,属于旋齿鲨科。旋齿鲨类的研究,迄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在北美、欧洲、澳洲西部、亚洲都有过发现。有关这类化石的论文已发表了将近二百篇,其中包括很有影响的卡尔宾斯基关于旋齿鲨(Helicoprion)的专著(1899)。本世纪前半期的古鱼类学家中很多人都研究过这类化石,共描述了11个属,约包括30个种,对这类化石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作了详细研究,对这类化石在动物身体上的部位以及它们的系统位置、分类、演化过程等也都作过一  相似文献   

12.
1973年,在广东南雄盆地早—中古新世上湖组上部采到一些细齿兽科(Miacidae)化石。细齿兽是一种古老的原始肉食类,过去主要发现于北美老第三纪地层。古新世的细齿兽化石我国过去仅在安徽潜山古新统中有少量发现。广东发现的材料虽也不多,但对了解这一科的性质很有价值。本文包括新发现材料的描述和有关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1979年《化石》杂志第2期,曾以“一个古地理上的难解之谜”为题,记述了1973年我国广东南雄地区古新世地层中,发现“东方蕾贫齿兽”而引起的一系列疑问。这是因为贫齿兽作为一种特征性动物,无论是现生种,还是已发现的化石,从来也没有超出过美洲的范围,而且它们在北美的分布也只有上新世很短一段时间,其他都局限于南美的范围内(包括部分中美洲地区)。所以古生物学家一直认为,就象有袋类是现代澳洲大陆的象征一  相似文献   

14.
犀类是分枝复杂、属种繁多的一类。早第三纪时期的后一阶段,正是早期犀类的黄金时代,无论种属的数目或是个体的数量都大大超过奇蹄目中的其他类别。北半球的许多地方,犀类化石屡见不鲜,尤其北美和欧洲迭有发现。由于始新世至渐新世犀类繁衍,进化较快,对于地层的划分和对比起过一定作用,而引起注意和重视。在我国,过去只有少数几个地点发现零星材料,解放后,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大批化石不断被发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巴音满都呼晚白垩世棱齿龙蛋化石的发现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本文记述的恐龙蛋化石标本,采自内蒙古乌拉特后旗巴音满都呼上白垩统牙道黑达组中。蛋化石在蛋窝中排列的方式和蛋壳的显微结构特征与北美发现的含有可鉴定为棱齿龙胚胎骨骼的蛋化石基本相似,但还有一些差别,如蛋壳外表面不具纵向细纹,柱状层中鱼骨型纹饰不明显等。因此,应为棱齿龙科中另一新的属种代表。  相似文献   

16.
描述广西渐新统宁明组近来发现的臭椿属(Ailanthus Desf.)翅果化石。通过对臭椿属翅果腹脉和花柱痕的位置以及翅果大小3个性状的比较形态学研究,广西宁明组的翅果化石被归入2个种,即古臭椿(A.confucii Unger)和塔德臭椿(A.tardensis Hably)。古臭椿过去广泛发现于欧亚和北美始新世以来的中纬度地区,其翅果腹脉位于边缘或边缘稍内、花柱痕与种子中部处于同一水平、长20—42mm,而广西宁明产的该化石种大多长40—53mm。塔德臭椿最早发现于匈牙利布达佩斯的下渐新统,其翅果腹脉位于边缘以内、花柱痕与种子顶部处于同一水平、长35—41mm,广西宁明则是该化石种的第2个产地。此外,过去还从斯洛文尼亚索卡(Socka)下渐新统报道了另外1个臭椿属翅果化石种巨臭椿(A.gigas Unger)(长达57mm),它与古臭椿唯一可以区别的性状是翅果长度。基于广西宁明和其它产地的古臭椿翅果化石形态特征的连续性,巨臭椿被处理为古臭椿的分类学异名。本文研究的2个臭椿属化石种是迄今纬度最低的该属化石报道。结合臭椿属现生种的地理分布、系统发育关系以及相关化石种的地理和地层分布,探讨该属的生物地理起源与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17.
壮鼠化石在中国的首次发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我国北京长辛店和内蒙古四子王旗发现了壮鼠亚科的化石:杨氏东方壮鼠Eosischyromysyoungi新属种。它的齿冠较低,齿脊亦较低,齿尖较明显等特点表明它比北美目前已知的壮鼠都原始。这是壮鼠亚科化石在亚洲首次发现,扩大了壮鼠亚科的分布范围。特别是由于它比较原始,可能它出现的时代较早,进一步确认长辛店组的时代为中始新世晚期。  相似文献   

18.
描述广西渐新统宁明组近来发现的臭椿属(Ailanthus Desf.)翅果化石。通过对臭椿属翅果腹脉和花柱痕的位置以及翅果大小3个性状的比较形态学研究,广西宁明组的翅果化石被归入2个种,即古臭椿(A.confucii Unger)和塔德臭椿(A.tardensis Hably)。古臭椿过去广泛发现于欧亚和北美始新世以来的中纬度地区,其翅果腹脉位于边缘或边缘稍内、花柱痕与种子中部处于同一水平、长20—42mm,而广西宁明产的该化石种大多长40—53mm。塔德臭椿最早发现于匈牙利布达佩斯的下渐新统,其翅果腹脉位于边缘以内、花柱痕与种子顶部处于同一水平、长35—41mm,广西宁明则是该化石种的第2个产地。此外,过去还从斯洛文尼亚索卡(Socka)下渐新统报道了另外1个臭椿属翅果化石种巨臭椿(A.gigas Unger)(长达57mm),它与古臭椿唯一可以区别的性状是翅果长度。基于广西宁明和其它产地的古臭椿翅果化石形态特征的连续性,巨臭椿被处理为古臭椿的分类学异名。本文研究的2个臭椿属化石种是迄今纬度最低的该属化石报道。结合臭椿属现生种的地理分布、系统发育关系以及相关化石种的地理和地层分布,探讨该属的生物地理起源与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19.
广东北部南雄盆地的古新世化石最早是在1962—1963年间冬季发现和采集的。有关的初步结果已有简报发表(张玉萍、童永生,1963;杨锺健、周明镇,1963)。1963—1964年间冬季又在同一地区进行了调查和发掘(郑家坚等,1973)。由于这批材料是除北美西部以外,世界上第一次发现的较早的古新世哺乳类化石,南雄的发现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化石的研究工作在1963年已开始,一部分新订的科、属、种的名称已在内部刊物上发表,因而在一些地层报告中被引用发表;但是,正式研究报告的发表可能尚有一段时间。为了补救这种情况,我们先把部分主要属、种的定义摘要予以发表,以便在有关工作中可以引用和讨论。这里发表的哺乳类,共7属10种(其中包括五个新属和一个新科)。化石全部采自粤北南雄盆地古新统罗佛寨组,时代基本上可确定为中古新世。  相似文献   

20.
新疆柯坪地区石炭系、二叠系海参骨片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柯坪地区的石炭系、二叠系产丰富的海参骨片化石,该文描述了7属13种,包括2未定种,3不定种。这些属种在我国湖南、山西及北美等地的石炭系、二叠系中都有分布。据伴生牙形刺、(虫筳)和珊瑚化石来看,本文海参骨片大多产于上石炭—下二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