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鴞形类吸虫(Strigeids)广泛存在于欧洲、美洲和亚洲的日本、菲律宾和印度等地,见于文献报告者,为数甚多。本类吸虫于1958年以前在我国发现者,计有四属五种,如吴光(1937)、顾昌栋(1956)、陈心陶(1956)等报告Strigeidae科、Strigeinae亚科的杯尾属(Cotylurus Szidat,1928)、异幻属(Apatemon Szidat,1928)和缺咽属(ApharyngostrigeaCiurea,1927);以及吴青藜等(1956)报告的Diplostomatidae科Alariinae亚科的重翼属  相似文献   

2.
鴞形科(Strigeidae Railliet,1919)吸虫在分类学上属于吸虫纲,复殖目(Digenea),前口亚目(Prosostomata),全盘类(Holostomes)。本科吸虫的主要特征是体分前后两部,前体(fore-body)呈杯状或囊状,后体(hind-body)圆锥形或圆柱形。前体为附着器官,具有口吸盘、腹吸盘及粘器(adhesive organ),粘器作舌状或分叶状。 鴞形科吸虫根据寄主的种类以及口吸盘与消化道的有无,可分为三个亚科,即(1)Strigeinae亚科,成虫寄生于鸟类,具有口及消化道;(2)Bolbocephalodinae亚科,成虫寄生于鸟类,缺口及消化道;(3)Duboisiellinae亚科,成虫寄生于哺乳动物。在鴞形亚科(Strigeinae)中又可分为两个族:凡卵黄腺局限于后休的鴞形吸虫,隶属于Cotylurini族;凡  相似文献   

3.
在白洋淀鸟类的吸虫区系调查中,发现有真杯科的三种标本。经鉴定后,系属不同的两属。一种定名为白洋淀真杯吸虫,新种 Eucotyle baiyangdienensis sp.,nov.真杯属的种类,不但为我国新纪录(陈心陶,1956),即在亚洲也少报导(Yamaguti,1958),宿主斑嘴鸭(Anas poecilorhyncha zonorhyncha Swinhoe)也是初次纪录(Walden,1960)。另一种大  相似文献   

4.
鴞形类吸虫(Strigeids)属吸虫纲,复殖目,前口亚目。本类吸虫可分为前体与后体二部,前体为附着器官,具有口腹吸盘和黏器(adhesive organ);后体包含雌雄生殖器官,阴袋付缺,生殖腔开口于末端或亚末端。成虫寄生在哺乳动物、鸟类及爬行动物的肠道内。就文献记载,已发现的虫种,达300种以上,分属于五个科。在国内报告者有:Faust(1929)、陈心陶(1934)、唐仲璋(1936)、吴光(1937)氏等先后报告的咽口属(Pharyngos-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乌鹳(Ciconia nigra Linnaeus)的肠内找到三种棘口类吸虫,为乌鹳异棘口吸虫、新种(Allechinostomum nigriconiatum sp.nov.),中国肿头吸虫、新种(Chaunocephalus sinensis sp.nov.),肿头吸虫(Chaunocephalus ferox Dietz,1909)。对两个新种作了描述。 乌鹳异棘口吸虫、新种与该属的其他各种主要区别在具有卵巢后子宫环盘曲。中国肿头吸虫、新种与肿头吸虫的区别主要在卵黄腺滤泡呈横行排列,分布向后达体后部、角棘较小等特征,并与该属的其他种也作了比较。肿头吸虫属种的发现不但在我国而且在东亚均为首次。 文内对异棘口吸虫属(Allechinostomum Odhner,1910) 与肿头吸虫属(Chaunocephalus Dietz,1909)的分类位置各作了论述,并均列有种的检索表。  相似文献   

6.
我国西藏地区关于吸虫的正式纪录几为国内空白,仅王溪云(1979,动物分类学报4(4):329—330)报告一寄生于原羚瘤胃内的原羚同盘吸虫Paramphistomum procapri Wang。近几年来,我们结合有关疾病的调查防治,作了一点初步调查,先后在家畜体内发现四个科(片形科 Fasciolidae Railliet,1895;同对盘科 Paramphistomatidae  相似文献   

7.
大片吸虫(Fasciola gigantica Cobbold,1855)是Cobbold(1855)采自英国马戏团的长颈鹿而描述的。此后巴基斯坦、印度、土耳其、菲律宾、夏威夷和非洲等地区皆有牲畜感染的报导,给当地畜牧业带来严重损失。以往学者描述的安哥片形吸虫变种(F.hepaticavar.angusta Railliet,1895)、埃及片形吸虫变种(F.hepatica var.aegyptiaca Loss,1896)和印度片形吸虫(F.indica Varma,1955)等,目前认为皆是大片吸虫的同种异名(Jackson1927:Sarwar 1957)。  相似文献   

8.
研究天津鸟类的吸虫,发现属于粗盘科Eumegacetidae的两个新种:燕鸻粗盘吸虫Eumegacetes(Anterovitellum)glareolae,新种和三宝鸟粗盘吸虫Eumegacetes(Posthovi-tellum)eurystomi,新种。异形科Heterophyidae乳体亚科Galactomatinae的一个新种:东方蚴形吸虫Cercarioides(Cercarioides)orientalis,新种。  相似文献   

9.
本文记载我国寄生于海产鱼类的扇盘吸虫属 Rhipidocotyle Diesing 1858,共有4种,两种为已有记载的杖形扇盘吸虫R.baculum(Linton,1905)Eckmann,1932与侧杖扇盘吸虫 R.adbaculum Manter,1940, 这两种为我国的新纪录;另两个为新种:大黄鱼扇盘吸虫R.croceae,sp.nov.与棒囊扇盘吸虫 R.clavivesiculum,sp.nov. 。  相似文献   

10.
闽江叶形吸虫新种的生活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寄生在闽江的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膀胱及输尿管中的闽江叶形吸虫新种Phyllo-distomum mingensis sp.nov.。本新种以其成虫的虫卵大小、睾丸卵巢形态、不具劳氏管及后蚴的焰细胞排列公式等特征不同于现有的已知种。本新种的生活史经阐明,其第一中间宿主是河蚬Corbicula fluminea,第二中间宿主是河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is与M.aspergillus。本文尚对叶形属吸虫各发育结构等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1.
本属虫种,远在1814年Rudolphi就发现了球形球孔吸虫(印Sphaeridiotrema globulus Rudolpbi,1814),但至今经报告的仅有3种。该属吸虫包括本新种,能引起宿主严重溃疡性肠炎,致使幼禽成群死亡,对养禽业危害甚大。国内仅报道在绿翅鸭小肠中找到球形球孔吸虫(李友才,1965;顾昌栋等,1973)。  相似文献   

12.
作者前文(1976)报道马蹄属(Maritrema)在我国的种类时,已指出微茎类吸虫在我国的材料是非常丰富的。隶属于微茎科(Microphallidae)、马蹄亚科(Maritreminae)中的类茎属(Microphalloides)的种类,迄今在我国尚未见有报道。作者1964年在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滨海城市湛江、北海及其附近海滩、沼泽捕获的鸟类中剖检获得这个属中的二个新种,订名为: 1.裂巢类茎吸虫,新种Microphalloides ovariolobatus sp.nov. 2.南瓜类茎吸虫,新种Microphalloides peponis sp.nov.  相似文献   

13.
前睾吸虫亚科的研究(吸虫纲:半尾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半尾科前睾亚科吸虫的发现、变迁和研究历史。在半尾科中仅有该亚科的虫种是睾丸均在腹吸盘之前,并依两性管和受精囊的有无等特征分为前睾属和拟前睾属两属。文内还叙述了一个新种,天津前睾吸虫Prosorchis tianjinensis sp. nov. 并讨论了新种与前黄前睾吸虫、西沙前睾吸虫两近似种的区别。本亚科原来虫种均系海产鱼寄生虫,惟我们这个新种发现于淡水鱼黄鳝,扩大了该类吸虫宿主的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14.
1963年2—4月,结合江苏省无锡和南京两市的群众性灭鼠工作,无选择地收集了一定数量的各种鼠类,进行体内寄生蠕虫检查。两市共查小哺乳动物212只(啮齿目动物197只,食虫目动物——麝鼩15只),其中34只发现有吸虫寄生。所发现的吸虫共6种(表1),分隶于4个科、5个属。其中包括两个新种:江苏背孔吸虫(Notocotylus kiangs-uensis,新种)和陈氏后穴吸虫[Opisthioglyphe(Lecithopyge)cheni,新种]。  相似文献   

15.
关于我国枝腺科(Lecithodendriidae Odhner,1911)吸虫,福井玉夫与尾形藤治(1939)曾报告东北地区所采得的肠前腺属(Prosthodendrium)吸虫一种;陈心陶(1954)对肠前腺属吸虫的分类进行了研究,记载了华南地区采得的肠前腺属吸虫六种,并将肠前腺属中具有长形口吸盘与长形口的虫种分出,另建长吸盘属(Longitrema Chen,1954)。综上所述,我国已有记载的枝腺科吸虫仅肠前腺属六种,本科其他属虫种尚未见文献记载。作者  相似文献   

16.
福建几种鱼类寄生吸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鱼类寄生吸虫,过去郎所等(1958,1964)、马成伦(1958)、李慧珠等(1958,1960)、潘金培等(1963,1965)、王耕南(1963)、王溪云(1982)等曾进行过研究。福建省鱼类寄生吸虫,则有许鹏如(1954)、金大雄等(1979)、唐仲璋等(1964,1979,1981)、唐崇惕等(1976)、汪溥钦(1980,1981,1982)等的研究报告。1982年我们在福建进行动物资源调查中,又采得一些种类。经初步鉴定,过去我国未报告的种类有12种,分隶于6科7属,其中有8个新种,以及我国新纪录4种。兹报告于后。标本保存福建师范大学寄生动物研究室。  相似文献   

17.
棘口科Echinostomatidae吸虫种类繁多,分布广泛,遍及全世界。主要寄生于鸟类,其次是哺乳类、爬虫类,少数见于鱼类。目前文献报道本科吸虫能寄生于人体的虫种已有十多种,在我国报道寄生于人体的已有7种(赵慰先等,1983)。其中棘隙属Echinochasmus Dietz 1909在我国曾报道寄生于人体的仅有日本棘隙吸虫Echinochasmus japonicus及抱茎棘隙吸虫Echinochasmus perfliatus。本文现报道在广州市郊区发现寄生于人体的棘隙属一新种——九佛棘隙吸虫,新种Echinochasmus jiufoensis sp. nov.。  相似文献   

18.
本文描述了采自四川鱼类肠道的复殖吸虫一新属四新种,它们是:1.(鱼兆)尾孔吸虫,新种Urotrema glyptothoraci sp.nov.,2.裂腹鱼斜孔吸虫,新种Plagioporus(Plagioporus)schizothoraci sp.nov.,3.异巢斜孔吸虫,新种Plagioporus(Plagioporus)allovaris sp.nov.,4.类宫殖属,新属Hysterogonoidet gen.nov.及模式种——双囊类宫殖吸虫,新种Hysterogonoldes disaccus sp.nov.。这些新属新种分别隶于尾孔科Urotrematidae、孔肠科Opecoelidae和鳞肉科Lepocreadiidae。  相似文献   

19.
棘口科吸虫(Echinostomatidae Dietz,1909)是吸虫纲中种类较多的一个科,近年来不断有新种记载,已知有350多种。我国过去已记载有70多种,并有许多新种发现(顾昌栋等,1958,1963,1974)。在福建过去作者已报告41种,近年来继续采集一些脊椎动物  相似文献   

20.
国内已报告的微茎吸虫只有三种,作者(陈心陶,1944)首先描述由家鸭肠腔取出的二叶肉茎吸虫(Spelotrema pseudogonotyla)。不久叶英、吴光二氏(1951)在蝦体内发现小微茎吸虫(Microphallus minus)的囊蚴。最近蔡尚达氏(1955)又报告一新属新种——陈氏假拉吸虫(Pseudolevinseniella cheni)——其囊蚴寄生于蝦体内,但成虫可通过实验方法感染家鸭及苍顶夜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