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8 毫秒
1.
目的:研究机械通气对重症监护室(ICU)呼吸衰竭并肺动脉高压患者BNP 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 年12 月~2014 年12 月 在我院ICU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呼吸衰竭并肺动脉高压患者78 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有创组与无创组各39 例,两组患者 一般资料比较,P>0.05。两组均给予祛痰平喘、抗感染、皮质激素、强心利尿等常规治疗,有创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行气管插管或 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无创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行面罩呼吸机辅助呼吸,观察两组PaO2、PaCO2、pH 值、肺动脉压力、BNP 等 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PaO2、PaCO2、pH 值、肺动脉压力、BNP 均显著优于本组治疗前,P<0.05;有创组治疗后PaO2、PaCO2、 pH 值、肺动脉压力、BNP均显著优于无创组治疗后,P<0.05。结论:有创机械通气与无创机械通气均可改善呼吸衰竭并动脉高压 临床症状,降低血浆BNP 浓度,但有创机械通气较无创机械通气效果更为显著,临床可以通过监测血浆BNP 浓度判断患者病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早期与延迟无创呼吸机辅助治疗急性左心衰竭并发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8月到2015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临床确诊急性左心衰竭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将随着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3例);观察组患者行早期无创呼吸机辅助治疗,对照组给予延迟无创呼吸机辅助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间治疗前后呼吸频率(RR)、心率(HR)、动脉氧分压(PaO_2)及平均动脉压(MAP)、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通气率、住院时间及治疗有效率的情况。结果:疗后两组患者RR、HR、MAP均下降,MBP升高(P0.05),且观察组患者RR、HR及MAP均低于对照组,PaO_2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气管切开及插管发生率、病情好转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左心衰竭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早期行无创呼吸机辅助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治疗有效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机械通气的镇静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4年9月在我院接受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的AECOPD患者62例,并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右美托咪镇痛。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持续时间、ICU停住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心动过缓和谵妄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及ICU停住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VAP、心动过缓及谵妄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对行机械通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良好的镇静效果,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渐进性康复训练对行机械通气重症患者神经肌肉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自2015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80例机械通气重症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0例,患者进入ICU后,给予所有患者常规的机械通气治疗方案及干预。在此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患者早期渐进性康复训练,分别于气管插管拔管时、转出ICU时以及出院时采用功能独立性评分表(FIM)对两组患者功能独立性水平进行评价,统计比较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治疗时间、住院总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气管插管拔管时观察组自理能力、括约肌控制、转移功能及总分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转出ICU时和出院时观察组自理能力、括约肌控制、转移、行进、交流、社会认知及总分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ICU治疗时间及住院总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渐进性康复训练可有效者提高ICU患者自理能力,加速患者意识的恢复,使患者更早的脱机,减少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情况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D-二聚体,高敏C反应蛋白和脑钠肽对COPD合并呼吸衰竭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本院呼吸科的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BiPAP呼吸机行无创通气治疗.观察两组的血气分析,D-二聚体,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脑钠肽(BNP).结果:治疗后两组的PaO2和pH水平较治疗前明显的升高,而PaCO2,BNP,hs-CRP和D-二聚体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观察组较对照组升高或降低更为明显(P<0.01).结论:BiPAP呼吸机行无创通气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治疗效果显著,而检测患者血清中BNP,hs-CRP和D-二聚体浓度的变化可用于预后评价.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可冲洗式导管间歇声门下吸引对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0年7月-2011年8月行机械通气的患者24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气管导管进行机械通气,观察组采用间歇声门 下吸引方法.结果 常规气管导管行机械通气的患者VAP的发生率为45.8%,而采用可冲洗导管间歇吸引行机械通气的患者VAP的发生率为2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可冲洗导管间歇吸引声门下滞留物能明显降低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机械通气救治4例银环蛇咬伤急性呼吸衰竭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救治银环蛇咬伤致急性呼吸衰竭的治疗效果。方法 院前正确清创急救处理,及时行机械通气救治4例银环蛇咬伤致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结果 气管内插管是最佳的气道开放方法,气管插管者辅助通气4~6h后撤机及拔管可获得成功。结论 正确急救和清创,气管内插管及机械通气是救治银环蛇咬伤致急性呼吸衰竭的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序贯机械通气联合尼可刹米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中的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按照随机原则将64例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分成两组,对照组32例给予常规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组患者给予序贯机械通气联合尼可刹米治疗,对两组治疗前、后24 h和48h的pH值、PaO2、PaCO2以及VAP、总机械通气时间、ICU时间,总住院时间,再插管率以及死亡率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pH值改善明显、PaO2明显增长、PaCO2下降显著,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ICU时间,总住院时间,再插管率以及死亡率与对照组相比,下降明显,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序贯机械通气联合尼可刹米治疗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有创-无创序贯通气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应用疗效.方法:选择COPDⅡ型呼吸衰竭需机械通气的患者77例,随机分为序贯组35例,常规组3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待肺部感染控制(PIC)窗出现后,选择无创呼吸机模式(BiPAP),常规组则保持机械通气至脱机.观察两组的主要指标并记录序贯组拔管时和BiPAP治疗4h后的血气变化.结果:序贯组的有创通气时间为(73.58± 30.17)h、气管插管复插率为5.7%和VAP发生率为2.9%,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两组总机械通气时间以及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住院时间的差异近似,无统计学意义(总机械通气时间:P=0.958; RICU住院时间:P=0.654).序贯组在选择BiPAP后,pH、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值与拔管时的差异均近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有创-无创序贯通气可明显缩短机械通气时间,降低气管插管复插率及VAP发生率,结合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改善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  相似文献   

10.
张剑锋  陆嘉  李其斌 《蛇志》2006,18(4):279-281
目的观察抗蛇毒血清和机械通气对银环蛇咬伤致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应用机械通气和抗蛇毒血清救治16例银环蛇咬伤致呼吸衰竭患者。结果16例病人全部救活。患者出现眼睑下垂,呼吸节律改变或呼吸困难时,及早予经鼻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和应用抗蛇毒血清,能有效地抢救蛇伤致呼吸衰竭患者生命。结论机械通气辅助抗蛇毒血清是救治银环蛇咬伤致呼吸衰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合并重度呼吸衰竭患者有创机械通气的治疗时机,并分析其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1年12月期间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治疗的161例AECOPD合并重度呼吸衰竭患者,按照气管插管时间分为早期组(n=89)和延期组(n=72),对比两组治疗后临床指标、血气分析指标及28 d内病死率(预后)。根据预后的不同将患者分为死亡组(n=29)和存活组(n=132),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实验室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早期组的总机械通气时间、有创通气时间、重症监护室(ICU)住院时间均短于延期组(P<0.05)。两组治疗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较治疗前下降,氧合指数(OI)、动脉血氧分压(PaO2)较治疗前升高,且早期组变化程度大于延期组(P<0.05)。延期组28 d内病死率为15/72(20.83%)。早期组28 d内病死率为14/89(15.73%),两组患者的28 d病死率对比无差异(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ECOPD合并重度呼吸衰竭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与并发呼吸机相关肺炎、并发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年龄、PaCO2、血红蛋白(Hb)、血尿素氮(BUN)、白细胞计数(WBC)、pH值、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比值(NLR)、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计数(PLR)、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D-D)、B型尿钠肽有关(P<0.05)。AECOPD合并重度呼吸衰竭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主要有并发呼吸机相关肺炎、并发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PaCO2偏高、年龄偏大、Hb偏低、pH值偏低、D-D偏高(P<0.05)。结论:AECOPD合并重度呼吸衰竭患者早期使用有创机械通气,可有效改善血气分析,缩短有创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并发呼吸机相关肺炎、并发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PaCO2偏高、年龄偏大、Hb偏低、pH值偏低、D-D偏高均是导致AECOPD合并重度呼吸衰竭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参麦注射液联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清脑钠肽(BNP)、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COPD合并急性呼吸衰竭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无创正压通气和参麦注射液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合指数(PaO2/FiO2)、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BNP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的pH、PaO2和PaO2/FiO2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且观察组PaO2/FiO2水平较对照组升高更为明显(P0.05);两组PaCO2、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BN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观察组以上指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参麦注射液联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显著,并可显著降低患者血浆BNP、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探讨慢阻肺伴左心衰竭临床特征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来我院诊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50例。根据是否合并心衰,将150例患者分为慢阻肺伴左心衰竭组(A组)与慢阻肺未伴左心衰竭组(B组)。分析150例患者中慢阻肺伴左心衰竭的占比,分析对比两组一般资料、习惯和疾病病史、肺功能、心脏彩超、心电图结果、血液指标水平与动脉血气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慢阻肺伴左心衰竭的影响因素。结果:(1)150例患者中,慢阻肺伴左心衰竭者占比为32.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未合并左心衰竭者占比为68.00 %。(2)两组性别、年龄、患病时间、糖尿病史、吸烟史、高血压史、冠心病史、FEV1/FVC、左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室重量分数、左室后壁厚度、肺动脉压、血小板计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凝血酶原时间、D-二聚体、白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N末端脑钠肽前体、PaCO2、PaO2、SaO2对比有差异(P<0.05)。(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年龄、糖尿病史、吸烟史、高血压史、冠心病史、左心室舒张末内径、肺动脉压是影响慢阻肺合并左心衰竭患者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慢阻肺伴左心衰竭的占比较高,其与性别为男性、年龄偏大、有糖尿病史、吸烟史、高血压史、冠心病史、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升高、肺动脉压升高相关,需对以上因素给予积极干预及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鼻面罩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治疗重叠综合征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气指标和肺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1 年10 月到2014 年6 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重叠综合征合并呼吸衰竭患者46 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23 例)和对 照组(23 例),在常规抗感染、支气管扩张剂、激素、纠正酸碱失衡、呼吸兴奋剂、针对原发病等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持续气道正 压通气(CPAP),观察组给予BIPAP 通气治疗,对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24h 动脉血气、肺功能以及多 导睡眠监测(PSG)结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7.0%(20/2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9%(17/23),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P<0.05);两组患者的24 h动脉血气、肺功能和PSG 结果均显著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BIPAP治疗重叠综合征合并呼吸衰竭临床疗效显著,可以改善患者的血气指标及肺功能,有效降低气管插管率,值得 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Endocrine practice》2020,26(6):668-674
Objective: Previous studies on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were based on information from the general population. We aimed to further clarify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iabetes with COVID-19.Methods: Twenty-eight patients with diabetes and COVID-19 were enrolled from January 29, 2020, to February 10, 2020, with a final follow-up on February 22, 2020. Epidemiologic, demographic, clinical, laboratory, treatment, and outcome data were analyzed.Results: The average age of the 28 patients was 68.6 ± 9.0 years. Most (75%) patients were male. Only 39.3% of the patients had a clear exposure of COVID-19. Fever (92.9%), dry cough (82.1%), and fatigue (64.3%) were the most common symptoms, followed by dyspnea (57.1%), anorexia (57.1%), diarrhea (42.9%), expectoration (25.0%), and nausea (21.4%). Fourteen patients were admitted to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ICU). The hemoglobin A1c level was similar between ICU and non-ICU patients. ICU patients had a higher respiratory rate, higher levels of random blood glucose, aspartate transaminase, bilirubin, creatine, N-terminal prohormone of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troponin I, D-dimers, procalcitonin, C-reactive protein, ferritin, interleukin (IL)-2R, IL-6, and IL-8 than non-ICU patients. Eleven of 14 ICU patients received noninvasive ventilation and 7 patients received 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Twelve patients died in the ICU group and no patients died in the non-ICU group.Conclusion: ICU cases showed higher rates of organ failure and mortality than non-ICU cases. The poor outcomes of patients with diabetes and COVID-19 indicated that more supervision is required in these patients.Abbreviations: COVID-19 =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ICU = intensive care unit; MERS-CoV = 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related coronavirus; 2019- nCoV = 2019 novel coronavirus; NT-proBNP = N-terminal prohormone of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SARS-CoV =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related coronavirus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吗啡联合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重症急性左心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2年5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82例重症急性左心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两组患者均因常规药物治疗无效再行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及对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吗啡静脉注射。对比两组患者的体征、症状、动血气指标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血压、心率(HR)、呼吸频率(BR)、血气指标明显优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各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7%(38/41),高于对照组的82.9%(34/4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吗啡联合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重症急性左心衰竭可有效缓解患者症状,改善临床体征,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对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患者低氧血症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49例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行常规抗心衰治疗联合有创机械通气,观察组接受对照组治疗方案后,再给予无创鼻面罩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及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机械通气总时间、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生率、再发心衰率及死亡例数。结果: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死亡病例,治疗后,两组患者动脉血气分析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较治疗前不同程度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动脉血气分析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有创通气时间、通气总时间少于对照组,VAP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再发心衰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能有效改善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患者的低氧血症和血流动力学指标,安全有效,作为抢救急性心源性肺水肿的措施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比较重症肺炎患儿俯卧位与仰卧位机械通气的临床效果,并分析其脱机结局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20年5月~2021年12月期间在我院重症监护室(ICU)住院的重症肺炎患儿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机械通气体位方式的不同将患儿分为仰卧组(n=52)和俯卧组(n=68),对比仰卧组、俯卧组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和血气分析指标[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平均动脉压(MAP)]。记录仰卧组、俯卧组的死亡例数、脱机成功和脱机失败例数,计算死亡率、脱机失败发生率。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脱机失败的影响因素。结果:俯卧组的发热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呼吸改善时间短于仰卧组(P<0.05)。两组治疗5 d后 PaO2、MAP较治疗前升高,PaCO2较治疗前下降(P<0.05);俯卧组的PaO2、MAP高于仰卧组,PaCO2低于仰卧组(P<0.05)。两组患儿死亡率组间对比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俯卧组的脱机失败率低于仰卧组(P<0.05)。在120例患儿中,死亡7例,根据重症肺炎患儿脱机结局将剩余113例分为脱机成功组(n=72)和脱机失败组(n=41),脱机失败组、脱机成功组在年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系统II(APACHE II)评分、病程、先天性病史、D-二聚体(D-D)、白蛋白(ALB)、血乳酸、脑尿钠肽(BNP)方面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偏小、APACHE II评分偏高、D-D偏高、ALB偏低、先天性病史均是重症肺炎患儿脱机结局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与仰卧位相比,俯卧位机械通气用于重症肺炎患儿可获得更好的临床效果和脱机成功率,且患儿的脱机结局受到年龄、APACHE II评分、D-D、ALB、先天性病史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