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环境昆虫学报》2013,35(4):422-427
为了科学利用频振式杀虫灯防治苎麻Boehmeria nivea(Linn)Gaudich害虫,明确苎麻田主要灯诱昆虫种类及其灯下诱集动态,于2012年4月~9月在湖北省咸宁地区进行了苎麻田频振式杀虫灯诱虫试验。结果表明:频振式杀虫灯在苎麻田诱杀害虫4目9科19种,地下害虫种类较多,主要包括金龟子、叩甲、天牛、蝼蛄、拟步甲和地老虎等6类。地下害虫又以金龟子为主,主要有华北大黑鳃金龟、铜绿丽金龟、黑绒鳃金龟、斑喙丽金龟、鲜黄鳃金龟、暗黑鳃金龟等6种。金龟子从4月中旬至9月初均灯下可见,以6~7月为诱集高峰期。主要诱集天敌昆虫为步甲、隐翅甲、寄生蜂和瓢虫等4类,除步甲外,其它3类诱集量相对较小,步甲诱集高峰期为4月下旬至5月上旬。频振式杀虫灯最佳使用时间为6~7月,在此期间诱杀苎麻田金龟子类地下害虫数量大、种类多,且避免大量杀伤天敌昆虫。频振式杀虫灯在苎麻田金龟子类地下害虫预测预报和防治中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为了明确灯诱和引诱剂对田间金龟害虫的诱捕效果,利用自动虫情测报灯和2种引诱剂诱捕器对同一块花生田发生的金龟甲的诱集效果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两种方式对金龟甲的诱集效果差异明显。诱虫灯对东北大黑鳃金龟Holotrichia diomphalia和铜绿丽金龟Anomala corpulenta的日均诱虫量分别为3.30头和1.27头,引诱剂诱捕器对两种金龟甲的日均诱虫量分别为1.25头和0.34头。自动虫情测报灯的诱虫总量和持效性较好,均明显优于引诱剂诱捕器的诱捕效果。引诱剂诱捕器对雌性东北大黑鳃金龟的特异诱集效果优于自动虫情测报灯。尽管两种诱捕方式全年诱虫量存在较大差异,但两者所监测得到的金龟甲发生动态趋势基本一致,且特殊气象条件诱集数据可相互补充,并提出大面积防治工作中应以虫情测报灯为主,引诱剂诱捕器可作为重要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3.
《环境昆虫学报》2014,(5):838-842
为了调查苎麻田金龟子的种类及发生规律,于2013年4~9月,在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苎麻科技示范园进行了频振式杀虫灯诱虫试验,系统诱集金龟子并鉴定种类,分析灯下不同金龟子种群动态。结果表明:频振式杀虫灯在苎麻田诱集金龟子类4科10种,以铜绿丽金龟Anomala corpulenta Motschulsky和暗黑鳃金龟Holotrichia parallela Motschulsky为绝对优势种类。金龟子从4月末至9月初均灯下可见,5月中旬至6月上旬为铜绿丽金龟诱集高峰,6月上旬至7月中旬为暗黑腮金龟诱集高峰期。  相似文献   

4.
《环境昆虫学报》2015,37(4):795-799
为评估不同波长黑光灯对椰子木蛾的诱集效果,在海南省万宁市兴隆镇设置试验点,利用8种不同波长的黑光灯进行诱集试验。结果显示:椰子木蛾对365 nm和368 nm的波长敏感,诱虫总量显著多于其它波长的黑光灯;365 nm黑光灯诱捕椰子木蛾雄虫最多,368 nm黑光灯诱捕椰子木蛾雌虫最多,均显著大于其它黑光灯诱集到的雌雄虫数量。23∶00-2∶00为最适宜诱捕椰子木蛾时段。为利用黑光灯监测椰子木蛾提供了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不同波长窄波段光谱LED诱虫灯对菜地昆虫的诱集效果,为合理利用LED诱虫灯提供依据。【方法】以市售长波紫外线太阳能LED诱虫灯为对照,调查12个窄波段光谱诱虫灯诱集菜地昆虫的种类和数量,监测菜地昆虫的发生动态。【结果】各波长诱虫灯诱集到的菜地趋光性害虫有莲藕潜叶摇蚊Stenochironomus nelumbus、甜菜白带野螟Hymenia recurvalis、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八点广翅蜡蝉Ricania speculum、稻绿蝽Nezara viridula、黑条灰灯蛾Creatonotus gangis、东方蝼蛄Gryllotalpa orientalis、稻缘蝽Leptocorisa sp.和瓜实蝇Bactrocera cucurbitae,天敌昆虫为龟纹瓢虫Propylaea japonica、中华婪步甲Harpalus sinicus和黄足猎蝽Sirthenea flavipes,中性昆虫为缅甸蓝叶蚤Altica birmanensis、姬牙虫Sternolophus rufipes、毒隐翅虫Paederus sp.和齿甲Uloma sp.。其中,莲藕潜叶摇蚊、甜菜白带野螟和缅甸蓝叶蚤为灯下昆虫优势种,瓜实蝇、稻缘蝽和黄足猎蝽为少见种,其余为常见种。从诱集昆虫总量来看,数量最多的为440-445 nm蓝光灯,其次是460-470、390-400、410-420、380-390和450-460 nm诱虫灯。【结论】露地种植模式下菜地害虫的防治应结合菜地昆虫发生动态,在不同时段适时使用390-400、410-420、440-445和450-460nm诱虫灯,以有效诱杀菜地害虫,保护天敌昆虫。该研究结果不仅为露地种植模式下菜地害虫的预测预报和物理防控提供了参考,还为规范诱虫灯使用,为进一步开发高效智能LED诱虫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安徽省花生田3种常见金龟子灯诱种群数量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2011年连续3年利用频振式杀虫灯调查安徽省花生田3种常见金龟子成虫的种群动态,结果表明:2009-2011年3种金龟子灯诱总数整体呈下降趋势,且诱捕量为铜绿丽金龟暗黑鳃金龟华北大黑鳃金龟。华北大黑鳃金龟趋光性差,灯诱量低;暗黑鳃金龟和铜绿丽金龟初见日一般为5月中下旬,高峰期为6月中旬,但暗黑鳃金龟比铜绿丽金龟一般晚7-10 d。金龟子出土与气候关系密切,当平均气温上升至20℃-25℃持续数日并保持上升的过程中,暗黑鳃金龟和铜绿丽金龟诱捕量增大,但性比未呈现规律性差异。  相似文献   

7.
双光源诱杀农林害虫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点灯诱虫既是测报工具,又是综合防治措施之一。但目前所用的多为黑光灯。为了搞好棉铃虫的测报和防治,1972年我地区开始较大面积地使用黑光灯。普遍反映,灯下蛾量少,高峰不明显,未能起到预期效果。为了提高诱蛾量,我所从1973年起,进行了双光源诱虫试验,两年试验证明,双光源不仅能诱杀较多的棉铃虫,还能诱杀大量其他害虫,有的害虫比黑光灯或200瓦电灯诱集量多几倍甚至几十倍,而且高峰较明显。  相似文献   

8.
为摸清沈阳花生田东北大黑鳃金龟Holotrichia diomphalia Bates的发生数量,明确幼虫的取食为害水平,本研究采用诱虫灯对花生田内栖息的东北大黑鳃金龟害虫开展了多年的监测,并将诱集到的成虫带回室内饲养观察,研究其卵的发育和幼虫取食量变化。结果表明,东北大黑鳃金龟每年均有两个上灯活动高峰,不同年度间金龟的始现期存在差异,上灯虫量在不同年度间呈多寡交替的特征;降雨对东北大黑鳃金龟的上灯活动产生较大影响,雨天金龟基本不上灯。东北大黑鳃金龟3龄幼虫期长达329.8±1.80 d,其取食量随取食时间的增加符合正态分布,食物利用率(ECI)达1.32%±0.339%,幼虫3龄末期体重达到最大,但化蛹后随最后一次蜕皮又损失部分体重。东北大黑鳃金龟是沈阳花生田的重要害虫,以3龄幼虫取食幼苗造成的危害损失最大。金龟出土活动与环境温度和降雨发生均有密切关系。利用诱虫灯在6-7月集中诱杀金龟,可有效地减轻下一年蛴螬的危害损失。  相似文献   

9.
<正> 1977年于东莞县东坑公社角社大队大片稻田在各代三化螟蛾盛发期,进行晶体管黑光灯回收标记三化螟蛾试验,探讨三化螟蛾趋光的规律和黑光灯对其的诱集效果。三化螟是当地水稻的主要害虫,每年发生五代,第三代多发,但全年以第二代为害双季连作早稻造成白穗的损失最大。 一、试验材料和方法 1.标记蛾来源及处理 (1)黑光灯诱集标记 在试区中心设置20瓦直流晶体管黑光灯1—3台(灯盆不加水),于晚上诱集田间螟蛾进行标记,当达到所需蛾量时,随即关灯,使标记蛾自行飞去,翌晨检查回收结果。每标记一个晚上,作标记一次计;如连续标记,则每晚更换标记颜色。  相似文献   

10.
在河南省洛宁县小麦田夜间用黑光灯诱集麦红吸浆虫Sitodiplosis mosellana(Gehin)成虫,结果表明黑光灯对麦红吸浆虫成虫有极强的吸引作用,2010年4月30日至2010年5月19日之间日累计灯诱数量在9~5661头之间。5月7日是麦红吸浆虫发生的最高峰,当晚从20:00-23:30累计灯诱数量多达5661头;20:00以前天未完全黑,麦红吸浆虫成虫对黑光灯灯光不太敏感,灯诱数量较少;21:00-21:30时间段是麦红吸浆虫成虫夜间灯诱的高峰期,监测期间该时间段累计灯诱4134头;22:30以后吸浆虫活动显著减少。每晚灯诱数量与当日田间黄色粘板捕捉数量、网捕数量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诱集到的红吸浆虫性比偏向雌性,表明黑光灯可以用作麦红吸浆虫成虫的监测工具。  相似文献   

11.
红颈常室茧蜂Peristenus spretus Chen et van Achterberg是一种绿盲蝽若虫的优势内寄生蜂,本研究利用超景深三维显微系统、显微镜观察了红颈常室茧蜂老熟幼虫发育特征、蛹形态特征及蛹发育后期卵巢的超微结构。结果表明:红颈常室茧蜂蛹期为12~15 d,其中雌蛹期比雄蛹期长2~3 d。根据其形态特征,可将蛹划分为预蛹期、第一蛹阶段、第二蛹阶段、第三蛹阶段。蛹期发育前9 d,蛹期组织结构开始分化形成,成蜂的外部形态基本显现,但性别难以区分;蛹期发育至10~14 d,可通过幼蜂体表颜色的变化或腹部末端的形状区分性别,在相同的适宜温度条件下,雌蜂比雄蜂颜色深,雌蜂腹部末端比较尖,有突出的产卵瓣,雄峰腹部末端钝圆,无凸起;雌蜂卵巢在化蛹后的第11天开始形成,卵巢初期的形状如细丝,此时卵巢管已开始初步分化,但卵室尚未分化;蛹发育至第12天时,卵巢管逐渐加粗,卵室开始分化;第13天时,卵巢管、卵室数量逐渐增多;第14天卵巢基部开始有少量成熟卵子产生,呈乳白色。10~12 d,雄蜂腹部末端绒毛逐渐增多,体壁变硬,逐渐角质化,虫体可活动,雄蜂胸部略带黑色,翅逐渐伸展开,整个虫体呈浅红棕色。本研究结果明确了红颈常室茧蜂蛹发育的形态变化过程,提出了蛹期雌雄区分的方法,叙述了蛹后期卵巢发育特征,为研究该蜂繁殖机理奠定了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
马鞍藤(Ipomoea pes-caprae(L.)R. Br.)是甘薯的近缘野生种之一,为热带、亚热带海滩生长的多年生藤蔓植物,作为沿海地区的园林绿化植物之一,具有较强的耐盐性。马鞍藤基因组学的研究可为耐盐甘薯种质创制提供信息参考。本试验调查了马鞍藤基因组大小和特征概况,为后续全基因组精细图谱绘制打下基础。研究以已知基因组大小的三裂叶薯(Ipomoea triloba L.)为对照,运用流式细胞术对马鞍藤基因组大小进行初步预估;使用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Illumina Hiseq2500)对马鞍藤基因组进行survey评估,测序深度30×,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估算马鞍藤GC含量(即鸟嘌呤和胞嘧啶所占比例)、杂合率、重复序列等基因组概况。结果表明:流式细胞术估算马鞍藤基因组大小为1012.704±17.37 Mb;经全基因组Survey测定获得马鞍藤有效数据为21.71 Gb,基因组大小经修正后估算为1041.65 Mbp;通过K-mer分布曲线估算马鞍藤基因组中重复序列所占比率为74.52%,杂合率为0.99%;经初步组装后,GC平均深度及含量分布存在异常,出现分层的现象,这可能与马鞍藤基因组杂合率较高有关。本试验首次报导甘薯属耐盐植物马鞍藤基因组大小及特征信息,为马鞍藤进一步的全基因组深度测序和甘薯耐盐基因挖掘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3.
旨在构建适于快速检测橡胶树白粉病菌(Oidium heveae)HO-73启动子的探针载体。以卡那霉素抗性基因Kan作为报告基因,在pUC19骨架载体,构建获得启动子探针载体pUC19-K,连入CaMV35S启动子做启动子探针载体功能验证;利用启动子探针载体pUC19-K对预测的启动子片段LY1、LY2、LY3、LY4进行筛选鉴定。将CaMV35S启动子连入到启动子探针载体中,得到可检测启动子活性的启动子探针载体pUC19-K;应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部分橡胶树白粉菌HO-73全基因组数据预测,得到4个理论上具有活性的启动子序列LY1、LY2、LY3、LY4,利用构建的启动子活性探针载体进行活性比较,卡那耐受性实验检测发现含LY2和LY3的菌株随卡那霉素浓度的升高耐受性更强,最终得到2个活性较强的启动子LY2和LY3。以上结果表明,构建的启动子活性探针载体可以有效、灵敏地用于HO-73强启动子的筛选和启动子活性检测。  相似文献   

14.
杂草给水稻(Oryza sativa)生产带来严重损失,利用水稻自身化感作用被认为是对环境友好的杂草控制方法。稻壳酮A和B是水稻抑制杂草的主要化感物质,其中稻壳酮B是至今发现最高效的天然除草剂之一,具有很好的应用潜力。稻壳酮B可以从水稻根系释放到土壤中抑制周围稗草等植物的种子萌芽和生长。稻壳酮B的浓度大于3 nmol·mL-1时就能抑制水芹和莴苣的根和胚轴生长,同时稻壳酮A和B是水稻重要的植保素,可有效抑制水稻病原菌比如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等。此外,稻瘟病菌感染可诱导水稻合成更多的稻壳酮。该文主要对国内外有关水稻化感物质稻壳酮的性质、分布状况、化感作用、生物合成途径、检测方法、人工合成方法和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稻壳酮研究过程中简捷检测方法、诱导因子和人工合成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检疫截获的楔天牛属7种楔天牛八点楔天牛、白桦楔天牛、斑点楔天牛、柳楔天牛、青杨楔天牛、山杨楔天牛、十星楔天牛雄性外生殖器的形态结构,并提供其解剖图。研究表明,楔天牛属雄性外生殖器由阳茎基、中茎和内囊3部分组成。阳茎基的阳基侧突具有相对遗传稳定性,且在属内均成近似矩形,并首次测量了7种楔天牛的成虫雄性外生殖器阳基侧突的长宽比。得出了雄性外生殖器形态特征在楔天牛属种内差异小、种间差异大,并能用雄性外生殖器特征有效区分楔天牛属近似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17.
记述采自中国海南省双翅目Diptera实蝇科Tephritidae寡鬃实蝇属Dacus Fabricius1新种,二点棍腹实蝇Dacus(Callantra)bimaculatus sp.nov.,并提供其形态特征图。模式标本保存于海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热带植物隔离检疫中心标本馆。二点棍腹实蝇,新种Dacus(Callantra)bimaculatus sp.nov.(图1~4)本种与产自印度尼西亚的爪哇棍腹实蝇D.(Callantra)conopsoidesde Meijere相似,其主要区别在于小盾片大部分红褐色;足的前股节仅有1根腹刺,中股节基部的1/3和后股节基部的1/4黄色;腹部第3背板中线两侧具2个黄色圆形斑点。正模♀,海南省海口,2006-10-26,蛋白饵诱捕,徐南芳采。词源:新种名出自该种腹部第3背板具2个斑点。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脱甲河溶存CH_4关键产生途径,明晰水系碳同位素组成及其分布特征,为小流域CH_4排放估算和减排提供数据支撑.利用双层扩散模型法估算了CH_4浓度和传输通量,研究了周年内脱甲河4级河段(S_1~S_4)水体CH_4通量的时空分布及其主控环境因子;运用稳定同位素方法探究了溶存CH_4关键产生途径,分析了溶解CH_4、悬浮颗粒物和沉积物有机质δ13C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水体pH均值为(7.27±0.03),各河段四季差异均显著;溶解氧(DO)在0.43~13.99 mg·L-1内变化,S_1河段DO浓度最高且夏、秋季差异显著,其他河段均为冬与春、夏、秋季差异显著;可溶性有机碳(DOC)变化范围是0.34~8.32 mg·L-1,由S_1至S_4河段总体呈递增趋势;水体电导率(EC)和氧化还原电位(ORP)变化范围分别是17~436μS·cm-1和-52.30~674.10 mV,各河段差异明显;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浓度分别在0.30~1.35(平均0.90±0.10)mg·L-1和0.82~2.45(平均1.62±0.16)mg·L-1内变化.溶存CH_4浓度和传输通量变化范围分别是0~5.28(平均0.46±0.06)μmol·L-1和-0.34~619.72(平均53.88±7.15)μg C·m-2·h-1;均存在时空变化且变异规律相似,为春季>冬季>夏季>秋季,S_2>S_3>S_4>S_1.通量与水体铵态氮和DOC浓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各级河段均以乙酸发酵产甲烷途径为主导,但不同河段差异明显,乙酸发酵途径产CH_4贡献率以S_1河段最高(87%),其次为S_4(81%),S_2、S_3分别达到78%和76%.溶存CH_4、悬浮颗粒物和沉积物有机质的δ13C均值分别为-41.64‰±1.91‰、-14.07‰±1.06‰和-26.20‰±1.02‰,溶存甲烷δ13C与沉积物有机质的δ13C呈显著正相关,与其传输通量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9.
以热带豆科树种长脐红豆(Ormosia balansae Drake)幼苗为研究对象, 开展苗期控制试验, 共设置了5个添加氮(N, N1—N5)和2个添加磷(P, LP—HP)梯度, 观察长脐红豆在不同土壤N、P添加条件下的生长表现及对土壤养分的反馈。测定的植物和土壤响应指标包括: 植株地上和地下生长量、叶面积、叶和根的N、P含量、根际和非根际土壤N、P含量等。结果表明: (1)从苗高、总叶面积、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总根长和根表面积这6个指标总体来看, 在低磷(LP)条件下, 中、高浓度的N添加(N4、N5)对长脐红豆生长有抑制作用; 高磷(HP)条件下, 高浓度的N添加(仅有N5)对长脐红豆生长有抑制作用; 表明长脐红豆的最适生长N浓度会随P添加浓度增加而升高; (2)随着N添加浓度的增加, 根和叶的全N含量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 N4处理条件下达到最大; 根和叶的全P含量却呈现相反趋势, 符合元素稀释效应。叶的N:P>16, 且P浓度<1.0 mg•g-1, 表明长脐红豆生长受P限制; (3)基于氨态氮、硝态氮和有效P这3个肥力指标, 长脐红豆苗期非根际土壤肥力>根际土壤肥力, 表明豆科树种长脐红豆在其幼苗期共生根瘤尚未明显形成时期, 需补充适量N、P养分供给。  相似文献   

20.
氮肥减量深施对双季稻产量和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