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西藏时光     
行走在魂牵梦绕的西藏大地,岁月流淌,光影变换万千,把这片神秘净土装扮得分外梦幻:光影中雅鲁藏布江纵横交错,神来之笔的光线划过寂静湖面,柔光轻抚流动的沙漠……与河流山川相遇,与速度时间碰撞,自由的阳光嬉戏、穿透万物,光影交汇奏起浑厚、优美、抒情乐章。用多少语言可以慰藉勇敢的天路者疲惫的心灵,大美西藏!  相似文献   

2.
F1代西藏小型猪早期生长发育特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西藏小型猪早期生长发育的规律。方法对本基地F1代西藏小型猪的体重、体长、胸围、体高、体温、呼吸频率、心率及血液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西藏小型猪体型小,生长性能稳定,生长速度与原产地西藏小型猪基本一致;西藏小型猪的体温、呼吸次数和心率与原产地西藏小型猪相近,且雌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F1代雌雄间除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数和尿素氮外其他指标也基本一致,大部分指标与人接近。结论由于西藏小型猪体型小、生长性能稳定,血液生理生化值与人类相近,因而是理想的医学研究用实验动物。  相似文献   

3.
通过形态学性状的观测、统计和叶表皮微形态特征的分析,比较了西藏固沙草、固沙草和鸡爪草3个近缘物种的主要性状差异,以探讨西藏固沙草的系统分类归属。结果显示,在外部形态上西藏固沙草与固沙草差异甚小,难以进行区分,但与鸡爪草差异明显,是典型的种间关系;在叶表皮微形态解剖上,西藏固沙草的绝大多数特征与固沙草的一致或类同,可与鸡爪草却存在明显间断。故研究认为,西藏固沙草与固沙草是同一个种,西藏固沙草应作为固沙草的异名。  相似文献   

4.
西藏小型猪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西藏小型猪Cyt b-基因序列进行分析,研究其遗传背景及其与国内家猪的亲缘关系。方法提取西藏小型猪和巴马小型猪、贵州香猪、五指山猪的全基因组DNA,设计引物扩增Cyt b基因,测序后进行碱基序列比对,建立亲缘关系树,分析西藏小型猪的遗传背景。结果西藏小型猪等国内部分品种猪的Cyt b基因序列与欧洲猪相比有14个变异位点;但是西藏小型猪与国内品种猪相比存在两个特殊碱基位点即在420位点T→C转换的同时在883位点存在G→A转换。结论西藏小型猪与巴马小型猪、贵州香猪、五指山猪等国内家猪有很近的亲缘关系。同时进一步证实西藏小型猪群体内存在一定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5.
光影作为一种艺术手段,在建筑、绘画、摄影等领域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和深入的研究,但相关的系统性研究在风景园林中却不多见。从园林植物的形体要素、色彩要素和质感要素三个方面对园林植物的光影审美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重识西藏人     
廉莞 《生命世界》2006,(7):19-22
每个青藏地区以外的人,心里都有一个西藏人的形象,这种形象是书本、是影视、是走马观花似的旅游勾画出来的。这种形象不可避免的充斥着幻想、偏见,甚至是杜撰。那么在今天,真实的西藏人是什么样的呢?  相似文献   

7.
西藏马鹿为我国特有种,曾一度被认定为野外灭绝。在其生境中有多种食性相近的野生有蹄类及家畜同域分布,探究青藏高原特殊环境下西藏马鹿与这些有蹄类的食物资源种间竞争与共存关系十分必要。2013年和2014年8—9月,采用粪便显微分析法确定了桑日县西藏马鹿自然保护区西藏马鹿、白唇鹿、藏原羚、牦牛、山羊草青期食物组成,并比较分析了西藏马鹿与同域野生有蹄类、家畜之间的食物重叠和分化状况。结果表明: 西藏马鹿与其他有蹄类具有相似的可食植物种类组成,但所占食谱比例不同。西藏马鹿主要可食植物多为其他有蹄类次要可食植物,其中弱小火绒草为西藏马鹿(在动物食谱中的百分比为11.2%)与牦牛(10.2%)共同的主要食物,西藏柳为西藏马鹿(9.6%)和白唇鹿(11.4%)共同的主要食物。从科级水平来看,豆科植物为西藏马鹿(21.4%)与藏原羚(42.5%)的共同主要可食植物,莎草科植物为白唇鹿(49.2%)、牦牛(33.4%)、山羊(50.3%)的共同主要可食植物。菊科植物作为西藏马鹿(29.6%)的主要可食植物,也是白唇鹿(7.6%)、藏原羚(11.6%)、牦牛(17.3%)和山羊(14.1%)的次要可食植物。禾本科植物作为西藏马鹿(7.1%)次要可食植物,较其他4种有蹄类(白唇鹿13.6%、藏原羚12.3%、牦牛11.5%、山羊16.0%)所占比例低。西藏马鹿与其他有蹄类食物重叠度均高于0.5,与牦牛的重叠度最高(0.65)。西藏马鹿食物多样性指数(1.32)、均匀度指数(0.37)和生态位宽度指数(15.79)均较高。与2007—2008年相比,西藏马鹿食物组成变化较大,豆科植物比例增大,莎草科植物比例降低,食物质量总体有所提高。西藏马鹿与家畜之间存在较高的食物资源竞争,这将进一步影响西藏马鹿的分布范围和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8.
马婧 《生命世界》2007,(2):98-103
在很多人眼里,西藏是一个与天最近的都城,更是身心与神灵最接近的地方。  相似文献   

9.
西藏飞蝗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扫描电镜对西藏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tibetensis Chen触角的外部形态结构及其感器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西藏飞蝗触角上存在5种感器即毛形感器、刺形感器、腔锥形感器、锥形感器和腔形感器.通过对各种感器的形态特点进行描述,发现西藏飞蝗群居型与散居型、蝗蝻与成虫、雌性与雄性的感器在类型...  相似文献   

10.
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出现在镜头中最为触目惊心的情节,莫过于卢广的画面。同样拍摄金矿,巴西人萨尔加多的画面为世界摄影图库对金矿的定义,留下了经典的一笔。卢广的画面,则为西藏金矿的开采,留下了不可或缺的影响。人和自然环境之间的恩恩怨怨.在镜头中逐层展开.责任感的驱使,让他为这个世界展开了道德的准线和良心的力量。或许只需要简单地换一个角度,卢广会是一个出色的风光摄影家.会快乐地穿行于美妙的光影形色之间。然而他却选择了和“苦难”同行,和刻骨铭心的“残忍”同行。所以他比其他的摄影家走得更为艰难,也走得更为自信。他的镜头并不是在批判,或者像某些人说的,专门揭露世界的“阴暗面”,而是像他自己说的那样,他仅仅是做到保持一颗良心,背负一种责任,让自己的镜头“不说谎”。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中国西南地区植被生长对陆地水储量变化的响应规律,本研究利用重力恢复和气候实验(GRACE)卫星的陆地水储量异常(TWSA)数据以及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分析了2003年1月—2021年12月间中国西南地区植被与TWSA的变化趋势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研究期间中国西南地区的NDVI整体呈现上升趋势,而TWSA在西藏中南部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在西藏西北部及中国西南地区东南部呈现显著上升趋势。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中国西南地区NDVI对TWSA变化的响应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西藏大部分区域NDVI对TWSA的变化呈现显著的负响应,而中国西南地区东南部大部分区域NDVI对TWSA的变化呈现显著的正响应,这受到气候变化与地貌差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马麝诸种群地理分化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麝是我国的一种重要经济动物, 是古北界特有种, 主要分布在我国青藏高原及其临近地区。为保护物种多样性, 本文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分子水平探讨了马麝各地理种群之间遗传多样性问题。用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ochrome b) 的DNA 序列进行系统进化分析显示: 马麝四川种群、甘肃种群和西藏两种群在大约100 万年前具有共同祖先。四川种群最先分化出来, 甘肃马麝与西藏马麝的关系最近, 四川马麝与西藏马麝、甘肃马麝间的关系较远, 甘肃马麝与四川马麝约在80 万年前分化, 而甘肃与西藏察隅和类乌齐两种群马麝间分化时间则分别为34万年和57 万年前, 四川马麝与西藏察隅和类乌齐两种群马麝分化时间在90 万年和100 万年前。结果初步表明分布于甘肃、四川和西藏的马麝种群可能为不同的亚种。  相似文献   

13.
西藏是青藏高原的核心,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由于高、寒、旱的特点,西藏高寒生态系统极为脆弱,在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极易发生退化,治理难度大。草地退化和土地沙化治理一直是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的重中之重。为此,国家在"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重点专项里启动了"西藏退化高寒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技术及示范(2016YFC0502000)"项目,旨在研究生态系统演变规律和影响机理的基础上,针对西藏高原不同的退化区域,重点研发高寒退化草地恢复、沙化土地治理、生态产业及生态畜牧业发展等技术与模式,开展县域水平的集成示范,实现高寒生态系统功能的提升与适应性优化管理的目标,为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初识西藏     
关于西藏的记述有很多,关于西藏的印象也有很多。青藏铁路开通以来,这片神秘、圣洁的土地吸引了越来越多来自各地的游人。但与此同时,这片土地也承受着越来越重的负担。或许,我们忘记了旅游的真正目的,是在本着保护当地的自然、人文环境的同时,寻找内心深处的丝丝感悟。  相似文献   

15.
以生物构件理论为基础,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技术对西藏野生芥菜型油菜种群构件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每株角果数、每角果粒数和粒重是产量构成的重要指标,随着每株角果数、每角果粒数和粒重的增大,西藏野生芥菜型油菜的产量明显增加,它们之间的构件因子关联度较大;2)主茎系统是西藏野生芥菜型油菜植株的基础,其间的关联性显示了西藏野生芥菜型油菜植株构件组成的整合作用;3)一级分枝长度、一级分枝角果数、二级分枝数、一级分枝粗度之间有较大的关联度,但与一级分枝发生高度关联度相对较小;4)研究的7个环境因子与西藏野生芥菜型油菜种群的生长关系均较密切,且温度是影响西藏野生芥菜型油菜分布和生命活动相对重要的环境因子,而降水为次要因子。  相似文献   

16.
以生物构件理论为基础,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技术对西藏栽培白菜型油菜种群构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产量构成指标是由每株角果数、每角果粒数和千粒重组成,随着每株角果数、每角果粒数的增多和千粒重的升高,西藏栽培白菜型油菜的产量会明显增加,它们之间的关联度较大;(2)主茎系统是西藏栽培白菜型油菜植株的基础,它们之间的关联性显示了与其他构件组成间的整合作用;(3)研究的7个环境因子与西藏栽培白菜型油菜种群的生长关系都较密切,其中日照和温度是影响西藏栽培白菜型油菜分布和生长发育相对重要的环境因子,而降水则为相对次要的因子。  相似文献   

17.
目的:天麻具有许多药理作用和重要开发价值,通过探索天麻的未知化学成分和鉴定西藏天麻种群的品质,为深入研究、开发和利用西藏优良天麻种群提供科学技术支持。方法:本研究采用HLPC-MS(液质联用)技术测定西藏天麻的化学成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测定西藏6个天麻种群的生化指纹图谱,利用天麻素峰面积、数学公式和SPSS软件,计算和比较西藏6个天麻种群的平均天麻素含量和各种化学成分分离峰的总面。结果:从天麻块茎中发现了33个未报道的化学物质;西藏天麻的生化指纹图谱具有7个较大的共有特征分离峰,分别位于1.854、2.759、7.279、7.591、8.500、9.557、10.753min;根据生化指纹图谱特征可将它们分为三个主要类型;凡是带有一型生化指纹图谱的天麻个体和种群往往含有更高的天麻素和更大的分离峰总面积,品质更优良。结论:西藏天麻种群3和种群6以一型生化指纹图谱为主,其天麻素含量最高,分离峰总面积最大,品质最优良,具有重要研究、开发和保护价值。本研究成果对于天麻的化学成分分析与鉴定、天麻种群和品质鉴定与评价以及西藏天麻的品种选优、资源保护与利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是气候变暖的敏感地区, 温度是影响青藏高原昆虫分布的重要因素。作为青藏高原的本地物种的蝗虫, 西藏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tibetensis Chen对高原升温的反应就是获得的有效积温增加, 分布范围扩大。为了准确估计西藏飞蝗发生面积, 以期为西藏飞蝗监测、 预警及控制提供依据, 本研究以1961-2005年90个高原气象站点地面温度资料计算了西藏飞蝗的有效积温(accumulated degree-days, ADD), 建立了1961-2005年有效积温与地理位置的模型; 并根据这些模型利用GIS技术, 计算了各年西藏飞蝗的潜在分布面积(area of potential distribution, APD)。结果表明: 温度升高能明显增加西藏飞蝗获得的有效积温, 西藏飞蝗的分布主要沿高原河谷分布。1961-2005年, 西藏飞蝗平均潜在分布面积为91 081 km2, 约占高原面积3%; 次热年1998年西藏飞蝗的潜在分布面积最大, 达142 988 km2, 是最冷年1968年的1.9倍。相关分析表明: 西藏飞蝗潜在发生面积与年平均地面温度显著相关。趋势线分析表明: 45年间青藏高原每年平均增温0.0301℃, 而西藏飞蝗潜在发生面积平均每年增加504.38 km2, 两者之比为16 756.8, 温度的增加能够引起西藏飞蝗潜在分布面积大幅上升。本文为全球气候变暖对青藏高原生态的影响提供了事例依据。  相似文献   

19.
西藏小型猪的线粒体DNA控制区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西藏小型猪的遗传标记以及与其他国内地方猪的亲缘关系。方法扩增102头西藏小型猪以及16头巴马小型猪、17头贵州香猪的线粒体DNA控制区,测序并与国内其他猪进行比较。结果西藏小型猪线粒体DNAD-loop区分三个区域。串联重复序列区处于中间位置,包含有15~29个10 bp的重复片段,分为A、B两种类型。D-loop 3′端340 bp,与国内其他猪的序列相同比较保守;5′端704 bp,共有22个变异位点。由22个变异位点中归纳出25个单倍型,其中有两种主要的单倍型,分别占34.4%和36.6%。根据三个转换位点:305、500、691,将西藏小型猪分成了两组,几乎与串联重复序列所分的A、B两组类型相对应。与西藏小型猪相比,巴马小型猪和贵州香猪D-loop 5′端变异位点较少,分别只有4种和2种单倍型,串联重复区也只有一个类型。结论西藏小型猪可能有两个母系祖先并且与我国西南地区的品种猪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不同的串联重复片段类型和5′端的变异位点可以联合组建西藏小型猪的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20.
伍振 《生命世界》2006,(7):44-45
西藏风景很美,风俗更美。 赛马射箭活动在西藏各地非常普遍,而把它作为竞赛活动固定下来起始于公元1408年的江孜。以前的赛马节仅限于赛马、射箭和骑马射箭三项。然而,今日的赛马节除保留以上活动外,还增加了各种文体活动和物质交流,已成为每年西藏地区最盛大的地区性节日。通常在公历的6月举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