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邢路达 《化石》2014,(3):78-80
正中国古动物馆重新开馆啦!中国古动物馆是介绍古脊椎动物及古人类演化知识的自然科学类专题博物馆,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于1994年创建,今年恰逢建馆二十周年。馆内按照古脊椎动物的演化序列划分为两馆(古脊椎动物馆和树华古人类馆)五厅(古鱼形动物和古两栖动物展厅、古爬行动物和古鸟类展厅、古哺乳动物展厅、古人类与旧石器展厅、特展展厅),依托研究所近百年收藏的20余万件标本,展出了自5亿多前的寒武纪至距今1万年前史前时代地层中产出的各门类化石标本和旧石器标本及模型,系  相似文献   

2.
在广西崇左地区已发现4个早更新世的哺乳动物群,从老到新分别是:鲤鱼山百孔洞动物群(距今约200万年);泊岳山的巨猿洞动物群(距今约180万年);三合大洞动物群(距今约120万年);以及缺缺洞动物群(早于距今100万年)。事件6距今约260万年,应出现在百孔洞动物群之前,为步氏巨猿的最低层位事件(The Gigantopithecus blacki LSD)。事件7距今约190万年,应当出现在泊岳山的巨猿洞动物群和百孔洞动物群之间,为武陵山大熊猫的最低层位事件(The Ailuropoda wulingshanensis LSD)。事件8距今约100万年,应出现在缺缺洞动物群的末尾,为中华乳齿象的最高层位事件(The Sinomastodon HSD)。生物事件有规律地出现在寒冷期的末尾,或温暖期的开始。  相似文献   

3.
沁明 《人类学学报》1984,3(1):83-84
法国东比利牛斯陶塔维(Tautavel)的阿拉戈洞(Cave of I'Arago)发现的人化石的年代,以前用热释光法(thermoluminescence)测得的年代为大约距今20万年。1983年横山(Yokoyama)用电子(回辶)旋共振法(electron spin resonance,ESR)测得的年代为大约距今50万年,比用热释光法所得的数据大一倍以上。最近英国的斯金纳(A.F.Skinner)和德贝纳姆(N.C.Debenham)对此数  相似文献   

4.
最近在贵州毕节麻窝口洞发现了3枚古人类牙齿化石和伴生的哺乳动物群。其中,古人类牙齿经初步研究可归入解剖学上的现代人,而与古人类相伴的大、小哺乳动物化石,经初步鉴定共计8目20科43属53种。本文系统记述了该动物群中大哺乳动物的典型代表——长鼻类化石,共2属2种:东方剑齿象(Stegodon orientalis)和亚洲象(Elephas maximus)。麻窝口洞的长鼻类缺失我国南方早更新世的典型种类——中华乳齿象(Sinomastodon)和华南剑齿象(Stegodon huananensis),具有从典型的中更新世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Ailuropoda-Stegodon fauna)向晚更新世亚洲象动物群(Asian elephant fauna)过渡的特征。依动物群的性质和地貌地层的特征,毕节麻窝口洞的智人及伴生动物群的地质时代很可能为中更新世晚期或晚更新世早期,这与堆积物的光释光年代测定的初步结果(距今约11.2-17.8万年)基本吻合。麻窝口洞东方剑齿象与亚洲象的组合明显具有东洋界亚热带动物群的特点,指示温暖潮湿的气候,这些长鼻类与智人等生存于近水的森林和灌丛中,并镶嵌了一些草地。  相似文献   

5.
刘武 《化石》2003,(4):14-19
阿法盆地 -人类的摇篮位于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东北约 35 0公里的阿法盆地地区以丰富的古人类化石资源而闻名于世。 1 974年在这里发现了当时最为古老的人类化石距今 32 0万年的南方古猿阿法种“露西”骨架 ,1 976年发现了被认为是最早的古老型智人的Bodo头骨化石。在此之后 ,又陆续发现了多处古人类化石地点 ,出土了从距今 5 80万年到距今 1 0余万年的大量古人类化石 ,其中包括在Aramis地点发现的距今 5 80万年的地猿始祖种、在Hata地点发现的距今 2 5 0万年的南方古猿惊奇种、在Bouri地点发现的距今 1 0 0万年的直立人及新近公布…  相似文献   

6.
李岩 《化石》2021,(1):8-12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化石相当丰富的国家之一,迄今已在100余处地点发现了各种古人类化石,年代跨度在距今170万-1万年之间,这些古人类化石包括了直立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 在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渐从西方开始流行起来的"走出非洲"这种人类演化故事的标准观点中,200多万年前直立人首先在非洲演化而出.之后大约在60...  相似文献   

7.
水洞沟12号地点的古环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洞沟遗址12号地点(SDG12)是一处以细石叶技术为主的旧石器时代末期文化,其文化层埋藏于边沟河Ⅱ级阶地中上部。地层时代从距今4.7万年至1.1万年左右,文化层时代为距今约1.1万年,处于更新世与全新世的过渡时期,略经流水改造,为原地埋藏。孢粉组合特征显示在整个地层发育期内该地区是以麻黄属+藜科+霸王属+蒿属+禾本科组合为主的植被类型,为气候比较干旱-半干旱荒漠草原植被景观。在SDG12地点文化层堆积时期,气候相对暖湿,附近尚生长着沼生植物和榆、栎、桦等温带落叶阔叶乔木,为稀树荒漠草原环境。SDG12地点的古人类活动及古环境特征的分析对了解水洞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中国北方细石叶文化研究提供了确切的地层和材料。  相似文献   

8.
周口店北京猿人洞骨化石铀系年龄数据——混合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明 《人类学学报》1982,1(2):191-196
铀系混合模式得出北京猿人在第一地点生活的年代是距今50万年到23万年。通过周口店猿人洞堆积物骨化石中 Th~(230)/U~(234)和 U~(234)/U~(232)的测定,建立铀系混合模式,给出下列年龄值:第1—3层距今23万年,6—7层距今35万年,8—9层大于40万年,12层距今50万年前或更早。一些中间层位的Th~(230)/U~(234)比值测定年龄偏低,可能是近20万年以来铀发生迁移造成的。  相似文献   

9.
老鸦洞遗址是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该遗址上世纪80年代被发现并发掘,出土大量石制品及动物碎骨。为进一步研究该遗址,明确遗址文化及年代性质,2013年7月至8月,发掘队对该遗址进行了再次系统发掘,出土包括石制品、骨制品、古人类牙齿化石、动物化石、植物果核、碳屑在内的标本两千余件,其中,石制品在制作技术上显示了典型的小石片石器传统特征。另有未统计碎骨上万件。碳十四测年结果表明,这些出土物及遗迹记录了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37000-20000年,以及距今14000年古人类在老鸦洞内生存的历史,是毕节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最初阶段古人类生存栖息的证据。多个石制品及碳屑、灰烬富集的层位表明了古人类对该洞穴的长时间反复利用,以及末次冰期最盛期期间人类活动的消退现象。  相似文献   

10.
我国地处亚洲大陆,是人类起源和发展的中心地区之一。随着祖国经济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从全国各地第四纪地层中,不断有古人类和旧石器时代(距今一万年到二、三百万年)古文化遗址发现,迫切需要一批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员。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自本世纪廿年代以来,先后发现了北京猿人、山顶洞人、新洞人的化石和他们的文化遗物——大批石器、用火遗迹、狩猎和采集的动植物遗体化石等,是举世闻名的古人类、旧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址。这一遗址自对外开  相似文献   

11.
中国北方晚更新世哺乳动物群与深海沉积物的对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正> 前言第四纪以来,全球性冰川的进退、气候的波动、海岸线的变迁,已由许多方面的证据所阐明。晚更新世的大理冰期(即相当欧洲的玉木冰期;北美的威斯康辛冰期)在中国北方地区得到明显的反映。大理冰期持续的时间,一般认为是从75,000年前开始,至10,000年前结束,但在全世界范围内各洲先后也有不同。据研究,这次冰期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曾经出现了两个高峰阶段和一个小峰阶段。第一次高峰出现在大约距今60,000年前;第二次高峰出现在距今15,000年至12,000年前;一个小峰约在35,000年前。当冰期处于高峰阶段的时候,气温显著下降,沿海和部分大陆架暴露,海面降低;在亚间冰期和间冰期,气候骤然迴升,海面升高,华北东部地区发生海浸。国内外许多单位通过对海底沉积物所作的古温度测定和对古生物生态学的研究并结合陆相地层中孢子花粉的资料,认为冰期的高峰阶段,地球表面的气温至少比今降低6—8℃;而小峰阶段的气温  相似文献   

12.
北京猿人遗址年代上限再研究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4  
本文报道了取于北京猿人遗址第1-2层的二个钙板样的铀系年龄。下列实验证据支持数据的可信度:二个样品的定年结果在误差范围内一致且230Th/234U值均接近平衡;BZC-3样三次230Th/234U年龄测定获一致结果;230Th/234U和227Th/230Th二法对照的结果表明BZC-3样构成封闭体系。基于BZC-3样三次平行分析所得同位素比值的加权平均值,提出北京猿人遗址的上限年龄应为 万年。  相似文献   

13.
周口店第一地点人类牙齿化石的时序性变异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周口店第一地点人类下颌牙齿材料显示出一定程度的时序性变异。该地点时代较晚的下颌牙齿与时代较早的相比,门齿偏大些,而犬齿和犬齿后各齿显得偏小,呈现出趋向早期智人牙齿尺寸格式的演变。该地点人类牙齿大小上的差异不能如魏敦瑞所主张的那样单纯地归因于两性差异。  相似文献   

14.
桐梓人遗址岩灰洞的铀系年龄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测定了岩灰洞钟乳石和骨化石样的230Th/234U和227Th/230Th年龄。覆盖整个洞穴的表层钙板为20.6万年,位于三、四堆积层之下的流石和石笋为24.0万年。含化石和文化遗物的堆积物在这二个洞穴碳酸钙生长期间形成,因此应划为中更新世晚期,桐梓人应属晚期直立人。基于地层顺序和二种铀系年龄对照,讨论了钟乳石和骨化石铀系年龄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15.
本文简记了在四川省炉霍县虾拉沱附近鲜水河左岸发现的十三种哺乳动物化石.根据动物群的性质和 C~(14) 年代的测定,初步确定含化石层的时代为晚更新世最晚期.  相似文献   

16.
云南东南部松属植物分布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国盛  薛纪如   《广西植物》1993,13(4):349-354
本文从云南东南部松属植物的种类入手,探讨了其生态特性及分布特点。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由各个方向分布而来的松属各种在此都趋向于其分布的边界,使得本区成为松属植物中不同区系成分分布的一个限制地域,并就产生这种特殊分布的原因进行了探讨;进一步从松属植物分类上分析了国产松属性状状态及其组合的分布,继此又对我国各地区所产松属植物与西南地区进行了比较,得出了云南东南部是我国松属植物发育较好和多样化的一个地区。此外,还分析了本区松属的特有种和替代种。并提出了大明松与黄山松的区别点属黄山松的变异范围之内,应予归并。  相似文献   

17.
北京房山十渡西太平洞晚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市房山区十渡镇西太平村发现的动物化石是首次在该镇辖区发现的更新世化石。动物群由6目、15科、22属的22种组成,以岩羊、香麝及鼯鼠等为主,为典型的北方山区动物群。该动物群的时代为晚更新世晚期,~(14)C年代为距今29335~37350年,与山顶洞及田园洞动物群基本同期。西太平洞动物群中有76%的种曾出现于周口店田园洞动物群,而只有38%的种曾出现于山顶洞。目前在此发现的可鉴定到种的化石材料均可归入现生种,但其中有23%的种已经在北京地区消失,消失属种以大中型动物为主。在该地点发现的西伯利亚飞鼠和复齿鼯鼠材料是首次在华北地区发现的此类化石记录。该地点是我国北方地区已报道的第四纪化石点中含香麝和岩羊材料最丰富的地点之一。在国内有关文献中,岩羊化石的分类命名一直没有得到统一,这次发现的新材料,有利于澄清该类化石的分类命名问题。  相似文献   

18.
初步报道了缺缺洞发现的猕猴化石。新材料为一具雄性老年猕猴个体的骨架,保存了几乎完整的下颌、全部7节颈椎、9节胸椎、两侧前肢肢骨、右侧后肢部分肢骨以及绝大部分的腕(跗)骨、掌(蹠)骨和指(趾)骨。这是目前为止中国发现的最为完整的猕猴骨架化石。鉴于化石对比材料的缺乏,仅对下颌及牙齿形态进行了描述,并将之与中国已知各化石种进行了对比。由于中国猕猴属各化石种之间的系统关系尚不明确,暂将这批材料作未定种处理,更加深入的研究将另文发表。  相似文献   

19.
山顶洞遗址的第二批加速器质谱^14C年龄数据与讨论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陈铁梅 《人类学学报》1992,11(2):112-11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