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与光学显微观察有关的技术拟可分为两方面:制样技术和光学显微镜技术.自50年代以来前者一直在不断改进.出现特异组织成份染色、荧光技术、免疫酶标、免疫金银法等新技术,使观察的特异性不断提高.相比之下光学显微镜(以下简称光镜)的基本构造和观察清晰度没有明显改善.8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与图象处理技术的引入,传统的光镜已经与庞杂的辅助装置结合起来形成了若干新型的光学显微系统.特别是光源与显示部份的改进大大提高了成象清晰度,甚至可对小于光镜理论分辨力的亚细胞结构进行动态观察,从而弥补了光镜分辨力低与电镜只能观察静态标本的不足.这为进一步从亚细胞和分子水平将结构与功能结合起来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本文仅就有关进展做一扼要介绍.  相似文献   

2.
三种细菌鞭毛染色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种细菌鞭毛染色法的比较济宁医学院272113刘昌平,陈恩华鞭毛是某些细菌的一种特殊结构,必须通过特殊的染色法,将纤细的鞭毛增粗染色后,才能在一般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但由于影响因素较多,直接鞭毛染色往往难获成功,为了获得一种实验教学较为满意的染色法,...  相似文献   

3.
对微生物个体形态的观察,在借助显微镜的同时,还必须有适宜的方法,才能得到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几种方法: (一) 观察细菌的运动生活状态的鞭毛菌运动,用普通光学显微镜(暗视野)即可观察到。但必须注意识别是菌  相似文献   

4.
细菌的鞭毛极为纤细,必须用特殊的染色方法才能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根瘤菌的鞭毛则更为纤细,染色更加困难。特别是根瘤菌的种类较多,同一个种的不同菌株生长速度相差很大,鞭毛出现的时间很不一致。因此,  相似文献   

5.
原核生物的鞭毛纤细(直径约20nm),只有用特殊染色技术着色加粗之后,才能在光学显微镜下看见。运动性放线菌的游动单元,因其数量、释放条件和具运动性的时间等均与运动性细菌有所不同,其鞭毛染色难度要更大一  相似文献   

6.
在健康的百合鳞茎、地上茎、叶和幼胚等组织的细胞中发现了“内生菌”。通过光学显微镜、电镜和组培等观察,“内生菌”不影响百合细胞的正常分裂和分化,再生植株健壮。这些细菌还能随着宿主细胞的分裂转移到子细胞。“内生菌”椭圆形或近圆球形。电镜切片菌壁厚,单层,均质,为典型革兰氏阳性菌壁结构。电镜观察结果与光学显微镜观察内生菌的革兰氏染色反应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7.
细菌中的螺菌、弧菌和部分杆菌具运动器官——鞭毛。能够运动是这些细菌的基本特性之一。欲观察细菌的运动性常采用暗视野和悬滴法,但因生活的细菌在普通显微镜下透明度较高,悬滴法又只能在高倍镜(40×)下观察,这些都给初学者带来困难。我们改用无毒的美兰染色后活体观察,效果较理想,现介绍如下: 材料为培养6—10小时的“7216”(苏云金芽孢杆  相似文献   

8.
大多数动物精子的尾巴是一根鞭毛,借助它的摆动进行游泳活动。虽然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在普通的光学显微镜下发现精子的鞭毛运动,但对其运动形式及结构基础的认识却进展很慢,主要由于精子鞭毛摆动的频率很高,达到每秒钟60次,难以目测。另外,精子的鞭毛轴,即轴丝(axoneme)很纤细,其内部基本组成如微管(microtubule)的直径仅为25毫微米,远远超出光学显微镜的分辨范围,直至本世纪中  相似文献   

9.
培养细胞具有复杂的细胞骨架三维结构,包括微丝、微管和中等纤维三种主要的胞质纤维。使用抗体标记技术在光学显微镜和超微结构水平对这些纤维的结构蛋白的定位有过许多工作,但在方法学上还具有不足之处。光学显微镜能观察样品的范围大,但解像力差。常规电镜虽然可用于观察细胞结构,但样品必须切片,因此对细胞内的成分很难重组出立体的概念。近年发展起来的整装电镜术,在研究细胞结构  相似文献   

10.
因细菌的鞭毛极细(直径0.01微米左右)、极易脱落或自溶,且影响鞭毛染色的因素又非常多,故染色难度大。根据本人的经验,在染色时如能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则容易成功。 1.菌种的生活力要强一般对长期未转管的菌种,应在实验前连续转管2—3次,最后一次培养时间不宜过长,以使细菌处于对数生长期为佳(一般在10—12小时左右,依不同菌种而异)。培养基要新鲜  相似文献   

11.
细菌细胞体积很小,一般只不过1—3立方微米。因此,其细胞结构在光学显微镜下难以观察到。随着电镜和超薄切片技术的发展,对细菌细胞结构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细菌细胞结构的分化与真核细胞不同,由于空间的局限,主要是分子水平的分化。细胞的基本结  相似文献   

12.
通过人工感染实验,在感染三角帆蚌瘟病病料组织后第3、5、7、9、11 d,运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分别观察了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主要消化器官的病理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三角帆蚌瘟病病毒(H.cumingii Plague Virus,HcPV)严重破坏了三角帆蚌消化器官的结构.主要消化腺肝损伤最为严重:光镜下,攻毒7 d内腺管肿大,管腔缩小,7 d后腺管细胞空泡化并形成多核体;电镜下,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结构破坏,病毒粒子增殖速度快.消化道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胃、肠结构的破坏,胃肠基本结构及感染病毒后的病理变化相似:光镜下,攻毒7 d内胃肠结构变化不大,7 d后柱状细胞肿大,纤毛脱落,并伴有上皮细胞的脱落;电镜下,细胞器结构破坏,甚至空泡化,病毒粒子前期增殖较慢,后期增殖较快,但总体增殖速度比肝慢.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抗体对肝细胞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的免疫电镜定位方法。电镜样品制备,可采用酶标免疫显色组织切片的再包埋、或直接利用超薄切片进行酶标免疫显色定位。对实验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在电子显微镜下初步观察了HBsAg 阳性肝细胞中HBsAg 的分布和形态,并发现在光学显微镜下,辣根过氧化物酶标免疫定位HBsAg 完全为阴性部位的肝细胞中,有的细胞胞浆内或扩大的内质网池内,尚可见到少量散在的HBsAg 与酶标抗体的沉积物,提示电镜观察有更好的灵敏性。  相似文献   

14.
鞭毛是细菌体表重要的附属结构之一,一直以来仅被简单地当做运动器官。但近几年来,随着对鞭毛结构和致病性作用的深入研究发现:鞭毛及其运动性可促进细菌对于宿主细胞的黏附与侵袭,在细菌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与细菌毒力因子的分泌也密切相关,并且鞭毛素蛋白能通过与细胞上Toll样受体5(TLR5,toll-like receptor 5)结合而诱导机体促炎性反应。同时,鞭毛也因其独特的免疫学效应而被应用于新型免疫佐剂的研发。本文主要就鞭毛的结构、对细菌致病性的影响及其免疫学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细菌鞭毛的致病性及其免疫学应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鞭毛是细菌体表重要的附属结构之一,一直以来仅被简单地当做运动器官。但近几年来,随着对鞭毛结构和致病性作用的深入研究发现:鞭毛及其运动性可促进细菌对于宿主细胞的黏附与侵袭,在细菌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与细菌毒力因子的分泌也密切相关,并且鞭毛素蛋白能通过与细胞上Toll样受体5(TLR5,toll-like receptor 5)结合而诱导机体促炎性反应。同时,鞭毛也因其独特的免疫学效应而被应用于新型免疫佐剂的研发。本文主要就鞭毛的结构、对细菌致病性的影响及其免疫学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砂鼠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gerbilli)存在于我国西北甘肃某地的砂土鼠或大砂鼠(Rhombomys opimus)体内,是中国特有的种类,王捷等60年代分离培养成功。对L.gerbilli的前鞭毛体的亚显微结构的观察表明:1.质膜下微管间距约为50nm,比别的利什曼原虫的宽;2.鞭毛基部极少观察到基板(basal plate);3.线粒体发达,从动基体所在部位伸向虫体各个部位,内有复杂的结构;4.在通常情况下,L.gerbilli的动基体呈棒状,但当细胞膨胀后则无论在光镜或电镜下动基体均呈扁环结构;5.虫体后部有发达的复片层结构。这一结构由一系列的膜卷绕成,其意义不明。  相似文献   

17.
袁立  许修宏 《菌物学报》2011,30(4):566-571
分别从显微和超微结构观察木耳菌种老化过程中菌丝细胞的形态变化。结果显示:接种后30d时,光镜下观察到菌丝结构均匀紧凑,细胞壁光滑;电镜下观察到细胞结构完整,内含物丰富,各种细胞器形态规整,没有老化现象。接种后60d时,光镜下菌丝部分肿胀,色泽加深;电镜下细胞壁疏松,线粒体和液泡肿大,细胞核不规则肿胀,核仁消失,脂肪滴和囊泡增多,并有少量电子致密度高的嗜锇性黑色颗粒状物质出现,表明菌丝开始老化。90d时,光镜下部分菌丝严重肿胀,且色泽更深;电镜下线粒体和液泡肿胀明显,部分细胞核破裂,脂肪滴、囊泡和电子致密度高的嗜锇性黑色颗粒状物质显著增多,细胞壁更加疏松。120d时,光镜下许多菌丝开始断裂,色泽进一步加深;电镜下细胞壁塌陷,膜系统也随之解体,线粒体等细胞器部分溶解消失。150d时,光镜下大部分菌丝完全断裂,并失去菌丝形态;电镜下细胞膜及其内含物已基本消失,只剩部分严重塌陷的细胞壁残骸。由此表明,木耳菌丝的老化是一个由个别向整体逐渐过渡的不可逆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电子显微镜(简称电镜)在医学和生物学上的应用,是近年值得注意的一个发展方向。通过电镜可以看清比光学显微镜精细得多的结构,一台分辨率为1—2埃的电镜,不仅能看清  相似文献   

19.
<正> 电镜放射自显影术是指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的放射自显影术。与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的放射自显影术比较,具有下列优点:(一)分辨力高,可达0.1微米,比光学的高10倍,因此,能更精确地确定放射源的位置;(二)能把放射性和亚显微结构相联系,因而可用于研究细胞器的功能活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离及鉴定感染实验用鰕虎鱼的病原菌。方法将病料分离培养,纯化培养后,用16s rRNA及生理生化方法鉴定病原菌。结果分离到了革兰阴性弧菌,命名为:GDLAMI-1210株,显微镜下观察为逗点样形态,电镜下可看到菌的一端钝圆,一端长杆弯曲的鞭毛,生理生化鉴定结果与弧菌一致,16s rRNA测序结果与创伤弧菌标准菌株(ATCC27562T)等聚为一类菌,回归实验证实该菌对裸项栉鰕虎鱼有一定的致病性。结论裸项栉鰕虎鱼感染创伤弧菌初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