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生物科学素养是高中生的必备素养之一,教师们要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实施合理、有效的教学策略,着重加强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生物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门学科,我们要基于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认识生物、探究生物,进而促进生物科学素养对生活学习质量的提升,这也是当前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2.
“认识微生物三剑客——细菌、真菌和病毒”是北京版教材初中《生物学》“生物的多样性”一章中一个单元的学习内容,是笔者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整合形成的单元教学设计。本研究深入挖掘和拓展教材,结合社会资源、互联网资源,着重突出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包含学生在调查周边资源的过程中形成并解决探究性问题的学习过程。整个单元教学实践过程为优化发展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提供了强有力的“实证”。  相似文献   

3.
第四章本章的教学目的:通过生物感应性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和理解感应性是生物特征之一,生物具有了感应性能使它更好地获得生活条件和躲避灾害、能使它更好地适应环境,也要使学生理解这种特性是生物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获得的。  相似文献   

4.
王庆华 《生命世界》2008,(11):82-83
农村中学具有接近大自然的有利条件,这为生物教学认识动植物形态结构、生活环境和观察生长发育过程提供了最好的场所,这是农村中学的优势,也是自然界赐予我们生物教学的直观教具,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参与的家庭生产劳动的实践经历,也为生物学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去发掘并利用这些资源呢?  相似文献   

5.
通过生物学教学,教师不仅要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生物知识体系,还应使学生认识科学探索过程,形成对待科学的正确态度和价值观。只有从以上3个方面立体地进行教学,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科学。生物科学史,蕴含着科学思维及方法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体现着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6.
1教学目标 通过对酸雨在本地区的状况调查和模拟酸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的活动教学过程,了解环境污染对生物的不利影响,加强对环境污染造成危害的认识,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灌输可持续发展思想,培养一定的科学调查与研究能力。  相似文献   

7.
“细胞质遗传”部分(一课)的内容在“生物的遗传”一节中所占比重很小,但它却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除了细胞质遗传本身的教学内涵,如概念、其特征、产生原因等外,我们更要时时记住生物学的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和启发学生探索求新的精神。细胞是一个整体,正如生物是一个整体一样,核质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说与生物和它的环境的关系也是相似的。目前遗传学、细胞生物学正在进行有关的研究,对遗传学上过去认识不足或有争异的问题正在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8.
在这篇文章里我写了两个问题:教学进度和参考材料。教学进度是根据生物教学大纲(草案)参照苏联教育部的指示信拟出的,其中有些地方的顺序和内容与课本稍有出入,希望教师们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教学。达尔文主义的教学参考材料非常缺乏。这里所撰的材料是根据它的重要性和市面上可以买到的原则撰出来的,同时尽量撰用生物学通报上巳登载的,但也很不完全,远不能满足教学上的需  相似文献   

9.
我校利用“生物快报”的形式,配合生物各科以及农业基础知识的教学,丰富学生课外生活,开阔学生眼界,收效很好。“生物快报”以小黑板的形式出版,每星期三次左右,更換及时。文字不超过一百五十字,內容短小精悍,新颖活泼,具有启发性。并且配合以实物、标本、模型或简单的插图。“生物快报”的內容相当广泛,但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密切配合教材內容、教学进度来指导学生观察实验、复习并且活学活用书本知识,扩大学生眼界。现以植物学第四章“叶”的有关內容为例。在此章中,有些生理实验需要长时间的观察。如果讲课时,把实  相似文献   

10.
让生物科学史教育渗透于教学之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江平 《生物学通报》2010,45(11):24-27
在高中生物学新课改全面铺开的大环境下,生物科学史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生物学学习的内涵具有深远影响。生物史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情趣,让学生亲身感悟生物学探究的过程,进而增强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养成敢于思考、勤于探索的科学品性。回溯历史,关注现实,着眼未来,中学生物学教学必须有意、有机、有力地渗透科学人文精神教育,达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1.
人的智力结构是由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像力、操作能力五要素组成。前面四要素是属于认识方面的因素,而操作能力是属于活动方面的因素。它们彼此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不能相互替代。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更需要培养手、脑并用的人才。面观当前的教学,生物实验操作技能领域里还没有一个通用的教学质量评价的方法,一般常满足于完成教学进度,实验的考查大多限于书面,而操作技能的考查几乎没有,考核措施不落实,就会造成实验教学走过场,学生实验操作能力低下的情况极为普遍,  相似文献   

12.
林振聪 《生命世界》2009,(9):101-102
生物比较法教学,是指按照事物对立统一规律和人的认识规律,将复杂多样的生命现象和本质,进行分析鉴别和综合比较的教学方法。比较法是研究生物学的重要方法,也是生物教学的重要方法,是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创设最佳情境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庆华 《生物学通报》1996,31(12):30-31
创设最佳情境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刘庆华(湖南省衡阳市教科所421001)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爱生物、学生物、探索生物奥秘的自觉性,消除“死记硬背”给生物教学带来的阴影,本文从学生心理认识特点出发,就创设最佳情境,调动学...  相似文献   

14.
生物教学比较法是按照事物对立统一规律和人的认识规律,将极其复杂多样的生命现象和本质,进行分析鉴别、综合比较的方法.比较法是研究生物学的重要方法,也是生物教学的重要方法,是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将新课程标准中注重生物科学史学习的教学建议贯穿于“基因的分离定律”的教学中,利用生物科学史创设情境,以有效的问题串提问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使学生体验科学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深化认识的过程和探索精神,促进学生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  相似文献   

16.
张彦 《生命世界》2010,(2):90-91
环境教育与人类的关系密切。在中学生物教学中,重视环境教育,使学生认识环境,了解环境,培养学生热爱环境的思想意识,学习和掌握保护环境的技能与知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四个方面把握生物教学与环境教育的结合点,收到了显著的教学效果。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17.
初中生的认识是从现象到本质,从简单到复杂的逐步深化的渐进过程。学生掌握书本知识需要以感性知识为基础。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自主而又轻松地学习,在生物教学中,我对学生进行以下学习方法指导。1观“观”是让学生...  相似文献   

18.
生物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应用型学科,生物实验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物教学的作用不可忽视。在高中生物实验的教学中,学生们在生物实验的参与过程中实现了手、眼、脑的充分结合。通过生物实验的实施,学生们既学到了课本中的生物知识,自己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都得到了训练。生物实验不仅仅是生物学知识得以更新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们进行生命过程研究的重要途径,增强了学生们探究意识。在本文中,我们将就如何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对学生的能力培养策略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9.
用化学方法测定水质往往需要较先进的仪器和专门的设备 ,采用生物分析法既不需要较多的设备 ,又能使学生直接看到生物与它们环境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教学效果更为显著。生物分析的优点还在于能调动学生探究环境问题的兴趣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技能以及综合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列举 2例实验以供教学者进行生物学教学和环境教育时参考。1 实验目的1)认识水质污染对生物体的毒害作用 ;2 )学习水质调查的生物分析法 ;3)学会一种确定“半致死浓度”的方法。2 实验材料钩介幼虫 ( glochidia)、水蚤。3 实验器材解剖显微镜、…  相似文献   

20.
生物多样性与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的几个关键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亮  王绪高 《生态学杂志》2008,27(5):816-820
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健康问的关系,是生态学领域的一个重大科学问题,近年来已成为关注的热点.首先,生物多样性在复杂的时空尺度上维持着生态系统过程的运行,是生态系统功能得以维持的生物基础;其次,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恢复能力及适应环境变化能力的物质基础.生态系统健康的维持取决于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可再生能力和生产力,维护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管理计划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第三,对生态系统健康程度的评价,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生态过程的认识,而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系统功能又是认识和了解生态过程的基础.本文通过对森林生态系统异质性、种间关系及关键种、外来物种入侵、"绿色沙漠"等问题的论述,阐述了生物多样性与森林生态系统健康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我国所面临的问题和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