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正常颌位总义齿前牙排列的(牙合)关系,长期来传统观点的常规排列均为正中(牙合)时其上下前牙应呈1mm浅覆(牙合)的(牙合)接触关系,而且要求上下中切牙的唇舌向位排成垂直或稍微唇向位,因此临床长期来总义齿前牙排成覆盖极小的1mm浅覆(牙合)的上下前牙呈紧密的面接触关系。1980年Heinlein还提出应建立前牙的正中(牙合)接触起前导(Anterior Guidance)作用,可保护后牙免受偏斜接触。但近年来有提出不同观点,1980年前Zarb等提出正中(牙合)时相对的上下前牙间不应有任何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电阻应变片电测技术,在具有模拟双侧颞肌、嚼肌下颞和颌关节盘,牙列完整、(牙合)关系正常的头颅综合力学模型上,对右下颌第二前磨牙缺失前、缺失后修复前及缺失区用完全固定桥修复后,在正中(牙合)位时,基牙和牙槽骨表面受力后的应力进行了测试分析。  相似文献   

3.
全口义齿不同牙尖斜度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重点探讨全口义齿上颌笫一磨牙近中舌尖颊面的五种不同牙尖斜度,进行垂直向(牙合)力作用下的有限元应力分析。结果表明10°牙最佳,0°牙较佳,30°牙较差,40°牙更差,20°牙比10°及0°牙差,但比30°及40°牙好,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上颌全口义齿基托纵折(以下简称纵折)是长期来临床常见而未解决的问题。作者们各持不同观点,提出各种纵折原因及预防措施。但至今临床上仍常遇纵折病例,尤其一些反复纵折病员,深感苦恼,迫切要求给予解决。为此,对此类老大难问题,有进一步论述的必要,笔者提出以下诸点,供同道研讨。 一、纵折原因:有认为后牙过于排在弓外所致;亦有认为塑料基托过薄所致。但临床  相似文献   

5.
上颌总义齿基托纵折者临床常见,即使采用“不碎塑料基托”,仍有出现纵折现象。临床上对一些反复纵折病例,采用网状加强后效果显著。为了进一步探讨其不同网状加强的效果,本文对四种不同材料的网状加强,用三维有限元法进行分析比较,并与未加强的塑料基托进行对照。材料与方法一、建立有限元模型以张少锋等所建立的上颌全口义齿及其支持组织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为基础加以改进,即用90个壳单元模拟义齿基托,用103个杆单元模拟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利用微种植体支抗整体内收前牙过程中增加前牙区不同位置压低力对上颌前后牙的生物力学效应的影响。方法:采用螺旋CT扫描获取图像并结合MIMICS等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建立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整体内收前牙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利用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间微种植体整体内收前牙过程中,增加前牙区不同位置压低力后前后牙的生物力学效应。结果:增加前牙区压低力后,前牙舌向倾斜移动明显减小,不同位置的垂直向力对前牙的影响不同,第一磨牙在整体内收过程中表现为远中倾斜移动。结论:1增加前牙区压低力能够实现对前牙转矩的有效控制;2增加前牙区的压低力使前牙更趋向于整体移动;3在微种植体支抗内收前牙过程实现了较好的垂直向控制。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电阻应变片电测技术,在具有模拟双侧颞肌、嚼肌和颞下颌关节盘,牙列完整,(牙合)关系正常的头颅综合力学模型上,对完整牙列及局部缺牙区用完全固定桥修复后,不同(牙合)位上模拟产生正中(牙合)位下的早接触,测试分析基牙和牙槽骨受力后的应力分布。  相似文献   

8.
邱伟芳  邓文正  曾冠强  黄汝祥 《蛇志》2010,22(3):238-240
目的应用微钛钉种植体治疗上前牙前突,评价微钛钉种植体增强磨牙支抗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选择20例患者,上牙列前牙区牙齿覆盖在Ⅱ°以上,平均覆盖为8.3 mm。应用微钛钉种植体,植入上颌第一恒磨牙和第二前磨牙颊侧根尖之间的牙槽间隔,以每侧200g力滑动内收前牙。通过比较矫治前后头颅侧位片分析其治疗的有效性。结果 20例牙弓突度均得到明显改善,切牙切缘平均内收6.8mm,支抗磨牙平均前移0.6 mm,磨牙在前后向和垂直向均未发生显著性移动,均无显著性扭转,种植体保持稳定。结论微钛钉种植体能有效治疗上颌前牙前突,起到磨牙强支抗的效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引发下颌第二磨牙正锁(牙合)的相关因素,为口腔正畸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800例符合条件的病例作为研究对象。男349例,女451例,平均年龄21.7±3.31岁,其中45例发生第二磨牙正锁(牙合)。测量上颌后段牙弓间隙,下颌后段牙弓间隙,ANB角,上颌第一磨牙区和上颌第二磨牙区的牙槽弓宽度和下颌第一磨牙区和下颌第二磨牙区的牙槽弓宽度,对测量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第二磨牙正锁(牙合)的发生率为5.6%,其性别构成差异无显著性(P>0.05)。回归方程:第二磨牙正锁(牙合)=22.9748 2.0257×上颌后段牙弓拥挤度 1.5372×下颌后段牙弓拥挤度 1.0071×ANB角度 0.3785×上颌第二磨牙处牙槽弓宽度-0.4897×下颌第二磨牙处牙槽弓宽度。结论第二磨牙正(牙合)与上颌后段牙弓拥挤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与下颌后段牙弓拥挤度、ANB角度和上颌第二磨牙处牙槽弓宽度呈正相关关系,与下颌第二磨牙处的牙槽弓宽度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在口腔科诊疗工作中经常会见到因下颌磨牙长期缺失导致对颌磨牙伸长的情况,这将直接导致对颌磨牙修复空间不足。这种病例需要通过压低伸长的上颌磨牙来获取足够的空间,以利于下颌磨牙的修复。另外,高角和开牙合病例要想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也需要通过压低磨牙来进行垂直向控制,因此压低上颌磨牙成为临床工作的重要内容。压低上颌磨牙的方法除了牙合垫、高位牵引头帽、手术等之外,还有微种植体支抗,它又称为"绝对支抗"由钛或合金制成,分为自攻型和助攻型。由于创伤小,植入部位灵活,手术简单,压低磨牙效果显著,所以自临床应用以来得到大力推广。因此本文就微种植体支抗压低上颌磨牙的临床应用、压低效果评价、副作用及防治措施和生物力学研究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活动部分义齿的设计,主要根据临床经验和一般性推理来进行,缺乏客观的实验依据,为了弄清单个余牙缺牙的不同义齿设计,包括无支托、近中支托、远中支托和近远中支托,在承受咬合力时,向基牙、基托下组织(主要是牙槽脊区)传递力量的大小、方式与分布情况,本文应用三维有限元法对上述四种设计的余留下颌单个前磨牙的模型,在垂直载荷条件下,分别进行  相似文献   

12.
高柠 《遗传》1983,5(6):42-42
咀嚼器官在完成功能时,上、下领骨在闭合于正中 乳位的静止状态下,某些上领与下9相对应的牙齿切 缘或抬面分离无胎接触时,称为开矜畸形。开矜牙多 分布于前牙区。开矜牙垂直分开5-10毫米以上时, 领骨和颜面比例明显失调,常表现为面下1/3过长、下 额角钝、下颁枝短和开唇露齿等。开胎畸形对人体颜 面的发育、健康和美观危害性较大,开聆牙完全丧失咀 嚼功能,并且影响语言、呼吸和吞咽等功能。因此对开 =s4畸形应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矫治恒前牙反(牙合)的方法。方法:将50例恒前牙反(牙合)患者分为两组,用固定矫治器和活动矫治器矫治,观察解除反(牙合)所需的时间。结果:结果显示固定矫治组疗程明显短于活动矫治组。结论:对于恒前牙反(牙合)患者,可以用固定矫治器联合下颌(牙合)垫、颏兜矫治,缩短疗程,达到理想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分析固定全冠桥牙体预备不同锥度和高度对基牙支持组织的受力影响,利用右下颌第一磨牙缺失,第二前磨牙和第二磨牙进行修复的三单位全冠固定桥作为研究基础,在高度一定,锥度分别为0°、2°、6°、12°、25°时,锥度一定,(牙合)龈高度分别为4mm、5mm、6mm时,分别垂直和颊舌水平加载150N,分析不同条件下基牙支持组织的受力。研究结果表明:颊舌向水平加载基牙支持组织的受力明显大于垂直向加载基牙支持组织的受力,随着锥度的增大和(牙合)龈高度的降低,支持组织的应力减小;水平加载条件下支持组织的应力随锥度的变化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唇向低位的上颌尖牙是常见的错(牙合)畸形。在Begg细丝弓娇治技术中,使用开张垂直曲唇弓推过低位的尖牙向远中有一定的局限性。使用钛镍丝唇弓加弹力牵引不可避免地使支抗磨牙前移。本文应用主弓丝配合钛镍丝副弓辅以弹力牵引,矫治唇向过低位上颌尖、牙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临床资料 1、性别与年龄:本文报导38例,男性10例,女性28例。年令在11—17岁之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矫治单侧后牙正锁(牙合)中微型钛钉种植支抗(MIA)作用。方法:选择应用钛钉MIA作为绝对支抗的错(牙合)畸形患者41例,选择11例单侧后牙正锁胎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MIA压低伸长的上颌后牙,牵引舌侧倾斜的下颌后牙以矫正单侧后牙正锁胎。MIA植入部位为上颌后牙颊侧和腭侧根尖区,以及下颌后牙颊侧根尖牙槽间隔。观察植入术后钛钉周围组织的反应。结果:采用多部位植入钛钉TMIA、上下颌同时牵引的方法可有效矫正单侧后牙正锁(牙合),钛钉在治疗过程中保持稳定,其周围仅有轻微炎症。结论:作为骨性绝对支抗,MIA能有效压低上颌后牙,扶正舌倾的下颌后牙,矫正单侧后牙正锁(牙合)。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上颌第一磨牙纵折的原因及临床表现,探索简易而最佳的治疗方法。方法:对56例上颌第一磨牙纵折的发病年龄、性别和诱发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拔除7例,做保存治疗49例。结果:上颌第一磨牙纵折的多见于39-59岁,男性多于女性,作过髓病治疗的银汞合金充填者最易发生。在保存治疗49例中,随访2-5年,42例成功。结论:掌握适应症,腭侧单根桩核冠,因其操作简便易于掌握,是保留上颌第一磨牙折裂值得在基层推广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比较上海地区Angle Ⅱ1类及个别正常[牙合]青少年牙、牙弓及基骨形态,为正畸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上海地区个别正常[牙合]青少年50例(男女各25例)为对照组 以Angle Ⅱ^1类50例(男女各25例)为实验组.分别测量牙量,牙弓宽度及长度,基骨宽度及长度.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牙弓形态:实验组上颌中段和后段牙弓宽度显著减小,上颌前段,下颌各段牙弓宽度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上下颌各段牙弓长度显著增加.(2)基骨形态:实验组上颌基骨宽度显著减小,基骨长度显著增加 下颌基骨形态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3)牙量:实验组上下颌牙量均显著增加.结论 (1)Angle Ⅱ^1类患者未发现尖牙区和下颌牙弓狭窄,提示临床上尽量不要轻易扩展上颌尖牙区和下颌牙弓宽度.(2)Angle Ⅱ^1类患者上颌牙弓和基骨均显狭长.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CBCT(Cone-Beam CT)三维重建技术评估成人骨性Ⅲ类错患者在正颌手术前的正畸治疗中,下切牙唇向移动后的牙根吸收情况。方法:对17名需要进行正颌手术的成人骨性Ⅲ类患者分别在矫治前及正颌手术前对下切牙区进行CBCT扫描,经软件处理进行三维重建,对每个牙根单独成像后分别测量其牙根体积。利用统计学方法比较治疗前后牙根体积量及吸收量百分比的变化。结果:①下切牙在唇向移动后牙根体积显著减小,具有统计学差异;②不同牙位间牙根吸收量百分比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成人骨性Ⅲ类错在术前正畸治疗移动下切牙的过程中,下切牙牙根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吸收。在临床治疗中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20.
北京地区青少年恒牙先天数目异常的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调查了北京地区青少年先天缺失牙和多生牙的发生率、好发部位,探讨先天牙齿数目异常与人类进化之间的关系。观察和分析了429名全颌曲面体层X线片,年龄为12—23岁,均无恒牙拔牙史或牙齿损伤史。结果表明先天缺失牙(包括第三磨牙)的发生率为42.19%,第三磨牙的缺失发生率为35.43%,缺失牙的好发部位依次为:上颌第三磨牙、下颌第三磨牙、下颌第二双尖牙、下颌中切牙、上颌第二双尖牙等;多生牙发生率为3.50%,好发部位是上颌切牙区。牙齿先天缺失在人群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多生牙,缺失牙主要发生在功能相对弱的牙位上;遗传因素对牙齿数目异常起主导作用。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缺失某些牙齿是咀嚼器官退化的趋势,而多生牙可能是一种返祖遗传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