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桓仁滑蜥的现状及其保护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董丙君 《四川动物》2005,24(3):279-280
桓仁滑蜥仅分布于我国辽宁省桓仁县很狭窄的区域内,种群数量极其稀少,而且由于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和猎捕,已经导致该物种处于极度濒危状态。本文对桓仁滑蜥生物学特性及其生活环境进行了简要的描述,希望能够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尽快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2.
桓仁滑蜥分布区域狭窄,种群数量极为稀少。大量农田的开垦使得该物种栖息地遭到严重破坏,这是导致其种群数量下降的直接原因;其次,大量捕捉使得这一物种遭受了更为严重的生存压力。对野外捕获的12只桓仁滑蜥(Scincella huanrensis)进行实验室内饲养,现简要报道。  相似文献   

3.
2005年7月~2006年7月,对12只采自桓仁县的桓仁滑蜥Schincella huanrensis进行室内饲养及观察.  相似文献   

4.
桓仁滑蜥(Scincella huanrensis)系卵胎生,1年生殖1次,生殖季节为7月下旬到8月上旬。平均每只雌蜥产仔4.556(2~6)只。雌蜥的分娩在洞穴中进行,分娩时间可持续60-90min,仔蜥在产出时卵膜已破裂。雌性采取的是高投入的生殖策略,平均生殖投入率0.436(0.212~0.526)。相关性回归分析表明:窝仔数与雌蜥体重、体长和生殖投入呈正相关关系;生殖投入与雌蜥的体重和体长不相关;幼蜥的体长、体重与窝仔数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研究肇庆地区南草蜥和南滑蜥断尾和再生形态特征, 结果显示, 断尾位置、再生时间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对南滑蜥和南草蜥的尾长均具有显著影响。在自然断尾下, 南滑蜥和南草蜥较多的断尾位置位于近基部(断尾1/2), 断尾个体分别约占29.3%(87/297)和49.2%(29/59)。实验表明, 二者的尾自切处在2 天后开始愈合并长出再生尾, 南滑蜥在远基部(全断尾)的再生速度最高, 而南草蜥则在近基部(断尾3/4), 其尾再生率都明显高于南滑蜥。  相似文献   

6.
有鳞类(蛇和蜥蜴)具有较发达的嗅器和犁鼻器,对其不同种类嗅觉结构的认识有助于阐明爬行动物化学感觉的进化。本文采用组织学方法比较了草原沙蜥(Phrynocephalus frontalis)、荒漠沙蜥(P. przewalskii)、密点麻蜥(Eremias multiocellata)和秦岭滑蜥(Scincella tsinlingensis)的嗅器及犁鼻器。结果发现,草原沙蜥的鼻腔较为狭长,秦岭滑蜥呈梨形,其他两种蜥蜴的鼻腔略成圆形。秦岭滑蜥的嗅上皮最厚,其次是密点麻蜥和草原沙蜥,荒漠沙蜥最薄。犁鼻器主要由犁鼻腔、犁鼻感觉上皮、犁鼻神经及蘑菇体等组成,没有腺体。草原沙蜥和荒漠沙蜥的犁鼻腔较为宽阔,密点麻蜥和秦岭滑蜥的较窄。4种蜥蜴的犁鼻感觉上皮均较嗅上皮厚,蘑菇体向后逐渐缩小至消失,犁鼻感觉上皮成闭环状,包围犁鼻腔。密点麻蜥和秦岭滑蜥的犁鼻感觉上皮位于犁鼻器的背侧,蘑菇体位于腹侧;与此不同,两种沙蜥的犁鼻感觉上皮偏向于犁鼻器的腹内侧,蘑菇体位于背外侧。密点麻蜥的犁鼻感觉上皮最厚,其次为秦岭滑蜥,两种沙蜥最薄;秦岭滑蜥犁鼻感觉上皮的感觉细胞密度最高,其次是密点麻蜥,两种沙蜥最低。这些结果提示,密点麻蜥和秦岭滑蜥对嗅觉信号的依赖和投入较两种沙蜥多;4种蜥蜴犁鼻器的结构差异间接地佐证了有鳞类犁鼻器系统发生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7.
南滑蜥Scincella reevesii 系温暖气候区卵胎生蜥蜴,每年繁殖1次,繁殖季节为5月下旬到6月上旬.平均每只繁殖雌蜥产仔6(3~9)条.雌蜥分娩持续时间为30~ 60 min,仔蜥在产出时包被卵膜.南滑蜥雌体采取高投入的繁殖策略,平均繁殖投入为0.359,平均窝仔投人为0.247.相关性回归分析表明,窝仔数、窝仔重与雌蜥体长呈正相关关系,幼仔重与雌蜥体长不相关;窝仔数与雌蜥的繁殖投入及窝仔投入均成正相关,与分娩时的能耗投入不相关,与幼仔投入成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正2014年6月,笔者在广西西北部喀斯特石山区的凌云县(106.661°E,24.195°N,海拔384 m)考察时采集到1号蜥蜴标本(图1),该标本(GXLK356)存放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勘测设计院动物标本室。经鉴定为长肢滑蜥Scincella doriae,属广西新纪录种(张玉霞,2009;周放等,2011)。长肢滑蜥隶属于有鳞目Squamata蜥蜴亚目Lacertilia石龙子科Scincidae滑蜥属Scincella  相似文献   

9.
陆宇燕  李丕鹏 《四川动物》2002,21(3):187-188
昆嵛山是山东胶东半岛最高的山脉 ,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原因 ,这里植被覆盖率较高。近几年的野外实习不断有新种 (昆嵛林蛙 )及新记录 (北草蜥 )发现。今年在昆嵛山第三林场所属的殿后县 ,约海拔 5 0 0m处采集到 4号蜥蜴标本 ,经鉴定为石龙子科滑蜥属宁波滑蜥的北方亚种 (北滑蜥 )Scincellamodestasepten trionalis。现报道如下。体型细长。头部明显宽于颈部 ,吻长小于眼耳间距 ,吻端钝圆 ,吻鳞宽大于高 ,背面可见。无上鼻鳞 ;额鼻鳞 1枚 ,呈倒元宝状 ,覆盖于吻的后部 ,前缘与吻鳞相接处较窄 ,侧缘与鼻鳞及…  相似文献   

10.
2011年7,2012年7月和10月在河南伏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到5号宁波滑蜥标本,系河南蜥蜴类新纪录。  相似文献   

11.
宁波滑蜥两性异形和雌性繁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蜥蜴的雌性繁殖特征对理解两性异形的进化原因起着重要作用。于2011年4月在安徽滁州采集宁波滑蜥(Scincella modesta),定量研究该种形态特征的两性异形和雌性繁殖特征,检验成体形态特征两性异形与雌性繁殖的相关性。研究共采集43条(17♀♀,26♂♂)宁波滑蜥,雄性和雌性个体的最大体长分别为47.4 mm和46.6 mm。雌雄两性在体长和头宽上没有差异,而在腹长和头长上差异显著,雄性有较大的头长,雌性有较大的腹长。宁波滑蜥年产单窝卵。窝卵数和窝卵重与雌体体长及腹长呈正相关,卵重与雌体体长无相关性。窝卵数及卵重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20和0.12。卵长径与窝卵数呈负相关,而卵短径与窝卵数无关。雌体主要通过增加窝卵数来增加繁殖输出。这些结果表明,宁波滑蜥是雌雄个体大小同形的两性异形模式,性选择使得雄性有着较大的头长,以具有较高的交配成功率,生育力选择使得雌性有着较大的腹长,以具有较大的生育力和繁殖输出。  相似文献   

12.
姜雅风 《四川动物》2002,21(3):123-137
1 研究简史辽宁省爬行动物分类和区系的研究主要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中国学者进行的。秦耀庭、季达明 (1 965 )对蛇类做了报道。四川生物研究所在《中国爬行动物系统检索》(1 977)一书中列出辽宁省有爬行动物 1 3种 ,其中陆栖种类 (不包括海产种类 )含黑眉锦蛇共 1 2种。赵尔宓 (1 979,1 980 )对大连蛇岛上的蝮属蛇种进行研究 ,订新种蛇岛蝮。季达明、刘明玉等(1 981 )报道辽宁产蛇类 1 0种。黄康彩 (1 981 )增加辽宁省蜥蜴类新纪录 1种。赵尔宓、黄康彩 (1 982 )对辽宁省两栖爬行动物种类、分类进行系统研究 ,订新种桓仁滑蜥 ,增加…  相似文献   

13.
2011年7月、2012年7月和10月在河南伏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到5号宁波滑蜥(Scincella modesta)标本,系河南首次发现,标本保存于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动物学标本室。  相似文献   

14.
运用大体解剖和组织切片技术对秦岭滑蜥Scincella tsinlingensis排泄系统进行了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秦岭滑蜥的排泄系统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和泄殖腔。肾脏由被膜与实质构成,实质包括许多泌尿小管与少量结缔组织。泌尿小管包括肾单位与集合管,肾单位的数量较两栖类有了明显增加。结缔组织中分布有少量弹性纤维、网状纤维和大量胶原纤维。输尿管由许多分支的集尿管汇聚形成,包括黏膜与外膜,黏膜由单层柱状上皮过渡为多层鳞状细胞,固有层零散分布有浆细胞,结缔组织中分布有胶原纤维与少量弹性纤维。膀胱由黏膜层、肌层与外膜构成,黏膜上皮为变移上皮,固有层分布有少量的浆细胞。消化道、生殖道和输尿管末端汇聚于泄殖腔,泄殖腔壁由黏膜、肌层和外膜构成,黏膜上皮分布有黏液性细胞和少量浆细胞。秦岭滑蜥的排泄系统与其他卵胎生蜥蜴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5.
王丽敏  杨纯  郭俐 《动物学杂志》2016,51(4):614-622
为揭示秦岭滑蜥(Scincella tsinlingensis)消化系统的基本特征,运用大体解剖与组织切片技术、Grimelius浸银法对其消化系统组织结构以及消化管嗜银细胞的分布、形态和密度进行了观察。除舌外,消化管的管壁分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消化管各部分的差异主要在管壁厚度和黏膜皱襞数量。各段管壁厚度以胃幽门部最厚,达(221.03±5.94)μm,而十二指肠最薄,仅(63.59±1.17)μm。各段黏膜皱襞的形态和数量明显不同,空肠多达17~20个,其次为回肠和十二指肠,分别为15~17个和11~13个。此外,消化管各部分肌层的相对厚度及腺体的分布也存在差异。肝组织无典型的肝小叶分化,胰腺中胰岛不发达。在秦岭滑蜥的消化管中,锥形、椭圆形、圆形或不规则形的嗜银细胞广泛分布于固有膜和黏膜上皮细胞之间,胃体部的密度最高。上述结果表明,秦岭滑蜥消化系统结构与大多数爬行类相比,无明显差异。消化管中嗜银细胞分布、形态和密度可能与其在该物种中的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6.
草蜥属两种蜥蜴卵和幼体特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比较研究了南草蜥和北草蜥实验条件下的卵及幼体特征。南草蜥产卵雌体的体长、最大窝卵数、平均卵重小于北草蜥 ,相对窝卵重与北草蜥相似。两种蜥蜴均通过增加卵长径和卵短径来增加卵重 ,但卵外形明显不同 ,南草蜥的卵较长。两种蜥蜴卵孵化过程中均吸水增重。相同孵化温度 ( 2 6℃ )条件下 ,南草蜥的孵化期明显比北草蜥长。南草蜥幼体的体重、体长、头长和头宽的实测值小于北草蜥 ,尾长实测值与北草蜥无显著差异。南草蜥幼体的体重、头长和头宽的矫正平均值小于北草蜥 ,尾长矫正平均值大于北草蜥 ,体长矫正平均值与北草蜥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八种麻蜥(蜥蜴科,麻蜥属)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8种麻蜥外部形态进行主成分分析,可分为4个种组:1)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与山地麻蜥Eremiasbrenchleyi;2)快步麻蜥Eremias velox与虫纹麻蜥Eremias vermiculata;3)密点麻蜥Eremias multiocellata、荒漠麻蜥Eremias przewalskii与敏麻蜥Eremias arguta;4)网纹麻蜥Eremias grammica.研究表明丽斑麻蜥前额鳞数不稳定;密点麻蜥莎车亚种Eremias multiocelfata yarkandensis可能为独立物种;荒漠麻蜥物种有效性值得怀疑.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山地麻蜥和丽斑麻蜥实验条件下的卵及孵出幼体的特征.山地麻蜥产卵雌体的体长大于丽斑麻蜥,窝卵重小于丽斑麻蜥,但平均卵重和相对窝卵重与丽斑麻蜥相似.两种蜥蜴均通过增加卵长径和卵短径来增加卵重,但卵的外形不同,山地麻蜥卵较长.两种蜥蜴卵孵化过程中均吸水增重.相似孵化条件(波动温度、-12 kPa)下,山地麻蜥的孵化期明显比丽斑麻蜥长.山地麻蜥幼体的尾、头部大于丽斑麻蜥,但体重和SVL相似.  相似文献   

19.
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了秦岭滑蜥Scincella tsinlingensis视网膜年龄相关的显微结构特征,并对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组织化学定位及表达强度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秦岭滑蜥视网膜由内至外共分为10层,与昼行性蜥蜴类视网膜结构特征一致。亚成体和成体视网膜总厚度较幼体明显增加,但三者神经节细胞层、外界膜以及视杆视锥层厚度之间无明显差异。不同年龄组视网膜细胞核层数无差异:外核层1~2层,神经节细胞层3~4层,内核层6~8层。视网膜GFAP免疫阳性主要定位于内界膜和神经纤维层,且神经纤维层阳性最强。GFAP阳性表达呈现成体最强、幼体较强、亚成体最弱的年龄相关性,这可能与视网膜胚后发育中的生理功能调节相关。  相似文献   

20.
比较研究了南草蜥实验条件下的卵及幼体特征。南草蜥产卵雌体的体长、最大窝卵数、平均卵重小于北草蜥,相对放重与北草蜥相似。两种蜥蜴均通过增加卵长径和卵短径来增加卵重,但卵处形明显不同,南草蜥的卵孵化过程中均吸水增重。相同孵化温度(26℃)条件下,南草蜥的孵化期明显比北草蜥长。南草蜥幼体的体重、体长、头长和头宽的实测值小于北草蜥,尾长实测值与是蜥显著差异。南草晰幼体的体重、头长和头宽的矫正平均值小于北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