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谈虎     
最早的虎在哪里?虎是从什么地方起源的?关于这个问题存在着两种看法。一种认为虎的起源中心是亚洲南部,具体地说是东洋界的中部,后来逐渐北移,最后到达东北和西伯利亚。另一种看法正相反,是说虎最早起源于西伯利亚的东北部(最早的虎化石据说发现于新西伯利亚群岛上),以后通过中国的东北和蒙古,向南方和西南  相似文献   

2.
“人类起源”是在学生已掌根了生命起源和物种起源之后的最终一章,因此,我认为本章安排的顺序不仅是考虑到由浅到深的教育学的系统原则,而且是根据一切有机体都是从低级形式发展到高级形式的科学逻辑所制约的。本章是从现代生物学的成就特别是现代类人猿与现代人研究方面所获得的材料来证明人与猿的亲缘关系,另一方面是从地下发掘的化石材料说明从猿人发展到真人的谱系和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3.
李锋  高星 《人类学学报》2018,37(2):176-191
现代人的起源与扩散是当今古人类学界极具争议的问题。目前,"多地区进化"假说和非洲起源为主的"同化"假说是该争议的两大阵营。在"多地区进化"假说的基础上,立足中国的化石材料,吴新智提出了中国乃至东亚古人类"连续演化、附带杂交"的假说,认为中国的现代人主要由本地古老类型人类演化而来。本文从现代人扩散关键时段的考古材料出发,讨论氧同位素5~3阶段(大约13~3万年)考古材料在研究中国现代人形成中的作用和存在的挑战。首先,概括介绍现代人起源的主要假说和现代人扩散的假定路线——南线和北线的多重证据;其次,在此背景下,通过对中国境内考古材料的概括,分析不同石器技术可能反映的现代人来源;最后,简要探讨立足考古材料研究现代人起源与扩散的挑战。总体而言,氧同位素5~3阶段的旧石器考古材料支持中国北方南部和中国南方古人类的连续演化,同时也指示了非洲扩散而出的现代人人群自西北地区和南方地区进入中国的可能性。该模式支持中国古人类"连续演化、附带杂交"假说,然而我们也认识到中国现代人起源研究的考古基础仍十分薄弱,使用考古学材料研究现代人扩散的理论基础也需探讨。目前,细化、完善基础考古数据仍是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和古人类学学者努力的主要方向之一。如此,我们才能够更加有效地将人类化石与考古学证据融合,进而结合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更为全面地理解现代人的起源与演化。  相似文献   

4.
最近有些书刊和博物馆的陈列在谈人类起源时,常常把“猿人”(例如“北京猿人”)叫做“直立人”,这是怎么回事呢?这里作一简单介绍:“猿人”的概念最早是谁提出的? 早在1873年,德国的进化论者海克尔在讨论灵长类的进化谱系时,认为在“本来意义上”的人出现之前的那一阶段,是“没有语言的原始人”。1889年他研究了25年前发现的尼安德特人(一种化石人类)后,进一步提出一条人类发展的进化线,认为现代人即“智人”,  相似文献   

5.
我国某些苏铁类生殖器官化石的发现兼论苏铁类起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胡雨帆 《植物学通报》1995,12(2):43-48,62
本文对苏铁类化石的系统分类作了概要的介绍。重点报道了笔者在近廿年来所采集的苏铁类生殖器官化石,特别是中晚石炭世的一枚苏铁大孢子叶化石的发现,将苏铁类起源的时间大大地推前了,并指出其起源地应在中国西北的甘肃地区。所有这些生殖器官的发现将推动苏铁化石生殖生物学的发展,对其起源、分布、演化和苏铁植物区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材料。  相似文献   

6.
胡雨帆 《植物学报》1995,12(2):43-48
本文对苏铁类化石的系统分类作了概要的介绍。重点报道了笔者在近廿年来所采集的苏铁类生殖器官化石,各别是中晚石炭世的一枚苏铁大孢子叶化石的发现,将苏铁类起源的时间大大地推前了,并指出其起源地应在中国西北的甘肃地区。所有这些生殖器官的发现将推动苏铁化石生殖生物学的发展,对其起源、分布、演化和苏铁植物区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材料。  相似文献   

7.
早寒武世早期"西乡生物群"以盛产不同生长阶段四方塔形壳Quadrapyrgites及大量形态各异的微骨骼化石为特色。在数百枚Quadrapyrgites化石中发现3种不同锥体类型,并对Quadrapyrgites内部结构作初步研究。陕南西乡生物群中Quadrapyrgites化石材料的大量获得,为研究真后生动物起源演化、体型构建提供了丰富材料。  相似文献   

8.
被子植物的起源-以喜花虻类化石为据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喜花昆虫在被子植物的起源和早期演化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虻类化石中的许多类群都有访花习性,它们为研究被子植物的起源提供了独特材料。虽然最老的被子植物化石还没有发现,但是喜花虻类的爆发式出现,表示了被子植物出现的时间和地点。本文主要以欧亚大陆东部,特别是中国辽西的侏罗杨虻类化石为材料,在功能形态分析和与现代类群作对比的基础上,证证实了虻类是显花植物最原始的传粉类群之一。中国东北、哈萨克斯坦和西伯利来晚  相似文献   

9.
依据福建龙岩坑柄煤矿童子岩组保存完好的化石材料,建立中二叠世(阳新统)蛇尾纲一新种--Aganaster?fujianensis sp.nov。,并根据蛇尾纲与腕足类,双壳类等共生化石组合的埋葬特征,认为古代蛇尾纲具有与现生蛇尾纲相似的集群而居的生活习性。  相似文献   

10.
古生命新窥     
地球上的生命是怎样产生的?最近美国华盛顿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第一次展出了被认为是最早生命的遗迹,它有助于科学家对生命起源问题的探讨.其中有世界上最古老的化石——澳大利亚西部35亿年前的叠层石.圆形的叠层石墩被认为是由蓝绿藻或细菌群落一层一层迭加而成的,一些科学家猜测它可能有  相似文献   

11.
国内外,有关人类起源的书籍已经出版不少,但是,这类书的大多数往往为了照顾到有较广泛的读者,在内容上不得不有所取舍,很难完全满足专业读者的要求。 古人类学者或有志于古人类学研究的人,总是希望能看到一本全面地介绍各种有关化石材料和观点的参考书。特别是近十余年来,古猿类和古人类的化石屡有发现,对化石材料的一些传统的解释显得无力了;在新的化石材料面前,古人类  相似文献   

12.
地质变迁与云南白蚁的发生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由不同板块相嵌构成的云贵高原,是当今世界上形成比较新、海拔比较高的高原之一。高原中的地质历史,反映在二十多亿年来完整的地层中所包含的丰富的古生物化石种类。据统计,已发现的各类化石有14个门类、650多属、2,300多种。是我国古生物类群比较集中和在进化上较完整的地区,也是研究高原的形成和生物的起源和演化历史的珍贵材料。本文就云南在地质变迁过程中所产生的某些影响,试对云南白蚁的发生做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研究各个生物类群的起源时间是生物学、古生物学、地质学的重要研究范畴,然而由于化石记录的不完整性,仅仅通过化石无法准确地提供生物各门类的起源时间,更无法真实地反映各门类直接的演化关系,长期以来科学家们都希望能够找到新的突破口。分子钟假说可以在缺乏化石证据的条件下通过分子数据和统计学方法推算各类群间的分歧时间。文中将对分子钟假说的发展历程、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介绍,并就近期利用分子钟的若干研究示例进行分析,以期能对整个分子钟有个更为全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14.
生物群研讨会将在京召开 鸟类起源和进化一直是生物学界的重要课题之一。自从 1861年发现第一块始祖鸟标本以来,产生了各种有关鸟类起源及进化的学说、假设,同时也留下了许多疑问,其主要原因是化石太少、各种学说都是建立在个别标本之上。 近些年来,在我国北方,特别是辽宁西部,发现了大量的中生代鸟类化石,使我们对生物进化史的这一重要环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极大地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引发了有关鸟类起源、鸟类与恐龙的系统关系等诸多热点问题的争论,推动了世界古鸟类学的发展。我国的鸟类化石材料在时代上稍晚于德国的始祖鸟…  相似文献   

15.
魏敦瑞对北京猿人化石的研究及其人类演化理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汝康 《人类学学报》1999,18(3):161-164
魏敦瑞对中国猿人(现为直立人北京亚种),化石作了详尽而深入的描述并指出了直立人的典型特征。他正确地推测, 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首先是直立姿势的采用, 跟着是头骨的变化, 脑的扩张是头骨变化的动因。本世纪前半叶, 魏敦瑞第一次用一个图将所有已知的人类化石集合在一起, 作系统排列的尝试, 来表示整个人类的演化过程。他相信所有化石人类属于一个种, 能够互相杂交, 人类不是起源于一个地方, 而是起源于几个地方。他反对南方古猿曾经参与人类进化的说法, 代之以认为人类进化的早先各期是巨人阶段, 但是他的巨人理论迄今没有化石的证据。关于现代人的起源, 多地区起源说和非洲起源说目前正在激烈争论之中。  相似文献   

16.
张建军 《化石》1990,(2):23-24
化石是自然界的一种神奇现象,是生命产生、发展、演变的一个最原始的纪录。它的发现和研究对人类认识自己及自然界古生物的起源、发展和灭亡是必不可少的。古生物学家依据化石材料研究过去,推论将来。古生物学的任务是向人们宣传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因此,化石证据的陈列必不可少,辅以文字,图表及照片等,以达到完美的展览宣传的效果。从陈列的角度去探讨化石的装饰技艺无疑是一个较重要的方面。  相似文献   

17.
我们要研究人类起源,不能不探究远古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而这不能仅依靠人类化石本身,还必须研究人类化石发现的地层、动物群、植物群及周围第四纪地质,借此来确定当时的古地理和古气候。从我国一些古人类化石发现地点来看,作者认为,远古人类居住的地点,有个共同点,即对于居住环境有一定的选择性。一个总的倾向是,喜生活于森林及草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次报道贵州长顺睦化组的介形类化石Acratinella valida Shi,Bairdia lecta Buschmina,Bairdiocypris aff.rudolphi (Kummerow),Orthonaria? muhuaensis sp.nov., Rectonaria muelleri Gründel等。根据现有的研究材料以及与国内外有关地区的地层对比,其地质时代大约为早石炭世杜内阶中期(Tn2),这与睦化组底部牙形刺的时代是一致的。并认为可能反映一种“斜坡相”或“盆地边缘相”的环境。  相似文献   

19.
被子植物起源研究中几种观点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被子植物起源研究中的几种观点进行了讨论。(1)由于被子植物存在着一组共同的性状,它们不可能是从不同祖先起源的,而是有着共同的祖先。被子植物是一个单源起源的类群。现存被子植物分类系统是依据包括形态学(广义)、分子系统学、古植物学和植物地理学等的综合性状建立的,只能表示出现存类群的亲缘关系并且追溯到它们最近的祖先。人们现在还不可能建立一个包括全部已绝灭的类群和现代生存类群的谱系发生系统。因此,现存被子植物分类系统只能看作是“亲缘”系统。(2)分析了用于推测被子植物起源时间的分子、化石和地理分布证据。我们认为,要确定被子植物起源时间,植物化石是一类重要证据,但化石只能说是植物本身可保存部分和当时当地所提供的化石条件的综合反映,它们不可能就是植物类群或种的起源时间。人们还必须考虑到化石本身的演化历史。应用分子钟也是一种手段,但误差比较大。如果我们除了利用上述两种资料之外,根据植物类群的现代分布格局及其形成,把植物的演化同地球的历史和板块运动联系起来,以推断它们起源的时间,这无疑会增加其可信度。通过对56个种子植物不同演化水平的重要科属地理分布的研究结果,我们曾提出被子植物的起源时间可能要追溯到早侏罗世,甚至晚三叠世。(3)分析了基于分子证据所提出的被子植物基部类群——ANITA成员(包括无油樟科Amborellaceae、睡莲科Nymphaeaceae、八角目Illiciales、早落瓣科Trimeniaceae、木兰藤科Austrobaileyaceae)的性质,讨论了ANITA成员在现代几个被子植物分类系统中的系统位置的不同观点,评价了它们的形态学(广义)性状。指出ANITA的成员由于包含大量的祖征,是属于原始的类群。但由于它们的共有衍征很少,如花粉球形,说明它们在被子植物演化早期就分道扬镳了,沿着不同的传代线分化。因此ANITA是一个源于不同传代线的复合群。  相似文献   

20.
陶欣  陈双林 《菌物学报》2020,39(2):211-222
随着真菌化石被不断发现,利用化石中的真菌研究真菌类群的起源和进化历程逐渐成为真菌进化生物学研究的一个热点。真菌化石还是研究古生态中真菌与其他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材料,而这种相互作用既能用于研究古生物间的协同进化,也能成为判断古生态、古气候的重要依据。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真菌化石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更加系统准确地确定不同真菌类群的分化时间,重建真菌的系统发育树提供参考,同时也为研究生物间相互作用以及推断古生态环境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