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双林  李玉 《菌物系统》2000,19(3):328-335
在前两篇关于中国绒泡粘菌属分类的研究论文中,已经报道了见于东北和新疆的新种和新记录种,本文报告的是散见于河南、山东、福建、陕西、广西和四川六个省的六个种,金色绒泡菌和紫绒泡菌是中国新记录种,另外四种为新种。膜壁绒泡菌Physarum badhamioides以囊被上石灰质稀散及孢丝宽扁、少石灰质而有别与其它绒泡菌;迷乱绒泡菌P.confusum则因易与绿绒泡菌P.viride和垂头绒泡菌P.nut  相似文献   

2.
在近年来对中国绒泡菌属粘菌的分类学研究中,观察到许多不寻常和有趣的标本,其中一些与目前已知的绒泡菌均不吻合,形态学研究表明它们是新种。本文报告了3个产自我国东北的绒泡菌属新种,它们是:产自吉林省的环柄绒泡菌Physarum annulipes和青灰绒泡菌Physarum caesium及产自内蒙古自治区的木生绒泡菌Physarum xylophilum。环柄绒泡菌的孢囊柄具有环带,较为特殊;青灰绒泡菌的囊被有一粉状物质层,但其中的钙含量远低于其它大多数绒泡菌;木生绒泡菌的球形白色的孢囊有柄、群生、直立,具纵皱的柄褐色而不透明,囊基盘状,石灰结较小、多角形或伸长,孢子匀生小疣但一侧色浅。文中对它们进行了形态学描述和讨论,并附有扫描电镜下的特征照片,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HMAS)。  相似文献   

3.
在近年来对中国绒泡菌属粘菌的分类学研究中,观察到许多不寻常和有趣的标本,其中一些与目前已知的绒泡菌均不吻合,形态学研究表明它们是新种。本文报告了3个产自我国东北的绒泡菌属新种,它们是:产自吉林省的环柄绒泡菌Physarumannulipes和青灰绒泡菌Physarumcaesium及产自内蒙古自治区的木生绒泡菌Physarumxylophilum。环柄绒泡菌的孢囊柄具有环带,较为特殊;青灰绒泡菌的囊被有一粉状物质层,但其中的钙含量远低于其它大多数绒泡菌;木生绒泡菌的球形白色的孢囊有柄、群生、直立,具纵皱的柄褐色而不透明,囊基盘状,石灰结较小、多角形或伸长,孢子匀生小疣但一侧色浅。文中对它们进行了形态学描述和讨论,并附有扫描电镜下的特征照片,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HMAS)。  相似文献   

4.
陈双林  李玉 《菌物系统》1998,17(4):289-293
在近年来对中国绒泡菌粘菌的分类学研究中,观察到许多不寻常和有趣的标本,其中一些与目前已知的绒泡菌均不吻合,形态学研究表明它们是新种。本文报告了3个产自我国东北的绒泡菌属新种,它们是:产自吉林省的环柄绒泡菌Physarumannulipes和青灰绒泡菌Physarumcaesium及产自内蒙古自治区的木生绒泡菌Physarumxylophilun。环柄绒泡菌的孢囊柄具有环带,较为特殊;青灰包菌的囊被  相似文献   

5.
关于新疆的粘菌,过去仅知8种,且无一为绒泡菌。本文第一作者于1994年在新疆进行了粘菌资源调查,在随后的研究中共明确了50多个种,有10种为绒泡菌,其中的几个种,如垂头绒泡菌Physarumnutans(Bull.)Pers.是常见和广布的,但也有几种是特殊的和稀有的。本文报告了5种绒泡菌:橙红绒泡菌P.aurantiacum S.L.Chen,Y.LietH.Z.Li和侧扁绒泡菌P.loratumS.L.ChenY.Li etH.Z.Li是新种,黄白绒泡菌P.albescensEllisexT.Macbr.和团聚绒泡菌P.conglomeratum(Fr.)Rostaf.是中国新记录种,已知种黄绿绒泡菌P.virescensDitmar显然少见,国内此前仅知分布于福建。橙红绒泡菌P.aurantiacumS.L.Chen,Y.LietH.Z.Li的孢丝近似钙丝菌状,由或大或小的石灰结将许多细短的孢丝线联成致密的白色网体,这使其被归入绒泡菌属,并与同属其它种相区分;侧扁绒泡菌P.loratumS.L.Chen,Y.LietH.Z.Li的联囊体虽发达而侧扁,但顶部无预成开裂线,在相似种中也易识别。本文对这两个新种  相似文献   

6.
关于新疆的粘菌,过去仅知8种,且无一为绒泡菌。本文第一作者于1994年在新疆进行了粘菌资源调查,在随后的研究中共明确了50多个种,有10种为绒泡菌,其中的几个种,如垂头绒泡菌Physarumnutans(Bull.)Pers.是常见和广布的,但也有几种是特殊的和稀有的。本文报告了5种绒泡菌:橙红绒泡菌P.aurantiacum S.L.Chen,Y.LietH.Z.Li和侧扁绒泡菌P.loratumS.L.ChenY.Li etH.Z.Li是新种,黄白绒泡菌P.albescensEllisexT.Macbr.和团聚绒泡菌P.conglomeratum(Fr.)Rostaf.是中国新记录种,已知种黄绿绒泡菌P.virescensDitmar显然少见,国内此前仅知分布于福建。橙红绒泡菌P.aurantiacumS.L.Chen,Y.LietH.Z.Li的孢丝近似钙丝菌状,由或大或小的石灰结将许多细短的孢丝线联成致密的白色网体,这使其被归入绒泡菌属,并与同属其它种相区分;侧扁绒泡菌P.loratumS.L.Chen,Y.LietH.Z.Li的联囊体虽发达而侧扁,但顶部无预成开裂线,在相似种中也易识别。本文对这两个新种  相似文献   

7.
戴丹  徐晓琪  王赛禹  李玉  张波 《菌物学报》2021,40(2):379-386
为明确灰绒泡菌Physarum cinereum的个体发育特征,本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完成了该菌的生活史,并对其子实体发育过程进行显微观察。灰绒泡菌P. cinereum孢子萌发方式为裂式,显型原质团水白色;子实体形态建成可分为孢囊形成期和孢囊成熟期,孢囊成熟期幼孢囊颜色随着孢子的形成呈现白色-红棕色-黑褐色逐渐加深的变化;子实体在发育过程中孢丝形成后原生质割裂形成孢子。  相似文献   

8.
李晨  王晓丽  王晓丽  李玉 《菌物研究》2013,11(3):176-178,181
为了研究黏菌孢囊形成过程中显微结构的变化,文中探讨了番红-固绿和铁帆-苏木精染色条件下淡黄绒泡菌和全白绒泡菌孢囊不同发育阶段显微结构的差异显示效果。结果表明:在幼孢囊中原质团有种水平的割裂,大割裂和微割裂,这些割裂和孢丝及孢子的形成有关;全白绒泡菌囊轴表现了和孢囊柄不一致的状态和染色结果;番红-固绿染色下,淡黄绒泡菌在孢囊形成前期原质团被染成淡红色,可以分辨出大量游离存在的细胞核;孢囊壁及囊轴被染成绿色,孢子灰绿色;全白绒泡菌原质团被染成绿色,初期可见较厚孢囊壁,囊轴绿色。铁帆-苏木精染色下,淡黄绒泡菌和全白绒泡菌原质团均被染成灰色,囊壁不明显,成熟孢子发生皱缩。  相似文献   

9.
徐晓琪  戴丹  王赛禹  李玉  张波 《菌物学报》2021,40(2):387-394
在完成小绒泡菌Physaum pusillum生活史的同时,观察了小绒泡菌P. pusillum生活史不同阶段显微结构的形成。生活史研究结果表明:小绒泡菌P. pusillum的孢子萌发方式为裂式,黏变形体具两根鞭毛,较短一根不易观察到,原质团类型为显型原质团,子实体形态建成过程约需12-13h。显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石灰结和孢丝结构在原质团隆起约6h后开始形成,孢子在原质团隆起约9h后开始形成,石灰结和孢丝先于孢子形成。  相似文献   

10.
陈双林  李玉 《菌物系统》1999,18(4):343-348
关于新疆的粘菌,过去仅知8种,且无一为绒光菌。本文第一作者于1994年在新疆进行了粘菌资源调查,在随后的研究中共明确了50多个种,有10种为绒泡菌,其中的几个种,如垂头绒泡菌Physarum nutans (Bull.) Pers.是4和广布的,但也有几种是特殊的和稀有的。本文报告了5种绒泡菌:基泡菌P.aurantiacum S.L Chen,Y.i et H.Z. Li和侧基泡菌P.lorat  相似文献   

11.
为深入了解全白绒泡菌生活史过程,对其孢子萌发、黏变形体和游动胞的相互转变、游动胞在5 s内的运动轨迹及原质团形成孢囊的过程进行了显微镜下观察和拍照,并对部分生活史阶段进行了时间测定,提出黏菌孢子萌发的第三种方式,提供了清晰的全白绒泡菌部分生活史的图片。  相似文献   

12.
真核生物多头绒泡菌的原质团是研究细胞周期的好材料。但尚无合适的表达体系可供选择。本研究用多头绒泡菌ardC actin基因启动子和终止子分别替换哺乳动物细胞表达质粒pDsRed1-N1的CMVIE和SV40 polyA片段,构建了多头绒泡菌红色荧光蛋白(RFP)表达质粒pXM1;用PardC-MCS-DsRed1-TardC替换pTB38表达盒PardC-hph-TardC,构建了多头绒泡菌RFP表达质粒pXM2。将多头绒泡菌转录延伸因子类似蛋白(PELF1)基因与质粒pXM2重组,构建了PELF1红色荧光融合蛋白(PELF1-RFP)表达质粒pXM2-pelf1。通过荧光显微镜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RFP表达发现,电转参数为4kV/cm(电场)、1A(电流)、70μs(电击时间)时,质粒pXM1和pXM2电转多头绒泡菌微原质团(≤500μm)后24~48h内,RFP荧光最显著;而PELF1-RFP则主要聚集在多头绒泡菌细胞核,说明本试验建立的表达系统可以用于研究特定蛋白在多头绒泡菌内的瞬时表达。  相似文献   

13.
正钙皮菌属(Didymium)隶属于钙皮菌科(Didymiaceae),绒泡菌目(Physarales),子实体为孢囊或联囊体。囊被膜质薄,表面覆盖有一层石灰质,石灰质为结晶体,多为星芒状结晶,或在表面疏松散布,或联成外壳,并且没有在孢囊的表面形成鳞片。囊轴通常存在,有时则仅为一钙质加厚的囊基。孢丝分枝,无石灰质的细线,常有节结,也常生有暗色的节状膨大。孢子成堆时呈黑色,透射光镜下呈紫色或紫褐色。钙皮菌属与双皮菌属(Diderma)在许多特征上都很相似,但其囊被上的石灰质,不论是分散的,还是致密成皮壳的,显然都是结晶体,以星芒状的居大多数,与不定型颗粒的石灰质有很大不同。尽管这些结晶体石灰质可紧密联结在一起,但一些纠集在一起形成鳞片,因而失去每一单独结晶的独立结构的情况不存在,  相似文献   

14.
类Cyclin A蛋白在多头绒泡菌细胞周期中的定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晓雪  李桂英  邢苗 《遗传学报》2003,30(5):479-484
采用免疫电镜技术对多头绒泡菌(Physarum polycephalum)是否含有类CyclinA蛋白以及该蛋白在有丝分裂周期各时相的定位进行了研究;并以抗CyclinA抗体封闭细胞内源类CyclinA蛋白的方法,探讨类CyclinA蛋白在多头绒泡菌细胞周期中的作用。免疫电镜结果表明,经抗CyclinA抗体标记的实验组细胞中的金颗粒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多头绒泡菌细胞中含有类CyclinA蛋白。实验组样品中,细胞核的金颗粒密度很高,而细胞质的金颗粒密度与对照组的相仿,说明多头绒泡菌细胞中的类CyclinA蛋白是核蛋白。细胞核的金颗粒密度在S期最高,G2期的次之,早中期时明显降低,中期和中期以后与对照组的相近。这种金颗粒密度的变化反映了类CyclinA蛋白在细胞周期中的含量变化。以抗CyclinA抗体分别处理S期和G2期的多头绒泡菌细胞,处理后的细胞分别停滞在原来的时相,细胞核形态变得不规则,核内有空洞现象。处于有丝分裂前期的多头绒泡菌细胞经抗CyclinA抗体处理后,细胞核出现畸变。抗体处理结果说明类CyclinA蛋白是参与多头绒泡菌细胞周期多个转换过程调控的种重要蛋白,主要在S期/G2期和G2期/M期的转换以及走出有丝分裂期的进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刘锡进  郭英兰 《菌物学报》1988,7(Z1):241-268
菌绒孢是一个小属,已描述过的种约50个,都是植物寄生菌,有的引致植物病害还较 严重.本文报告了我国产的21个种,其中1个是新种,4个是新组合和2个新记录,对18个种均有英文描述和附图,新种还附有拉丁文简介,各个种的地区分布也予以载述.但文中有分布地区而其后未附HMAS标本号码者多系据《中国真菌总汇》(1979)转录.从前人的描述和我们研究中看出,菌绒孢属的属级特征有:(1)产孢细胞合生,合轴式多点全壁芽茁产孢;(2)分生孢子梗壁上和分生孢子顶端和基脐,或仅基脐的孢痕疤明显而厚;(3)分生孢子梗主要从表生甸甸菌丝上作为侧枝或顶生,但有的种也兼有从子座上 簇生的;(4)菌丝多结集成菌丝绳或攀缘于叶毛上;(5)分生孢子链生,少数种也不链生. 这就清楚表明菌绒孢属与尾孢菌属和色链隔孢属(Phaeoramularia)少不同之处在于,尾孢 菌和色链隔孢属二者的分生孢子梗均成簇发生且无表生匍匐菌丝,与极其近似的假尾孢属(Pseudocercospora)不同之处在于,后者的分生孢子梗也着生于表生匍匐状菌丝和簇 生于子座上,但其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的孢痕疤却薄而不明显,因而易于区别开.虽然1974年von Arx在其《纯培养产孢真菌的属》一书中,曾把菌绒孢属作为枝孢 属(Cladosporium)的异名,但这一观点我们未予接受,其理由已在《中国色链隔孢曲(1982)一文中加以说明,这里未予重述.上述这21个种除3个种,即M. costaricensis, M, pawlownicolaM. vaginae我们未获得研究材料,仅据以前作者的报导转录外,其余18个种均系根据标本进行的.这些标本,含M. merremiae sp. nov.的模式标本在内,均贮藏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  相似文献   

16.
陈双林  李玉 《菌物研究》2009,7(3):135-141
为了澄清黏菌纲绒泡菌属Physarum种级分类上存在的一些混乱,以便进一步澄清该属内分类单元的系统演化关系,对绒泡菌属81个种进行了比较形态学研究。结果表明,该属可划分成5组(section)。给出了绒泡菌属分组的检索表,并明确了每组所含的物种,通过分组对绒泡黏菌属下分类等级进行了新安排。  相似文献   

17.
《菌物学报》2017,(4):528-531
光皮煤绒菌Fuligo leviderma为中国黏菌新记录种,采集自吉林省长白山温带针阔叶林,本研究描述了此种在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子显微镜下的形态学特征,并在实验室培养中获得其生活史。  相似文献   

18.
运用能散X-射线微区分析技术研究了发网菌目黏菌代表种的子实体的微量元素组成,结果表明:分属于7属的7种供试发网黏菌子实体囊被上的微量元素组成存在差异。尽管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到可见的如绒泡菌目黏菌子实体中存在的石灰质颗粒,但其中的钙元素所占比例均仍较高。同时,元素组成上的差异与子实体的颜色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动蛋白(kinesin)是一种微管系统的运动蛋白(motor protein),它能通过水解ATP将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推动微管产生运动.微管系统作为一种主要的细胞骨架存在于所有真核细胞中,它们对于维持细胞形态,细胞的分裂,染色体的运动及细胞内的物质运输起着重要作用.细胞质力蛋白(dynein)和动蛋白是公认的推动这类运动的运动蛋白.自从1985年Vole首次在鱿鱼大轴突(squidgiant axon)中发现动蛋白以来,人们先后在许多种动物细胞中发现有动蛋白存在,甚至在低等真核生物棘状变形虫,盘基网柄茵和高等植物烟草花粉管中发现有动蛋白的存在.研究结果表明,动蛋白参与了真核细胞中的许多重要生命活动,如细胞中的细胞器及囊泡的运动,染色体排裂和分离等运动.动蛋白很可能是普通存在于所有真核细胞中的一种运动蛋白.多头绒泡菌(Physarum poly-cephalum)属于粘菌纲(Myxomycetes)的一种低等真核生物,它表现出许多显著的细胞运动特征如原生质团迁移,细胞质的穿梭运动(shuttle streaming)等,是研究非肌细胞运动和收缩蛋白的经典材料.在多头绒泡菌胞质中也具有微管系统,它们构成其纺锤丝等,参与染色体的运动及其它胞质运动,但至今国内外尚无人证明其中有与微管作用的运动蛋白——动蛋白的存在,作者利用抗牛脑动蛋白的单克隆抗体,  相似文献   

20.
卞晓萌  郭佳佳  赵勇  李长林  李伟 《菌物学报》2016,35(10):1273-1279
报道了分离自渤海沉积物的4个中国真菌新记录种:黄褐隐囊菌Aphanoascus fulvescens、小翅孢壳Emericellopsis minima、弗氏光黑壳Preussia flanaganii和湿生假散囊菌Pseudeurotium hygrophila。其中,隐囊菌属Aphanoascus为中国新记录属研究菌株保存于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物标本室(OUCM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