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广腹螳螂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广腹螳螂Hierodula patellifera Serville属螳螂科,是重要的捕食性昆虫,是多种农林害虫的天敌。 为了摸索应用螳螂防治马尾松毛虫,作者从1978年开始,对广腹螳螂的生活习性进行观察研究,与此同时,在林间进行人工释放试验,初步结果如下。 一、生活史 1978年—1980年广腹螳螂在钦州室内人工饲育,每年完成一个世代,以卵鞘或成虫越冬。从室外采集的卵鞘,3月中旬开始孵化;室内饲育的卵鞘,4月上旬开始孵化。孵化的若虫数两者差异不大,3年总平均分别为98头和99.3头(表1)。 8月上旬成虫开始出现,雌雄比例分别为42.8%和57.2%,8月下旬到9月上旬开始交配,9月中旬开始产卵,9月下旬成虫开始死  相似文献   

2.
妙趣螳螂     
康宁  康鸣 《生命世界》2008,(10):108-109
螳螂,亦称刀螂,属无脊椎动物,是昆虫纲螳螂目的通称。其头部三角形,有一对复眼、细长触角和自由转动的颈项;前足腿呈现大刀状,呵以灵活捕捉猎物。目前地球上已知1000多种螳螂,遍布世界各地,国内业已发现120~150种。螳螂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可捕食多种害虫,其中,中华大刀螳、广斧螳等是中国农业和观赏植物害虫的莆要天敌;螳螂的卵鞘称为螵鞘,有较高药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棉田害虫天敌种类很多,它们在田间起着控制害虫发生和危害的效应。棉铃虫是棉花生产中的大敌,我们做了如下实验观察。 (一) 不同种天敌对棉铃虫的卵和幼虫日食量情况。在二代棉铃虫发生期(7月份),从田间捕捉不同种类的天敌带回室内饲养,一律饥饿4h后,并都以100(卵和幼虫)分别作食料,重复3次,观察记载日食量(24h)。平均日食量如表  相似文献   

4.
<正> 了解棉田红铃虫Platyedra gossypiella Saun-ders卵量的多少,是指导红铃虫田间防治的重要依据。要正确估计田间卵量,必须有合适的抽样方法和必要的样本数量。为此,又必须明确红铃虫卵在棉田的分布型。有关红铃虫的这方面内容,尚未见报道。我们于1977—1978年,在上海郊区进行了这项研究工作,现简述如下。 一、调查方法 选择种植早晚和长势都不同的棉田13块,其中在棉花现蕾期(红铃虫第一代产卵期)调查  相似文献   

5.
<正> 为了掌握棉田益、害虫自然种群的动态及药剂对天敌杀伤情况,有效地防治棉田害虫,提高生产的经济效益,1983年特进行本项试验。 方 法 一、棉田害虫天敌自然种群动态调查 将肥力中等的供试棉田一亩,划分成面积相等的40个小区,1983年4月16日用棉种(供试品种为鲁棉一号)量1%的3911拌种,17日播种,出  相似文献   

6.
松毛虫赤眼蜂生物学及其寄主柞蚕卵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赤眼蜂防治松毛虫,在我省已蓬勃开展。为了进一步发挥赤眼蜂在消灭松毛虫及其它害虫上的作用,我们对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tMatsumura)的有关生物学特性及柞蚕卵的贮藏利用进行了一些试验。现将部分结果整理于后。 一、寄主柞蚕卵贮藏利用试验 (一)柞蚕茧的冷藏 柞蚕卵是繁殖赤眼蜂的优良寄主,但蚕卵冷藏时间一长就会变质和干瘪,严重地影响到赤眼蜂的寄生效能。为了在繁殖赤眼蜂生产期间始终提供新鲜的寄  相似文献   

7.
转Bt基因棉对非靶标害虫及害虫天敌种群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69,自引:16,他引:53  
2000~2001年,在湖北棉区系统研究了转Bt基因棉对棉田非靶标害虫及天敌种群动态的影响。试验设三个处理:转Bt化防田(使用化学农药控制害虫)、转Bt自控田(仅依靠田间自然天敌控制害虫)及常规对照棉田(利用综合防治措施控制害虫)。结果表明,在转Bt基因棉田中,除棉蓟马外,其它主要非靶标害虫(主要是刺吸性害虫)的种群发生数量呈明显的上升趋势。2000年棉蚜发生的总计值,化防田和自控田分别比常规对照田增加37.9%和71.4%,2001年则分别增加92.5%和134.9%;2000年朱砂叶螨发生的总计值,化防田和自控田分别比常规对照田增加181.1%和298.3%,2001年则分别增加69.9%和105.0%;转Bt基因棉对于斜纹夜蛾与烟粉虱这两种近几年来对棉花危害有加重趋势的害虫,在大田中没有表现出抗性。天敌的发生种类和数量也都远远高于常规对照棉田,几种主要天敌种群发生的总计值及高峰值都明显高于常规对照棉田。2000年蜘蛛类发生的总计值,化防田和自控田分别比常规对照田增加66.3%和112.1%,2001年则分别增加95.1%和111.7%;2000年龟纹瓢虫发生的总计值,化防田和自控田分别比常规对照田增加140.8%和135.4%,2001年则分别增加67.2%和109.5%;2000年在两块转Bt基因棉田中种群数量较大的大眼蝉长蝽在常规对照棉田的调查过程中没有发现,2001年在对照田中也仅记录到1头。试验表明,充分利用Bt棉田中天敌种类较丰富、种群数量较大的优势而加强生物防治,是湖北棉区转Bt基因棉田综防体系中的一个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8.
戈峰  丁岩钦 《昆虫学报》1996,39(3):266-273
为充分发挥棉田捕食性天敌的生态调控作用,本文根据田间调查与室内测定的结果,以能量为统一单位,计算出了棉田捕食性瓢虫、蝽类、蜘蛛及所有捕食性天敌类种群的能流参数值,分析和比较了不同播种期、套间作和免耕法对棉田捕食性天敌种群能量获取利用的作用特点,总结出了各类天敌在不同类型棉田对害虫的控制作用规律,评价了它们在棉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与地位。  相似文献   

9.
几种杀虫剂对棉铃虫卵的防治效果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志杰  张淑练 《昆虫知识》1997,34(3):141-143
4种农药对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hubner)卵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及大田药效试验,结果表明,40%水胺硫磷、50%对硫磷对棉铃虫卵毒力较高,2000倍液田间喷雾药效分别为98.8%和99.0%;对棉铃虫初孵幼虫24小时防效分别为98.8%和98.2%;药效7天以上。防治费用较杀虫脒降低76.0%~78.4%,完全可以替代杀虫脒,适宜在陕西棉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田间调查,跟踪网捕发现麦鞘毛眼水蝇有明显的突增、突减现象;卵的消长与成虫消长相吻合;越冬基数与大田成虫数量相关很大;当地越冬代成虫羽化期与大田网捕成虫始见期相差悬殊。室内外饲养,系统卵巢解剖等试验证明:麦鞘毛眼水蝇属于迁飞性害虫,汉中地区春季虫源大部分来自四川北部地区,在我区小麦上完成1代后,夏季大部分成虫迁出,在陇南及青海等地越夏。而只有极少数成虫可在当地1000米以上高海拔、阴湿、有蜜源植物的地方越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近年来,我国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棉花面积锐减,种植区域向滨海盐碱地或干旱地转移。研究盐碱旱地转基因棉田与非转基因棉田昆虫群落差异,可为盐碱旱地对转基因棉田生物影响和盐碱旱地转基因棉田害虫防治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在山东东营和河北枣强盐碱干旱地转Bt基因棉田分别设置常规施药田和非施药田,进行了系统的田间昆虫种群消长动态的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中轻度盐碱旱地种植转基因棉花对靶标害虫棉铃虫具有较好的控制作用;与非转基因棉花相比,对其他非靶标害虫棉蚜、烟粉虱和盲蝽及自然天敌龟纹瓢虫、草间小黑蛛种群数量无显著影响,草蛉种群数量在转基因棉田低于非转基因棉田;喷施化学农药对棉铃虫幼虫和棉蚜的防治作用较好,对烟粉虱和盲蝽的防治效果年度间和试验点间有差异,对龟纹瓢虫的杀伤力较大,对草间小黑蛛和草蛉未见明显影响。【结论】盐碱旱地对棉田不同的害虫和天敌影响不同,且转基因棉田与非转基因棉田昆虫群落结构与对照棉田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棉田草蛉发生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草蛉成虫和幼虫能捕食粮、棉、果、树、蔬菜等作物上的多种害虫的多种虫态,是较有利用前途的天敌昆虫。为了摸清各种因子对棉田草蛉种群数量的影响,为保护和利用草蛉提供依据,我们从1974至1976年先后在汉阳、天门、广济、襄阳等县,对草蛉的田间生态作了一些调查和观察,现整理于下。  相似文献   

13.
2002年4~10月,在北京西北旺中国农科院实验园区系统研究了单价转基因棉GK321(CryIAc)和双价转基因棉SGK321CryIAc+CpTI)对棉田主要害虫及其天敌种群动态的影响。试验设三种处理:单价转基因棉田(单价棉田)、双价转基因棉田(双价棉田)和常规对照棉(石远321)田(常规棉田)。在棉花的整个生育期系统调查棉田主要害虫及其天敌的种群数量。结果表明,单、双价棉田棉铃虫的发生数量都显著低于常规棉田;双价棉抗虫性在棉铃虫第2代发生期和单价棉无差异,但第3代发生期双价棉田内棉铃虫幼虫百株累计量比单价棉田减少了36.6%,抗虫性明显优于单价转基因棉。两种转基因棉田内非靶标害虫的发生量明显高于对照棉田的发生量,每种非靶标害虫在双价棉田和单价棉田发生数量多少因种类而异。双价棉田和单价棉田相比,棉蚜、棉叶蝉和棉粉虱的累计发生数量分别减少了33.0%、50.6%和22.7%,前两种差异极显著,后一种差异不显著;棉蓟马和绿盲蝽分别增加了208.9%和18.4%,前者差异显著,后者差异不显著。大多数天敌(包括捕食性和寄生性)在转基因棉田内发生数量显著低于常规棉田的发生数量。双价棉田内的龟纹瓢虫、棉蚜茧蜂和卵形异绒螨比单价棉田分别减少30.4%、42.8%和46.8%,差异均显著;草蛉卵和蜘蛛比单价棉田分别减少20.0%和27.4%,但差异不显著;双价棉田内的中华草蛉和小花蝽分别比单价棉田增加了27.0%和8.9%,前者差异显著,后者差异不显著。所以,单、双价转基因棉相比,对不同天敌的影响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4.
<正> 本地区常见的螳螂有三种:即广腹螳螂Hierodula patellifera serville约占85%左右。薄翅螳螂Mantis religiosa Linnaeus约占10%左右。大刀螂Paratenodera aridifolia Stoll约占5%左右。我县向阳公社双垄生防站从1979年开始,对螳螂的人工代饲料饲养进行了研究。先后配制62种人工代饲料。已初步筛选出既能育虫又能使成虫产卵的4种配方人工代饲料。1979年利用自然采集的卵囊,用人工代饲料饲养若虫、成虫,得到卵囊697块。1980年继续用人工代饲料饲养,得到卵囊1,360块。现将人工代饲料饲养螳螂的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螳螂是多种害虫的天敌,分布广存量多。它具有繁殖力高、食量大、食虫范围广等优点。为了掌握它的发生规律,我们在各级领导的支持和有关业务部门的帮助下,于1975年以来,对螳螂进行了观察研究,现将初步结果整理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随着生防工作的蓬勃发展,人工助迁胡蜂防治棉田害虫已在许多棉区取得良好效果。但因胡蜂自然越冬死亡率高,影响来年蜂群的壮大,推迟了田间放蜂期,影响了田间利用效果,因此搞人工控制胡蜂越冬,已是生产上的迫切需要。1975、1976年虞城县10余  相似文献   

17.
为了明确新疆第一个自主转Bt基因棉花品种国抗62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生长发育影响及田间抗虫效果,2005年进行了室内生物测定和田间小区试验。在室内以国抗62(转Cry1Ac基因棉花)和中棉35(对照常规棉花)的叶片饲喂棉铃虫幼虫,从幼虫发育历期、体重、存活率、化蛹等方面,分析了棉铃虫生长发育动态。结果表明,国抗62对棉铃虫生长发育的抑制作用非常显著。与对照相比,取食国抗62的棉铃虫幼虫1~6龄龄期分别延长了1.0,7.8,8.2,17.8,20.3和>21.3天;幼虫发育到6龄时存活率仅为2.6%,最终无一化蛹,而对照幼虫发育到6龄时存活率为91.8%,最终化蛹率为89.8%。田间小区调查结果显示国抗62对第2代棉铃虫有非常好的抗虫效果:两个品种棉田棉铃虫落卵量无显著差异,但国抗62棉田比对照棉田虫口数量降低85.7%,顶尖被害率降低94.4%,蕾铃被害率降低95.1%,差异达到显著和极显著水平。但国抗62对第3代棉铃虫的田间抗虫效果欠佳。棉铃虫在新疆棉田以第2代为害为主,因此,国抗62能够起到有效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邢威 《化石》2012,(3):30-34
螳螂是人们最熟悉的昆虫之一。在盛夏时节,螳螂常在草丛或树枝上观望,或静静等待猎物的出现。在田间和林区,螳螂食虫种类多,繁殖力强,捕食期长,能消灭多种农林害虫,因而享有"森林卫士"的赞誉。螳螂体长形,多为绿色,也有褐色或具有花斑的种类。其特殊的形态使它成为昆虫世界的偶像,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在国外已有人将它作为宠物饲养。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称其为"修女",称赞它典雅  相似文献   

19.
王伟  姚举  张瑜  刘海洋 《昆虫知识》2012,49(4):951-956
2008—2011年在新疆莎车县调查研究了杏树对棉田主要害虫及自然天敌种群发生的影响。研究表明杏棉间作田主要害虫及天敌种类与棉单作田一致。杏树间作种植模式对棉田牧草盲蝽Lygus pratensis、棉蓟马Thripstabaci和棉长管蚜Acyrthosiphon gossyfii的种群发生有一定影响,不利于其在田间发生;对棉蚜Aphis gossyfii、棉叶螨Tetrangchus urticae影响不大。棉田瓢虫和食虫蝽天敌受间作和棉蚜发生量的双重影响。间作有利于蜘蛛数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世界性的卫生害虫,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对环境有惊人的适应性和极强的繁殖力,其强大的繁殖能力以及卵鞘对胚胎发育的有效保护,是其防治困难的内在原因.本研究以美洲大蠊卵鞘为研究对象,利用Label-free定量技术提取前期和中期的美洲大蠊卵鞘蛋白,检验合格后的蛋白溶液通过酶解,液质联用检测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