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生物经济需要构建可再生生物质资源的新型工业模式,即以生物炼制替代化石资源炼制,形成新的生产方式。生物炼制是开拓创新型技术,即采用多联产技术.实现生物质的高效综合利用。是生产能源、材料与化工产品的新型工业模式。工业生物技术是生物炼制的核心技术,是人类生物技术发展史上继医药生物技术、农业生物技术之后的第三次浪潮.  相似文献   

2.
中国工业生物技术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经济需要构建可再生生物质资源的新型工业模式,即以生物炼制替代化石资源炼制,形成新的生产方式。生物炼制是开拓创新型技术,即采用多联产技术.实现生物质的高效综合利用。是生产能源、材料与化工产品的新型工业模式。工业生物技术是生物炼制的核心技术,是人类生物技术发展史上继医药生物技术、农业生物技术之后的第三次浪潮.  相似文献   

3.
农业新技术在植物营养与施肥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蓝福生   《广西植物》1998,18(3):285-290
作为农业学科中从事植物、土壤、肥料、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研究的一门学科,植物营养与施肥对农业生产发展及农业生产率提高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曾主导了农业的第一次技术革命。随着计算机技术、空间技术、生物技术、核技术等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农业上的广泛应用,将使植物营养与施肥的研究和测试手段得到更新,在植物营养分子遗传、根际微生态、生物肥料、专用肥和控释肥、计算机控制的施肥模式和精确施肥技术等方面将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些成果的推广应用,将成为推动农业产生飞跃性发展的主导因素,这就意味着又一次农业新技术革命。必须提高全民科技意识及其掌握和应用植物营养与施肥高新技术成果的能力,加强政府组织和管理,增加投入,加强学科内和学科间的交流和合作,优化农业生产模式,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成果开发和推广应用的中介体系,才能加快我国植物营养与施肥高新技术的研究及成果开发和推广。  相似文献   

4.
化肥和农药的过量使用导致的农业面源污染已经成为我国环境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业绿色高效安全生产及设施农业带来了巨大挑战。寻找新型的传统化肥替代品、提高化肥使用效率及保护生态环境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生物刺激剂是具有调控植物生长作用的成分和(或)微生物的统称,用于农业生产,可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与群落微生物,能促进作物的代谢与生长,增强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提升作物抗逆能力及提高作物产量与产品品质。微藻体内具有结构新颖、功能独特的天然活性物质,是制备新型生物刺激剂的理想来源。微藻用于环境治理的同时,可获得足量的微藻生物质来制备生物刺激剂,从而达到治理环境、降低成本及提质增效的目的。就微藻源生物刺激剂的定义及功能、微藻全细胞和天然活性物质生物刺激剂的制备、应用效果及对植物和土壤的作用原理进行综述,以期为微藻源强效生物刺激剂的规模化制备及农业生产应用奠定理论基础和提供生产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5.
农业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学的几个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自1935年英国植物生态学家坦斯利(Tansley,A.G.)提出生态系统这个术语以后,随着生态学的发展,它被广泛应用于生物结构的各个领域和层次。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便产生了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作为一个实体,是由下列三个部分组成的,即①实体内生存的所有生物体;②与这些生物  相似文献   

6.
现代农业是以现代生物学和生物技术为支撑、以现代工业装备为物质条件,以科技进步为主要推动力的新型农业。未来10年,我国食物和纤维需求总量将显著增长,消费结构将发生根本变化。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引擎,推动着农业常规技术的效率革命和农业体系的创新升级,是农业科技的主体。生物、信息技术是农业科技主体以"组学"为基础的生命科学将引领农业生物科技革命精准农业技术、农业智能装备将会得到快速发展记者: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对此您如何理解?张亚平:我认为,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  相似文献   

7.
列入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计划的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丛书一套共8本著作最近全部出齐。这些著作包括由骆世明主编的《生态农业的模式与技术》和《农业生物多样性利用的原理与技术》,由章家恩主编的《农业循环经济》和《生态规划学》,由黎华寿主编的《生态保护导  相似文献   

8.
<正>列入"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计划的"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丛书"一套共8本著作最近全部出齐。这些著作包括由骆世明主编的《生态农业的模式与技术》和《农业生物多样性利用的原理与技术》,由章家恩主编的《农业循环经济》和《生态规划学》,  相似文献   

9.
植物生物反应器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植物生物反应器是近年来生物技术领域新的研究方向,利用农作物进行疫苗、药用蛋白的生产,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商业价值。研究证明,用各种农作物为载体的植物生物反应器产品可通过种子、果实或块茎表达,便于贮藏、运输和利用。它拓宽了传统农业概念,成为现代生物农业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推动了生物经济快速健康的前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综述植物生物反应器的研究与应用现状,并对转基因作物作为植物生物反应器的发展前景作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10.
工厂化农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厂化农业是社会和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农业生产形式,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厂化农业突破了种植业生产中的传统观念,具有全新的、科学的、现代的涵义:工厂化农业最大限度地摆脱了自然条件的束缚,运用现代工程技术、生物技术、信息管理技术武装农业,以程序化、机械化、标准化、集约化的生产方式,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产品商品率。工厂化农业的特征是以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现代科技武装农业、现代管理经营农业。  相似文献   

11.
肖明  董楠  吕新 《生态学杂志》2015,26(8):2571-2580
可持续农业概念提出30多年,世界各地区都有不同的认识.我国类似的概念被称作生态农业,历经几十年的实践,在理论、模式及配套技术上都有了认识总结,但迄今仍然缺乏明确界定的应用指导.欧盟提出的有机农业模式现在被广为接受,但其受益群体和承担的社会责任、生态责任均有一定的局限性.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从生态学角度出发,分析了生态失衡弊端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负面影响,提出了可持续安全农产品概念.支持该概念的农业生产模式追求两方面的价值,一是拥有一个健康的生态圈环境作为农业产业平台,二是能从这个产业平台可持续地获取安全农产品.围绕该概念的核心价值,设计了生产可持续安全农产品的农业构建模式,同时提出了对不可逆、不可控、难修复的农艺措施在改良之前放弃使用的原则.最后通过与有机农业在承担责任、受益群体、农艺措施选用以及对转基因技术的认识等方面进行对比,反证可持续安全农业模式下生产的农产品在数量安全、质量安全上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区域农业生态经济的时空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婷  李超  张雷  吕坤  周治国 《生态学报》2014,34(14):4025-4036
以江苏省徐连、沿海、宁镇扬、沿江和太湖5个经济区及其9个代表县市区域为研究对象,基于"社会-生态-经济"的系统分析,建立了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3个层次多指标的农业生态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检验、筛选,并以江苏省为案例,综合分析了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时空变异特征。结果表明:江苏省农业生态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变异明显,空间上,徐连、沿海、宁镇扬、沿江和太湖5个经济区表现出由北向南逐渐上升的趋势,且随时间的推移逐渐上升;时间上,徐连和太湖经济区农业生态经济发展水平在1999—2008年间呈持续上升,处于良好或优质协调状态。虽然两经济区的农业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协调发展水平均较高,但差距较大,徐连和太湖经济区的农业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协调度从1999年到2008年呈逐渐下降趋势,但总体上仍处于良好或优质协调状态。  相似文献   

13.
黄国勤  王淑彬  赵其国 《生态学报》2014,34(18):5153-5163
生态农业已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重要模式和方向。广西生态农业的发展具有基础好、起步早、发展快、模式多、效益佳的特点。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广西生态农业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49—1977年):群众自发,实践摸索;第二阶段(1978—1991年):模式创新,高产高效;第三阶段(1992—2002年):政府推动,全面推广;第四阶段(2003年至今):模式优化,提质增效。60多年来,广西生态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具体表现在:增加产量、提高效益、改善品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升人员素质、扩大国内外影响等7个方面。当前,广西生态农业存在着6个方面的突出问题:(1)科技薄弱,人才不足;(2)经济落后,资金缺乏;(3)生态脆弱,条件恶劣;(4)技术组装不配套,理论研究不深入;(5)意识不强,措施不力;(6)规模化不够,产业化不强。为使广西生态农业今后又好又快地发展,必须采取如下对策和措施:一是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二是搞好规划,完善制度;三是增加投入,改善条件;四是重视科技,培养人才;五是调整结构,优化模式;六是因地制宜,发挥优势;七是加强交流,开展合作;八是综合配套,全面发展;九是"三效"(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举,良性循环;十是"四化"(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科技化)同步,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王勇  章家恩 《生态科学》2007,26(3):274-280
经济社会发达地区普遍是以城市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重的资源环境压力。发达地区的农业比重较低,发展空间萎缩,受环境污染的影响大,自身发展也存在诸多问题。但发达地区非常需要保留农业的适度发展,因为农业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服务功能,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有强大的推动作用。保持发达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是维持农业生态系统的健康,以及采取科学的、生态的农业环境和资源管理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5.
现阶段中国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实践和理论问题探讨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章家恩  骆世明 《生态学杂志》2005,24(11):1365-1370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及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中国生态农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生态农业经过20多年的实践,现已取得了一定进展,并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目前,全国2000多个县、乡镇先后实施了生态农业建设。然而,当前我国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一系列实践和理论问题。在实践方面,存在着思想认识、技术、资金、建设与管理等问题。在科学理论方面则需要解决如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分类、生态模式的内在过程与机理及其生态服务功能、模式的尺度转换以及生态农业模式变化规律、生态农业安全等问题。因此,加快开展全国生态农业建设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发展生态产业,全面推动生态农业的产业化、标准化、信息化和现代化发展。是当前生态农业建设面临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6.
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显军  吴文良  李志芳 《生态学杂志》2005,24(12):1513-1519
对天津蓟县国家级绿色食品生产示范区和国家级龙头企业草原兴发集团进行案例研究,得出绿色食品产业化经营的基本框架结构及其理论依据。绿色食品产业化的基本框架是由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农户、市场销售部门等组成,各部分之间存在特定的、相互依存的经济技术关系,共同构成统一的产业结构体系。在农业产业化、农业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绿色营销、市场经济、以及农业生态学等理论与原理的指导下,该体系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形式,优化组合各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实现了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优化,从而获得最佳的社会、经济、生态综合效益,有利于提高中国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出口能力。  相似文献   

17.
黄土高原集水农业研究进展   总被引:48,自引:4,他引:44  
肖国举  王静 《生态学报》2003,23(5):1003-1011
回顾了黄土高原集水农业理论与技术体系的研究成果.分析评价了集水农业的研究进展。随着黄土高原集水农业研究方法的改进、研究内容的深入、研究领域的扩充.提出了广义性集水农业研究范畴。在黄土高原集水农业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应加强微集雨微灌溉应用技术、现代集雨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与集雨网络等高新技术手段的技术集成.以提高雨水汇集与利用效率。同时.黄土高原集水农业的研究已经从微生境条件下的农业生态系统延伸至区域生态环境保育。利用汇集雨水合理调配生态用水.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农林牧综合发展。生态环境重建的集水型生态农业是黄土高原集水农业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利用农业生物多样性持续控制有害生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东  何霞红  朱书生 《生态学报》2011,31(24):7617-7624
农业生物多样性对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人类在多样性的形成上发挥了关键作用,人类结合自然进化创造了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农业生物多样性发挥了很多社会经济和环境功能:保障粮食安全;维持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赋予农村经济适变性.但当前人类毁灭农业生物多样性的速度更为惊人.在总结石油农业单一化种植的生态负效应、传统农业提倡“天人合一”的生态正效应的基础上,分析讨论了利用农业生物多样性持续控制有害生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种内遗传多样性3个层次,归纳了构建和恢复农田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方法.基于病理学、生态学、营养学和生理学等学科领域,从群体异质效应、稀释效应、微生态效应、诱导抗性效应、物理阻隔效应、生理学效应和化感效应等7个方面,归纳了利用农业生物多样性持续控制有害生物的基础原理.寻求低投入、高效益、多样化和可持续的农业生产系统是当今世界许多科学家、决策者和生产者共同关心的问题.农业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在现代农业框架下,是合情合理构建持续、稳定、健康、高产的农田生态系统,持续控制有害生物的金钥匙.为此必须加强四方面的课题研究:各种作物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及其作用机理;各种有害生物的主要天敌种类、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及其适生环境;利用农业生物多样性全面、持续控制有害生物的农业生产模式;与其相配套的农艺措施与农业机械.  相似文献   

19.
红壤丘陵区粮食生产的生态成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的生产活动必然对资源与环境造成影响,以红壤丘陵区的湖南省祁阳县为研究对象,应用经济学和生态学方法,对粮食生产中的生态成本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08年该区粮食生产生态损失总价值相当于当年农业总产值的4.85%;早、中、晚稻生态成本已分别达到3.18、2.44、3.02元/kg,而出售单价分别为1.76、1.90、1.84元/kg,高成本低收益的情况对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产生着不利影响;在当前生产力水平条件下,适度提高化肥、农药、农业机械、农膜、劳动力的投入,提高水稻产量,扩大家庭种植规模,可降低生产单位水稻的生态成本。  相似文献   

20.
论华北农牧交错带生态与经济建设的策略与途径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张立峰 《应用生态学报》2003,14(11):2054-2056
华北农牧交错带自成型农作至今的百余年内,农牧业长期封闭、耗竭式生产,导致土地资源呈现沙化、碱化与贫瘠化演替,生态退化直接威胁着京、津及华北地区的生态安全,发挥市场经济下区域间互补性合作生产优势,组织农牧产品有效交流,建立开放式农牧生产结构。成为促进华北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互依发展的重要策略,基于不同效益主体的建设目标差异性及生态与经济演进态势的矛盾性,提出了华北农牧交错带生态一经济建设的技术途径,通过乔灌围网、草地培育,实现立体与平面相结合的土地生态防护体系;通过集约生产喜凉蔬菜、组织实施南秸北饲,发展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实现农业经济的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