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53年由华中农科所、湖南农业厅、衡南、常宁两县农业局组成的水稻二化螟工作组,在衡南、常宁两县进行了秋耕或蒲滚灭茬问题的研究;1956年衡阳专区三塘农业试验站继续在以螟虫预测预报为主的工作中注意了这个问题。从二化螟发生规律与防治研究以及总结群众经验中,获得了以下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2.
用相奖分析的方法,分析了粤西部分地区马尾松毛虫的发生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最相关的环境因子是越冬期最低月平均温度.用比较生态学的方法分析了这几个县马尾松毛虫的发生与环境因子关系的生态差异和相似性.用趋势分析的方法给出各县马尾松毛虫发生的年增量.  相似文献   

3.
一.名称和发生概况 松毛虫古称松蚕或野蚕(江苏),在山东和东北一带称松虎或松狗子,湖南湘南一带称毛花虫或毛火虫,(东安方言称松毛虫为火根或火苦斤,称松毛虫蛾为飞蛤),道县称火辣婆、虫婆或泥步,称松毛虫茧为窝子,称松毛虫蛾为飞拨(读黑),其他地区更有种种俗名,充分表示松毛虫在我国发生历史颇古,发生地区也很大,因此,群众对它各个时期都很熟悉。  相似文献   

4.
小地老虎危害水稻文献上少有记载,江苏省扬州专区扬州、江都、仪征等县沿江稻田,历年来在5月上中旬间常有发生为害。以1955年最为严重,是年江都县张岡区早秧被害面积达2000余亩;仪征县五星村有  相似文献   

5.
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punctatus在我国南方许多省区以及越南境内都有分布,四川和重庆两地是该种松毛虫严重发生的地区。利用寄蝇对害虫进行生物防治,具有防治效果好、防治费用低、不污染环境等优点。本文对采自四川和重庆两地的3种马尾松毛虫寄生...  相似文献   

6.
天敌对马尾松毛虫自然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尾松毛虫 Dendrolimus punctatus Wlaker分布于我国南方十三个省,是毁害森林的大害虫。近年来每年发生虫害面积达3000—4000万亩,损失木材达500—700余万立方米。在广西为害也极严重。广西钦州县红卫林场有4万亩马尾松纯林,营造于六十年代中期,是广西马尾松毛虫为害的常灾区、重灾区。马尾松毛虫在该林场每年发生三  相似文献   

7.
四川西北部鸟类区系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引言 1961年5—8月,中国科学院西部地区南水北调综合考察队动物组,分两路前往四川西北部的甘孜和阿坝两个藏族自治州及雅安专区进行鸟兽考察。一路在阿坝藏族自治州的若尔盖、红原、马尔康等县进行;另一路在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德格、巴塘、理塘、康定,及雅安专区的宝兴等县进行(参看图1)。这地区位于横断山脉北部,在鸟类区系上与古北界蒙新区和青藏区极相似;但由于山脉的南北纵走,其中亦有不少为南方东洋界种类,随着山麓向北延伸至此。现就本地区鸟类区系基本特征,作一概括性报导。  相似文献   

8.
花生卷叶麦蛾Stomopteryx subsecivella Zell.属磷翅目、麦蛾科。分布于东南亚和非洲一带,在我国分布于两广地区。广东省主要发生于湛江专区的沙(王朗)江、鑑江、漠阳江等河流的中下游和雷州半岛,海南岛中、南部以及汕头专区的兴、梅地区。湛江专区1958年曾大发生,每亩有虫常达9—18万头,花生、黄豆受害极为严重。1959年在雷州半岛,1960年和1962年在茂名及1959—1961年在琼南都曾严重发生为害。近年来作者进行了卷叶麦蛾的调查研究,兹将所得结果整理于下。  相似文献   

9.
马尾松毛虫在广东省北部地区每年发生3代,南部每年发生4代。根据历年不同地区马尾松毛虫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中部地区发现面积小,年间波动小,其发生呈下降趋势,西南部则是发生面积大,年间波动很小,发生呈增长,趋势一种中间形式的类型区是一个狭长的带。分布于西部边缘地区和中部与东部、北部的过渡区。  相似文献   

10.
<正> 马尾松毛虫Dendrolrolimus Punctatus Wal-ker属鳞翅目,枯叶蛾科,是一种严重为害我国松林的害虫。近几年来,在我国浙江、江苏、安徽、广东、广西、湖北、江西、福建等省区的不少地区,发生了一种以皮炎及关节肿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证明是由于接触松毛虫而引起的松毛虫病。为了配合松毛虫病防治工作,我们对马尾松毛虫的体壁构造,特别是它的毒毛和毒腺细胞进行了较深入的观察,并将不同龄期松毛虫的毒毛和毒腺细胞进行了比较和动物实验。  相似文献   

11.
刘友樵 《昆虫学报》1963,(3):345-353
我国的松毛虫种类已知的有13种, 是世界上已记载的松毛虫种类最多的国家。 根据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历年来在国内所收集的松毛虫种类和分布的资料, 结合已知主要松树种类的天然分布进行综合分析的结果, 显示出松毛虫不同种类的地理分布与其寄主植物的天然分布有着密切的相关。例如西伯利亚松毛虫的分布只限制在东北地区兴安落叶松、黄花松的天然分布范围里, 油松毛虫在油松分布区, 赤松毛虫在赤松分布区, 云南极毛虫在云南极分布区以及马尾松毛虫在马尾松分布区等。 由于这些松树种类彼此间的天然分布界限十分明显而基本上少有重迭, 因此试将我国东部地区松毛虫不同种类的地理分布按照其寄主植物划分为以下三个部分、五个松毛虫区: 一、东北部分 北界大兴安岭, 南至安东—沈阳线(相当于全国一月份平均-12℃等温线), 是西伯利亚松毛虫主要分布区, 也是兴安落叶松和黄花松天然分布所在地。故名1)西伯利亚松毛虫区。 二、华北部分 北界西伯利亚松毛虫区, 南至淮河流域(相当于全国一月份平均0℃等温线), 是油松毛虫和赤松毛虫主要分布区, 也是油松和赤松的主要分布所在。因此可分为2区: 2)油松毛虫区 主要位置在冀热山地和黄土高原东部, 是油松毛虫分布区, 是油松分布所在地。 3)赤松毛虫区 主要位置在山东半岛、辽东半岛、渤海湾沿岸, 最南直到苏北连云港, 是赤松毛虫分布区, 也是赤松和黑松的主要分布所在地。 三、华南部分 北界油松毛虫和赤松毛虫区, 南至南海沿岸, 东到台湾, 西至昌都、波密。松毛虫种类较多, 有马尾松毛虫、云南松毛虫、思茅松毛虫、西昌松毛虫等。松树种类有马尾松、云南松、思茅松等。从中又可分为2区: 4)马尾松毛虫区 占华南的绝大部分, 东至台湾, 西至大相岭东坡, 西南至贵州毕节, 是马尾松毛虫分布区, 也是马尾松分布所在地。 5)云南松毛虫区 主要在四川西部和云南省境内, 是云南松毛虫、西昌松毛虫和思茅松毛虫主要分布区, 也是云南松、思茅松分布所在地。 以上划分不仅可供各地识别松毛虫种类或采取防治时之参考, 而且还可以为进一步发现新的松毛虫种类和探索种下问题以及发生规律研究等提供一些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2.
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是湖南主要森林害虫,分布面广,为害极严重。几年来由于党委掛帅,羣众干劲冲天,特別是1958及1959两年大力开展除治,先后出现了攸县、耒阳、益阳等基本无松毛虫災县和无竹蝗災害县,但全省各地尚未澈底消灭森林虫災。为此湖南省林业厅于今年8月在攸县使用飞机防治松毛虫,给今后及时澈底消灭虫災、保护好森林开辟了极其广闊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油松毛虫(Dendrolimus tabulaeformis Tsai et Liu)遍布陕西南北林区,近年来在秦岭(宁陕)、乔山(黄陵)、黄龙山(黄龙县的北寺山、官庄、石堡、瓦子街;宜川县的石台寺、袁家山;韩城县的雷寺庄、西寺山)等林区曾先后发生,造成损失极大;为了了解油松毛虫在陕西的发生情况,作者于1962-1964年,以黄龙山林区北寺山为基点,进行了初步观察,今将观察结果报导如下,希同志们指正。  相似文献   

14.
松毛虫是林业上最大害虫之一,对松树有毁灭性的破坏作用,而且在我国发生的地区广泛,几乎遍及圣国各地。现在发生比较严重的地区有湖南、山东、浙江、福建、江西、河南等省。松树被害后,妨碍树木生长或整片枯死,破坏绿化事业,影响国家经济建设计划。解放后,由於各地党政机关的重视,在虫害猖獗地区,连年发动群众进行人工捕打,收到很大效果。惟以发  相似文献   

15.
落叶松毛虫是大兴安岭林区的主要食叶害虫之一,利用模型模拟其景观尺度的空间分布、揭示其发生机理对落叶松毛虫灾害的预防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林区下辖3个林业局2008—2012年落叶松毛虫发生数据(小班水平),应用广义线性模型和最大熵模型预测了落叶松毛虫在立地条件、林分结构等环境变量共同作用下的空间分布,对比分析了环境变量的相对重要性,量化了落叶松毛虫发生概率对环境变量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广义线性模型与最大熵模型均取得了较好的预测结果,两种模型预测落叶松毛虫发生概率的空间分布大体一致,但通过设定不同的虫害发生概率阈值,适宜发生面积存在明显差别。海拔、龄组、土壤厚度、落叶松百分比是影响落叶松毛虫分布的重要环境变量。其中,落叶松毛虫发生概率在海拔300 m附近最高;中龄林、幼龄林的发生概率显著高于其他龄组;土壤厚度薄的小班更易爆发成灾;虫害发生概率与落叶松比例存在非线性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松毛虫的种间杂交及杂种生物学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1.根据1962—1963年间在北京实验证明:赤松毛虫Dendrolimus spectabilis Bult.、油松毛虫D.tabulaeformis Tsai et Liu、马尾松毛虫D.punctatus Walk.三种皆可互相杂交,并且比较容易进行。 2.马尾松毛虫和油松毛虫或赤松毛虫杂交后,其产卵率、孵化率皆达90%以上,杂种第一代亦可正常生长和发育。 3.赤松毛虫和油松毛虫杂交,对成虫的生活期及逐日产卵情况无明显影响。交配历时能达8小时以上,产卵率及孵化率皆达80%以上。 4.赤松毛虫与油松毛虫的杂种第一代幼虫(F1)明显地表现出杂种优势现象。7月24日—8月8日前孵化的幼虫,在当年完成一代虫的比率比亲虫为高。而F1的发育期则较亲虫为短。8月14日孵化的杂种第一代幼虫,在进入越冬时的平均体重比亲虫为高。 5.赤松毛虫与油松毛虫的杂种第一代可产生雌性和雄性成虫,并有一定的生殖能力。其成虫和油松毛虫回交,亦比较容易,孵化率可达90%以上,后代亦能正常生长发育。 6.如用分布较远两个地区的赤松毛虫和油松毛虫杂交(山东牟平的赤松毛虫和河北迁西的油松毛虫)其孵化率仅57%。再用杂种第一代成虫相互杂交(F2)孵化率仅51%。用杂种F1和赤松毛虫回交所产的卵不孵化。这些情况由于实验虫数较少尚不能做最后决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但对杂交不育防治松毛虫的可能性,仍有研究余地。 7.由于赤松毛虫和油松毛虫室内杂交比较容易,且有杂种优势现象,因此在自然界分布连接的地区存在着种间杂交的可能性,就容易得到理解。在研究害虫种群数量消长关系时,除一般的气候性、生物性和营养性等因子外,杂种优势的作用亦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7.
邱式邦 《昆虫学报》1955,(2):181-190
1936—37年在南京地区观察松毛虫寄生天敌所得的初步结果可简述如下: (一)南京地区业经发现的松毛虫天敌有卵寄生蜂3种:赤眼卵蜂、松毛虫长腹卵蜂、平腹小蜂;幼虫寄生蜂4种:松毛虫瘦姬蜂、松与虫红头小茧蜂、花胸姬蜂、黑基瘤姬蜂;幼虫寄生蝇3种:家蚕寄生蝇、大寄生蝇、小寄生蝇;蛹寄生蜂4种;日本黑点姬蜂、黑瘤姬蜂、大腿蜂、费氏大腿蜂;另重寄生8种。 (二)卵寄生蜂在防治松毛虫上起了适当大的作用,有时减低寄主虫口达61.24%。3种寄生蜂中以松与虫长腹卵蜂及平腹小峰为较重要。 (三)松毛虫初龄幼虫寄生率最高时可达26%。寄生率的高低及各种天敌的比较重要性与采集寄主材料的时期有密切的关系,往往数日之差,寄生率可截然不同。 (四)松与虫的后龄幼虫遭3种寄生蝇的寄生。寄生率最高可达42%。 (五)松毛虫茧期的寄生率可达38.4%,天敌中以大寄生蝇及日本黑点姬蜂为 最主要。 (六)无论在卵期、幼虫期或蛹期,第2化松毛虫的寄生率均比第1化的为高。此点似说明越冬问题是松毛虫天敌繁殖中的一个关系问题。 (七)几种比较重要的寄生天敌的发生时期和生活习性,本文中根据观察所及,加以记载。 (八)本文中将几个影响松毛虫寄生天敌虫口的因子提出讨论,这些因子包括;重寄生的严重、天敌发生时期与寄主生活史的不相  相似文献   

18.
前言 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是马尾松的主要害虫,国内外在松毛虫群体的数量变动、预测预报、化学、生物及物理等防治上的研究,已作了不少工作,并有很大进展,但化学药剂对越冬松毛虫的毒效以及幼虫内部生理生化的研究资料,目前还不多(蒋三俊 1957;赵善欢 1961;赵善欢 1962;蔡邦华 1964)。越冬松毛虫在许多地区为害程度以其他各代为大,且繁殖力强。至于越冬虫处于静止状态,若能进行有效防治,将有很大意义。本文旨在探索越冬期间利用DDT对马尾松毛虫防治的可能性以及由幼虫的某些生理代谢指标阐明药剂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9.
松毛虫监测与防治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李天生 《昆虫知识》2000,37(2):122-128
松毛虫Dendrolimusspp.是我国分布最广的历史性的松树害虫。我国共有27种松毛虫,其中6种危害较严重,马尾松毛虫列为第一位。松树是我国重要的森林资源,总面积约为3.3-4千万hm2。松树不仅广泛用于民用和工业建材,而且在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等方面有着重大生态效益。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增长与人口的增加,天然林面积锐减,人工林面积增大,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以致松毛虫发生面积逐渐增大。据近年来统计,松毛虫发生面积平均约2.7万hmz。建国以来,在松毛虫生物学、生态学研究以及防治手段与综合管理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有关松毛虫种…  相似文献   

20.
不同松林内马尾松毛虫种群动态的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1992-2001年5种不同混交林型的马尾松林内各代幼虫发生量,受害面积和有虫株率的系统调查,研究了各种不同林型的松林对马尾松毛虫种群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树种混交的马尾松林对马尾松毛虫的种群动态有较大的影响。马尾松毛虫在马尾松纯林中发生量多,为害最严重。暴发周期最短;在与杉木等混交的马尾松林中发生次之;而在与阔叶树混交的马尾松林中平均每株虫口数少,发生与危害率及有虫株率均较其它林型小,不易引起松毛虫暴发为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