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中国蛙科一新种—福建大头蛙(两栖纲:无尾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对我国各地的大头蛙属作了进一步研究,认为福建等地标本与L.kuhlii有明显区别,被确定为新种,即福建大头蛙。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2.
据记载竹叶臭蛙Odorrana versabilis分布于广西,贵州,湖南,福建,浙江,安徽,广东,海南,作者对比研究了7个省的13个居群标本的形态特征,可分为3个形态型,这3个形态型标本的特征彼此差异明显,被确定为3个不同的种,其中包括2个新种,即小竹叶臭蛙O.exiliversabilis sp.nov。和鸭嘴臭蛙O.nasuta sp.nov.,为印证形态分类的结果,又采用形态数值性状标准差别分析和DNA指纹实验分析,其结果与形态特征分类研究结果一致。本文对2个新种的形态和生物学资料进行了记述。  相似文献   

3.
山东昆嵛山蛙属林蛙群一新种(两栖纲:无尾目:蛙科)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在山东省胶东半岛昆嵛山采集到林蛙类及其蝌蚪标本,与中国林蛙Raha chensinensis具背侧褶弯曲等特征极相似,但有以下主要区别;无声囊,无雄性线,雄性第1指婚垫分2团,蝌蚪唇齿式多为Ⅰ:1-1/Ⅲ,少数为Ⅰ:1-1/Ⅱ:1-1。此蛙与已知林蛙其它种有明显区别,故定为新种,即昆嵛林蛙Rana kunyuensis sp.nov。  相似文献   

4.
我国臭蛙属(两栖纲:蛙科)的系统发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叶昌媛  费梁 《动物学报》2001,47(5):528-534
为探讨臭蛙属的种间亲缘关系与其起源和分化,采用PAUP3.1软件对我国的16种臭蛙的29项分类性状进行系统发育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臭蛙属物种形成1个单系群,可以划分为4个种组;表明了臭蛙属中国物种间的亲缘关系;无指盘臭蛙和云南臭蛙是本属中最原始的物种,鸭嘴臭蛙等是较特化的物种;原始臭蛙可能起源于横断山区和云南西部高原,贵州高原可能是臭蛙的分化中心;各种组内相近种的地理替代呈南北方向更替,而种组间则呈东西方向更替;原始物种多分布于中国西南部,较进化或特化物种多分布于中国东部和东南部及海岛上;其种组亲缘关系与地理分布格局显示出一致性。  相似文献   

5.
经核查和鉴定中国云南等地原定名为大头蛙[Limnonectes kuhlii(=Rana kuhlii Tschudi,1838)]的标本及相关文献资料,并与产地为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大头蛙(Limnonectes kuhlii)模式标本的有关描述相对比,两者在其形态、染色体及线粒体基因分化等特征上均有明显区别,因此将云南、广西等地标本的种名改订为新种,即版纳大头蛙(Limnonectes bannaensis,sp.nov.)。其主要鉴别特征是:1)背面较光滑,具少数细肤棱,体后部有小圆疣;2)体背面浅褐色或灰褐色,肤褶上有黑纹;3)蝌蚪尾部具深色斑纹,但尾后半段不呈黑色;4)其染色体组型为2n=22(20m 2st)。而爪哇产大头蛙:1)背面粗糙,体背部、胫部和肛部周围满布圆形疣粒;2)体背面为黑大理石色或为黑色;3)蝌蚪尾部后半段为黑色;4)染色体组型为2n=26,5对大染色体,8对小染色体,除第8对为亚端部着丝粒外,其余均为中部和亚中部着丝粒。  相似文献   

6.
王明福  薛万琦 《昆虫学报》1997,40(4):410-412
在整理采自山西省的蝇科标本中「‘,”,发现棘蝇属(PhaoniaRobineau-Desvoidy,183O)一新种。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山西省大同市地方病防治所。沁水棘蝇PhaoniaqinshUiensis新种(图1~2)雄性:体长巴Omm。复眼具稀疏长纤毛,额宽略等于或大于前单眼横径,侧额邻接,下眶鬃5~6对,分布于额下部2/5范围内,其间尚有小鬃填充,侧额和侧颜具银白色浓粉被,侧颜宽约为触角宽的3/5;触角黑色,第三节长约为第二节长的2倍,芒长羽状,最长的芒毛约为触角宽的1.5倍,口上片不突出,髯角在额角之后,颊毛和下后头毛全黑,顿高约为服高的1…  相似文献   

7.
作者在云南南部的河口和勐腊等地先后采到与黑带水蛙局Hylarana(Sylvirana)nigrovittata(Blyth,1855)相近的两个不同类型的标本,它们曾被不同学者鉴定为黑带水蛙.经对比研究,它们应为两个不同的新种,即河口水蛙Hylarana(Sylvirana)hEKOUENSIS Fei,Ye et Jie,sp.nov.和勐腊水蛙Hylarana(Sylvirana)menglaensis Fei,Ye et Xie,sp.nov..  相似文献   

8.
9.
本文记述采自我国山西省的棘蝇属Phaonia R。-D。,1830一新种:方山棘蝇Phaonia fangshanensis,sp.nov。模式标本保存在沈阳师范学院昆虫研究所。  相似文献   

10.
棘蝇属一新种记述:双翅目:蝇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记述采自辽宁朝阳地区的蝇科棘蝇属一新种,朝阳棘蝇Phaonia chaoyangensis sp.nov.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两栖纲蛙科一新种,新种具林蛙属(Rana)特征,与昭觉林蛙种组(费梁,1999)相近,但与该组成员又有明显区别,被命名为寒露林蛙Rana hanluica sp.nov.。新种有系列特征与峨眉林蛙(R.omeimonts)、昭觉林蛙(R.chaochiaoensis)相似,但又明显不同于后者,如:1)无雄性线;2)蝌蚪唇齿式为Ⅰ:3 3/1 1:Ⅲ;3)股部背侧黑褐色横斑窄,通常整齐、数目较多;4)繁殖季节在农历寒露节前后。这些特征可以与峨眉林蛙、昭觉林蛙准确区别。新种标本采自湖南省双牌县阳明山,模式标本保存在湖南师范大学动物标本馆及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12.
对分布于四川、重庆市、贵州、湖北、湖南、安徽和福建的花臭蛙[Odorrana(Odorrana)schmackeri(Boettger,1892)]标本进行了形态比较,结果发现四川省南江和万源县的花臭蛙标本与其他产地的花臭蛙标本在形态特征上存在明显区别,主要是:1)成体雄雌体长之比值较小,约为1∶1.34;2)犁骨齿列短,两内侧间距宽,距内鼻孔远;3)背面深色斑点周围无浅色边缘;4)股后部深色斑大而稀疏;5)趾间蹼较弱,第四趾蹼达远端关节下瘤;6)腹内成熟卵的动植物极均为乳白色。故将四川省南江和万源的标本订为新种--南江臭蛙[Odorrana(Odorrana)nanjiangensis,sp.nov.]。  相似文献   

13.
中国西北地区中国林蛙各居群的分类学研究(两栖纲:蛙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形态学比较和数值分类相结合,对中国西北部分布地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各居群间(包括分布于青藏庙的地区的原定种或亚种)的差差水平进行了探讨。结果认为:分布于中国西北部高原地区的各居群其形态特征和数值分析这〖其中包括原定名为Rana amurensis kukunoris(Nikol skii,1918,青海湖),R.weigolid(Vogt,1924,四川甘孜和德格),R.  相似文献   

14.
1975年和1987年分别在湖南宜章和云南景东采到角蟾属Megophrys标本2种。经与角蟾属已知种对比,特别是与相近种白颌大角蟾M.lateralis(Anderson)在外部形态和头骨特征方面的深入研究,其差异明显,被确定为2新种,即莽山角螗M.mangshanensis和腺角蟾M.glandulosa。本文对2新种的形态和生态资料作了记述。  相似文献   

15.
我国小鲵科一新属新种的描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1959年至1981年,在大别山、桐柏山、伏牛山及太行山等地区调查,发现小鲵科一种,外部形态和头骨特征与已知小鲵科各属均有明显区别。现将商城标本与相近的小鲵属和北鲵属的主要特征对比如表1(图1—3)。 从表1可以看出,商城标本与相近的小鲵属和北鲵属都有显著区别,应为一个新属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新乡师范学院。现描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17.
疣螈属一新种和一新亚种(蝾螈目,蝾螈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研究中国的疣螈属中,发现海南岛和甘肃文县的疣螈标本与广西瑶山的细痣疣螈在形态和头骨特征上不同,已分别描述为新种和新亚种。它们被命名为海南疣螈(新种)和细痣疣螈文县亚种(新亚种)。  相似文献   

18.
太行隆肛蛙补充描述(无尾目,蛙科)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对采自我国河南济源市邵原镇太行山的隆肛蛙标本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分析,发现该地标本在形态上与模式产地巫山隆肛蛙标本及其它种群存在明显差异,这表明太行山的隆肛蛙应是一独立种,即太行隆肛蛙Paa(Feirana)taihangnicus.本文对该种进行了详细的记述,并依据遗传学资料做了相应的分类讨论.  相似文献   

19.
对采集于湖南桑植县天平山的角蟾标本(CIB200078)与同域分布的相近种尾突角蟾(Megophrys caudoprocta Shen,1994)标本及其他相近种标本比较后发现,该角蟾标本在形态上明显不同于其他物种。其形态特征与尾突角蟾相比:体形小,体长54.7mm;上眼脸外缘三角形突起小;体腹面后部有斑点;犁骨棱弱,末端不膨大,也无犁骨齿;雄性第一、二指背面黑婚刺相对较大,有声囊。与棘指角蟾相比:肛孔上方有一个向后突出的尾突,腹面观可见;雄性第一、二指背面黑婚刺相对较小而密。故将其订为新种:桑植角蟾Megophrys sangzhiensis sp.nov.。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记述两栖纲蝾螈目蝾螈科一新种,新种具肥螈属(Pachytriton)系列特征,与肥螈属已知2种比较有明显区别.如1)本新种与黑斑肥螈(Pachytriton brevipes)相似,体表具黑色小圆斑,但新种具额鳞弓、上鳃骨直而与后者不同;无斑肥螈(Pachytriti on labiatus)(地模标本)虽具额鳞弓,但上鳃骨明显弯曲,体表无黑色小圆斑;2) 新种吻短,吻长小于眼间距,黑斑肥螈吻长大于眼间距,无斑肥螈吻长大于或等于眼间距, 它们的头型明显不同,虽然三者头长均大于头宽,但头长、吻长、眼间距差异显著;3)繁 殖期新种雄体肛区不明显肿胀,肛裂周边中、后部生殖乳突长,而且多,十分醒目;黑斑肥 螈和无斑肥螈繁殖期肛区明显肿胀膨大,生殖乳突较短、且稀.经统计分析三种肥螈的头体长、头长、头宽、吻长和眼间距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