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基于构件理论,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技术,对四川缙云山1989年风灾迹地林窗内大头茶(Gordonia acumenata)幼苗种群构件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缙云山大头茶幼苗种群构件结构主要分为一级枝、二级枝、当年生枝、空间结构、叶片等几大部分。分别可以以一级枝数或茎粗或长度、二级枝数或茎粗或长度、当年生枝数、3年生一级枝数、总叶数等的变化特征来表达其动态特点。前四者间的相关性亦很高,后者(包括主茎上叶面积)和主茎上第一级枝离地面高、主茎上第一叶距地高为比较稳定的特征,受其它生态因子作用影响不十分显著。相对而言,土壤全N、全P、全K、有机质含量及其pH值是比较关键的环境因子;而海拔高度和林窗大小及地形坡度却比较次要。灰色关联度分析不失为一种比较简捷而有效的分析植物种群构件结构特征间及与环境因子间关系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四川大头茶繁殖分配及其环境适应性的关联度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了四川缙云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同群落类型中四川大头茶的繁殖分配(RA),并将植物种群的繁殖提高到种群适应对策的高度来分析,探索了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灰色动态模型研究四川大头茶繁殖分配的环境适应性。结果表明四川大头茶的RA随群落类型、年龄而发生变化,其每年繁殖分配所占比例为13.6%~20.0%,不同群落类型中四川大头茶RA大小顺序为大头茶纯林>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关联度分析指出,10个环境生态因子中对四川大头茶繁殖分配影响较大的环境因素是群落土壤pH值、群落内的热状况和肥、水条件。繁殖分配与环境因子间相互作用的灰色关联时间动态模型方程为dy/dt+0.42y=0.07x1–4.26x2–6.38x3+15.54x4–7.46x5+4.72x6+1.97x7–0.66x8+0.57x9–0.20x10  相似文献   

3.
以生物构件理论为基础,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技术对西藏野生芥菜型油菜种群构件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每株角果数、每角果粒数和粒重是产量构成的重要指标,随着每株角果数、每角果粒数和粒重的增大,西藏野生芥菜型油菜的产量明显增加,它们之间的构件因子关联度较大;2)主茎系统是西藏野生芥菜型油菜植株的基础,其间的关联性显示了西藏野生芥菜型油菜植株构件组成的整合作用;3)一级分枝长度、一级分枝角果数、二级分枝数、一级分枝粗度之间有较大的关联度,但与一级分枝发生高度关联度相对较小;4)研究的7个环境因子与西藏野生芥菜型油菜种群的生长关系均较密切,且温度是影响西藏野生芥菜型油菜分布和生命活动相对重要的环境因子,而降水为次要因子。  相似文献   

4.
以来源于大洋洲原生种源区、亚洲原生种源区、亚洲引种次生区以及非洲引种次生区4个区域的20个种源短枝木麻黄种子和当年生幼苗为材料,通过种子千粒重以及幼苗苗高、地径、一级侧枝粗度、一级侧枝长度等7个性状对短枝木麻黄表型多样性进行了研究,以探讨种群苗期表型遗传差异,为短枝木麻黄早期遗传选择和遗传改良提供基本资料。结果表明:(1)短枝木麻黄种子千粒重在区域间和区域内种源间差异极显著,且千粒重具有显著的地理变异模式,随经度的增大而降低。(2)当年生幼苗苗高、地径在不同区域间及区域内种源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泰国干东港种源幼苗生长最好(苗高76.6cm,地径4.64mm),而种源汤加的幼苗生长最差(苗高28.3cm,地径2.58mm)。(3)当年生幼苗一级侧枝粗度、一级侧枝长度、二级侧枝长度、每小枝节数和齿叶数在不同区域间及区域内种源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齿叶数在区域间的变异系数最大(82.15%)。(4)通径分析表明,一级侧枝长度对苗高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而一级侧枝粗度和二级侧枝长度对地径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作用,它们可作为短枝木麻黄优良新品种筛选的参考因子。  相似文献   

5.
四川大头茶的分枝率和顶芽动态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以四川大头茶植株的枝和顶芽为基本构件单元,对不同年龄级成熟植株的分枝率和枯芽数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四川大头茶成株任一种分枝率在种群内不同龄级植析间以及在同一植株内不同发育位置的主枝间无显著变化;而同一主枝内各类型分枝率并非按相同的几何及数增减,即枝内各类分枝率间具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以生物构件理论为基础,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技术对西藏栽培白菜型油菜种群构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产量构成指标是由每株角果数、每角果粒数和千粒重组成,随着每株角果数、每角果粒数的增多和千粒重的升高,西藏栽培白菜型油菜的产量会明显增加,它们之间的关联度较大;(2)主茎系统是西藏栽培白菜型油菜植株的基础,它们之间的关联性显示了与其他构件组成间的整合作用;(3)研究的7个环境因子与西藏栽培白菜型油菜种群的生长关系都较密切,其中日照和温度是影响西藏栽培白菜型油菜分布和生长发育相对重要的环境因子,而降水则为相对次要的因子。  相似文献   

7.
 在对缙云山3种含有四川大头茶种群的不同群落调查测定,研究四川大头茶种群年龄结构,繁殖分配,编制静态生命表的基础上,研编了四川大头茶种群的生殖力表,生殖表。对诸生殖参数进行了综合分析,剖析了构成四川大头茶繁殖对策的几个重要组成部分。结果表明:四川大头茶种群在常绿阔叶林中的繁殖寿命最长,适合度最大;四川大头茶种群的生殖值(Vx),现时生殖值(bx),剩余生殖值(RRV),累积剩余生殖值(SRRV)以及整个生活史的总生殖值(TRV)是时间的函数,并受环境制约,诸指标综合反映了遗传特性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对四川大头茶特定年龄个体繁殖能力影响的方式和强度,反映了四川大头茶种群繁殖动态规律;存活率lx与bx的负相关关系,SRRV与bx的负相关关系以及生命期望与生殖投资策略的负相关关系进一步反映了较大的生殖投入与较大的死亡概率之间的定量关系。  相似文献   

8.
不同光环境的四川大头茶幼苗的生态适应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肖春旺  刘玉成 《生态学报》1999,19(3):422-426
将4年生的四川大头茶幼苗置于按全光照百分率为100%(S100)、55%(S55),33%(S33)和18%(S18)的人控光环境下处理。结果表明,不同光环境的四川大头茶幼勒的叶数,叶面积和叶大小的生长动态具有显著差异,且全光照的幼苗生长动态曲线波动最大,主要是因为日照胁迫所致,S100的幼苗地上部分生长最差,S55生长最好,后遮阴强度增大而下降;地下根系生长随光强增加而增加,主分量分析能很好地反  相似文献   

9.
在缙云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系列中,对四川大头茶乔木种群的生物量生殖配置格局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四川大头茶种群不同生殖阶段的生物量生殖配置格局各异。同一生殖周期内,蕾花果期之RA值在不同演替系列中分别为:常绿阔叶林43.03%、40.79%和41.45%;针阔混交林4.13%、5.62%和35.51%;四川大头茶纯林9.32%、9.12%和31.63%。四川大头茶种群的生殖周期长达14个月之久,在整个生殖周期中,RA值呈现“高→低→渐高→高”的动态变化规律。根据RA值的大小与其生殖年龄的关系,缙云山四川大头茶种群的生殖期分为4个时期。虽然稳定生殖期的RA值相对稳定,但随其群落演替系列不同而异。种群密度与其RA值显著相关,密度过大和过小其RA值较低。光和土壤是影响其种群生物量RA的重要因子,光照强度与RA显著正相关,土壤厚度与RA具负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0.
缙云山四川大头茶种群繁殖适应性的数量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对缙云山3种含有四川大头茶种群的不同群落调查测定,研究四川大头茶种群年龄结构,繁殖分配,编制静态生命表的基础上,研编了四川大头茶种群的生殖力表,生殖表。对诸生殖参数进行了综合分析,剖析了构成四川大头茶繁殖对策的几个重要组成部分。结果表明:四川大头茶种群在常绿阔叶林中的繁殖寿命最长,适合度最大;四川大头茶种群的生殖值(Vx),现时生殖值(bx),剩余生殖值(RRV),累积剩余生殖值(SRRV)以及整个生活史的总生殖值(TRV)是时间的函数,并受环境制约,诸指标综合反映了遗传特性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对四川大头茶特定年龄个体繁殖能力影响的方式和强度,反映了四川大头茶种群繁殖动态规律;存活率lx与bx的负相关关系,SRRV与bx的负相关关系以及生命期望与生殖投资策略的负相关关系进一步反映了较大的生殖投入与较大的死亡概率之间的定量关系。  相似文献   

11.
 以构件理论为基础,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技术,对新疆阜康荒漠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自然种群构件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植株冠幅是表征红砂生长情况的重要指标,随着红砂植株冠幅的增大,植株高度明显增加,而且植株冠幅与植株的一级分枝  相似文献   

12.
大头茶构件种群生物量及叶面积动态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大头茶纯林构件种群的生物量和叶面积动态研究表明:各构件种群生物量和叶面积动态都可用logistic方程描述。但各具特殊性。(1)叶生物量和叶面积动态用幂函数方程和logistic方程都可较好地拟合,图呈平放的倒“S”形;(2)根、叶、枝、芽生物量及叶面积的增长在停滞以后又会随条件变化重新开始,直至停滞。可能为螺旋形的Logistic增长,与个体和茎生物量增长传统的“S”形曲线不同;(3)枝和茎生物量内禀增长率较大,占总体比率持续上升:根所占比率基本保持不变:叶和芽内禀增长率较小,占总体比率不断下降。叶的下降与枝、茎的上升之间呈二元线性相关(P<0.01)。表明植物体对各构件生物量投资的不均衡性,重点偏斜于枝,其次是茎。  相似文献   

13.
四川大头茶若干生态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四川大头茶(Gordonia acumenata)是我国亚热带西南地区常绿阔叶林优势种之一,材质好,生长快而又未被人注意的一种优良树种。由于它是喜阳的常绿阔叶顶极先锋种(pioneer climax species)其幼苗耐阴,所以在针阔叶混交林中排挤了先锋树种(pioneer species)马尾松,而本身又在常绿阔叶林演替阶段,被更耐阴的顶极种(climax species)所代替,这是由于顶极种有较高的生态位重叠(niche overiap)和最大的生态位宽度(niche breadth)值。四川大头茶Pn日变化具有双峰曲线型和单峰曲线型两种模式,而年变化有明显的季节现象。光照强度和温度是决定Pn的两个主要生态因子,并具有较高的饱和净光合速率和降低暗呼吸能力使其成为喜阳速生的特性。由于速生,其生物量可达176.62t·ha-1;生产量达10.86t·ha-1。四川大头茶幼苗的蒸腾强度与大气湿度、叶温、光强、相对湿度、叶含水量等参数的变化有密切关系。干旱胁迫使光合速率明显下降,从而影响地上部分的生物生产力,但根/冠比却增加18.18%,这可能是植株对干旱胁迫的一种生态适应对策。四川大头茶各器官的营养元素分配与季节有密切关系,同时与土壤中相应的元素含量也有关。  相似文献   

14.
缙云山四川大头茶叶种群的结构及其动态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Harper的构件结构理论,初步分析了缙云山四川大头茶各龄级代表基株的叶种群的数量结构及其增长动态。结果表明:各龄级基株叶种群的出生率均为单峰型曲线,峰值一般在3月末至4月初形成,展叶类型接近“爆发型”格局。死亡率为双峰曲线,第一峰值稍滞后于出生率峰值形成于4月初,另一峰值位于生长季末。在株龄t≤73年的范围内,采用幂函数 和Logistic方程均可对株龄与叶种群大小进行较好拟合。较早出生的新叶的面积和生物量增长速率都比较晚出生的慢;2、3龄老叶的面积几乎不再增长,生物量增长亦甚微。全株叶种群的最大面积在成株中(≥20年)形成于7~8月,在幼树中为8~9月。成株将以最大叶面积为本生长季的生殖(开花)作好充分准备。  相似文献   

15.
根据对巴山松针叶群体的水平和垂直主特征及趋势进行的研究,得到如下结果:(1)单株木的针叶总数和各龄针总数随胸径增加而增多,随密度增加而减少,当年生针叶数量所占比例随径阶增加而增大,2年生针叶比例与此林反,而1年生和3年生针叶比例基本保持稳定。(2)单株木的径阶愈小,针叶平均寿命亦愈长;就针叶平均生存期则言,劣势本最短,成势木次之,而平均木最长。(3)各龄级针叶群体的数量一般在树冠中部所占比例最大,  相似文献   

16.
克隆乔木黄牛奶树枝条的功能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牛奶树(Symplocos laurina)是一种乔木克隆植物,其枝担负着支撑叶进行光合作用和克隆苗繁殖两种功能。由于枝功能的特异性在形态上表现出独特的特征:上部的枝生长比较旺盛,主要进行光合作用负责整个植株的碳水化合物供应与积累;下部的枝在形态上有所变化,基部细长而端部较基部明显增粗,并下垂呈“V”状,在生长过程中增长明显而无明显增粗现象,主要进行克隆繁殖。黄牛奶树的枝在由营养功能转变为繁殖功能的过程中年萌发次数显著增加;枝分化成克隆苗后在截取光能方面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克隆苗作为一个新的生命体,主要通过增加叶量占据更大的水平空间来增大总叶面积以截取更多阳光,不同于营养枝通过增加单叶面积占据更大的垂直空间来增大总叶面积以截取更多阳光的方式,但在不同的生境下对照枝与压枝克隆苗达到的总叶面积却无显著差异;从各构件的生物量特征看, 对照枝的生物量主要分配在叶和叶柄等光合构件上,而枝分化成克隆苗后生物量主要分配在茎上。即黄牛奶树的枝随着着地后功能的变化,在形态等各方面都有相应的变化,这可能是由于功能变化后内源激素发生变化的结果,但这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从杭州石荠ling(Mosla hangchowensis)5个不同地方种群采集种子,在实验室萌发,幼苗移植以实验地,在营养生长末期时,研究了株高,冠幅,主茎长,最大分枝长,基茎粗,叶面积,一级分枝数,平均二级分枝数,主茎叶对数,根长和根幅等11个空间结构参数,分析不同种群的空利用策略和分化程度,结果发现,基本无基因交流的各地方种群产生了不同的适应方式,并在表型上有可见的差异,其中惠安种群以扩大冠幅占领较大的横向空间,种群分化程度最大,杭州种群以增加高度占领较大的纵向空间,分化程度次之,临海,天台和普陀种群分化程度较小,临海和天台种群水选下层种子萌发生长的植物个体比水选上层各形成植株个体大,但个体对空间的利用策略仍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