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用高效液相色谱仪,研究中药黄芩。甙浸出量的对比实验,用开水浸泡黄芩甙的浸出量,在哈磁杯中要比在普通杯中高约46-60%,相对提高53%。而用酒浸泡则产生负效应,说明磁场对乙醇活性抑制,浸出量要低约29-57%。相对抑制41%。进一步证实了磁处理的双向效应。  相似文献   

2.
用高效液相色谱仪,研究中药黄芩。甙浸出量的对比实验,用开水浸泡黄芩甙的浸出量,在哈磁杯中要比在普通杯中高约46~60%,相对提高53%。而用酒浸泡则产生负效应,说明磁场对乙醇活性抑制,浸出量要低约29~57%。相对抑制41%。进一步证实了磁处理的双向效应。  相似文献   

3.
用高效液相色谱仪 ,研究中药黄芩甙浸出量的对比实验 ,用开水浸泡黄芩甙的浸出量 ,在哈慈杯中要比在普通杯中高约 46~ 60 % ,相对提高 5 3%。而用酒浸泡则产生负效应 ,说明磁场对乙醇活性抑制 ,浸出量要低约 2 9~ 5 7%。相对抑制 41 %。进一步证实了磁处理的双向效应。  相似文献   

4.
黄芩甙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研究了纤维素酶在黄芩甙提取工艺上的应用。纤维素酶的比活力为1500个活力单位,酶解温度为50℃、pH值为5.0、酶解时间为18 h、煎煮时间为40 min。实验结果表明:加酶提取黄芩甙比不加酶提取的产率提高16.3%,产物中黄芩甙的纯度有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中药黄芩类的品质评价及资源利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用薄层光密度法测定37种黄芩12个省区的59个样品中黄芩甙(baicalin)(Ⅰ)和汉黄芩甙(wogonoside)(Ⅱ)的含量,同时还测定了甘肃黄芩中特有的主要成分甘肃黄芩甙元(gannuangenin)(Ⅲ)的含量。根据分析结果,对中药黄芩类的质量进行了评价,对资源利用前景提出了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6.
均匀设计法优化黄芩愈伤组织培养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康  张东向  张磊  陈贺 《生物技术》2006,16(6):62-64
目的:优化黄芩愈伤组织培养条件。方法:采用均匀设计法,以黄芩甙含量为主要考察指标,对黄芩愈伤组织生长的MS培养基成分进行多因素多水平考察。结果:最佳培养基为MS附加0.25mg/L NAA、0.5mg/L 6-BA、17g/L葡萄糖和35g/L蔗糖。最佳培养基黄芩甙含量为27.44mg/gDW。结论:用均匀设计法优化愈伤组织培养基省时、方便,且最佳培养基黄芩甙含量与预测值相近,且明显高于均匀设计实验方案中的黄芩甙含量。经SAS软件分析得出的优化方程拟合度很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黄芩甙对人肝癌BEL-7402细胞系增殖、侵袭转移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应用细胞培养技术培养人肝癌BEL-7402细胞,MTT实验、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检测黄芩甙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Boyaen小室模型测定其侵袭力,细胞迁移实验测定细胞运动能力,同时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测定肝癌细胞MMP2、TIMP2表达,免疫组化测定VEGF表达。结果黄芩甙能明显抑制肝癌细胞增殖,细胞侵袭力及运动能力明显下降,且呈量效关系(P〈0.05)。形态学观察发现,黄芩甙处理组细胞形态较圆,伪足数目较少;MMP2阳性表达细胞减少,TIMP2阳性表达细胞增多,MMP2/TIMP2比值下降;VEGF表达减少。结论黄芩甙能抑制肝癌BEL-7402增殖、侵袭与转移,其机制可能与直接抑制细胞迁移运动,抑制细胞基质溶解相关基因蛋白MMP2表达,促进TIMP2表达;VEGF表达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8.
滇黄芩中的两个山酮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龙胆科滇黄芩属植物滇黄芩中分离得到两个新的山酮甙,分别命名为:滇黄芩甙C(Ⅰ)和滇黄芩甙D(Ⅱ)。  相似文献   

9.
黄芩甙对发热大鼠下丘脑PGE2和cAMP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和方法:PGE2和cAMP是重要的中枢发热介质。为了探讨PGE2和cAMP是否参与了黄芩甙解热的机制,本实验用内毒素(ET)复制大鼠发热模型,观察黄芩甙的解热作用及对大鼠下丘脑中PGE2和cAMP含量的影响。结果:黄芩甙有明显的解热作用,并且翻转ET对下丘脑中PGE2和cAMP含量的影响。相关分析显示,下丘脑中PGE2和cAMP含量的变化与体温变化之间存在明显正相关。结论:黄芩甙可通过抑制下丘脑中PGE2和cAMP含量升高而发挥其解热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龙胆泻肝制剂中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和汉黄芩素4种有效成分含量的HPLC分析方法.方法:色谱柱:Dikma Diamonsil C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乙腈- 0.05%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波长:278 nm.结果: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和汉黄芩素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418~4.18μg(r=0.9999),0.2~2μg(r=0.9999),0.233~2.33 μg(r=0.9999),0.215~2.15(r=0.9998).2种制剂4种成分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10% (RSD=0.59%),98.05%( RSD=1.37%),98.88%( RSD=1.44%),98.10%( RSD =0.59%)和98.40% (RSD=0.46%),99.33% (RSD=1.74%),99.09%( RSD=1.22%),98.82%(RSD=1.42%).结论:该方法快速、简便、准确、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回收率,可作为龙胆泻肝制剂中这4种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11.
黄芩的集中分布区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苓是常见药用植物,根含黄苓甙及汉黄苓甙等多种化学成分,黄芩的分布主要在我国的北方,集中分布区是吉林省镇赉县一带的猪宗草草原。  相似文献   

12.
黄芩甙体外抗解脲支原体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观察黄芩提取物黄芩甙抗解脲支原体的作用,揭示黄芩甙的更广泛的抗病原体效应,采用液体培养基稀释法,测定黄芩甙对解脲支原体体外抑菌效应。黄芩甙对解脲支原体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为1.87~4.32 mg/mL。黄芩甙对解脲支原体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滇黄芩甙A和B的结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龙胆科滇黄芩属植物滇黄芩(Veratrilla baillonii Franch)中分离得到两个新的酮二糖甙,经~1H NMR,~(13)C NMR,FAB-MS,MS,2D NMR,UV,IR等物理方法和化学反应,推定为:2,3,4,7-四甲氧基酮-1-O-β-D-葡萄糖(6←1)-β-D-木糖甙(1)和7-羟基-2,3,4-三甲氧基酮-1-O-β-D-葡萄糖(6←1)-β-D-木糖甙(2),分别命名为:滇黄芩甙A和滇黄芩甙B。  相似文献   

14.
黄芩组织培养同源四倍体的诱导   总被引:50,自引:2,他引:48  
应用组织培养技术对黄芩进行多倍体诱导,结果表明:组织培养条件下,在培养基中添加一定浓度和秋水仙素,或者把带有绿色芽点的黄芩愈伤组织经0.2%秋水仙素溶液浸泡一定时间后再进行培养,均可诱发黄芩多倍体的产生,但以后效果较好,诱导率可达40.0%,通过试管苗根尖染色体显微观察,鉴定出50多个黄芩同源四倍体,为今后优良品种的选育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黄芩干物质累积和氮、磷、钾吸收与分配的特点及两者间的相互关系,通过田间试验和采样分析,研究了黄芩不同生育期植株的干物质和氮、磷、钾累积量.结果表明,黄芩干物质的累积量随生育进程不断地增加,出苗后52~85 d干物质累积量占总累积量的61.62%.在整个生育期,黄芩对K2O的吸收累积量最大,N次之,P2O5最小,N、P2O5、K2O吸收比例约为2.8∶1.0∶2.9,并且黄芩地上部氮磷钾的累积量大于根部,不同生育期,根部N、P2O5、K2O的累积比例呈现增加—降低—增加的趋势.黄芩对氮磷钾的积累量与干物质积累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在供试的土壤和施肥条件下,每生产100 kg的黄芩根需要从土壤和肥料中吸收6.34 kg的N,2.60 kg的P2O5,7.02 kg的K2O.  相似文献   

16.
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是导致细菌耐药和引起持续性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通过检测黄芩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26112菌株(Staphylococcus aureus 26112,SA26112)多糖细胞间黏附素(polysaccharid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PIA)的合成和胞外DNA(extracellular DNA,eDNA)释放量的影响,及其对icaA和cidA基因表达量的影响,探讨黄芩素对金黄色葡萄菌生物被膜形成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结果显示,黄芩素能抑制SA26112生物被膜的形成,其抑杀SA26112的最低抑菌浓度和最低杀菌浓度均为0.04 mg/mL。0.16 mg/mL黄芩素和256 μg/mL环丙沙星单独作用时,均不能杀死其成熟生物被膜内的SA26112细菌,而当二者联用时则可杀死成熟生物被膜内的细菌。黄芩素能显著抑制SA26112菌株PIA的合成、eDNA的释放量及icaA和cidA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其中,0.04 mg/mL黄芩素作用SA26112菌株24 h,与对照组相比,eDNA的释放量减少97%,icaA和cidA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分别减少62%和41%。上述结果表明,黄芩素能抑制SA26112菌株生物被膜的形成,其作用机制可通过降低icaA和cidA的基因表达量,进而影响PIA的合成和eDNA的释放,来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黄芩甙对肝癌细胞BEL-7402凋亡的影响,同时观察对肝癌细胞形态及超微结构、线粒体超微结构、线粒体膜电位和细胞内Ca^2+的影响,探讨线粒体损伤在黄芩甙诱导肝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应用细胞培养技术培养肝癌细胞BEL-7402,光镜、倒置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及超微结构的变化尤其是线粒体的变化,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百分率及线粒体膜电位、细胞内Ca^2+的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细胞Bcl-2、Pax蛋白表达。结果黄芩甙诱导肝癌细胞BEL-7402凋亡呈剂量依赖关系,细胞形态、超微结构及线粒体超微结构出现明显改变,降低肝癌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使细胞内Ca^2+增加,细胞Pax表达增加,广泛分布于胞核和胞质中,Bcl-2表达减少。结论黄芩甙诱导肝癌细胞BEL-7402凋亡,线粒体损伤在黄芩甙诱导肝癌细胞凋亡中起重要作用,其机制可能为抑制肝癌细胞Bcl-2蛋白表达,促进Pax蛋白表达及细胞内Ca^2+增加,激发线粒体膜通透性转运孔开放,线粒体跨膜电位降低,使肝癌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8.
滇黄芩中的两个酮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龙胆科滇黄芩属植物滇黄芩(Veratrilla baillonii Franch.)中分离得到两个新的(口山)酮甙,分别命名为:滇黄芩甙C(I)和滇黄芩甙D(Ⅱ).经各种光谱解析及化学反应证明,其结构推定为:2,3,4,5-四甲氧(口山)酮-1-O-β-D-吡喃葡萄糖基(6←l)-β-D-吡喃木糖甙(I)和3,4,5-三甲氧基(口山)酮-1-O-β-D-吡喃葡萄糖基(6←1)-β-D-吡喃本糖甙(Ⅱ).  相似文献   

19.
黄芩性味苦寒,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历代医籍中记载了黄芩及其配伍方剂治疗肺疾病的功效,现代临床治疗流感的方剂和制剂中黄芩也是常用的一味中药,。黄芩的主要有效成分为黄芩苷、黄芩素和汉黄芩素等,现代研究表明黄芩及其成分对多种流感病毒感染的肺炎动物模型确有效果,其作用机制包括直接抗病毒作用和调节免疫炎症反应两方面。黄芩及其成分通过阻止病毒吸附、抑制病毒基因复制和蛋白合成、抑制神经氨酸酶活性等起到直接的抗病毒作用;通过调节促炎性细胞因子的合成和释放、抑制炎症介质、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等作用,抑制免疫炎症反应,减轻病理损伤。在调节免疫炎症反应方面的研究总体还偏少,研究也不够系统、深入。今后应加强在调节免疫炎症机制方面的研究,突出中药的特点,阐明黄芩及其成分的药效机制,最终开发出抗流感病毒制剂。  相似文献   

20.
黄芩甙对铜绿假单胞菌R质粒的消除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测定黄芩甙对铜绿假单胞菌R质粒的消除作用 ;以携带R质粒的铜绿假单胞菌株PA16为靶细菌 ,以黄芩甙作为R质粒消除剂 ,进行R质粒体内外消除试验 ;体外消除实验结果表明 ,黄芩甙对PA16的消除率为 5 .1% ,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 ,也高于EB对照组的结果 ;体内R质粒消除率为 12 .0 % ,明显高于对照组 ;黄芩甙在体内外对铜绿假单胞菌R质粒具有较强的消除作用 ,为其实际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