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真菌学杂志》2014,(6):354-354
卢立康唑是新近研发的强效抗真菌药物,具有皮肤贮留性好、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复发率低等优点,2005年在国外上市后,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浅部真菌病。该药自2013年在国内上市销售以来,获得了全国各地临床医师的认可。为与广大临床医生携手促进我国医学真菌学事业的发展,充分发挥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积累更多的卢立康唑的临床资料,使更多患者受益。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组织设立的“卢立康唑临床研究专项基金”(以下简称“专项基金”)面向社会公开招标。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2.
《中国真菌学杂志》2014,(5):315-315
卢立康唑是新近研发的强效抗真菌药物,具有皮肤贮留性好、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复发率低等优点,2005年在国外上市后,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浅部真菌病。该药自2013年在国内上市销售以来,获得了全国各地临床医师的认可。  相似文献   

3.
卢立康唑是新近研发的强效抗真菌药物,具有皮肤贮留性好、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复发率低等优点,2005年在国外上市后,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浅部真菌病。该药自2013年在国内上市销售以来,获得了全国各地临床医师的认可。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卢立康唑醇质体体外抗菌活性。方法采用微量液基稀释法检测卢立康唑醇质体、脂质体、45%水醇溶液对皮肤癣菌、念珠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卢立康唑醇质体对皮肤癣菌及念珠菌的MIC值低于脂质体及水醇溶液,且对毛癣菌属较念珠菌属的MIC值更低。结论卢立康唑醇质体的体外抗菌性能优于脂质体及水醇溶液。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1%卢立康唑乳膏治疗足癣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4组,包括实验组卢立康唑2周组、卢立康唑4周组及对照组萘替芬酮康唑2周组、萘替芬酮康唑4周组。在用药结束时及停药后2周评价临床和真菌学疗效。结果卢立康唑2周组停药时,临床有效率为67.86%,对照组为70.37%(P0.05)。真菌清除率为46.43%,对照组为51.85%(P0.05);停药后2周,卢立康唑2周组临床有效率为85.71%,对照组为85.19%(P0.05)。真菌清除率为82.14%,对照组为81.48%(P0.05)。卢立康唑4周组停药时,临床有效率为88.89%,对照组为88.89%(P0.05)。真菌清除率为85.19%,对照组为88.89%(P0.05);停药后2周,卢立康唑4周组临床有效率为92.59%,对照组为88.89%(P0.05)。真菌清除率为88.89%,对照组为88.89%(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药物不良反应均表现为局部刺激,发生率均为3.33%。结论 1%卢立康唑乳膏治疗足癣的疗效及安全性与萘替芬酮康唑乳膏相似。1%卢立康唑乳膏外用治疗足癣安全有效,每日1次治疗2周与治疗4周的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1%卢立康唑乳膏治疗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7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8例,对照组32例,分别外涂1%卢立康唑乳膏与2%酮康唑乳膏,每日1次,治疗1周及2周后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真菌学检查判定疗效,并根据不良反应评价其安全性。结果卢立康唑乳膏组1周真菌学清除率高于酮康唑乳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临床疗效及2周真菌学清除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临床疗效、症状及体征评分方面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 1%卢立康唑乳膏治疗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具有良好的疗效及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1%卢立康唑乳膏治疗足癣的疗效及安全性,并与1%盐酸特比萘芬乳膏对照。方法采用单中心随机单盲对照试验。试验组外用1%卢立康唑乳膏,1次/d,疗程2周;对照组外用1%盐酸特比萘芬乳膏,2次/d,疗程2周。在治疗开始及治疗2周、停药2周时进行观察。结果试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患者完成了观察。在治疗2周时,试验组临床有效率为63.33%,对照组为76.67%,停药2周时试验组和对照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3.33%和90.00%;治疗2周和停药2周时真菌学清除率试验组为46.67%和86.67%,对照组为53.33%和80.00%;治疗2周时试验组总有效率为43.33%,对照组为60.00%,停药2周时分别为86.67%和80.00%。试验组和对照组药物不良反应表现为局部刺激,发生率均为3.33%。结果显示1%卢立康唑乳膏治疗足癣的疗效及安全性与1%盐酸特比萘芬乳膏相似(P0.05)。结论 1%卢立康唑乳膏治疗足癣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和评价1%卢立康唑乳膏治疗足癣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单盲、阳性药物对照研究,将入选患者按照试验设计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外用1%卢立康唑乳膏,每日1次,共2周,对照组外用1%特比萘芬乳膏,每日1次,共2周。开始用药后第2周评价临床和真菌学疗效。结果 86例真菌镜检阳性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43例,最后59例患者进入疗效分析。用药2周时,卢立康唑组、特比萘芬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6.97%和96.15%(P0.05),真菌清除率分别为81.82%和80.77%(P0.0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1%卢立康唑乳膏外用治疗足癣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卢立康唑乳膏联合柳烯酸溶液喷雾剂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02例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随机分为3组。试验组采用卢立康唑乳膏联合柳烯酸溶液喷雾剂治疗,每日交替外用各1次;对照1组采用卢立康唑乳膏治疗,日1次;对照2组采用柳烯酸溶液喷雾剂治疗,早晚各1次,疗程均4周,观察3组患者疗效及真菌清除率。结果治疗4周后,试验组有效率(88.24%)显著高于对照1组(65.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与对照2组(70.96%)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试验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的真菌清除率分别为91.18%、75.00%、80.65%,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结论卢立康唑乳膏联合柳烯酸溶液喷雾剂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较单用卢立康唑乳膏疗效高,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和评价1%卢立康唑乳膏治疗股癣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的原则将60例真菌镜检阳性的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外用1%卢立康唑乳膏,每天1次;对照组外用1%特比萘芬乳膏,每天1次。用药疗程均为2周。在开始用药后第1、2、4、8周评价临床和真菌学疗效。结果 60例患者均进入疗效分析。用药1周时,治疗组及对照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40%和23.3%,真菌清除率为23.3%和20%,用药2周时,治疗组及对照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80%和70%,真菌清除率为70%和63.3%,停药后6周,治疗组及对照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83.3%和70%,真菌清除率为80%和66.7%。结论 1%卢立康唑乳膏外用治疗股癣能迅速改善症状,复发率低,是安全有效的外用药物。  相似文献   

11.
《中国真菌学杂志》2011,(2):128-128
舍他康唑是新一代唑类抗真菌药物,具有广谱杀菌、抗炎、亲脂等特点。其原研产品卓兰((Zalain)由西班牙菲尔若公司于1992年在欧洲上市。在国外,卓兰(有乳膏、栓剂、溶液、凝胶、香波、甲贴片等多种剂型,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浅部真菌病。在我国,该产品的乳膏制剂于2009年由英维达公司独家代理,目前已在许多地区得到了临床应用和认可。为了与广大临床医生携手探索卓兰(治疗浅部真菌病的疗效,积累更多的临床资料,使更多患者受益,《中国真菌学杂志》与英维达公司特举办此次联合征文活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卢立康唑乳膏1次/d疗法治疗花斑糠疹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参与实验的花斑糠疹患者80例随机分组,实验组每晚1次外用卢立康唑乳膏,对照组早晚各1次外用酮康唑乳膏,连续2周,于治疗前、停药后2周、停药后6周分别进行症状和体征评分。结果实验组及对照组治疗结束停药后2周有效率分别为54.5%和56.3%,真菌转阴率为81.8%和87.5%;治疗结束停药后6周则有效率则分别为63.6%和62.5%,真菌转阴率为93.9%和93.8%,均无显著差异(P0.05)。按皮损颜色分组分析,白色花斑糠疹无论在实验组或对照组,其有效率均明显低于褐色的及红色的皮损,且均未发现明确的药物不良反应。结论卢立康唑乳膏1次/d,2周外用疗法治疗花斑糠疹疗效好,简便易行,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3.
患儿男,5个月,额部发际处红斑3个月。皮肤科检查:前额发际处大片红斑,相互融合、边界较清,红斑内头发稀疏,个别折断或脱失,毛囊性脓疱及皮下脓肿,经真菌镜检、培养及提取DNA做PCR后测序鉴定,确诊为断发毛癣菌致婴儿脓癣,予口服伊曲康唑(33mg/d)及外用2%酮康唑洗剂、1%萘替芬-0.25%酮康唑乳膏等治疗。在治疗中出现头面部多发散在环状鳞屑性丘疹及红斑,诊断脓癣继发癣菌疹,加用泼尼松(5 mg/d)口服,改用1%卢立康唑乳膏。抗真菌药物体外药敏试验证实1%卢立康唑乳膏比1%萘替芬-0.25%酮康唑乳膏抗菌活性更强。伊曲康唑治疗9周、泼尼松治疗5周后皮损完全消退,重新长出新发,无瘢痕秃发形成。停药后随访1a无复发。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超脉冲点阵CO_2激光联合1%卢立康唑乳膏外用封包治疗甲真菌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共募集甲真菌病患者60名,总计223个病甲。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其中A组患者病甲予超脉冲点阵CO_2激光治疗,每两周1次,共6个月;B组患者病甲予每两周1次超脉冲点阵CO_2激光治疗,联合每日1%卢立康唑乳膏外用封包于病甲8h,共持续治疗6个月。在治疗结束后3个月进行临床及真菌学评价。结果 60例患者均完成治疗及随访,A组31例患者共计108个病甲,治疗结束后3个月临床有效率为50.9%,真菌清除率为38.9%;B组29例患者共计115个病甲,治疗结束后3个月临床有效率为69.6%,真菌学清除率为57.4%。B组临床有效率及真菌清除率均显著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3个月,A、B两组患者满意度评价分别为87.1%和93.1%。两组治疗中,除激光治疗时出现轻微可耐受疼痛外,均无其他不良反应出现。结论超脉冲点阵CO_2激光联合1%卢立康唑乳膏外用封包治疗甲真菌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其疗效优于单纯点阵CO_2激光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1%卢立康唑乳膏单纯制剂的体外抗真菌谱与抗真菌活性,并与2%酮康唑乳膏、1%盐酸特比萘芬乳膏及1%萘替芬-0.25%酮康唑乳膏进行对比。方法选用临床分离致病真菌及马拉色菌标准株共14种32株,用琼脂扩散法行药敏试验。配制含2%琼脂培养基的含菌培养皿,打孔后分别加入上述4种乳膏,培养7d后测定各含药孔周围的抑菌圈直径并进行比较。结果 1%卢立康唑乳膏对各实验菌株均形成抑菌圈,抑菌圈直径均数为50.35mm。1%特比萘芬乳膏对除念珠菌和镰刀菌以外的实验菌株的抑菌圈直径均数为49.24 mm。2%酮康唑乳膏对除镰刀菌以外的实验菌株的抑菌圈直径均数为33.22mm。1%萘替芬-0.25%酮康唑乳膏对各实验菌株的抑菌圈直径均数为52.46mm。1%卢立康唑乳膏的抑菌圈直径均数与2%酮康唑乳膏及1%特比萘芬乳膏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而与1%萘替芬-0.25%酮康唑乳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1%卢立康唑乳膏与1%萘替芬-0.25%酮康唑乳膏体外抗真菌谱及抗真菌活性相近,且强于2%酮康唑乳膏及1%特比萘芬乳膏。  相似文献   

16.
首个唑烷酮类抗菌药利奈唑胺自2000 年上市以来,其耐药性问题日趋严重,开发新型唑烷酮类抗菌药物成为研究热点之一。综述了近年来对利奈唑胺C 环进行的结构改造及相关衍生物的研究进展,旨在为唑烷酮类抗菌药的深入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外用抗真菌药物治疗甲真菌病进展进行综述,包括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的8%环吡酮甲涂剂及5%阿莫罗芬搽剂,美国FDA批准的两个新药10%艾氟康唑溶液及5%Tavaborole溶液,以及一些尚在研究中的卢立康唑、他扎罗汀等,并简述外用抗真菌药物治疗甲真菌病新剂型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不同疗程1%国产卢立康唑乳膏对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方法将90例患者平均分成A、B、C 3组,分别给予卢立康唑1周治疗,2周治疗以及酮康唑乳膏2周对照治疗,用药后1、2、4周评价临床疗效、真菌学清除率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90例入组患者中有86例患者进行疗效评价,治疗后1周时3组的有效率分别为69.0%、64.3%、65.5%(P0.05),3组的真菌清除率分别为82.8%、82.1%、82.8%(P0.05);治疗后2周时3组的有效率分别为72.4%、78.6%、75.9%(P0.05),3组的真菌清除率分别为82.8%、85.7%、86.2%(P0.05);治疗后4周时3组的有效率分别为75.9%、85.7%和82.8%(P0.05),3组真菌清除率分别为86.2%、85.7%和89.7%(P0.05),治疗后第1、2、4周3组之间疗效和真菌清除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良事件发生率低(2.3%),仅为局部不良反应。结论 1%卢立康唑乳膏治疗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安全有效,1周疗程与2周疗程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1%卢立康唑乳膏治疗体股癣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单中心、随机、单盲、平行对照(1%盐酸特比萘芬乳膏)试验。每天外用药物1次,疗程2周。在入组时、治疗1周和2周、停药2周时进行观察和评价。结果试验组30例、对照组28例患者完成随访并录入统计。有效率: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1周时分别为43.33%和28.57%;治疗2周时,分别为96.67%和85.71%;停药2周时分别为96.67%和100.00%。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真菌清除率: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1周时均为50.00%;治疗2周时分别为96.67%和85.71%;停药2周时分别为96.67%和100.00%。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本研究未见不良反应。结论 1%卢立康唑乳膏治疗体股癣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20.
2006-2009年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变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调查铜绿假单胞菌(PA)4年来临床分布,了解临床分离PA时多种常用抗菌药物耐药谱的动态变迁,比较分析不同感染部位PA的耐药状况,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临床2006~2009年送检标本中分离的PA药敏试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队感染以呼吸道为主,主要分布在呼吸科和神经外科等科室;PA对临床常用的抗菌药物中左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相对上升较快,分别由2006年的25.8%、16.5%上升至2009年的52.8%、40.1%;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相对较稳定,且耐药率较低;对部分抗生素的耐药率在2009年有所回落.结论:PA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敏感性较高,而对其它10种抗菌药物耐药现象严重,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选择单一或联用抗菌药物,可有效控制和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增长;2009年PA对部分抗生素耐药率下降进一步提示合理用药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