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毛状根的构型是影响其生长速度和生物量积累的重要因素,为了规模化培养金铁锁毛状根,进一步解决金铁锁资源短缺问题,该研究以金铁锁毛状根为材料,通过改变培养基类型、碳源及碳源浓度,观察和分析了毛状根的生长状态,找出影响毛状根构型的因素。结果表明:最适合金铁锁毛状根生长的培养基为B5+蔗糖30 g·L~(-1),金铁锁毛状根主根长而粗壮,一级、二级侧根生长量大,根系表面积较大,生长效果最佳。经液体悬浮培养验证,测定毛状根的生长量,与在固体培养基培养的毛状根生长状态基本一致。通过该项研究,优化了培养基中营养成分的配比,实现了金铁锁毛状根的快速生长和生物量的积累。  相似文献   

2.
外来入侵植物对入侵地的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可造成严重的威胁。如何控制入侵植物对自然资源的危害,向人类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利用原产地的专食性天敌来控制入侵植物已被广泛证明是一种经济、可持续的生物防治手段。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生物防治研究的关键问题是全面了解物种的潜在分布区和传播范围,进而优化入侵植物的生物防治方案。本研究利用生物地理模型,通过预测两种生物防治昆虫和它们的组合在东亚地区的适宜分布区,预测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的生物防治区域。豚草原产北美,目前已经入侵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20世纪末,豚草条纹叶甲(Ophraella communa)和豚草卷蛾(Epiblema strenuana)作为豚草的生物防治昆虫从原产地引入到东亚地区。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下问题:(1)在豚草的适宜生长分布区内,有多少区域也同样适宜其两种天敌的生存?(2)在目前和未来的气候背景下,有多少区域适宜豚草生长但是不适宜它的两种天敌生长?(3)在这些适宜豚草生长却不适宜两种昆虫天敌生长的区域内,需要选择哪些特定的生物型进行投放?为此,我们基于入侵植物和两种生物防治昆虫的全球分布记录及其分布点的重要生物气候因子,同时模拟了入侵植物及其两种生物防治天敌在东亚地区的分布范围。排序技术被用来探索气候因子对每个物种的限制作用,同时也用来检验豚草在北美和东亚地区的生态位重叠和相似性。结果表明,在当前和未来的气候背景下,相较于豚草卷蛾,豚草条纹叶甲与豚草的地理分布范围更加吻合(当前气候:40.3%vs.21.6%,未来气候:29.8%vs.20.3%)。气候变化可能会导致两种生物防治天敌(尤其是豚草条纹叶甲)的地理分布与豚草的地理分布的重叠区域减少(42.9%vs.29.9%)。本研究同时提出了温度和降水等气候因子可用于为特殊区域(生物防治天敌未覆盖的豚草分布区)筛选生物防治天敌的相应株系。  相似文献   

3.
新疆平茶渍属地衣生态分布与地理区系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多年的实地调查资料和前人研究资料,对新疆平茶渍属(Aspicilia)地衣的种类以及它们的分布区、区系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分布在新疆的平茶渍属地衣共有33种,主要分布在天山、阿勒泰山、昆仑山和准噶尔盆地。根据它们对环境的适应特征和选择性,将新疆平茶渍属地衣的地理区系划分为广布种、环极北极高山种、环极低北极及北方种、北美东部种、中亚种、中国特有种、分布范围不清楚的种等7种类型。同时把新疆平茶渍属地衣的地理分布区域划分为欧亚森林植物亚区、亚洲荒漠植物亚区、青藏高原亚区等三种分布区域。研究还发现分布在阿勒泰山、天山、昆仑山和准噶尔盆地的平茶渍属主要生长在岩石上面,生长基物比较单一。  相似文献   

4.
金铁锁总皂甙的药理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金铁锁为石竹科金铁锁属植物,学名Psammosilene tunicoides W.C.Wu et C.Y.Wu,别名麻参、昆明沙参、独丁子、蜈松七、白马分鬃、金丝矮陀陀等。滇南本草记载:“金铁锁、味辛辣、性大温、有小毒、吃之令人多吐。专治面寒疼、胃气心气痛。攻疮痈排脓。”民间以其根配方用于外伤止血及铁打损伤、风湿疼痛及胃痛。贵州省中医研究所曾报导金铁锁乙醇提取物在小鼠实验中有镇痛作用。经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学研究室分析,金铁锁根部主要含五环三萜皂甙,水解所得甙元主  相似文献   

5.
凤仙花属(Impatiens)植物主要分布于旧世界的热带和亚热带山区, 对生长环境要求极度严苛, 深入分析其地理分布格局与特征, 可为种质资源调查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通过系统检索文献资料, 更新了该属植物物种名录, 整合其地理分布、海拔、特有性等信息, 建立了中国野生凤仙花属植物地理分布数据库。截至2022年3月, 中国共记载野生凤仙花属植物352种(包含18变种1亚种1变型), 其中中国特有种273种。除上海市外, 中国其他各省级行政区均有野生凤仙花属植物分布, 其中云南省分布有165种, 其次为四川省(119种)和西藏自治区(69种)。县级尺度上, 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和腾冲市以51种并列物种丰富度第一, 其次是福贡县(42种)。中国野生凤仙花属的分布总体呈现以热带、亚热带为中心向高纬度和高海拔区域扩散的格局, 广义横断山区、西藏南部地区、滇黔桂喀斯特区域、长江中下游等地为凤仙花属植物集中分布的热点地区。  相似文献   

6.
金铁锁驯化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金铁锁人工驯化栽培技术多年的试验研究基础上,总结了金铁锁驯化栽培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7.
金铁锁是 “云南白药”等多种中成药的重要组成,其有效成分为三萜皂苷,MYC类转录因子在调节植物三萜类次生代谢积累中有重要作用。为研究ptMYC2 基因在金铁锁三萜皂苷合成代谢途径的调控机制,该研究基于金铁锁转录组测序数据,克隆得到ptMYC2转录因子的两个全长基因; 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对两条转录因子的同源性、理化性质、疏水性、跨膜结构、亚细胞定位、结构域、靶基因结合位点等进行初步预测分析。结果表明:两条转录因子所编码的蛋白属于亲水性蛋白,不存在跨膜区域,均是非分泌蛋白质,且不存在信号肽; 两条转录因子的亚细胞定位于细胞核; 结构域分析显示,两个基因都含有bHLH家族结构域; 预测得到金铁锁三萜皂苷合成途径中HMGRFPS、SE、β-AS等基因的启动子可能存在与MYC2结合的E-box特异性结合位点。该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研究ptMYC2基因在金铁锁三萜皂苷合成代谢途径的调节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竞争和非生物胁迫影响处于地理分布边界的红树植物的个体大小 关于红树植物竞争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幼苗和人工林。我们首次对天然红树林中成年红树的种内竞争进行了控制实验研究,旨在检验竞争和非生物因子在决定红树植物个体大小中的相对重要性。研究样 地位于靠近红树林地理分布边界的美国德克萨斯州阿兰萨斯港(Port Aransas)附近区域。该区域的红树林由“灌丛”状的黑红树(萌芽白骨壤,Avicennia germinans)单一物种组成。我们对10个样方中原生红树 林进行疏伐,形成系列红树林覆盖度梯度,在2013–2019年期间观测各样方中红树植物的生长指标,量化分析红树林覆盖度对红树植物生长的影响;并于2019年调查了红树林的冠层高度。研究结果表明,在该研究期间,红树植物的相对生长速率随着红树林覆盖度的增加而降低,100%红树林覆盖度样方中的红 树植物大小几乎没有增长,说明它们已经达到了该红树林密度条件下的最大尺寸。在红树林覆盖度降低 的样方中,株高明显增加,在红树林覆盖度为11%的样方中,红树植物株高增加了约52%。对比临水岸 边和林内两种生境中的样方,处于临水岸边生境的红树林冠层高度比处于林内生境的高约30%,且这两 种生境的红树林冠层高度均随红树林覆盖度的增加而降低。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冠层光截留量的测定数据 显示,该区域红树植物的生长也受到氮限制的影响。由此表明,处于地理分布边界的“灌丛”状红树林一 方面受到营养的限制,另一方面红树植物种内个体间仍存在较为强烈的竞争,且种内竞争对红树植物生长的影响较该红树林内非生物生境因子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为了给黄河三角洲地区野生饲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对该区域的野生饲用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初步统计黄河三角洲地区野生饲用植物有40科118属172种.并介绍了该区域饲用植物的科属种组成、区系分布、地理分布及饲用价值等,并对其利用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十种濒危植物的种群生态学特征及致危因素分析   总被引:62,自引:11,他引:51  
张文辉  祖元刚  刘国彬 《生态学报》2002,22(9):1512-1520
从保护生态学的观点出发,对10个濒危植物的地理分布、生境条件、种群数量动态、空间分布格局、种间关系、种群的生命表、生殖力表、有性生殖、无性繁殖等种群生态学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论述了濒危植物以光合、蒸腾、呼吸为主的生理生态学规律;预测种群数量动态的Leslie矩阵、刻画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模型、刻画种群生长和数量增长的Logistic方程和多元回归模型所反映出的生态学特征。分析了濒危植物种群动态、发展趋势以及在内外因素作用下的生态学特征和过程。针对濒危植物保护研究存在的问题,从生态学角度对我国未来濒危植物保护研究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该研究以贵州省野生凤仙花属植物为研究对象,在建立物种名录和地理分布数据库的基础上,对其物种多样性和地理分布格局进行研究。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从物种组成、特有性、水平分布、垂直分布和相似性等方面进行分析,最后采用筛除算法确定贵州凤仙花属植物分布的热点地区,为贵州省凤仙花属植物资源的研究和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1)贵州省凤仙花属植物共记载60种(含种下等级),分布于69个县级行政区,有55个中国特有种和10个贵州特有种,垂直分布以1 000~1 500 m海拔段最为丰富。(2)通过相似性系数分析,发现贵州与湖南的相似程度最高;并筛选得到9个热点县,共代表了86.67%的凤仙花属植物。(3)贵州省气候温暖湿润,具有典型的高原喀斯特地貌,凤仙花属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和区域特有性明显。  相似文献   

12.
低温与植物的光合作用   总被引:50,自引:0,他引:50  
温度是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必要条件之一,也是植物自然地理分布的主要限制因素。大多数植物在低温(0—20℃)条件下,各个生理过程都或多或少受到干扰,其中光合作用是受低温影响最明显的过程之一。但是,目前要建立一个低温对光合作用影响的模式还比较困难。因为各研究者所采用的研究条  相似文献   

13.
海南岛石灰岩特有植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特有植物是了解一个地区植物区系的起源与演化规律的关键。对海南岛石灰岩特有植物的地理分布特征和分类的初步研究表明:本区共有石灰岩特有植物63种,隶属于37科52属,其中热带性的属占的比例较高;属于海南石灰岩专性种的有18种,一些种类对生长基质的要求相当严格。与其它地区比较,石灰岩山地的特有化发展在海南不很明显。从特有植物的分布来看昌江是海南一个重要的石灰岩植物分化中心。对海南石灰岩特有种比例较低的原因和保育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湿地植物功能性状对水文过程的响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文过程是湿地生态系统的关键过程,直接影响湿地植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和分布,调控着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本文回顾了湿地植物功能性状研究历程,阐述研究湿地植物功能性状有助于理解湿地植物在不同环境下的分布特征,并可以根据植物性状和环境属性之间的联系来预测植物对环境条件变化的响应。地下水位、土壤干湿交替状况和水深等水文要素,以及水文变化过程中的水位波动和洪水对湿地植物功能性状均会产生影响,不同水文过程对湿地植物产生影响的主导因素不同,湿地植物会改变不同的性状如株高、叶性状及生物量分配等以适应环境变化,其中植物表型可塑性是决定植物在环境变化条件下生存能力的重要性状。但是对于湿地植物地下性状响应特点的研究较少。最后提出未来应该加强对湿地植物地下根部性状的研究,重点关注湿地水位控制湿地植物生长和分布的应用性研究。  相似文献   

15.
植物抗寒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低温是限制植物生长和分布的一种非生物胁迫因素。因此,提高植物的抗寒性对农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综述了植物抗寒性的最新进展,包括植物抗寒性机理研究,提高植物抗寒力的方法研究和应用情况;提出了在植物抗寒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工作重点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安徽大别山分水岭地带植物花粉形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应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安徽大别山分水岭鹞落坪自然保护区7月份开花的32科52种3变种植物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和研究,提供了花粉图谱、植物生长习性和地理分布范围,为地层中的化石花粉鉴定提供标准图谱和相关信息。对该区域植物的生态因子,包括地理位置、分布范围、海拔高度、年降水量、年积温和生境进行归纳总结,确定该区域的花粉形态综合特征与气候和环境之间可能的联系,为地层孢粉研究提供现代孢粉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马茜  冯建孟 《生态科学》2017,36(4):81-88
植物多样性的地理分布格局的研究有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研究区域内植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区域及其形成机制。云南地区的唇形科植物资源在我国占较大比重, 因此, 研究云南唇形科植物多样性的地理分布格局具有重要意义。以大尺度的唇形科植物物种分布信息为基础, 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和数理统计分析方法, 探讨云南地区唇形科植物的物种组成、分布宽度、区系地理成分及其多样性的地理格局。研究结果表明, 云南地区拥有唇形科植物67 属430 种。比较重要的属主要包括香茶菜属(Rabdosia)、鼠尾草属(Salvia)和黄芩属(Scutellaria)等。在种水平, 77%的物种分布范围少于20 个县域, 其中181种唇形科植物只分布于滇西北地区。在属水平, 唇形科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复杂, 具有鲜明的温带性, 热带性区系成分也有一定比例。云南地区从南到北, 唇形科植物的物种丰富度随纬度呈单调递增分布趋势(P < 0.01), 在滇西北地区达到最大值。云南地区唇形科植物多样性从南到北呈递增趋势, 可能与区系地理起源有关, 滇西北地区物种丰富可能与生境异质性有关。  相似文献   

18.
植物根际促生菌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可能会遭受许多生物和非生物因素胁迫,从而降低生物产量. 人们已知一些植物在不同因素的刺激诱导下,能系统化建立抵抗或忍受不利因素的机制,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就是其中一类能定殖于根系并促进植物生长的细菌.本文对PGPR促生机制进行归纳和总结,系统阐述了诱导体系抗性和诱导体系产生忍耐力两大促生机制.PGPR的作用机制的多样性暗示着其可能在更多的农业生态系统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19.
植物衰老期间生理生化变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马林 《生物学杂志》2007,24(3):12-15
植物衰老是受内外因素控制的细胞有序降解并最终导致死亡的过程,衰老期间会出现与正常生长阶段不同的生理生化变化。植物衰老引起的各种功能的下降极大地限制了作物产量潜力的发挥,种子贮存过程中的衰变、逆境条件下植株的早衰、果蔬采后贮藏衰老导致货架寿命的缩短等均会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研究植物衰老的生理机制及其调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综述了有关植物衰老时生理生化变化方面的近期研究进展,以利于人们对植物衰老生理的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20.
垫状植物是分布于高山地区的一类代表性植物,通常具有密致且一定面积的外表结构,因此其具有较强的改变周围微环境的能力:调控局部区域的最高和最低温度,增加土壤湿度和养分的有效性,降低风的侵蚀性。垫状植物对微环境的调节有利于其他高山植物的生存,从而可以提高群落中物种的丰富度和多样性,促进外来植物的生长,提高生态系统的功能,因此被称为高山地区的"生态系统工程师",这也是植物适应高山区域严酷生存条件的重要途径之一。垫状植物对其周围资源环境调节的程度及其作用的空间尺度是影响其生态系统工程师效应的主要因素,也是目前研究中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