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伟民 《化石》2020,(3):31-33
正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是显生宙以来最大的灭绝事件,它重创和毁坏了古生代生态系统,打破了生物与环境间长期的相对平衡,中断了生物演化的连续进程,使得生物多样性大幅下降,极大地弱化了旧生物屏障,并迎来了中生代新的生物演化时代。但是,在经历了二叠纪末大灭绝后,生物界进入了很长的残存期,其延续时间长达约10Ma。残存期是大灭绝事件的后续,深深地打上了大灭绝的烙印,同时,它又是随后复苏期的先兆,生物在此艰难的过程中是如何度过的呢?它们又采用  相似文献   

2.
生物进化史中曾经发生了多次生物物种灭绝事件,其中有五次生物“物种大灭绝”事件。在一个相对短暂的地质时期中,全球范围内许多种类的生物个体全部死亡,从而造成地球上生物物种数目在较短的地质时间突然下降,称之为生物物种大灭绝。根据化石记录,在奥陶纪末期、泥盆纪末期、二叠纪末期、三叠纪末期和白垩纪末期均发生过物种大灭绝事件。其中,二叠纪生物灭绝事件是规模最大、涉及生物类群最多、影响最深远的一次。但是,人们对发生在白垩纪末期的物种大灭绝事件更关注一些,因为在那一次物种大灭绝中,地球上曾经盛极一时的恐龙灭绝了。人类作为现时代地球的主宰者一直在探索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测类似的物种大灭绝事件会不会再度发生。  相似文献   

3.
生物进化史中曾经发生了多次生物物种灭绝事件,其中有五次生物"物种大灭绝"事件。在一个相对短暂的地质时期中,全球范围内许多种类的生物个体全部死亡,从而造成地球上生物物种数目在较短的地质时间突然下降,称之为生物物种大灭绝。根据化石记录,在奥陶纪末期、泥盆纪末期、二叠纪末期、三叠纪末期和白垩  相似文献   

4.
在对中国东北辽宁本溪中三叠统林家组的化石研究中, 发现了木贼目瓣轮叶属一个新种——林家瓣轮叶(Lobatannularia linjiaensis sp. nov.)。该种叶轮小, 明显分成两瓣, 每瓣叶数约10–12枚。叶线形至倒披针形, 叶长差别大, 叶联合长度占叶长约1/3–3/4。自1927年Kawasaki建立瓣轮叶属以来, 该属已至少发现了33种, 其中大部分报道于二叠纪, 少数见于三叠纪。瓣轮叶属作为晚古生代华夏植物群孑遗分子之一, 当前该属新种的发现不仅丰富了瓣轮叶属的分类多样性, 而且拓展了对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生物大灭绝及之后复苏过程中瓣轮叶属演化趋势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王檀  李国山 《化石》2012,(1):7-9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上,曾经发牛过多次生物灭绝事件。其中,二替纪与三叠纪之交的生物灭绝事件被认为是显生宙海洋无脊椎动物最大的灭绝事件,导致了大约95%以上的海洋物种的消失(Erwin,1994)。这一灭绝事件标志着长约2.9亿年之久的卉生代的结束,同时也标志着一个崭新的时代——中生代的开始,因此它足一个划时代的地质事件。  相似文献   

6.
廖卫华 《化石》2002,(3):5-6
目前世界上生活着成千上万种的动物和植物 ,而在漫长的地质历程中也曾有成千上万种生物灭绝、消亡。经古生物学家研究 ,显生宙至少曾经发生过五次巨大的生物集群(一级)灭绝事件 :如发生在4 38亿年前奥陶纪末的O/S事件、3 6亿年前晚泥盆世的F/F事件、2 5亿年前古生代末的P/Tr事件、2 05亿年前三叠纪末的Tr/J事件和0 65亿年前中生代末的K/T事件等。其中 ,古生代末的事件使、四射珊瑚、三叶虫等动物全部灭绝 ,中生代末的事件则使恐龙、菊石等动物在地球上消失。如果把这五次大灭绝事件算作一级事件 ,那么比…  相似文献   

7.
地质历史上有过几次大规模生物绝灭期,如泥盆纪末、二叠纪末,三叠纪末和白垩纪末.其中最著名的是白垩纪末期的那次绝灭,导致在中生代称霸全球的恐龙很快地消声匿迹了.这些大规模生物绝灭期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他们竟相提出了生存竞争、气候变化、彗  相似文献   

8.
金文驰 《化石》2022,(4):24-32
<正>提到古生物,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恐怕是恐龙。恐龙出现在中生代的三叠纪,在此之前的古生代二叠纪,生活着大量外形奇特的生物,如牙齿如盘的旋齿鲨和背上具帆的异齿龙等。不过在二叠纪末,出现了地球历史上已知规模最大的灭绝事件。据估计,在这一灭绝事件中,约70%的陆生脊椎动物和高达96%的海洋生物灭绝。  相似文献   

9.
王大锐 《化石》2003,(1):32-34
在地球生命发育的数十亿年漫长历程中,曾经历过多次十分惨烈的大灭绝,尤其是在有硬体化石记录的近6亿年中,已经查明的大灭绝事件就发生过6次,其中最惨烈的一次就是距今约2.6亿年前二叠纪末期发生的大灭绝。在那次大灭绝中,海洋中占统治地位的古生代群体不是彻底消失就是大大地减少了,它们中间包括多种珊瑚、有铰腕足动物、多种棘皮动物、三叶虫和菊石、大量陆地植物、昆虫和四足动物等等,据不完全统计,在当时存在的十块古大陆中的九块上都发生了大灭绝,地球上的生命几乎被一扫而光。这一大灭绝改变了地球上生物遗传的次序,为…  相似文献   

10.
《化石》2021,(3):39-43
正二叠纪不仅延续了石炭纪业已开始的重要成煤期,更重要的是迈入了地球生物圈发生重大变革和更替的关键时期。二叠纪末,一场最具灾难性和颠覆性,也极具深远影响的生物大灭绝突然发生了,历时短暂的6万年,造成了海洋中90%以上和陆地上75%以上的物种灭绝,地球生存环境一度退回到与前寒武纪末期相类似的原始时代,之后是长达五百万年的生物萧条期,直到中三叠世初生物界才重现辉煌的面貌。这样重大的地质生命演化事件,过去二十多年来一直是科学界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1.
熊志凤  季承 《古生物学报》2023,62(1):169-182
巢湖动物群主要分布在安徽巢湖及邻近地区下三叠统奥伦尼克阶南陵湖组中上段地层中,以保存大量完整且精美的巢湖龙化石为特点,伴生有鳍龙类、鱼龙形类、鱼类及多门类的海生无脊椎动物。巢湖动物群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近年来基于巢湖动物群中大量新材料的系统研究为二叠纪–三叠纪大灭绝发生之后三叠纪海洋生态系统的快速复苏过程提供了新的依据。本文梳理了巢湖动物群的地质背景、研究简史、生物组合特征、地层分布与时代特征、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面取得的进展,并就其群落生态组成进行初步探讨。这项工作对建设巢湖动物群相关国家地质公园、开展科普教育工作、旅游开发等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以浙江长兴煤山二叠系一三叠系界线剖面为重点,总结了近年来在分子和同位素方面的重要进展.2-甲基藿烷指数反映了蓝细菌繁盛集中在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约1Ma的时间内,对应于第26-37层,并主要以两幕形式出现.第一幕在第26层,第二幕在第29-37层(由多个峰值组成).海洋有孔虫、腕足类和牙形石等动物的灭绝也主要表现为两幕,分别对应于煤山剖面第25层和第28层.碳酸盐碳同位素出现两幕负偏,分别对应于第24-26层和第29-37层,可以在特提斯海域进行对比.绿硫细菌分子标志化合物指示的海水透光层富H<,2>S事件集中在两个层位,分别出现在第21-24层(由多个峰值组成)和第11-14层,但第一幕(第11-14层)距离动物大规模灭绝时间约1Ma之久.陆地生态系统的崩溃和陆地风化作用的加强也主要表现为双幕式.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生物危机和环境变化均以幕式表现出来,特别是双幕式,反映了当时地球表层系统的变化表现出两个重要特征,即不稳定性和长期性.值得注意的是,奥陶纪一志留纪之交、晚泥盆世弗拉期-法门期之交、二叠纪-三叠纪之交、三叠纪-侏罗纪之交这4次生物大灭绝均表现出双幕式特点,是生物对同一地内事件两种不同状态(如海平面变化中的海退和海进,气候变化中的变暖和变冷等)或者多种地内事件的综合响应,可能是地内事件导致生物危机的一个共同特征,从而区别于地外事件引起的单幕式生物灭绝.  相似文献   

13.
爬行动物自石炭纪开始出现以来,迄今已有三亿年历史。它也和其它生物类群一样,有自己的一部盛衰史。从石炭纪往后,二叠纪(距今二亿三千万年到二亿八千万年前)可算是爬行动物的醖酿、分化阶段。进入中生代(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距今约六千五百万年到二亿三千万年前)后便大为发展,分支之多,种类之繁,达到了空前的地步。并还从陆地侵入海洋和空中,成为脊椎动物中第一个占有陆、海、空三大生态领域的类群,兴盛的历史前后持续了一亿多年,是当时地球上最占优势的“高等”动物,因而中生代有“爬行动物的时代”或“龙的时代”之称。至白垩纪…  相似文献   

14.
徐星 《化石》2003,(2):2-4
顾氏小盗龙复原图  说到恐龙 ,人们自然会想到凶猛的霸王龙或者长着长脖子的马门溪龙 ,这些游荡在中生代大陆上的陆地霸主在地球上统治了近 1 7亿年后于白垩纪末期的大灭绝事件中退出了历史舞台 ,但恐龙的后裔———鸟类———却在这场大灭绝后逐渐繁盛起来 ,乃至成为当今五大脊椎动物类群之一。鸟类最令人诧异的特征之一就是它们高超的飞行能力。每当人们看见鸟类翱翔于蓝天之中时 ,不禁为它们优美的身姿和轻灵的体态所折服。庞大笨重的恐龙是如何演化为美丽轻巧的鸟类的呢 ?鸟类如此高超的飞行能力是如何形成的呢 ?科学家们孜孜不倦的工…  相似文献   

15.
文中描述了采自贵州省兴义市乌沙镇泥麦古剖面和安顺市关岭县麻洼剖面三叠系法郎组竹杆坡段的康尼克贝类腕足动物:Koninckella guizhouensis,Koninckella zhenfengensis和Koninckina sp.。结合牙形石、菊石生物地层及同位素测年等证据,对黔西南地区法郎组竹杆坡段的时代进行了详细讨论,认为其下部属拉丁阶(Ladinian),上部属卡尼阶(Carnian),在此基础上对黔西南地区报道的康尼克贝类的层位进行了讨论。综合全球已报导的三叠纪康尼克贝类化石记录可知,该类群于中三叠世起源于中国黔西南地区,在晚三叠世逐渐繁盛并向特提斯洋西部的欧洲地区和特提斯洋中部的西藏地区进行迁移扩散。受三叠纪末期生物大灭绝影响,康尼克贝类的多样性在瑞替期(Rhaetian)显著降低,直至早侏罗世辛涅缪尔期(Sinemurian)才再度复苏。  相似文献   

16.
一前言三叠纪苔藓虫动物群是处于古生代与中生代更替的重要时期。在古生代大量繁盛的科属,进入三叠纪后受到当时构造运动、海侵范围的控制和苔藓虫对环境适应的应变能力所限制,在世界上分布范围变得狭窄,属种减少,原来在古生代常见的属群,此时绝大部分已绝迹。  相似文献   

17.
苏浙皖地区二叠纪末、三叠纪初的岩相和生物相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二叠纪末、三叠纪初,苏浙皖地区位于中国南部海的东北缘(图1)。区内二叠系至三叠系的连续沉积剖面很多,沉积物类型多样,生物化石丰富。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二叠、三叠系界线工作组对长兴阶和二叠系与三叠系之间的过渡层进行了大量的生物地层及沉积岩的研究。本文将着重讨论区内二叠纪末、三叠纪初的岩相、生物相以及环境演  相似文献   

18.
早、中侏罗世珠蚌类壳质微细结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一、问题的提出珠蚌类在早、中侏罗世的繁盛,是亚洲地区特别是我国淡水双壳类动物群的重要特色。珠蚌类的起源,目前还没有足够的材料加以论证。例如,泥盆纪的“珠蚌”类化石 Archan-odon,Amnigenia,石炭纪的 Asthenodonta,Arc-hanodon,二叠纪的 Neamnigenia 等虽具有 An-odonta 型轮廓,但究竟与中生代及现代珠蚌类有何关系,尚不清楚。然而,中国、印度、南非、北美及澳大利亚等地中三叠世或三叠纪内开始出现的珠蚌类却可能与现代珠蚌类有一定的关  相似文献   

19.
晚二叠世长兴期至三叠纪末,地球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全球性事件,全球的地质和古地理环境以及生物群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对于海洋底栖的腕足动物来说,影响尤为巨大,发生了明显的属种更替。本文通过全球1 421个化石点采集到的9 934条分属2 458种、482属、105科、12目的腕足动物化石数据,建立这一时期的腕足动物全球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分析腕足类多样性从长兴期到三叠纪各期的演变规律。从腕足动物分异度变化来看,晚二叠世长兴期到三叠纪末经历了一个灭绝期、残存期、萧条期、复苏-辐射期和灭绝期的过程。腕足动物的属种构成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晚二叠世主要以长身贝目、直形贝目、石燕贝目、小嘴贝目、正形贝目和无窗贝目为主,此外还包括穿孔贝目、准石燕贝目、舌形贝目等属种多样性较低的类型。受二叠纪末大灭绝事件影响,长身贝目、直形贝目和正形贝目灭绝,在中—晚三叠世大量繁盛的主要是小嘴贝目、准石燕贝目和穿孔贝目分子。  相似文献   

20.
《古生物学报》1953,(4):224-241
陆地植物自泥盆纪肇始以后,自泥盆纪初期直至石炭纪中期,其分布情形是有世界性的(cosmopolitan)。石炭纪末期直至二叠纪中期及末期,陆地植物的分布情形,大致可分成4个区域,各有其特殊性。到了中生代时,尤其是三叠纪以后,这4区的界限又渐渐消灭。三叠纪末期,侏罗纪,白垩纪时的陆地植物其分布情形又大致是有世界性的。兹将古生代末(自上石炭纪至二叠纪)植物的分区情形,简单叙述之於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