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3 毫秒
1.
定君生调整自然分娩后阴道菌群失调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自然分娩后阴道菌群的改变及其危害,探讨定君生用于恢复自然分娩后阴道菌群失调的效果。方法分别对57例正常体检妇女、50例晚期妊娠妇女和45例自然分娩产后妇女进行阴道pH检测,同时取阴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另外,选择产后42d来我院复查的产妇72例,随机分为两组,定君生组42例,连续应用定君生10d,对照组30例,对其中已存在阴道感染的患者应用达克宁栓或复方甲硝唑栓进行治疗,疗程均为10d,对比分析两组的阴道炎发生情况。结果产后阴道乳酸杆菌检出率明显低于孕前期和妊娠期(P〈0.01),产后阴道pH高于孕前期,两者之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产后阴道厌氧菌的比例下降,非正常菌和条件致病菌增多。产后42d细菌和念珠菌性阴道病的发生率为15.3%,产后3个月定君生组细菌和念珠菌性阴道病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然分娩可导致阴道菌群失调,使产后妇女易患细菌和念珠菌性阴道病,应用定君生可恢复阴道内乳酸杆菌的优势地位,对于防治产后细菌和念珠菌性阴道病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乳酸菌阴道胶囊对妊娠晚期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的预防价值。方法选取产科门诊进行产前检查的妊娠晚期单胎孕妇,筛查出阴道微生态失调180例。根据是否接受乳酸菌阴道胶囊治疗分为观察组132例与对照组48例。观察组孕妇睡前温开水冲洗外阴后于阴道后穹窿处放置乳酸菌阴道胶囊2粒,连用10d。10d后行阴道微生态检查,仍异常者再治疗10d。对照组未进行用药干预治疗。观察并评估观察组治疗后阴道pH、乳酸菌阳性率及阴道分泌物清洁度的变化,并比较两组PPROM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阴道pH(3.84±0.14)较前(4.72±0.16)明显下降,乳酸菌阳性率(90.15%)较前(0.00%)明显上升,阴道分泌物清洁度较前明显好转(χ2=2.35、P0.05;t=216.66、t=210.12,P0.01);观察组孕妇132例中发生PPROM 3例(2.27%),对照组孕妇48例中发生PPROM 6例(12.50%),观察组孕妇PPROM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5.75,P0.05)。结论妊娠晚期孕妇阴道微生态失调与PPROM发生关系密切,乳酸菌阴道胶囊可恢复正常的阴道微生态环境,降低PPROM发生率,对预防PPROM有较好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乳杆菌活菌胶囊在配合治疗产后滴虫性阴道炎中的作用。方法将90例患滴虫性阴道炎的产后妇女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应用甲硝唑400 mg,每日2次,连服7 d,同时每日晚塞1粒乳杆菌活菌胶囊入阴道,连用10 d;对照组应用甲硝唑400 mg,每日2次,连服7 d。2组患者14 d后复查并检查白带常规,对其临床治愈率、白带清洁度、pH进行比较。30 d后随访检查滴虫性阴道炎复发情况。结果用药后研究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对照组pH均有降低,但研究组pH低于对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研究组阴道清洁度I、II度比率高于对照组,研究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妇应用乳杆菌活菌胶囊配合治疗滴虫性阴道炎可提高治愈率,改善阴道微环境并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后阴道微生态乳杆菌干预的影响。方法 2018年3月—2019年3月间在本院接受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治疗的患者106例,经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53例。研究组患者在术后1月开始接受乳酸杆菌干预、对照组未采取任何措施。持续干预3个疗程后比较研究组、对照组患者的阴道微生态指标(pH值、菌群密集度、菌群多样性、优势乳杆菌分级),女性性功能指数(FSFI),阴道微生态失衡,阴道炎发生率以及研究组患者乳酸杆菌胶囊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后2月,研究组、对照组pH值、菌群密集度、菌群多样性、优势乳杆菌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阴道微生态失衡、阴道炎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月,研究组患者FSFI评分值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研究组患者在使用乳酸杆菌胶囊干预期间,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后早期使用乳酸杆菌干预,在优化阴道微生态、减少阴道炎发生方面具有一定作用,且不会引发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产后阴道菌群分布情况及乳杆菌活菌胶囊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200例在桐乡市妇幼保健院分娩的产妇,在分娩前与分娩后6周检测产妇的阴道pH,并对阴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比较分娩前后产妇的阴道pH值、乳酸杆菌检出率。根据患者意愿将未患有阴道炎的产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予以乳杆菌活菌胶囊治疗,每天1次,每次1粒,连用10d,对照组不采取任何治疗,分别在分娩后3个月、6个月检测产妇的阴道pH,并对阴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比较两组阴道pH值及乳酸杆菌检出率的变化情况及细菌性与念珠菌性阴道炎的发病率,探讨乳杆菌活菌胶囊的疗效。结果分娩后6周产妇的阴道pH明显高于分娩前(P0.05),而阴道乳酸杆菌检出率却低于分娩前(χ2=73.87,P0.01);产妇产后6周阴道炎患病率为11.0%,分娩后3个月与分娩后6个月,两组产妇阴道pH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或P0.01),且观察组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产妇阴道乳酸杆菌检出率却较治疗前增多(χ~2=20.15、36.27,3.88、6.30,P0.05或P0.01),且观察组的增多幅度大于对照组(χ~2=3.98、8.66,P0.05或P0.01);分娩6个月后观察组细菌性与真菌性阴道炎发病率低于对照组(χ~2=24.79,P0.01)。结论产妇产后会出现阴道菌群紊乱,阴道pH上升,乳酸杆菌检出率下降,阴道炎患病率上升,采用乳杆菌活菌胶囊干预治疗能有效的平衡阴道菌群,减少产妇产后阴道炎的发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微生物制剂(阴道乳杆菌胶囊)对产后6周妇女特异性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病、滴虫性阴道炎、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防治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自2009年6月至2011年8月先后收集895例产后6周特异性阴道炎妇女,包括细菌性阴道病535例、外阴阴道念珠菌病339例和滴虫性阴道炎21例,随机分成三组,第一组(n=200)阴道局部用乳杆菌胶囊(定君生)250 mg/d,连用10 d;第二组(n=200)阴道局部用抗菌药(细菌性阴道病或滴虫性阴道炎:甲硝唑栓500 mg/d,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克霉唑栓150 mg/d,连用10 d);第三组(n=200)阴道局部用抗菌药+乳杆菌胶囊(细菌性阴道病或滴虫性阴道炎:甲硝唑栓500 mg/d+定君生250 mg/d,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克霉唑栓150 mg/d+定君生250mg/d,连用10 d),三组均于停药1周后复查阴道分泌物以了解疗效,以及产后3、6、9、12个月分别复查阴道分泌物,以了解三组产后1年内阴道pH、乳杆菌数量变化情况及阴道炎复发率情况。结果 600例产后6周特异性阴道炎妇女中,单用定君生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6.5%;用甲硝唑栓或克霉唑栓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7.5%;两组总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抗菌药(甲硝唑栓或克霉唑栓)+定君生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与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定君生治疗两组1年内阴道pH明显降低,阴道乳酸杆菌数量明显增多,以+++~++++比例为主,且追踪1年阴道炎的发生率均明显降低,与只用抗生素治疗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乳杆菌胶囊(定君生)是治疗特异性阴道炎的有效药物,与传统抗生素相比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定君生联合抗生素治疗特异性阴道炎,疗效更为显著,这不失为一个新的治疗途径。产后6周妇女特异性阴道炎选用微生态制剂(阴道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妊娠期女性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及阴道微生态失衡对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结局的影响,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于我院产检的102例HPV阳性妊娠妇女(HPV阳性组)以及同期产检的78例HPV阴性妊娠妇女(HPV阴性组)为研究对象,于怀孕28~34周时,收集阴道分泌物评价阴道微生态状况;另根据微生态评价结果将HPV阳性组对象分为微生态正常组(n=26)和微生态失调组(n=76);比较HPV阳性组与HPV阴性组对象阴道微生态情况、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结局,比较微生态正常组与微生态失调组对象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结局。结果 HPV阳性组和HPV阴性组对象滴虫性阴道炎(TV)和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发生率、阴道清洁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520、0.678、0.111,均P>0.05),而阴道pH、细菌性阴道病(BV)发生率、阴道菌群密集度、阴道菌群多样性以及微生态失调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106、 8.247、 4.337、 5.236、 13.865,均P<...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妊娠中晚期妇女阴道微生态状况,探讨应用乳杆菌活菌胶囊纠正阴道微生态失调对不良妊娠结局的预防价值。方法选择孕13~36周单胎妊娠期妇女560例,取其阴道分泌物,经革兰染色后油镜下观察,进行阴道微生态(阴道菌群的密集度、多样性、优势菌、炎症反应等)状况评价,检测阴道分泌物成分、阴道病原菌类型。对阴道微生态失调孕妇,根据是否接受乳杆菌活菌胶囊治疗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乳杆菌活菌胶囊,对照组不采用药物干预。追踪随访所有孕妇的妊娠情况,比较阴道微生态正常组、微生态失调治疗组及微生态失调对照组的不良妊娠结局。结果 560例研究对象中,阴道微生态正常335例(59.82%),微生态失调225例(40.18%)。225例微生态失调孕妇中,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32例(14.22%),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56例(24.89%),滴虫性阴道炎(triehomonal vaginitis,TV)11例(4.89%),BV和VVC混合感染4例(1.78%),BV和TV混合感染3例(1.33%),菌群增殖过度75例(33.33%),菌群抑制44例(19.56%)。微生态失调组pH值4.5、过氧化氢、白细胞酯酶、唾液酸苷酶、脯氨酸氨基肽酶、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阳性比例均明显高于微生态正常组(χ2=55.59~340.06,Ps0.05)。微生态失调孕妇中,治疗组135例,对照组90例,对照组胎膜早破、早产、产褥感染、新生儿感染及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微生态正常组(χ2=12.63~32.42,Ps0.05)和微生态失调治疗组(χ2=5.16~12.28,Ps0.05),微生态正常组与微生态失调治疗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中晚期容易导致阴道微生态失调,造成不良妊娠结局,乳杆菌活菌胶囊纠正阴道微生态失调对于改善不良妊娠结局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产褥期妇女阴道微生态状况,为临床保健提供循证依据。方法选择长兴县妇幼保健院产后门诊复查的产褥期妇女482例及来院体检的健康妇女86例,采集阴道分泌物作pH、病原体、清洁度和阴道微生态功能检查,进行阴道微生态学评价、比较。结果 482例产褥期阴道pH为(4.62±0.62);阴道清洁度Ⅲ~Ⅳ127例;微生态正常者75例,占15.56%;微生态失调者407例,占84.43%。86例健康妇女阴道pH(4.38±0.65);阴道清洁度Ⅲ~Ⅳ14例;微生态正常者34例,占39.53%;微生态失调者52例,占60.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产褥期妇女阴道微生态发生改变,表现为pH升高,清洁度下降,微生态失调比例明显升高,应引起临床保健工作者关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乳酸菌阴道胶囊联合小剂量甲硝唑对中晚期妊娠滴虫性阴道炎妇女阴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方法选择中晚期妊娠滴虫性阴道炎妇女1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对照组妇女予以甲硝唑片0.2g/次,3次/d,口服,连用1周。观察组在采用对照组治疗方法结束后再加用乳酸菌活菌胶囊0.25g/次,1次/d,阴道放置,连用1周。治疗结束后2周复诊,比较两组妇女的临床疗效、阴道乳酸菌检出率及产H_2O_2阳性率。结果观察组妇女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4.52,P0.05);观察组妇女阴道乳酸菌检出菌落≥1/2面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60.51,P0.01);观察组妇女产H_2O_2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14.12,P0.01)。结论乳酸菌阴道胶囊联合小剂量甲硝唑治疗中晚期妊娠滴虫性阴道炎妇女的疗效确切,能明显升高阴道乳酸菌数量及活性,纠正阴道菌群紊乱。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对阴道分泌物进行微生态菌群检查,细菌、真菌培养鉴定及生殖道支原体检测,全面评估女性阴道混合感染的微生态状况,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适宜的依据.方法 2011年1月至201 1年8月,取在甘肃省妇幼保健院就诊的385例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革兰染色后油镜下观察阴道菌群,采用生化快速检测技术进行阴道微生态功能测定,同时进行细菌、真菌培养鉴定及解脲脲原体和人型支原体检测.结果 在385例患者中,单一感染90例(23.4%),混合感染154例(40.0%),菌群失调141例(36.6%).其中需氧菌阴道炎(AV)20例(5.2%)、细菌性阴道病( BV)27例(7.0%)、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18例(4.7%)、生殖道支原体感染(MP) 25例(6.5%)、AV+BV+ VVC 18例(4.7%)、AV+ BV+ MP 72例(18.7%)、AV+ MP 18例(4.7%)、VVC+ MP 9例(2.3%)、AV+ TV 1例(0.25%).结论 阴道炎是妇科常见感染性疾病,混合感染和微生态失衡为其主要原因.客观评价阴道感染,及时、全面、有效的诊治是治疗阴道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健康妇女的阴道中存在黏膜免疫系统及乳杆菌与其它微生物群的动态平衡,对维持其自净及宿主健康起重要作用。乳杆菌在阴道内具有抵抗内源性和外源性病原菌生长繁殖的作用。当这种平衡被打破时,乳杆菌减少而其他微生物大量繁殖,造成阴道炎的发生。对于阴道炎的治疗,临床可以采用微生态治疗——合理使用抗生素和微生态调节剂的应用,从而起到杀菌、修复阴道上皮和恢复阴道微生态环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全子宫切除术后阴道菌群及pH的变化,寻求适当的治疗措施,以提高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分别观察术后未发生阴道炎、发生老年性阴道炎及正常近龄妇女3组共90例,进行菌群分析、pH测定,并使用乳杆菌DM9811代谢物脂肪酸组分对发生老年性阴道炎者进行治疗。结果术后妇女检出各种菌的数量少,乳杆菌的数量更少,阴道内没有占绝对优势的菌种;发生阴道炎组乳杆菌数量下降更明显,葡萄球菌及大肠埃希菌数量相对增多。术后阴道pH在5.9~7.3,发生阴道炎组较未发生阴道炎组高;以乳杆菌DM9811代谢物脂肪酸组分阴道用药治疗老年性阴道炎,治愈率为82.14%。结论全子宫切除术后阴道乳杆菌数量下降,pH升高,易发生老年性阴道炎。治疗以乳杆菌DM9811代谢物脂肪酸组分阴道用药效果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阴道微生态状况及LEEP术后阴道微生态状况的变化特点,分析阴道微生态状况与CIN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温州医科大学定理临床学院122例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阳性的CIN患者LEEP术治疗前后阴道微生态的变化特点。结果 LEEP术后菌群密集度Ⅱ~Ⅲ级(74.59%)、多样性Ⅱ~Ⅲ级(68.03%)、乳酸分级Ⅰ~Ⅱa级(70.49%)出现增多,需氧菌性阴道病(AV)(9.84%)、细菌性阴道病(BV)(14.75%)、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12.30%)以及滴虫性阴道炎(2.46%)的检出率降低,pH值(4.2±0.5)降低,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复诊hr-HPV阳性CIN患者菌群密集度Ⅱ~Ⅲ级(35.00%)、多样性Ⅱ~Ⅲ级(40.00%)、乳酸分级Ⅰ~Ⅱa级(25.00%)低于hr-HPV阴性CIN患者,AV(30.00%)、BV(35.00%)、VVC(30.00%)检出率和pH值(4.9±0.4)高于hr-HPV阴性CIN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阴道微生态失衡可降低宫颈免疫力,促进CIN进展、癌变,改善阴道微生态可抑制hr-HPV的感染,抑制宫颈细胞的异常增生、癌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深圳宝安地区健康妇女阴道微生态状况。方法对2011年9月至2012年2月在深圳宝安区人民医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600例妇女阴道分泌物进行检测,检测指标包括清洁度、念珠菌、滴虫、阴道酸碱度、唾液酸苷酶、白细胞酯酶、过氧化氢(H2O2)浓度。结果研究对象中阴道微生态正常328例(54.67%),微生态失调者272例(45.33%);阴道微生态失调者中,微生态功能检测阳性率及致病菌的检出率均明显大于微生态正常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深圳宝安地区健康体检妇女部分患有阴道炎或存在阴道微生态失调或亚失调状态;阴道微生态联合检测法简便、快速、价廉实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产后42天产妇阴道感染发生情况。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3月期间大兴区医院产后42天复检产妇188例,采用白带常规镜检方法对产后42天复检产妇进行常规筛查。结果检出:需氧菌阴道炎患者21例(占受检人数的11.17%),细菌性阴道病患者29例(占受检人数的15.43%),滴虫性阴道炎患者7例(占受检人数的3.72%),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5例(占受检人数的2.67%),共计62例(占受检人数的32.98%)。结论产后42天产妇阴道感染以细菌性阴道感染为主。  相似文献   

17.
The species compositions and persistence factors of the vaginal and cervical microflora of the reproductive tract of women in cases of intrauterine interventions (medical abortion, intrauterine contraception) were studied. Women with inflammatory complications following intrauterine interventions were found to have the same species of bacteria in their vaginal and cervical microflora. In addition, an increase in the values of the persistence factors of vaginal microflora was registered in women practicing intrauterine contraception and a decrease in the persistence potential of vaginal microflora was registered after abortion.  相似文献   

18.
蔡莉  陈励和  邓淑玲  朱长艳  陈雯婷 《生物磁学》2011,(15):2917-2919,2913
目的:探讨21143例不同年龄段职业女性阴道炎病原菌的分布及特征。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参加健康体检的21143例不同年龄段职业女性的阴道分泌物进行常规湿片法和革兰染色法联合检查。结果:发现阴道炎病原菌检出率为44.96%,其中细菌性阴道病检出率最高。在20岁以下和59岁以上阴道炎患者数量太少,未作统计。各年龄组间滴虫性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细菌性阴道病和念珠茵性阴道炎的检出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参加健康体检的21143例不同年龄段职业女性中,细菌性阴道病是最常见的阴道炎类型,其次是念珠茵性阴道炎,滴虫感染占第三位,且细菌性阴道病和念珠茵性阴道炎的检出率在不同年龄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21143例不同年龄段职业女性阴道炎病原菌的分布及特征。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参加健康体检的21143例不同年龄段职业女性的阴道分泌物进行常规湿片法和革兰染色法联合检查结果:发现阴道炎病原菌检出率为44.96%,其中细菌性阴道病检出率最高。在20岁以下和59岁以上阴道炎患者数量太少,未作统计。各年龄组间滴虫性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细菌性阴道病和念珠菌性阴道炎的检出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参加健康体检的21143例不同年龄段职业女性中,细菌性阴道病是最常见的阴道炎类型,其次是念珠菌性阴道炎,滴虫感染占第三位,且细菌性阴道病和念珠菌性阴道炎的检出率在不同年龄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