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目的:研究ICU行气管切开患者下呼吸道感染危险因素及血清PCT、hCRP联合检测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ICU病房接受气管切开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下呼吸道感染分为观察组(n=41)和对照组(n=41),观察组为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病人,对照组为无下呼吸道感染病人。对比两组病人的临床资料、特征、血清超敏C-蛋白(hCRP)和降钙素原(PCT)检测值、细菌性感染情况、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年龄、入住ICU时间、气道开放时间、手术时机、呼吸机的应用、侵入性操作、使用抗生素种类及使用抗生素时间等情况与ICU下呼吸道感染病人有关,对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病人的PCT及h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通过CURB病情高低分为:高危组8例、中危组11例和低危组22例,高危组病人的血清hCRP和PCT检测值明显高于低危组和中危组(P0.05);PCT检测的病人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高于hCRP的检测结果(P0.05);年龄、入住ICU时间、手术时间、呼吸机的应用、侵入性操作、气道开放时间及抗生素≥2种≥2周均为ICU行气管切开下呼吸道感染病人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ICU行气管切开术患者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如年龄、入住ICU时间、气道开放时间、手术时机、呼吸机的应用、侵入性操作、使用抗生素种类及使用抗生素时间等均为主要因素,血清PCT及hCRP水平变化可作为ICU下呼吸道感染病人早期诊断和病情检测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纪考云 《蛇志》2014,(4):415-416
<正>重型颅脑损伤是指GCS评分为3~7分的患者,病情危重,常伴有不同程度呼吸障碍。早期行气管切开,保持呼吸道通畅,是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救治的关键[1]。由于气管切开后呼吸道原本湿化的作用减弱,气道分泌物易形成痰痂,影响正常通气[2],同时由于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大量脱水剂的应用也加重气道的干燥程度,加重肺部感染的机会。而合理的气道湿化是一种物理疗法[3],可保持纤毛运动、稀释痰液和廓清功能。目前,临床上采用的湿化方法较多,而湿化液也  相似文献   

3.
林明凤 《蛇志》2001,13(3):75-76
我科 2 0 0 0年 1 0月至 2 0 0 1年 5月共收治因脑出血、脑梗死合并呼吸道痰阻、格林巴利致呼吸肌麻痹而行气管切开术患者 8例。通过我们的精心护理 ,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我们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8例患者中 ,男 6例 ,女 2例 ;年龄最小 2 7岁 ,最大 80岁。患者因脑出血、脑梗死合并呼吸道痰阻、格林巴利致呼吸肌麻痹而行气管切开术 ,气管切开时间 33~ 90天。2 护理体会2 .1 定期及时吸痰  ( 1 )吸痰管的选择 :吸痰管有橡胶管、硅胶管或一次性吸痰管 ,气管插管管腔细而长 ,可选用外径不超过内套管内径 1 /2的、管壁平…  相似文献   

4.
高福英 《蛇志》2003,15(3):62-63
20 0 1年 4月~ 2 0 0 3年 4月 ,我科收治重型颅脑损伤行气管插管患者 48例。现将我们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男 40例 ,女 8例 ,年龄 4~ 76岁 ,平均年龄 40岁 ,气管插管持续时间为 6~ 72 h,平均39h。2 护理体会   ( 1 )卧位。正确合理的卧位 ,不但能使病人舒适 ,还能避免造成气管插管的异常扭曲 ,损伤气管粘膜。一般采取平卧位 ,床头抬高 1 5~ 30°,亦可取侧卧位 (头颈部垫舒适 ) ,便于叩背、排痰。( 2 )病室的温度、湿度。适宜的病室温度、湿度 ,便于护理操作 ,避免病人着凉造成呼吸道炎症亦能减轻呼吸道粘膜干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ICU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的护理干预措施及效果,为ICU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选取了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我院ICU收治的200例进行气管切开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2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转出ICU时间明显缩短,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ICU患者气管切开后发生肺部感染并发症率,改善患者愈后,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病房气管切开患者下呼吸道定植菌(lower airway bacterial colonization,LABC)的病原菌分布和耐药谱,为临床诊断LABC提供参考依据,防止定植菌转变为致病菌提供临床防治方法。方法入选2008年10月至2011年6月入住ICU气管切开患者下呼吸道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并对灌洗液进行细菌定量培养及抗菌药物敏感性测定。结果 180例气管切开患者LABC检出率高达85.2%,培养出定植菌232株,以革兰阴性菌(G-)为主,占78.8%,其中铜绿假单胞菌62株,居首位占26.7%;肺炎克雷伯杆菌36株,居第2占15.5%;其次为鲍曼不动杆菌(占12.1%)、大肠埃希菌(占8.2%)、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占4.3%)和嗜麦牙寡养单胞菌(占3.4%)。革兰阳性菌(G+)占14.7%,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占6.5%,主要为白色假丝酵母菌属。耐药监测结果显示,革兰阴性菌均出现较强的耐药性。结论加强对气管切开患者LABC的监测与控制,加强肺部综合护理才能防止定植菌转变为致病菌,减少再次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ICU患者气管切开后发生肺部感染采取系统护理干预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98例于近一年期间我院ICU接收的器官切开后肺部感染患者,将其平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将肺部感染的常规护理应用于对照组,系统、全面的护理措施应用于研究组,观察2组疗效。结果:研究组在疗效、满意度上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意义。结论:系统护理干预措施能明显改善气管切开后ICU患者肺部感染症状及体征,疗效较好,患者满意度高,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8.
郭瑞珍 《蛇志》2005,17(1):57-58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由于昏迷时间长,昏迷期间咳嗽及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致使大量分泌物滞留于气管及肺内造成堵塞,如不采取措施,极易发生肺部感染。近几年来,我们采取了早期气管切开预防肺部感染的护理措施,降低了肺部感染率,预防了窒息及吸人性肺炎的发生,还减少了呼吸道无效腔及呼吸阻力,改善了脑缺氧。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预后及耐药现状,为有效预防和治疗该病原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11月至2014年4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29例细菌培养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129例细菌培养确诊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患者平均年龄(65.1±17.0)岁,包括下呼吸道感染和非呼吸道感染患者分别为100例和29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存在原发肺部疾病的患病率、ICU入住率、气管切开比例、广谱抗生素的使用率、患病年龄等均高于非呼吸道感染患者(P〈0.05)。而非呼吸道感染患者的外科手术、无菌腔内置管比例及免疫抑制剂使用率高于下呼吸道感染患者(P〈0.05)。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后选择敏感抗生素治疗的患者的死亡率明显低于未选择敏感抗生素的患者(15.0%/30.4%,P〈0.05)。结论原发肺部疾病、入住ICU、气管切开、广谱抗生素使用、年龄大是下呼吸道感染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高危因素,外科手术、无菌腔内置管、免疫抑制剂使用是非呼吸道感染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高危因素。使用敏感抗生素可以降低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神经外科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总结医院感染防控中护理技术管理对策。方法:2009年1月~2014年12月,医院神经共收治住院患者2784例,其中发生医院感染218例纳入感染组,余者纳入对照组,调取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因素分析。结果:感染组男性、肥胖、合并2种及以上基础疾病、夏季收治、清洁切口、脑室外引流、连台手术、GCS9分、ASA2分、气管切开、长期置管、手术时长4h、分期手术比重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夏季、脑室外引流、手术时长4h、分期手术、气管切开成为神经外科医院感染独立危险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做好夏季环境清洁卫生管理,提高手术室医护配合默契度,关注分期手术间期患者管理,特别注重气管切开、脑室外引流护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改良后胃管置入法在昏迷气管切开病人护理中的应用。方法:患者采取平卧位,保持头部、颈项、躯干在同一水平线上。置入胃管之前,先清理口、鼻、气管内分泌物。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型号硅胶胃管。操作者量好胃管置入长度后,用液体石蜡充分润滑胃管,左手托住胃管后端,右手持镊子夹住胃管前端,沿一侧鼻孔鼻中隔缓慢插入到合适距离,固定胃管。胃管末端连接注射器抽吸,如有胃液抽出,表示已插到胃内。结果:所有病例,均采用此种方法。24例病例中,一次性操作成功18例(占75.0%),4例(占16.7%)病例应用此法两次后成功置入胃管,2例(占8.3%)患者应用传统昏迷病人胃插管术三次均未获成功,改用此法后一次即成功。结论:改良胃管置入法操作简单、实用、安全,在昏迷气管切开病人护理中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李佳  张静  刘畅  李娟  周毅  吴艳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4,14(36):7140-7143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路径对甲状腺癌手术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78例行甲状腺癌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健康教育方法,实验组采用健康教育路径进行教育,采用癌症患者生活质量指数评定量表(QLI中文修订版)、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分别于入组时、术后1个月、6个月对两组病人进行问卷调查,评估病人生活质量及焦虑、抑郁程度。结果:实验组甲状腺癌手术患者生活质量指数高于对照组,焦虑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健康知识掌握情况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健康教育路径在甲状腺癌手术患者宣教中效果显著,对甲状腺癌手术病人生活质量的提高有明显作用,可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逐渐推广。  相似文献   

13.
李正兰 《蛇志》2002,14(3):62-63
窒息是严重呼吸道烧伤病人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特别是休克期因水肿致呼吸道狭窄、分泌物难以清理时 ,容易造成通气障碍 ,为此 ,常需立即行气管切开术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道烧伤气管切开术后的护理非常重要 ,如护理不当会造成一些并发症 ,如气管切口感染出血、肺部感染、呼吸道不畅以致窒息死亡等。我科对收治的 5例严重呼吸道烧伤患者行气管切开术治疗。现将对这 5例患者的护理体会总结报告如下。1 病房环境要求  烧伤病房最好设置空调器 ,让温度保持在 2 8~ 32℃之间 ,湿度保持在 1 8%~ 2 8%之间 ,每日要定时开窗通风换气 ,这样…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行早期气管切开预防肺部感染的作用。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4年7月在我院进行高血压脑出血气管切开患者120例,按照患者术后气管切开时间分成两组,每组各60例。根据临床医师的诊断结果,对照组患者气管切开时间在术后24h,实验组患者术后24h内进行气管切开。治疗一段时间后,分析比较两组患者肺部感染的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感染、死亡人数明显比对照组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肺部感染获得有效控制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实验组患者术后再出血发生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行早期气管切开可有效降低肺部感染率,提高肺部感染控制率,缩短感染控制时间,避免患者由于缺氧导致的继发性脑损伤,有效防止肺部感染,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65例气管切开病人的护理经验。观察和分析了与护理措施落实情况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总结了对预防和处理这些并发症的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正>重度成人气管软化症临床风险极高,处置困难,尤其合并呼吸道感染时,死亡率极高[1]。目前临床处置尚无统一标准。近年来一些创伤性的处置手段,如气管支架置入术[2]、气管切开造口术[3]、气管外固定术[4]均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这些处置手段主要适用于局部病变者,且应根据患者的个体状况决定。内科保守治疗中持续正压通气(CPAP)有一定的疗效[5],而糖皮质激素使用尚有一定的争议。使用暂时性  相似文献   

17.
田宇红  何继东  王欣  张雅茗  汪萌  王省 《生物磁学》2011,(18):3511-3513
目的:探讨改良后胃管置入法在昏迷气管切开病人护理中的应用。方法:患者采取平卧位,保持头部、颈项、躯干在同一水平线上。置入胃管之前,先清理口、鼻、气管内分泌物。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型号硅胶胃管。操作者量好胃管置入长度后,用液体石蜡充分润滑胃管,左手托住胃管后端,右手持镊子夹住胃管前端,沿一侧鼻孔鼻中隔缓慢插入到合适距离,固定胃管。胃管末端连接注射器抽吸,如有胃液抽出,表示已插到胃内。结果:所有病例,均采用此种方法。24例病例中,一次性操作成功18例(占75.0%),4例(占16.7%)病例应用此法两次后成功置入胃管,2例(占8.3%)患者应用传统昏迷病人胃插管术三次均未获成功,改用此法后一次即成功。结论:改良胃管置入法操作简单、实用、安全,在昏迷气管切开病人护理中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孙蕊容  黄宾  吴晓华 《蛇志》2010,22(3):305-305
气管插管术是建立通畅呼吸道的简捷有效方法,在许多危重病人的抢救中,为有效进行机械通气,清除气管内痰液或血液,防止呕吐窒息,解除呼吸道梗阻创造了先决条件。我科于2008年1月至2009年2月进行紧急气管插管40例,现将插管前后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期经皮气管切开治疗原发性脑干出血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8月至2015年6月我院ICU收治的原发性脑干出血患者125例,按患者行气管切开的时间分组,以早期行气管切开(发病5 d内)定为观察组,发病5 d后行气管切开的患者定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APACHEII评分、GCS评分、疾病构成方面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气管切开时机为(2.6±0.8)d,低氧血症发生的次数(20.6±5.5)次,镇静药物用量(132.8±23.4)mg,抗生素使用时间(11.2±0.9)d,机械通气时间(153.5±82.4)h,HAP发生率44.6%,病死率23.1%,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气管切开有助于降低原发性脑干出血的死亡率,临床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0.
滕金蓉 《蛇志》2011,23(2):189-190
插胃管术是临床护理的一项常规操作技术.在临床中有相当部分气管插管的患者需要进行插胃管辅助治疗,而已进行气管插管患者在按常规插胃管时往往难以成功或需要反复多次插管而延长时间甚至引起局部损伤.我科于2006年1月-2010年12月对62例气管插管的患者应用喉镜引导下辅助插胃管均能一次性顺利置管成功,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