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王威  夏霖  胡锦矗 《四川动物》2007,26(4):777-781
毛冠鹿在我国主要分布于西南、华中、华南区域,有三亚种(指名亚种、华中亚种、华南亚种)。为探讨各省头骨性状的差异及各省毛冠鹿亲缘关系,在选取32项较为完整的头骨测量性状的基础上,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 11.0对其进行分析,结果推测如下:1)毛冠鹿3个亚种的地位是确定的。2)四川、云南所属指名亚种与重庆、湖北所属华中亚种较近,二者与广东、江西、湖南、浙江所属的华南亚种关系较远。3)在头骨32个性状中,两两亚种之间具有显著差异的性状:指名亚种与华南亚种14个(颅全长、颅基长、基长、基底长、前颌长、吻宽、鼻骨长、鼻骨宽、最小眶间距、眼窝高、腭长、前颌骨内叶长、两上颊齿最大距离、下齿列长);指名亚种与华中亚种2个(吻宽、上齿列长),华南亚种与华中亚种有19个(颅全长、颅基长、基长、基底长、前颌长、额骨长、最小眶间距、眶间宽、枕部最窄、脑颅最大宽、鼻骨宽、泪骨缝长、腭长、颧宽、前颌骨内叶长、上齿列长、两上颊齿最大距离、最小颅高、下齿列长)。  相似文献   

2.
最近在检查我所待研究的翼手类标本过程中,发现一号1965年采自云南盈江县的鼠耳蝠标本(野外号:滇0698),经签定为缺齿鼠耳蝠(Myotis annectans),是国内首次记录。 雌体。体重10克,体长57毫米,前臂48毫米,尾长46毫米,耳长17毫米,胫长20.5毫米,后足长10.6毫米;头骨最大长17.3毫米,颅基16.8毫米,犬齿前缘到枕髁15.9毫米,上颌骨齿列7.0毫米,犬齿外缘宽5,0毫米,上臼齿宽7,6毫米,眶间宽4,4毫米,泪部宽6,8毫米,颧宽约12,0毫米,颅宽8,0毫米,头后宽8,9毫米,下领骨长12,6毫米,下犬齿到末臼齿7,6毫米。  相似文献   

3.
四川省兽类新纪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鉴定整理1987年我省采集的翼手类标本时,发现有两种属四川省兽类新纪录,现报道如下(重量单位:克;长度:毫米):大菊头蝠Rhinolophusluctuslanosus1987.10.5,采于汶川县卧龙自然保护区三江保护站附近(1180米)。1♂,体重31,体长76,耳长38,尾长44,后足长17,前臂长67,颅全长29.1,颅基长23.8,腭长8.5,颧宽14.4,眶间宽3.3,后头宽12.8,上齿列长10.5,下齿列长12.6。特征:体型较大。体毛长密而卷曲,呈暗褐色,毛尖灰白色。耳廓背基部毛呈棕褐色。前臂长67mm。鞍状叶基部向两侧扩展成翼状,位于鼻孔之上端。阴茎骨长8.5mm,后端略膨大且分叉。本种数量稀…  相似文献   

4.
在大兴安岭山脉呼中地区、塔河地区和呼伦湖地区,小兴安岭山脉萝北地区,长白山山脉横道河子地区、三道关地区、牡丹峰地区、凤凰山地区和新宾地区,对我国东北地区鼩鼱科动物进行调查。共获得686号标本,首先利用形态特征描述和形态测量进行形态学物种鉴定,然后利用mt DNA Cyt b基因全序列构建系统发生树,使用ABGD软件进行分子生物学物种鉴定,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物种鉴定结果一致。证实东北地区鼩鼱科动物包括麝鼩属2种:大麝鼩(Crocidura lasiura)和山东小麝鼩(C. shantungensis);鼩鼱属9种:大鼩鼱(Sorex mirabilis)、中鼩鼱(S. caecutiens)、远东鼩鼱(S. isodon)、苔原鼩鼱(S. tundrensis)、长爪鼩鼱(S. unguiculatus)、栗齿鼩鼱(S. daphaenodon)、细鼩鼱(S. gracillimus)、扁颅鼩鼱(S. roboratus)和姬鼩鼱(S. minutissimus)。调查发现大麝鼩和山东小麝鼩同域分布,且更临近人类生活区。在我国东北地区,中鼩鼱、细鼩鼱和远东鼩鼱种群数量与分布范围较大,其它物种种群数量明显小于这3个物种;大鼩鼱和扁颅鼩鼱分布数量较小,苔原鼩鼱仅在呼伦湖地区被采集到,在此地与姬鼩鼱同域分布。栗齿鼩鼱仅在大兴安岭地区捕获到。文中测量各物种标本的外形(体重、头体长、尾长、尾长/头体长、后足长、耳长),及头骨(颅全长、颅基长、基长、脑颅宽、脑颅高、眶间宽、上齿列长、下齿列长、腭前部宽、腭后部宽),通过照片展示了鼩鼱属9个物种的颅骨形态特征,并给出每一物种的鉴别特征,作为东北地区鼩鼱科物种形态分类依据。  相似文献   

5.
1990年在金阳县对坪区附近,金沙江岸边的洞中采到一组翼手类标本,经鉴定属蹄蝠科的双色蹄蝠,为四川省兽类新纪录,简报如下(长度:mm)。双色蹄蝠Hipposideros bicolor1990.8.13,采于金阳县对坪区附近洞内(海拔570m),洞深约15m,有分支。标本外形和头骨(体长、尾长、耳长、后足长、前臂长、颅全长、颅高、颧宽、眶间宽、后头宽、上齿列长、下齿列长)量度如下(括号内数字为量度范围):4♂♂:48(47—49)、34.5(34—35),23.3(23—24)、8、43、18.15(18.04—18.28)、7.36(7.08—7.58)、8.74(8.64—8.84)、271(2.60—2.76)、9.21(9.14—9.30)、6.17(6…  相似文献   

6.
社鼠种群年龄结构的回归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淯  胡锦矗  谌利民 《四川动物》2003,22(3):159-162
本文利用社鼠(Nivitverter confucianus)头骨度量的8项指标(单位:mm):颅全长X1、颅基长X2、基底长X3、颧宽X4、眶间宽X5、齿隙长X6、上裂齿长X7、门齿孔长X8,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其种群年龄结构的判别函数为:Y=0.3577X2-0.4599X7 0.3364X8—8.4267将头骨度量X2、X7、X8带入回归方程进行计算,如INT(Y 0.5)=G1,则该个体属于G1年龄组。回归方程表明,社鼠的年龄仅与头骨的颅基长X2、上裂齿长X7、门齿孔长X8有关,而颧宽X4、眶间宽X5、齿隙长X6在各年龄组相对较稳定,可以作为分类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鼠兔属一新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83和1985年作者在新疆尼勒克县境内的天山山区采到3只体型较大的鼠兔,其额部和顶部及颈侧有锈棕色斑;其耳长和后足长均为鼠兔属(Ochotona)已知各种中最大者;额骨较平坦,眶间宽达5.3毫米,大于颅基长的11%。经鉴定为一新种,订名为伊犁鼠兔Ochotona iliensis Li et Ma sp.  相似文献   

8.
小棕蝠(Myotis lucifugus)和大狐蝠(Pteropus vampyrus)在生理和行为上有诸多差异,应被诉诸于分子水平并加以系统探讨。该研究对包括小棕蝠和大狐蝠在内的7个哺乳动物全基因组同源编码序列进行了高质量比对,使用比对序列进行了分别以两个蝙蝠枝为前景枝的全基因组水平选择压力分析,并对两种蝙蝠中的正选择基因进行了富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小棕蝠枝受到正选择的基因数高于大狐蝠枝;两种蝙蝠中独立受到正选择的基因富集于不同的功能类别;且正选择基因的富集差异与小棕蝠和大狐蝠在免疫、运动协调、能量代谢和感觉器官发育等关键生物学功能方面的分化大体吻合。  相似文献   

9.
在整理四川省若尔盖铁布自然保护区的兽类标本时,发现大仓鼠Cricetulus triton canus,系1987年5月7日采于若尔盖铁布自然保护区冻烈公社附近(2550m)。1♀,体重83克,体长144毫米(下同),尾长104,后足长22,耳长21,颅全长35.5,腭长18.9,颧宽18.1,后头宽15,上齿列6.3,下齿列6.8。特征:具颊囊,体长超过140,尾毛蓬松,尾长达体长的三分之二。生物学资料:采集于河边灌丛下,解剖发现为孕鼠,子宫内有八个胚胎;颊囊内有少量沙石;胃内全是杂草嫩叶。四川省首次发现大仓鼠@郭延蜀$南充师范学院地理系 @胡锦矗$南充师范学院生物系 @色科$铁布自然保…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省横道河子地区发现细鼩鼱(食虫目:鼩鼱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整理采自黑龙江省横道河子地区(44°48′44″N,129°02′04″E,海拔740 m)鼩鼱属(Sorex)标本时,1号雌性标本经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细鼩鼱(Sorex gracillimus Thomas,1907),其为黑龙江省正式记录。主要特征为颅骨近圆形;吻十分狭长;上颌门齿后尖大于前尖;上颌单尖齿逐一渐小。下颌门齿向前延伸甚长,其上切缘有4个尖齿,3个深缺刻,犬齿小,是前臼齿1/2高。对其头骨指标进行测量,颅基长为13.29 mm,颅高为4.25 mm,眶间距为2.31 mm,脑颅宽为7.84 mm,上齿列长为6.23 mm。标本的1 140 bp的Cyt b全序列与已知细鼩鼱样本的相似度为96%,与中鼩鼱(S.caecutiens)和小鼩鼱(S.minutus)的相似度分别为91%和89%。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记述内蒙古大青山地区脑包沟组中首次发现的脊椎动物化石——边缘大青山兽(Da-qingshanodon limbus)。它具有翼骨腭上枝、基蝶骨小侧架、卷曲的鳞骨等独特构造。依其颅基中轴长、翼间窝长、翼间孔窄,眶前部分短,泪骨与隔颌骨分离等特征,以及在较高层位中发现的大鼻龙类、兽头类等化石,确认大青山兽属典型的晚二叠世二齿兽类型。文中还讨论了二齿兽类鼻区、蝶筛区、翼骨区等构造的演变,“萨拉齐系”与“石千峰群”的岩性和生物的可比性。  相似文献   

12.
东北林学院等在小兴安岭林区对为害落叶松的球果花蝇进行研究,发现下列新种。黄尾球果花蝇Lasiomma luteoforceps,新种(图1—3) 雄:体长4.5—5.0毫米。 眼裸;额等于前单眼宽,间额黑褐,中段如线,其长几乎占额长之半;无上眶鬃,下眶鬃5—7个,有时夹杂细毛;间额鬃短小如毛,位于下眶鬃列紧后方,有时缺如;侧颜银白,宽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布于广东省北部山区的花白竹鼠的体重,体长,尾长,颅全长,颅基长,口盖长,上齿隙长,上齿隙长,颧宽,脑颅宽,上颊齿列长,鼻骨长和眼眶长等12项生长指标进行了相关分析和主分量分析,结果表明:颅全长、口盖长和颅基长等是花白竹鼠最具有代表性的年龄指标,以它们作为花白竹鼠的年龄鉴定指标最为合适,根据颅全长的次数分布以及结合繁殖情况,将花白竹鼠划分为4个相对年龄组。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布于广东省北部山区的花白竹鼠标本的体重、体长、尾长、颅全长、颅基长、口盖长、上齿隙长、颧宽、脑颅宽、上颊齿列长、鼻骨长和眼眶长等12项生长指标进行了相关分析和主分量分析,结果表明:颅全长、口盖长和颅基长等是花白竹鼠最具有代表性的年龄指标,以它们作为花白竹鼠的年龄鉴定指标最为合适。根据颅全长的次数分布以及结合繁殖情况,将花白竹鼠划分为4个相对年龄组  相似文献   

15.
2013年6月和9月在广东省英德市郊碧落洞(24°06'56.9'N,113°21'10.0'E,海拔88 m)分别捕捉到5号和1号蝙蝠标本(均为雌性)。上述蝙蝠体型较大,前臂长60.4~63.3 mm,胫骨长18.0 mm,颅全长24.8 mm,颅基长23.9 mm;耳大,双耳前基部在额部相联,上唇肥厚且具24~26个硬瘤,尾从尾膜后缘伸出一半,毛色土褐,双色;颅骨大,腭缘缺刻深,长大于宽。经鉴定为宽耳犬吻蝠Tadarida insignis,为广东省翼手目新纪录。本文给出了宽耳犬吻蝠的外形和头骨特征,并与来自安徽、山东和日本的标本进行了对比;同时对其回声定位信号进行了分析。标本保存于广东省昆虫研究所。  相似文献   

16.
我国锡金小鼠印支亚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国内小鼠属Mus的种类少,缺乏必要的对比标本,因而该属的鉴定有一定问题。为澄清丛林鼠Musfamulus与锡金小鼠间的差异,特研究了国内原鉴定为两种鼠的标本共59号,作者认为都属锡金小鼠印支亚种MuspaharigairdneriKloss,结果如下:鉴别特征体型略小于小家鼠,眶间距宽,超过4毫米;门齿孔宽而较短,不超过或略超过臼齿前缘水平线。体具刺状毛,耳小不超过17毫米。雌性乳头3 2=10。形态体形较小,全长约178毫米,尾稍长于体长,为全长的48.8%,耳小,15—17毫米,眼小,后足约20毫米。头骨颅全长平均为23.88毫米,齿隙大,约为枕鼻长的1/4,颧板较窄,有略…  相似文献   

17.
1959年秋,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工作人员在青海考察期间,在青海东部获得一个大狐蝠标本,经作者研究,暂订为大狐蝠(Pteropus giganteusBrunnich)。此种大狐蝠之在青海发现,不仅是我国兽类的一新纪录,而且在动物地理学上也是十分特殊的。  相似文献   

18.
狐蝠对森林生态系统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翼手目 (Chiroptera)为真正能飞翔的哺乳动物 ,现存 19科 110 7种 ,分别属于小蝙蝠亚目 (Microchiroptera)和大蝙蝠亚目 (Megachiroptera) ;其中大蝙蝠又称旧大陆狐蝠或果蝠 (flyingfox) ,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仅狐蝠科 188种 ,我国自然分布有 9种。部分地区因栖息地丧失和过度捕杀导致狐蝠种群数量全球性或地区性下降或灭绝 ;狐蝠通过传播种子或传粉 ,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更新和基因交流。因此 ,狐蝠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扩散、生物多样性以及衰退森林的恢复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阳蝇属二新种(双翅目:蝇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整理近年来采自四川省西部地区的蝇科标本时,发现阳蝇属helina R.-D.二新种,描述如下。模式标本存于沈阳师范学院生物系。 1、角板阳蝇Helina angulisternita新种,(图1) 体长:6.5毫米。雄复眼具零星的短纤毛(几乎是裸的),额宽为头宽的1/7,间额绒黑色,为一侧额4倍宽,侧额缺粉被,其下半部具5对下眶鬃,无上眶鬃;侧额和颊具灰色粉被,侧颜约为触角宽的1.75倍,触角黑色,第三节长为宽的3倍,芒具长纤毛,  相似文献   

20.
果蝠的婚配制度及繁殖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翼手类(Chiroptera)(俗称蝙蝠)分为小蝙蝠亚目(Microchiroptera)和大蝙蝠亚目(Megachiroptera),大蝙蝠又称果蝠或狐蝠,果蝠仅狐蝠科(Pteropodidae)1科188种。深入地了解其独特的婚配行为机制、独特的繁殖发育机制,对有效地开展果蝠的保护工作、合理地控制种群数量有积极意义。本文对果蝠的婚配制度及繁殖策略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