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鸟类仍保留牙齿发生定位的分子机制(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现代鸟类不长牙齿,而其侏罗纪和白垩纪的祖先则长有牙齿。然而,在发育中鸡胚口腔中却残留着牙齿发生的原基,在形态上与哺乳动物臼牙牙原基极为相似。现代鸟类的胚胎组织是否具有牙齿发育的潜能,目前已有不少研究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Kollar和Fisher 等人将鸡胚胎下颌靠近口腔面的上皮与小鼠的牙间充质进行组织重组实验,并植入小鼠眼球中作intraocular grafting培养。他们的实验结果表明重组后的组织块可以发育形成牙齿的结构,包括形成成釉细胞(ameloblast),并能分泌釉质。Kollar等认为在进化过程中鸟类牙齿的消失并非由于口腔上皮中有关釉质合成的遗传信息的丢失,而是牙齿发育过程中的组织之间所必须的相互作用(次级诱导)受阻而造成的。Lemus和Fuenzalida等人的实验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结论。他们用鹌鹑胚胎躯体的上皮组织与蜥蚁或兔子的牙间充质重组后,用鸡胚绒毛膜法进行培养,得到了发育很好的牙齿结构。发现鹌鹑的上皮细胞也可以分化形成釉质细胞,并分泌牙釉质。Cummings 将鹌鹑胚胎的牙上皮组织与小鼠胚胎的牙间充质组织重组后也得到类似的结果。根据小白鼠牙齿发育中已知的调控分子信号通路,我们曾对鸟类不长牙齿的分子机制进行了研究。我们的研究发现鸟类牙胚组织仍保留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现代鸟类不长牙齿,而其侏罗纪和白垩纪的祖先则长有牙齿,然而,在发育中鸡胚口腔中却残留着牙齿发生的原基,在形态上与哺乳动物臼牙牙原基极为相似,现代鸟类的胚胎组织是否具有牙齿发育的潜能,目前已有不少研究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Kollar和Fisher等人将鸡胚胎下颌靠近口腔面的上皮与小鼠的牙间充质进行组织重组实验,并植入小鼠眼球中作intraocular grafting培养,他们的实验结果表明重组后的组织块可以发育形成牙齿的结构,包括形成成釉细胞(ameloblast),并能分泌釉质,Kollar等认为在进化进程中鸟类牙齿的消失并非由于口腔上皮中有关釉质合成的遗传信息的丢失,而是牙齿发育过程中的组织之间所必须的相互作用(次级诱导)受阻而造成的。Lemus和Fuenzalida等人的实验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结论。他们用鹌鹑胚胎躯体的上皮组织与蜥蚁或兔子的牙间充质重组后,用鸡胚绒毛进行培养,得到了发育很好的牙齿结构,发现鹌鹑的上皮细胞也可以分形成釉质细胞,并分泌牙釉质,Cummings将鹌鹑胚胎的牙上皮组织与小鼠胚胎的牙间充质组织重组后也得到类似的结果。根据小白鼠牙齿发育中已知的调控分子信号通路,我们曾对鸟类不长牙齿的分子机制进行了研究,我们的研究发现鸟类牙组织仍保留与哺乳动物早期牙齿发生相类似的信号通路,能表达相关的基因并产生相应的信号分子,鸟类牙齿发育停滞在牙原基时期的可能原因是Bmp4不在预定牙上皮组织中表达,导致发育信号的传递受阻,因此,鸟类胚胎的牙原基组织是一个很好的实验模型,用于研究上皮与间充质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器官发育的分子机制。在本研究中,我们又进一步对鸡胚发育中与牙原基定位的有关分子信号通路进行了研究,研究证实了,与小白鼠的发育相似,在鸡胚发育中,在任何可见的牙齿发生了形态变化出现之前,Pax9作为预定牙间充质的标记基因(Fig.1),利用体外器官培养,组织重组和原位杂交等方法,证实了Pax9在下颚间充质中的定位表达是由其上方上皮中的两种信号分子所决定(Fig.2),其中FGF8诱导Pax9的表达(Fig.3).而BMP4则抑制该表达(Fig.4)。通过这两种信号之间的诘抗作用决定了间充质中Pax9的表达部位,亦即牙原基的发生部位,因此,与小白鼠相似,在鸟类中牙原基的发生部位是由两类具有诘抗作用的信号分子所决定的,本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在鸟类胚胎发育过程中仍保留与牙齿发育有关的早期信号通路。  相似文献   

3.
自Isaacs及Lindenman在研究流感灭活病毒干扰现象中发现了一种称之为干扰素的物质之后,近2-3年来,一些学者报告在感染虫媒病毒的鸡胚细胞培养中、动物机体中,都证明有干扰素的产生。我们以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感染鸡胚组织培养,在病毒培养液中发现了一种同干扰素类似的物质。 (一)干扰素的制备取9日龄的鸡胚去头及爪,置于盛有玻璃珠的瓶中,加适量的Hanks液摇动处理。按300毫升维持液加经处理的鸡胚组织2.0克,置于2,500毫升容积的大方瓶中培养。  相似文献   

4.
用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化牙齿是近年来口腔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外胚间充质干细胞是目前已知牙源性干细胞的共同前体细胞,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成牙信号分子环境是牙齿发育与再生的核心与关键,并贯穿于牙齿形成的全过程,是研究牙组织工程最具潜力的种子细胞,明确外胚间充质干细胞成牙分化能力及相关表型特征和分化特性,对进一步深入认识牙齿发育与再生机理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湖北钟祥一上新世猕猴牙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湖北钟祥县发现一颗猕猴的上臼齿,它出自青白色泥质粘土层。时代为上新世。这颗牙齿构造较复杂,但已显示了现生猕猴牙齿的基本结构,因而订为一新种 Macaca youngi(sp.nov.)在我国所发现的第三纪猕猴化石较少,这颗牙齿的发现为研究猕猴的演化增添了一点资料。  相似文献   

6.
“牙形石”是一类绝灭动物的化石。关于这类动物的完整体形、分类地位等,长期以来都不清楚。远在1856年,在欧洲北部早古生代(奥陶纪)地层中,第一次找到“牙形石”。这是一些形状象笔架、梳子或锯条状的小骨片,大小一般不超过二毫米,在颌状的骨片上有尖锥形的“牙齿”,所以称为“牙形石”(图1)。化石通常都是几种不同的类型(代表几个“形态属”)同时在一起发现,成为“牙形石组合”。化石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古生代海相地层中,时代从寒武纪到三迭纪,主要发现于黑色片状页岩中,很少与其他海生无脊椎动物化石共生。在某些石油和天然气田地下地层对比研究上,牙形石是一类重要的微体  相似文献   

7.
1973年冬,内蒙地质局区测一分队的同志送来了一颗古动物牙齿。为了不让在运送过程中损坏,他们精心地将这颗牙齿已破裂的部分用胶粘好,然后用棉花包好送到了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这颗牙齿是他们在内  相似文献   

8.
美国科学家在最新出版的《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他们首次发现了黑猩猩的化石,为研究这种灵长类动物的进化过程提供了证据。与人类祖先不同,黑猩猩祖先的化石此前未被证实发现过。科学家曾认为,这是因为绝大部分黑猩猩都生活在西非和中非的原始森林里,那里的酸性土壤和高降雨量使化石无法保存。人类祖先则生活在东非大裂谷等相对干燥的地区,这些地区有利于化石的保存,却不适合黑猩猩生存。但是,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的科学家最近却在东非大裂谷中找到了3颗黑猩猩牙齿化石。据考证,这两颗切齿和一颗臼齿的“主人”生活在50万年前。与这3颗牙齿化石…  相似文献   

9.
由美国伊利诺伊州奥古斯塔那大学的古生物学家哈默率领的考察队最近在离南极650公里的南极大陆的一座山上,2亿年前的沉积岩中发现了恐龙的遗骸。他们收集到的化石属于同一恐龙的个体,一带下颌的头骨,一块肩胛骨,部分脊椎骨,一些肋骨和四、五块趾骨。从头盖骨的形态和大腿骨的结构看,它是一中等大小食草类恐龙,大约7.5米长,据推测,这种恐龙行动灵活。在发现的化石中间,考察队还找到一枚长50毫米的牙齿。牙齿有尖锐的牙尖和锯齿形的牙嵴,这是食肉类动物的特征。科学家认为这枚牙齿可能是肉食龙在吃草食龙时失掉的。  相似文献   

10.
问:为什么会夜间磨牙,如何防治?  答:睡眠中,咀嚼肌的无意识收缩可产生磨牙,这是一种无咀嚼目的的咀嚼运动,是口腔的一种异常功能,多见于幼儿。正常人在进食和讲话时也会有磨牙现象,因为进食时,牙与牙之间有一层食物作“垫子”,同时还有适量的唾液起滑润作用,使牙齿不易磨损。但是在夜间磨牙,口内既无食物,唾液的分泌也显著减少,牙齿间形成“干磨”,若经常出现,则牙冠部分的磨损可能会相当严重,牙釉质和牙本质的损坏将会导致不同程度的敏感症(俗称酸倒牙)。过度的咀嚼还可能导致牙周围的组织破坏,使牙松动移位,甚至引起牙龈萎缩或牙槽骨损…  相似文献   

11.
海南岛儋县长坡地质队(属海南行政区地质局第四普查勘探队)在矿区地质勘探过程中,于煤系地层的钻孔岩芯内发现大量动植物化石。其中脊椎动物化石标本14块,交由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第四纪地质组进行鉴定。在这批化石中,发现鳄鱼(Alligator sp.)的牙齿四颗,头骨碎片两块。最大一颗鳄鱼牙齿长2厘米,横截面椭圆形,前后有显著的棱,齿尖较钝,齿冠面上有不明显的条纹(照片1)。  相似文献   

12.
数千年来,中医一直用动物化石,即所谓的龙牙和龙骨治病。据说化石入药可治百病。1935年,德国古生物学家孔尼华就是在香港的中药店里偶然发现了一颗巨大的灵长类臼齿化石,这颗牙齿不属于任何已知的物种。其后四年中,他在香港和广州作了进一步调查,又找到了三枚特大的牙齿,从而确定地球上曾生存过一种最大的灵长类——已绝灭的巨猿。孔尼华将其命名为 Gigantopithecus,意思是“巨猿”,种名为 bla  相似文献   

13.
美国加利福尼大学牙科学院的一位口腔生物学副教授罗伦斯·伍林斯基,在研究尼日利亚人的咀嚼糖(是当地的一些植物加工而成)时,发现它可能是导致尼日利亚龋齿发病率低的原因。由于“咀嚼糖”中含有单宁能够阻止细菌附着到牙齿的珐琅质上,因而可预防龋牙。他们在实验中对这一猜想进行了验证,把“咀嚼糖”提取物加入到引起龋牙的菌系中,然后把这种菌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牙胚细胞解离重聚过程的细胞形态和分子机制,将小鼠帽状期牙胚解离细胞重聚,移植到小鼠肾囊膜下培养,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再生牙齿的形态发生过程,并用原位杂交的方法进一步检测了与牙上皮发育密切相关的基因在再生牙上皮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解离重聚的牙胚细胞在牙齿器官的再生过程重现了正常牙齿的形态发生过程;解离的牙上皮细胞在重聚和再生过程中保持Fgf8、Noggin和Shh等牙上皮发育基因表达。以上结果表明,即便是被解离形成分散状态的牙上皮细胞,在与牙胚间充质细胞重新聚合后,仍保持牙向分化的潜能。该结果为理解牙齿再生的机理提供新的实验数据,对利用干细胞进行牙齿再生的研究有重要的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古生代(570—245万年)岩石中发现的牙齿状微体化石—牙形刺,直至最近还是个谜。1983年曾描述了一个令人满意的样本,在此之前,有过许多关于牙形动物的假设。最近的发现使我们对于牙形动物及其亲缘关系有了新的认识。牙形刺由磷酸钙(磷灰石)组成,类似于脊椎动物的骨骼,并且它是一种确定岩层时代的有效标准化石。许多牙形刺专家以往仅仅满足于溶解岩石样品,从中取得仅约1毫米长的牙形刺,用之确定地层时代。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有3、4种不同类型的牙形刺发现,它们具两侧对称排列特性。这些牙形  相似文献   

16.
王世骐 《化石》2011,(3):2-6
最近,在中国临夏盆地大浪沟地点的早中新世地层中,出土了一件长着一对长牙的大家伙。大家不禁为这个发现欢欣鼓舞,因为即使没有经验的人也能看得出来,这是一件象类的头骨化石,而且保存得相当完整。  相似文献   

17.
口腔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它有咀嚼食物、发音、讲话、面部表情等重要功能。口腔疾病常给人很大的痛苦,影响全身健康。现就常见的十二种口腔疾病及其防治做简要介绍。牙颌畸形人的牙齿正常时都有一定的位置和排列次序,如果出现排列异常时就叫做牙颌畸形。这种病一般发生在恒牙列,多属先天性。排列异常情况可千变万化,例如下牙可以在上牙齿牙列之外,就是通常所说的“地包天”,上下牙可以长得里出外进、歪七扭八,参差不齐等。此外,有时牙齿数目也有差异;可以多生或先天缺失,这些异常都会妨碍正常的咀嚼。为了使青少年的牙齿健康发育,如果发现牙颌畸形,则应及  相似文献   

18.
<正>最近发现的人畜共患H3N2型变异甲型流感病毒(H3N2v)已导致有记录的343例与猪接触相关的人类感染。需要研制针对病毒的有效疫苗,这些病毒可能获得了在人群中的遗传稳定性。然而,从人体中分离的病毒在鸡胚中不能良好复制,这构成了基于鸡胚的疫苗生产的障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想得到表面蛋白的鸡胚适应性突变以在保留免  相似文献   

19.
在批林批孔运动高潮中,根据自贡市建筑公司木材加工厂职工在进行基本建设工程时发现的化石线索,重庆市博物馆在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和有关单位的大力协助下,从1974年3月开始,进行了三个月的发掘工作,共获得106箱化石。此批化石系以蜥脚类恐龙为主,兼有兽脚类和剑龙的部分化石。蜥脚类有二具长约15米左右较完整的个体。剑龙有部分牙和牙床、椎骨、肢骨、骨板和尾刺等,此外还发现少见的肉食性恐龙的幼体,在这批化石中还有上述几类恐龙的牙齿300多颗,材料比较丰富。为了及时修复、整理、研究这批重要化石材料,重庆市博物馆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一颗新发现的安徽和县直立人上第三前臼齿的尺寸、形态特征、齿冠外轮廓形状和齿尖排列样式进行了观测, 并与世界范围内相关古人类标本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 新发现的和县直立人P3齿冠尺寸较大, 同一地点还发现了另外一颗尺寸较大的P3, 两颗牙齿基本是目前发现的中国直立人和早期智人标本中齿冠尺寸最大的, 显示其较为原始的一面。在齿冠外轮廓形状和齿尖排列样式上, 新发现的和县直立人标本表现出与世界各地其他直立人的一致性, 但齿冠颊侧面显著发育的近中纵向沟将这颗牙齿归入到了亚洲直立人的变异范围内, 与非洲和Dmanisi直立人区别。中国直立人P3在齿冠尺寸、横脊发育与否、颊侧面近远中纵向沟发育程度、齿根数目、齿冠外轮廓形状和齿尖排列样式这些在人类演化过程中具有明显演化变化趋势的特征上表现出较大的变异, 和县这颗牙齿处于中国直立人总体变异范围内较原始的一侧。与周口店直立人相比,新发现的和县直立人标本和同一地点发现的另一颗P3部分形态特征较原始, 这与和县人头骨形态特征相对周口店直立人进步的趋势相反。新发现的这颗牙齿及其他和县直立人化石对探讨东亚地区直立人的起源和地区性差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