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农作物重大迁飞性害虫发生为害及监测预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概述了我国一类农作物病虫害中7种(类)迁飞性害虫发生为害概况,即是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上为害最为严重的害虫,发生区域涵盖我国粮食作物种植区,且存在国内外虫源交流;概述了成虫种群监测、雌蛾卵巢发育分级、翅型调查、异地预报等迁飞性害虫监测预报技术;提出了需要对迁飞性害虫成灾机理、智能化监测工具和迁飞关键路径进行研究,努力建成全国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实现迁飞性害虫的精准预报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正> 直纹稻弄蝶(直纹稻苞虫)Parnara guttataBremeret Grey是我省各地,特别是山区、丘陵地区水稻生产上的重要害虫之一。为了摸清直纹稻苞虫在我省各地的发生规律,提高测报水平,近年来我省不少站、所在进行稻苞虫越冬场所  相似文献   

3.
害虫迁飞规律的揭示为害虫的预测预报工作开拓了新的探索领域,许多昆虫学工作者和气象工作者致力于气象因素与迁飞关系的研究,进行害虫长期数量预报。赵圣菊(1984)建立了粘虫一代发生区的发生期、发生量的长期预报模式.宋祥燕(1983)分析了迁飞的气象条件,作了稻纵卷叶螟迁飞期、迁飞量的预报尝试。程极益等(1985)用PC-1500微型机以3—5月的气象资料作为参量预报稻纵卷叶螟的发生程度。我们为了预报郑州地区第三代稻纵卷叶螟成虫迁入数量,用IBM电子计算机分析了1978—1985年的气象资料和虫情资料,筛选了主要生态因素,组建了预报方程。材料和方法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相似文献   

4.
稻蝗卵巢发育级别和体重关系及其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明庆  张建平 《昆虫知识》1997,34(5):257-258
稻蝗由于不属于迁飞性害虫,在国内对其卵巢发育的研究尚未见报道。作者在1994~1995年通过系统解剖,对稻蝗群体的产卵期及其一段时间内精蝗产卵的比例,有了一个量化指标,为预测其发生期提供科学依据。三材料和方法在汉中平坝稻区的同一生态环境内,自稻蝗成虫羽化盛期后第5天,即8月5日~10月10日,每5天从稻田网捕1次。并将当地优势种,中华稻蝗ocyachinensis(Thunbefg)和日本稻蝗ovajaranica(Thunbefg)[1]逐头称重、解剖,同时记载卵巢发育的级别。(称重天平感应量0.029)。2结果与分析2.l卵巢发育分级标准根据稻蝗卵巢小管…  相似文献   

5.
迁飞是农业害虫适应环境变化、保障种群繁衍的季节性转移为害策略。受东亚季风气候的影响,农业害虫在中国迁飞致灾问题十分严重。我们自2003年起,在农业昆虫自华北及其以南地区迁入东北地区的必经之地,位于渤海中间的山东省长岛县北隍城岛(38°24′N;120°55′E),系统监测研究了迁飞昆虫的种类组成、群落结构、种群动态、生理生化特征和季节性迁飞规律。研究表明,跨越渤海迁飞的昆虫种类有9目36科120余种,以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粘虫Mythimna separate (Walker)等鳞翅目害虫为优势种类。多数种类呈现迁飞性昆虫的生理生化特征,春季和夏初种群多数个体卵巢发育成熟、交配基本完成,显示迁飞末期的生殖特征,夏末和秋季种群卵巢尚未发育、交配率低,显示迁飞初期的生殖特点。对迁飞路径的分析表明,迁飞类型可分为以亚洲玉米螟Ostrinianubilalis(Hübner)和绿盲蝽Apolyguslucorum (Meyer-Dür)为代表的单个夜晚为主的近距离迁飞,其迁移距离多在200 km以内;以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和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 (M?schler)为代表的1-2个夜晚为主的中距离迁飞,其迁移距离多在500km以内;以及以小地老虎Agrotisypsilon(Rottemberg)和粘虫Mythimna separate (Walker)为代表的多个夜晚的远距离迁飞,其迁移距离多远于500 km。文中基于这些害虫的迁飞生物学特征和迁飞规律,提出了以"阻断成虫迁飞过程"为核心的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6.
爻纹细蛾的测报与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爻纹细蛾(Conopomorpha sinensis Bradley)是龙眼、荔枝的主要害虫,以幼虫为害幼梢和果宴,在厦门市同安区一年发生九代,主害代为7—8月份的第五、六代。本报道了该虫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等,对卵、幼虫、蛹、成虫在不同温度下的发育历期和蛹的分级方法进行了研究,重点探讨了该虫的测报方法和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7.
小地老虎是一种远距离迁飞害虫。通过对成虫种群消长资料的分析表明,在我国境内的越冬基地,成虫种群具有两次(冬、春季)出现高峰;春季蛾量较高,其消长为典型的先坡后陡型。在一代为害区,成虫种群常有三次出现峰(春、夏、秋季);春季成虫均为迁入蛾,其消长为先陡后坡型;夏季蛾蜂高而蛾期短,消长动态属先坡后陡型。影响成虫种群消长的主要原因为虫源及性质、蛾子迁飞特性、气温与天气等。  相似文献   

8.
旋幽夜蛾迁飞的雷达观测和虫源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旋幽夜蛾Scotogramma trifolii Rottemberg是我国北方农牧地区局部暴发为害的农业害虫,近年来危害逐渐呈上升趋势,但目前的研究对其大范围发生危害规律及是否具有迁飞性尚缺乏明确的认识。本文利用垂直监测昆虫雷达和相关辅助设备的长期自动观测和基于GIS的地理信息系统分析,研究了2005年吉林省白城地区通榆县和大安市旋幽夜蛾暴发的虫源性质及成虫空中飞行参数。结果表明:白城地区5月中旬20 cm的平均地温并不满足越冬代蛹羽化的最低温度;2005年5月下旬成虫盛发期东北、华北地区空中风场以南风和偏南风居多,为成虫迁入提供了有利的运载气流。6月下旬雷达观测点卵巢解剖显示,雌蛾卵巢发育进度整齐、级别较低,具有典型的迁出昆虫生理特征。雷达观测显示,成虫飞行最高可达距地面1 000 m, 主要选择在距地面300~500 m高度段,在500 m高度可以整夜飞行。初步判定旋幽夜蛾具有迁飞特性,这一发现为进一步认识其发生规律以及提高其预测预报水平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正> 1978年10月6日上午我们在田间看到大量稻苞虫Parnarus guttus Bremer et Grey向东南方向飞翔。1981年9—10月间又有大量稻苞虫向南飞翔。我们认为这可能是稻苞虫的迁飞现象,便作了观察,其初步结果简报如下,以引起重视。 一般情况下,稻苞虫在上午7时左右很少活动,多在稻田内停息。8时后个别成虫开始在渠边、路旁、田埂上飞舞。9时以后便有少量蛾子起飞南行。11时至12时迁飞量最多,14时后逐渐减少,16时后迁飞趋于停止,进入稻  相似文献   

10.
<正> 直纹稻苞虫Parnara guttata Bremer et Grey是我县山区中稻的主要害虫之一,间歇暴发,危  相似文献   

11.
灰飞虱雌性生殖系统的构造和卵巢发育分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徐秀媛  丁锦华 《昆虫知识》1990,27(6):365-366
<正> 在许多迁飞和定居性的农业害虫中,已广泛应用系统剖检雌虫的卵巢发育进度,作为研究害虫预测预报和发生规律的一种重要手段。1988~1989年,我们对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én雌虫的卵巢结构和发育分级进行了解剖观察,兹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2.
多纹豹蠹蛾Zeuzera multistrigata Moore属鳞翅目、豹蠹蛾科;是福建省沿海防护林的重要蛀干害虫,主要为害木麻黄Casuarina equsetifolia Linn.等10余种植物。对于蛀干性害虫幼期饲养测定方法及龄数的研究,难度较大,国内在这方面的工作做的不多;其幼虫龄数的测定,尚未见报道。我们于1985~1987年在  相似文献   

13.
花垣农业试验站植物保护组从1956年开始进行“稻苞虫发生规律及防治的研究”。兹整理有关温度、温湿与生物因子对稻苞虫繁殖的影响于下: 温度影响发育与产卵 据1957—1958年室内饲养试验,温度能影响稻苞虫,虫态期的长短及雌成虫产卵率。  相似文献   

14.
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Kuschel)的卵子发生-飞行共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4~1996年对双季稻区稻水象甲发生消长和迁飞动态的系统研究表明,稻水象甲的飞行肌和卵巢发育随生活史的季节性变化出现兴衰交替,从而迁入迁出稻田和越冬场所,表现出典型的卵子发生-飞行共轭:春季越冬代成虫从越冬场所迁入早稻田后飞行肌消解而卵巢发育,繁殖形成一代致害种群。夏季一代成虫生殖滞育,飞行肌和脂肪体发达,绝大部分个体迁出早稻田行夏蛰并越冬;少量落入秧田者和早稻收割时散落田内而晚稻插秧时尚未迁离的个体卵巢恢复发育,飞行肌消解而构成二代虫源。秋季二代成虫羽化后生殖滞育,迁飞上山越冬;10月中旬后羽化的个体卵巢和飞行肌均不再发育而滞留田内外越冬。取食高质量食料时,一代夏蛰成虫飞行肌再生,新羽一代成虫则首先发育飞行肌,而后解除生殖滞育。  相似文献   

15.
白背飞虱飞行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张建新 《昆虫知识》1992,29(2):65-69
本文采用微机测试系统研究了白背飞虱成虫的飞行能力及其与日龄的关系。成虫飞行能力个体间变异很大,可以分为多种类型。通过比较雌成虫卵巢发育和吊飞飞行能力,为白背飞虱迁飞型给出了可靠指标。长翅型成虫持续飞行10分钟以上定为迁飞型,短于10分钟者定为非迁飞型。在拥挤迁出条件下,长翅型成虫在羽化后3~5天飞行能力最强。最长的一头雌成虫飞行持续1715分钟,达36529.5米。雌成虫的飞行能力随卵巢发育而下降,呈卵子发生一飞行共轭现象。  相似文献   

16.
<正> 一、目的和方法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ée是我国重要的水稻害虫之一,近几年来全国开展了大协作的研究,应用成虫标记回收及飞机、轮船在空中和海上航捕等手段,证实它是迁飞性的害虫。南京农学院等将雌蛾卵巢发育进度分为五级,通过系统的解剖观察研究虫源性质,认为卵巢发育为一级的雌蛾(简称一级蛾,下同)比例始终很高,一般在50%以上,则为大量迁出的发蛾期;当一级蛾的比例很低,仅占百分之几,而三至五级蛾占80%以上,则蛾  相似文献   

17.
【目的】在性二型昆虫发育历期的研究中雄性先熟更为常见,雌性先熟报道较少。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是玉米上的重大迁飞性害虫,在发育历期上存在雌性先熟现象。本研究旨在明确该现象的稳定性并探索其影响因素,为草地贪夜蛾的准确监测和早期预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析草地贪夜蛾在16L∶8D, 14L∶10D和8L∶16D 3种光周期及玉米叶、花生叶和人工饲料3种食物条件下的生长发育情况,并对不同光周期和食物条件下饲养的草地贪夜蛾卵巢进行解剖;同时选择夜蛾科(Noctuidae)粘虫Mythimna separata和斜纹夜蛾S.litura与草地贪夜蛾的生长发育情况进行比较,评价雌性先熟现象是否为具有迁飞习性的夜蛾科昆虫的共性。【结果】3种夜蛾科迁飞性昆虫中仅有草地贪夜蛾雌成虫显著早于雄成虫羽化,提前1.28 d,且该羽化现象在不同光周期和不同食物条件下稳定存在,仅在草地贪夜蛾取食花生叶时呈现弱化趋势。解剖发现,不同光周期和不同食物条件下,初羽化的草地贪夜蛾成虫卵巢始终处于未成熟期,不随外在条件的变化而改变。草地贪夜蛾雌蛹发育显著快于雄蛹是造成草地贪夜蛾两性羽化时间差...  相似文献   

18.
褐飞虱卵巢发育及其与迁飞的关系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描述了褐飞虱雌虫卵巢的构造和发育过程中的变化。根据其形态特征,划分为五个发育级。 环境条件对长翅型雌虫卵巢发育有明显的影响。在高温、低温或取食黄熟期水稻时,卵巢发育停滞;光照期对印巢发育无明显影响。证实了揭飞虱雌虫卵巢的发育是受体内保幼激素所控制。 1977年在我国南方稻区五个点上系统解剖捕获的褐飞虱雌虫,观察了卵巢在迁飞过程中的发育状态。在虫源迁出地区,由于水稻黄熟和温度的影响,田间雌虫卵巢出现生殖滞育现象。在迁飞运行中受高空低温和停止取食的影响,卵巢仍处于滞育状态。在迁入区降落后,温度、食料适宜,解除了生殖滞育,卵巢继续发育而定居繁殖。 提出了褐飞虱卵巢发育与迁飞过程关系的模式图。  相似文献   

19.
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innaeus是一种世界性的十字花科蔬菜重要害虫,具有远距离迁飞的特性,明确小菜蛾在我国的种群发生动态及迁飞路径对其早期预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调查了2009年5月我国南京、故城、安阳、大连、公主岭、沈阳6个地区小菜蛾成虫种群的发生动态,并首次利用HYSPLIT平台对不同地区小菜蛾种群的迁飞峰次进行了轨迹分析.结果表明,2009年5月我国6个地区的小菜蛾成虫种群存在显著地“突增”或“突减”现象,符合迁飞昆虫在迁飞期的种群动态的典型特征;5月14日南京地区起飞的小菜蛾种群可迁飞至大连,5月19日故城地区起飞的小菜蛾种群可迁飞至公主岭,5月20日安阳地区起飞的小菜蛾种群可迁飞至沈阳;首次明确了小菜蛾轨迹分析的设定参数,800-1200 m为小菜蛾适宜迁飞的飞行高度,飞行持续时间一般为2-3d.  相似文献   

20.
【目的】明确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成虫在新疆阿勒泰地区发生消长规律以及卵巢发育与种群动态和迁飞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高空探照灯诱集草地螟成虫并解剖卵巢,观察卵巢发育进度。【结果】研究区域存在草地螟成虫数量突增突减现象; 2015年发生量比2016年多,2015年草地螟8月30日消失,2016年草地螟8月22日消失。2015和2016年草地螟成虫夜间在第2时段(00:10-01:50)、第3时段(01:50-03:30)出现次数多。2015年第一代草地螟成虫数量突然增加时,65. 5%的雌蛾卵巢发育处于Ⅲ级;自7月下旬第一代草地螟成虫数量呈现下降趋势,此时69. 1%的雌蛾卵巢发育处于Ⅱ级。2016年第一代草地螟成虫数量突然增加时,71. 25%的雌蛾卵巢发育处于Ⅳ级。2015和2016年第一代草地螟雌蛾中各级别卵巢均能解剖到,但是Ⅲ和Ⅳ级卵巢的比例仍然最高。【结论】2015和2016年新疆阿勒泰地区草地螟属于外地虫源迁入和本地虫源形成的混合种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