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4 毫秒
1.
水螅的有性生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范学铭 《生物学通报》2004,39(12):53-53
水螅(Hydro)是低等多细胞动物,单体生活.雌雄同体或雌雄异体.生殖方式为无性出芽生殖和有性生殖。无论是雌雄同体或雌雄异体水螅,由于对其生活环境的长期适应,它们对发生有性生殖的外界条件相对来说是有严格要求的。影响水螅发生有性生殖的外界因子,主要是温度的改变。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水螅的有性生殖,包括精卵发生,受精和胚胎发育,并讨论了杂交受精在水螅分类问题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答:淡水水螅在世界上已发现4属,即原水螅属、水螅属,柄水螅属和绿水螅属。水螅属46种,柄水螅属4种,绿水螅属2种,原水螅属1种。原水螅属的水螅不具触手,且为雌雄异体,其有性生殖方式为异体受精,这属在我国尚未发现。其余3个属的水螅均为雌雄同体,也就是说同一个水螅体上既有精巢又有卵巢。但由于同一水螅体上的精巢中所产生的精子和卵巢中所产生和卵细胞并不同时成熟,所以精子无法与本身的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然而对同一水域环境中的不同个体来说,情况就不同了,在某一些  相似文献   

4.
强壮水螅的特征及其与寡水螅的种间差别问题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一种广泛分布于黑龙江省的大型具柄水螅被暂定为强壮水螅Hydra robusta(IT(?) 1947)。这一中国品系与IT(?)(1947)在日本报告的新种主要特征相同,包括具有精巢乳头。只是精巢乳头不稳定。在实验室条件下第一次有性生殖时每个雄体都发生精巢乳头,但第二次有性生殖时,同一群的后代可全部失去精巢乳头。这是介于强壮水螅与寡水螅Hydra oligactis Pallas(1766)之间的中间性状。从而导致作者做出结论,认为过去其他学者所主张的,以精巢乳头的有无做为鉴别特征来区分强壮水螅和寡水螅是不可靠的。因此,本文又检验了此种水螅的体细胞染色体,证明2n=30,其中第二对染色体上有明显近中位置的次缢痕,最小染色体的长度为最大染色体长度的二分之一以上。这些可做为此种水蝗的鉴别特征。对Niiyama(1944)和Datta(1970)在寡水螅上所做的染色体研究也做了比较及讨论。  相似文献   

5.
1.自然生活情况水螅是腔肠动物的重要代表之一,是动物实验室中不可缺的材料。它生活在有水草的小河或池沼里,附着在水草的茎和叶上,捕食水蚤和小的环虫为生。春秋雨季里比较多,但是随时可以采集到的。在春季三月里它们用发芽的方法来繁殖。从四月初开始,它们停止发芽而生出精巢或卵巢。它们大多数是雌雄分体的,但有时也可以看到一个水螅生长着两种生殖器官。精巢是很小的白色的丘状突起(直径约有0.2毫米),分散着生在水螅的上一牛,数目可以从三、四个到十几个。卵巢比精巢晚生出十来天,长在水螅体的中  相似文献   

6.
曾雪  王旭 《生物学通报》2009,44(6):52-53
在改变水螅栖息环境条件的情况下,对水螅进行有性生殖诱导。实验结果表明,当温度在11-27℃之间进行变化,照度100lx,每天光照8h,同时食物减半的情况下对水螅进行培养实验,水螅出现了有性生殖。  相似文献   

7.
中国水螅属一新种(螅形目,水螅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水螅科水螅属1新种:哈尔滨水螅Hydra harbinensis sp.nov.。本种与其它已报告的雌雄同体水螅有明显区别,只与美洲的海曼水螅较为相似,但也有不同,其与海曼水螅的区别为:生活于静水,能直立并可横向附着生活,实验室培养用储放的自来水可正常生活及生殖。粘刺丝囊小型。胚鞘的鞘膜表面有网格,每根圆锥形的棘刺发自每一网格中央,棘刺无结节,不分叉。精巢数目为2~6个,卵为4~6个。模式标本保存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生物学系无脊椎动物研究室。  相似文献   

8.
在改变水螅栖息环境条件的情况下,对水螅进行有性生殖诱导。实验结果表明,当温度在11-27℃之间进行变化,照度100lx,每天光照8h,同时食物减半的情况下对水螅进行培养实验,水螅出现了有性生殖。  相似文献   

9.
报道了在自然条件下太行隆肛蛙(Feirana taihangnicus)早期胚胎发育的过程。根据胚胎外部形态变化、主要生理特征及行为的出现,其早期胚胎发育过程可划分为25个时期。在水温11.0~18.0℃下,从受精卵形成至蝌蚪两侧鳃盖完全闭合、出水管形成为止,共历时470.18 h。卵裂开始时集中在动物极顶端,直到囊胚早期植物极才出现分割线;胚体的出膜时间集中在右侧鳃盖闭合期,出膜后即具备主动取食的能力,属于晚出膜类型;隐蔽的产卵环境、特殊的卵群附着方式以及大卵径、高卵黄量,是太行隆肛蛙对低温条件下早期胚胎发育时程长的生态适应。  相似文献   

10.
中华稻蝗的胚胎发育及卵滞育发生的胚胎发育阶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双双  朱道弘 《昆虫知识》2011,48(4):845-853
为弄清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Thunberg)卵滞育发生的胚胎发育阶段,观察了其胚胎发育过程,检测了中华稻蝗铁岭、济南、长沙及儋州种群产卵后卵粒含水量的变化规律和胚胎发育的停滞时期.根据胚胎形态,自原头与原颚胸折叠的胚胎发育阶段开始,将中华稻蝗的胚胎发育过程划分为11个阶段.在25℃的温度条件下,4个地...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三疣梭子蟹胚胎进行连续采样和组织切片,系统研究了三疣梭子蟹胚胎发育过程中卵黄囊和肝胰腺的发生与卵黄物质利用的关系。结果表明:(1)三疣梭子蟹胚胎的卵黄岛和卵黄囊结构分别出现在原肠期和无节幼体期,胚胎从原肠期至卵内第一期溞状幼体期,始终存在卵黄岛结构,且卵黄岛中的卵黄物质不断被分解和利用. (2)卵内第二期溞状幼体后,卵黄囊分为两个区域,卵黄囊壁中出现肝胰腺细胞(柱状上皮细胞),此时肝胰腺前体已开始形成,卵黄岛开始融合. (3)卵内第三期溞状幼体阶段,卵黄囊发育成一双肝胰腺,由于肝胰腺中的卵黄物质互相融合,卵黄岛结构消失。此阶段胚胎对卵黄物质的利用加快, 卵黄物质中存在许多空泡状结构;(4)胚胎发育进入孵化前期后,肝胰腺腔内的卵黄物质极少,而初孵溞状幼体肝胰腺腔内卵黄物质已完全消失,肝胰腺为一对囊状结构。这些结果表明在三疣梭子蟹胚胎发育从原肠期到孵化前的过程中,卵黄岛和肝胰腺细胞对于卵黄物质分解和利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川硬皮肿腿蜂的胚胎发育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在 2 6℃恒温和 70 %相对湿度条件下 ,川硬皮肿腿蜂胚胎发育全历期为 60~ 70h。卵黄少 ,原足期 (protopod)孵化。根据其胚胎形态变化特征可分 4个发育阶段 :早期发育阶段 ,卵产后 1~ 1 2h,包括卵割期、胚盘期和胚带期 ;胚胎伸长及器官发育阶段 ,卵后 1 2~ 5 0h,包括胚带分节、原头原躯分化、胚带再伸长、消化道和口器形成 ;胚胎背合阶段 ,卵产后 5 0~ 60h和胚胎成熟阶段 ,卵产后 60~ 70h。  相似文献   

13.
意大利蝗的胚胎发育及卵滞育发生的胚胎发育阶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任金龙  赵莉  葛婧 《昆虫学报》2015,58(11):1201-1212
【目的】明确意大利蝗Calliptamus italicus (L.)胚胎发育及卵滞育发生的胚胎发育阶段。【方法】2013-2014年间,通过室外胚胎发育进度检测和室内孵化培养观察,研究其胚胎发育等级、滞育和越冬的胚胎阶段及自然越冬滞育的解除。【结果】意大利蝗的胚胎发育可划分为18个阶段;意大利蝗胚胎有反向移转、转旋和顺向移动3种胚胎转动方式;意大利蝗卵滞育发生的胚胎发育阶段为第Ⅻ阶段。自然条件下,意大利蝗卵发育至次年1月21日,仅部分卵解除滞育,解除滞育卵的发育历期最长;随着越冬时间的延长,解除滞育的卵逐渐增多,其发育历期逐渐缩短;直至次年3月29日卵基本完全解除滞育。意大利蝗雌成虫所产的早中期卵(7月27日-8月16日所产卵)以胚胎发育第Ⅻ阶段(滞育发生的胚胎发育阶段)越冬,于翌年4月16日(侯地温平均值:7.59℃,最高温:15.95℃,最低温:2.67℃)继续发育;雌成虫所产的晚期卵(8月28日-9月4日所产卵),自11月4日(侯地温平均值:7.32℃,最高温:9.00℃,最低温:5.18℃)开始以胚胎第Ⅹ阶段越冬,于翌年3月29日(侯地温平均值:3.78℃,最高温:10.27℃,最低温:0.14℃)继续发育。【结论】意大利蝗雌成虫所产的早中期和晚期卵,其越冬胚胎发育阶段、开始越冬时间及越冬后继续发育的时间均不同。  相似文献   

14.
黄喉拟水龟胚胎发育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恒温(29±0.5)℃,相对湿度为80%—93%,沙盘含水量5%—10%的孵化条件下,观察研究了黄喉拟水龟胚胎的发育过程。黄喉拟水龟胚胎孵化周期为67d,根据胚胎日龄、大小及形态特征变化将整个胚胎发育过程划分为22期,其中1—7期以卵黄囊血管区、体节数目、心脏形态变化为主要分期依据;8—22期主要以四肢、背甲、腹甲变化为分期依据。同时在胚胎生长发育过程中对头宽、眼径、背甲长和背甲宽等器官生长数据进行了测量统计,发现头宽、眼径、背甲长、背甲宽与日龄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观察卵壳外观变化,通过对照各期的胚胎发育状况与卵壳外观变化发现,第1期胚胎时,卵壳中部开始出现白色受精斑;第5—7期时,受精斑绕卵短径一周成环状;第20—21期时受精斑在卵长径的增长停止。  相似文献   

15.
孙仪林  王靖怡  陆迪  张琪 《昆虫学报》2022,65(11):1524-1537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尖唇散白蚁Reticulitermes aculabialis胚胎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变化特征。【方法】每日收集尖唇散白蚁的卵,并固定其胚胎发育状态,采用DAPI染剂对白蚁胚胎进行染色,通过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记录尖唇散白蚁胚胎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结果】在25℃下尖唇散白蚁胚胎发育过程历经25~30 d,按照发育特征将其划分为12个阶段。胚胎发育早期,卵黄细胞均匀分布在卵内部,卵内细胞核向卵的中间浓缩,在细胞到达卵的后表面时形成浓缩的囊胚细胞作为胚盘;胚胎发育中期,胚胎开始进行“反转型”的囊胚运动,头部和前后轴从后极到前极反转,胚带出现明显的“双弯”结构。胚胎发育中后期,胚胎变宽,内部器官逐渐开始发育,出现明显的伸长与分节;胚胎发育后期,附肢发育明显,内部器官发育成熟。【结论】尖唇散白蚁胚胎发育过程历经12个阶段,属于短胚带型,胚带出现“双弯”结构,发育中期经历两次囊胚反转。本研究为真社会性昆虫白蚁的胚胎发育过程提供了形态学和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应雪萍  杨万喜 《动物学报》2005,51(5):852-861
利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技术研究了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胚胎附着系统的结构及形成机制。中华绒螯蟹受精卵附着在雌性腹肢内肢的携卵刚毛上。该附着系统由三个连续部分组成:卵膜、卵柄和被膜,后者覆盖在携卵刚毛的绒毛上。研究结果显示:中华绒螯蟹的成熟胚胎由三层明显的卵膜组成,即E1、E2和E3层,但胚胎附着系统的卵柄及被膜仅为外层(E1)。卵巢中成熟卵的卵膜仅由E1层组成,E1分为两个亚层(E1a′、E1b′)。胚胎附着系统的形成与雌蟹的行为、腹肢粘液腺分泌的粘液、卵膜的超微结构及各层的变化有关。受精卵刚从生殖孔中排出时,卵膜(E1a′、E1b′)并不能直接粘附在携卵绒毛上。产卵后不久,雌蟹腹肢粘液腺分泌粘液的量增多,E1a′、E1b′的结构发生变化,表现为边界模糊,卵膜出现很强的粘性。在产卵后约60min E1层又明显分为两个亚层(E1a、E1b),同时排卵后雌蟹腹部的携卵绒毛不断地运动,这种运动促使携卵绒毛外的被膜形成。随着E1层亚结构的变化,E2层也开始形成,当E1新的两个亚层出现时,部分区域的E1层与E2层发生分离,卵柄开始形成,并牢固地附着在携卵绒毛上。被膜、卵柄与卵膜最外层的结构相同,均由E1层构成[动物学报51(5):852-861,2005]。  相似文献   

17.
海月水母精巢发育及排精过程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实验生态学及显微观察的方法研究了海月水母(Aurelia sp.)的精巢发育及其排精过程,并对其精子活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水温20~22℃的条件下,海月水母碟状体经过40 d生长,达到伞径(7.50±0.71)cm、体重(28.70±6.60)g时,精巢出现并生长发育;经过60 d生长,达到伞径(11.77±0.51)cm、体重(83.54±10.36)g时,精巢发育成熟并开始排精;生长90 d后,精巢开始出现退化,当生长110 d时,精巢退化完全。在精巢发育过程中,其宽度和长度分别伴随海月水母伞径的增长而增宽和伸长,并出现折叠现象。海月水母的排精路线为:精子先粘附于精子细丝上,从精巢排出,继而经过胃循环沟、胃口腕沟,最后由口腕基沟排出体外。在水温22℃、盐度30、p H 8.0的条件下,海月水母精子活力随时间延长而降低,其快速运动时间和寿命分别为4 h 30 min和10 h。本研究结果显示,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海月水母精巢发育迅速,排精路线与过程相对简单,其精子活力强、寿命长,这种高效的生殖策略为其暴发奠定了基础,这或许也是海月水母能在地球上存活年代久远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背瘤丽蚌胚胎发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显微技术研究了背瘤丽蚌(Lamprotula leai)胚胎发育和钩介幼虫结构。结果表明,背瘤丽蚌卵为均黄卵,受精卵分布在雌蚌内、外鳃腔中进行胚胎发育;胚胎发育同步;胚胎发育过程包括受精卵、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膜内钩介幼虫期和钩介幼虫期;卵裂为螺旋不等完全卵裂;未受精的成熟卵在鳃腔内退化;胚胎发育期与胚胎、外鳃和内鳃颜色相关;怀卵母蚌胚胎在外界环境变化时容易全部流产。分析认为背瘤丽蚌胚胎发育期的繁殖特征可指导人工苗种生产。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优化飞蝗Locusta migratoria胚胎石蜡切片制备技术,研究飞蝗胚胎发育时期浆膜表皮变化规律。【方法】通过优化飞蝗胚胎固定前处理、洗涤、脱水和透明等步骤,改良胚胎期石蜡切片制备技术;制备飞蝗胚胎发育第3-10天的石蜡切片,通过HE染色观察浆膜表皮发育规律;通过制备飞蝗发育第6-8天从卵孔端至卵尾端的纵切切片,观察飞蝗胚胎转旋时期的形态变化。【结果】飞蝗胚胎期石蜡切片技术优化后的操作步骤为:固定前Na Cl O预处理和打孔、洗涤30min、脱水30 min和透明30 min。通过此方法可获得表皮结构完整且清晰的胚胎期组织切片。在30℃条件下,飞蝗胚胎浆膜表皮及几丁质沉积形成于胚胎发育的第5天,在第8天时开始降解。飞蝗胚胎的转旋发生在第6-7天,伴随着浆膜和浆膜表皮的形态变化。【结论】本研究优化了飞蝗胚胎石蜡切片制备步骤,揭示了飞蝗胚胎浆膜表皮及胚胎转旋的发育模式,为昆虫胚胎发育的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0.
在正常培养的水螅中,偶而可见到双头或多头水螅。在实验条件下,如纵切水螅,随时可制备双头或多头水螅。但这些双头或多头水螅,约经一个月左右,就逐渐纵裂成两个或多个单头水螅。长久性双头水螅,仅仅垂唇与触手环茎部分离成双头,水螅体其他部分都为两头共有[图1]。在10℃左右的低温下,能长期维持这种双头状态。有的长久性双头水螅,作者已保持近一年之久,双头形态无任何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