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刘杏忠  路炳声 《菌物学报》1993,12(Z1):65-69
在对新疆及海南岛的捕食线虫真菌的调查中发现2个真菌与已报道的孤孢属的真菌不同,确定为新种——长梗孤孢菌(Monacrosporium longiphorum Liu et Lu sp. nov.)和小舟形孤孢菌(Monacrosporium microscaphoides Liu et Lu sp. nov.)。长梗孤孢菌主要特征为分生孢子梗较长,448-660 μm,分生孢子3-4个分隔,39-65(54) × 13-22(18) μm。小舟形孤孢菌主要特征为孢子较小,0-3个分隔,以2个分隔为主,23-39(29) × 8-15.5(12)μm。在老的培养物中可见球形串生的厚垣孢子。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了1987年冬季在南平地区分离的一个腐生耳霉新纪录——异孢耳霉(Conidiobolus incongruus),分生孢子梗无色,不分叉,6—10×50—130μm,分生孢子无色,多数球形,少数亚球形至椭圆形,13—33×16—35μm,易萌发,多数形成菌丝体,少数可形成次生分生孢子或三生分生孢子,弹射在水琼脂上的分生孢子常能迅速产生小分生孢子。接合孢子球形,淡黄色,光滑,直径18—29μm,壁厚2.5—5μm。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了1987年冬季在南平地区分离的一个腐生耳霉新纪录——异孢耳霉(Conidiobolus incongruus),分生孢子梗无色,不分叉,6—10×50—130μm,分生孢子无色,多数球形,少数亚球形至椭圆形,13—33×16—35μm,易萌发,多数形成菌丝体,少数可形成次生分生孢子或三生分生孢子,弹射在水琼脂上的分生孢子常能迅速产生小分生孢子。接合孢子球形,淡黄色,光滑,直径18—29/μm,壁厚2.5—5μm。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了1987年冬季在南平地区分离的一个腐生耳霉新纪录——异孢耳霉(Conidiobolus incongruus),分生孢子梗无色,不分叉,6—10×50—130μm,分生孢子无色,多数球形,少数亚球形至椭圆形,13—33×16—35μm,易萌发,多数形成菌丝体,少数可形成次生分生孢子或三生分生孢子,弹射在水琼脂上的分生孢子常能迅速产生小分生孢子。接合孢子球形,淡黄色,光滑,直径18—29μm,壁厚2.5—5μm。  相似文献   

5.
刘会梅  张天宇 《菌物学报》2006,25(3):386-388
报道分离自土壤中的齿梗孢属 Scolecobasidium 二新种:椭圆齿梗孢 Scolecobasidium ellipticum 和小孢齿梗孢 Scolecobasidium microsporum。椭圆齿梗孢与亚马逊齿梗孢 S. amazonense、粗腐植齿梗孢 S. crassihumicola 和倒卵齿梗孢 S. obovatum 形态近似,区别在于 S. amazonense 的分生孢子倒卵形,常在分生孢子基部形成一横隔膜,同样 S. crassihumicola 的分生孢子也仅具一横隔膜;S. obovatum 的分生孢子(10-25×4-6μm)明显地较新种的大,且表面光滑,因此容易区分。小孢齿梗孢与嗜粪齿梗孢 S. coprophilum、腐植齿梗孢 S. humicola 和小疣齿梗孢 S. verruculosum 分生孢子形态有些相似,但新种的分生孢子明显小于 S. coprophilum(6-12.5×2.8-4.2μm)和 S. humicola(7-13×2.8-4μm, Matsushima,1971)的,分生孢子梗也明显较后两者的短;此外,新种的分生孢子密生刺突,而 S. verruculosum 分生孢子表面遍生小疣,使它们陪此易于区分。二新种的模式标本(干制培养物)保存在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标本室(HSAUP)。  相似文献   

6.
刘杏忠  沈崇尧  裘维蕃 《菌物学报》1992,11(Z1):113-115
在对北京郊区果园捕食线虫真菌的季节性分布的研究中,常观察到一种隔指孢属中的真菌,经对其形态研究确定为一新种一北京隔指孢(Dactylella beijingensis Liu, Shen et Chiu),其主要特征为分生孢子梗分枝,每个分枝顶产生单一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向顶渐细,长79-108-137 μm,基部宽2.5-3.0 μm,顶宽1.5-2.0 μm,产孢细胞菌丝型发育,分生孢子无色,纺锤形,4-6个分隔,在分隔处稍缆缩,大小为33.5-38.0-42.0 × 7.0-8.0-8.5 μm,未见厚垣孢子产生,未见捕食线虫器官。  相似文献   

7.
图1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175;图2构巢曲霉(Aspergillus nidulans)×1650;图3构巢曲霉×3200;图4常现青霉(Penicillium frequentans)×5100。 Br 面包 My 菌丝体 CB 孢子间联接 PS 初生小梗 CO 分生孢子 St小梗 CP 分生孢子梗 SS 次生小梗 CT 孢子生殖管 Ve 顶囊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了采自福建南平尘白灯蛾的病原真菌新种:福建虫瘴霉(Furia fujianaHuang et z.z.Li sp.nov)该菌分生孢子单核,双囊壁,倒卵形,16.0-25.8 ×8.4-18.4μm,平均20.0×9.9μm,长径比1.5-3.0,平均2.0。次生分生孢子梨形,平均18.4×11.7μm。分生孢子梗棍棒状,二歧分枝或单枝。有假根和囊状体,基本等粗于孢子梗。假根不形成明显分化的固着器。休眠孢子光滑,20.3—22.8μm。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了在福建南平发现的感染毛蠓(PsycAoda sp.)成虫的冠耳霉(Conidiobolutcoronatus)有关分离、培养和鉴定等工作。在虫尸上,分生孢子卵圆形至梨形,大小13.6—30.6×13.6—20.4μm,平均23.6×16.8μm。未见囊状体、假根及休眠孢子。易于人工培养。在培养基上初生分生孢子球形,直径26.4—49.6μm,平均37.8μm。初生分生孢子容易萌发,形成次生分生孢子、以及三生分生孢子、四生分生孢子。许多小型分生孢子外生于初生分生孢子上,卵形,平均大小16.5×13.2μm。分生孢子还可以转化成长柔毛分生孢子。  相似文献   

10.
张修国  张天宇 《菌物学报》2002,21(2):288-290
大孢匍柄霉 图1 Stemphylium majusculus E.G. Simmons,Mycologia, 61:16~18,1969. Fig. 1 在25~28℃PCA培养基上培养,菌落匍匐生长,褐色;菌丝表生或埋生,叉状分枝,有分隔,淡褐色,光滑,直径2.0~2.5祄;分生孢子梗单生,直立,少数弯曲,圆柱状,65~103×4.5~5.5祄,顶端囊状膨大体直径8.5~10.5祄;分生孢子以内壁芽生式从产孢梗的顶端囊状膨大体的产孢孔处产生, 淡褐色至黄褐色,桶形、园柱形或宽卵圆形,直立或稍弯曲,具1~9个横隔膜,其中1~3个明显缢缩, 多数具3~4个纵隔膜,51.5~64.5×27.5~34.5祄, 长/宽 1.4~2.6,基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