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9 毫秒
1.
王珞珈  董晓峰  刘星光 《生态学杂志》2016,27(10):3335-3343
根据系统科学理论,在科学界定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内涵的基础上,以甘肃省12个中心城市为例,分别构建了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使用耦合协调模型,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2005—2013年甘肃省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质量的综合发展指数以及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结果表明: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只能反映城市化进程的快慢,并不能衡量城市化发展的质量,单一的指标只能代表狭义的城市化发展水平.从时间序列来看,甘肃省土地和人口的城市化质量以及耦合协调水平呈现整体上升态势.总的来说,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程度低仍是制约甘肃省城市化质量的关键因素.从空间格局来看,2013年,除兰州属于人口城市化质量滞后型,其他11个中心城市的土地城市化质量均不同程度地滞后于人口城市化质量.甘肃省12个中心城市的城市化质量整体上处于较低水平的协调阶段.  相似文献   

2.
科尔沁左翼后旗位于科尔沁沙地东部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复杂、脆弱,资源、人口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至关重要,其土地承载力状况是协调三者关系的重要依据。本文应用系统动力学原理,以1995年为起始年份建立了系统动力学模型(SD模型),包括人口、土地资源、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消费等7个子系统。选择3种人口增长速度和3种营养水平组成9种方案,通过模型的运行预测了科左后旗未来50年人口的动态变化和最大土地资源承载力,并对1995—2000年实际的人口发展状况和生态状况进行了讨论。研究显示,科左后旗土地承载力46.7l—74.5l万人,不同的方案达到最大承载力的时间不同,指出控制人口增长是实现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科左后旗的实际人口增长控制较好,现有的环境问题是不合理的开发活动造成的。  相似文献   

3.
京津冀地区城市化发展时空差异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杨坤矗  毕润成  孙然好  陈利顶 《生态学报》2017,37(12):3998-4007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提出,如何协调城市间城市化和产业发展的差异成为目前关注的焦点。因历史原因和政策影响,尤其在城市化发展方面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定量识别该区城市发展的时空差异性对于制定合理的区域协同发展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基于1984—2012年社会经济统计数据,通过引入偏离度指数和变异系数,从人口、土地、社会、经济四方面研究了不同时期京津冀地区城市化发展时空差异特征。研究表明:(1)京津冀地区城市化4个方面的发展均呈整体上升趋势,尤其表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整体增长幅度为:经济社会土地人口。(2)从发展速度看,京津冀地区人口与土地增速最快时期发生在2000—2004年;而社会与经济增速最快时期发生在1992—1996年;这些特征充分反映了我国阶段性政策的影响。(3)从城市化发展的驱动因子分析,京津冀地区人口与土地增长速度差异较小,发展趋势较为一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经济、社会增长速度差异较小,发展趋势较为一致,表现出高度的正相关性;而人口与社会、人口与经济、土地与社会、土地与经济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4)京津冀地区城市化发展区域差异较大,不同时段各城市发展存在明显差异;在城市化进程中区域间最大差异性表现在土地的扩张,其次是人口增长,而经济和社会增长差异性相对较小。(5)人口、土地、社会、经济四项城市化驱动因子与城市生态因子的耦合协调度均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4.
气候变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以及人口快速增长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为新时期全球沿海低洼地区的土地利用规划带来了新的挑战。有别于传统的土地利用规划理念与方法,引入韧性城市的概念,以美国佛罗里达州马坦萨斯河入海口地区应对气候变化和人口快速增长的韧性土地利用规划为例,通过构建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综合模型,整合海平面上升影响模型、物种栖息地模型和土地利用预测模型来预测适应海平面上升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研究的结果可为中国沿海地区特别是三角洲地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海南岛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土地资源综合体为研究对象,在生产力类型模糊区划的基础上,从土地资源物质能量投入与转化入手,采用科学方法计算了海南岛的土地生产潜力、食物结构和人口承载量.结果表明,海南岛5类土地资源的平均生物生产潜力为5.25×104kg·hm-2,折合标准粮为2.36×104km·hm-2;低中高3种食物结构方案的人口承载量分别为1.9573、1.5481和1.2957×107人口,供养人口为52.5、42.0和34.5人·hm-2.目前人口占各方案可供养人口的比例已分别达到34.2%、43.3%和51.8%,按当前人口增长速度计算到2010年这个比例将达到44.5%、57.5%和68.7%.  相似文献   

6.
1992—2005年蒙古国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1992、2002年遥感图像以及2001、2005年的MODIS影像,结合相关统计资料,研究了蒙古国土地利用变化的总体特征、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差异,并对其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2—2005年,研究区耕地和林地面积明显减少,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呈增加趋势,水域面积略有减少,草地面积相对稳定,但质量有所下降;2001—2005年,蒙古国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明显,西部山区和南部戈壁区北部是全国土地利用变化最集中的区域;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为包括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在内的自然因子以及政策法规、人口增加等社会经济因子.  相似文献   

7.
珠江三角洲的人口时空变化及其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吴荣生  管东生 《生态学杂志》2006,25(12):1586-1590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珠江三角洲经济的高速发展同时,该区人口大幅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不断增大,制约着该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本文分析了近年来该区的人口时空变化情况及其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指出人口增长使该区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人均占有量进一步降低,大气和水环境污染加重。因此,解决人口问题是实现珠江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严格控制人口。合理利用资源,优化产业结构,增加环保投资和加强区域整体协调是珠江三角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8.
秦巴山区生态农业类型及效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陕西省安康地区位于全国最大的一块贫困片秦巴山区,北靠秦岭主脊,南踞大巴山北坡,汉水横贯其中,形成“两山夹一川”的地貌特征。全地区总面积2.3391×104km2,其中耕地和水域面积约各占10%,林地和荒山面积约各占40%。特别是荒山面积平均一人061ha,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十分丰富。据调查和国土资源资料分析,在山区有30%~40%的农户单家独居,其居住的方圆土地规模一般为200~267ha,多的可达667ha以上,形成一户一条沟,一户一条梁,一户一面坡的人口与土地资源的分布格局。在农业生态…  相似文献   

9.
人口密度是一个世界性的生态学问题。位于长江下游的江苏省扬中县(图1),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1120.9人(其中95.3%是农业人口),高出全省人口平均密度的一倍,相当于全国人口密度的11.2倍和世界人口密度的33.6倍。按农业人口计人均耕地,扬中县是0.66亩,比全国的1.8亩低三分之二。据报导,世界除少数城市国家(如新加坡等地)以外,人均耕地最低的  相似文献   

10.
郭晓娜  陈睿山  李强  苏维词  刘敏  潘真真 《生态学报》2019,39(17):6567-6575
土地退化已成为威胁32亿人口福祉的全球性重大环境问题之一,近年来受到UN、IPBES、IPCC等组织的广泛关注。然而,当前的土地退化研究中,还存在概念不清、过程和机理不明、影响认识不彻底等问题,因此,厘清土地退化的概念、过程和机制是防止土地退化和恢复退化土地的关键。以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土地退化与恢复专题评估报告为基础,剖析了土地退化的概念、过程、机制及影响:土地退化过程受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两大因素驱动,退化过程包括疑似退化、历史退化、敏感退化、弹性退化、持续退化和永久退化6种状态;土地退化类型可根据土地利用类型分为城市土地退化、农田退化、森林与草地退化、湿地退化等;土地退化具有多重影响,包括威胁食物和水安全,影响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服务,引发地区冲突、大规模人口迁徙和疾病传播,加剧贫困及全球气候变化。土地退化过程、机制及影响的审视将为我国沙漠化、石漠化等土地退化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并为我国"山水林田湖草"土地系统的统筹治理和"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1.
ABROL  Y. P. 《Annals of botany》2004,93(6):785-786
Food from agriculture supports around 6 billion people who inhabitthis planet today. The population is expected to increase toabout 7·2 and 8·3 billion by 2015 and 2030, respectively.This scenario requires increased food production. Food productioncan be raised by cultivating more land, increasing the yieldof each crop, growing two or three crops per year on the samepiece of land, or by a combination of these possibilities. Eachcan have problems. The best land, that is the land that is mostproductive,  相似文献   

12.
To mitigate sever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introduced many ecological projects in degraded regions in the past 20 years. At the same time, ecological projects occupied cultivated croplands and thus, the income of local residents wa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oth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converting the current land use system into agroforestry systems is suggested in this study. Through a scientific design, an agroforestry system will be capable of supplying considerable output to residents in the land conversion region. In addition, the government should create an appropriate subsidy system, stable market environment, and free agricultural training services to help farmers. Amidst the increasing population and limiting cropland expansion globally, agroforestry is an answer to problems related to achieving the aim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other developing countries.  相似文献   

13.
城市污泥在矿山废弃地复垦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49,自引:1,他引:48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reclaimingabandoned mining land and their negative effect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and in view of the limited factors to reclaim abandoned mining land,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suggestions of using sewage sludge as an alternative in mining land reclamation.Application of sewage sludge in reclamation has beneficial effects, such as increasing organic matter content, preventing soil erosion,recovering vegetation,and promoting microbial population and its activities.Unfavorable factors including heavy metal and organic pollutant for applications of sewage sludge and their countermeasures are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4.
沙质草原沙漠化过程中植被演替研究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赵存玉  王涛 《生态学杂志》2005,24(11):1343-1346
在综述了我国半干旱地区沙质草地沙漠化过程中植被演替研究现状,提出了目前沙地植被演替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的研究工作。指出,①沙地植被演替的最大特点就是沙质地表基质的流动性和风沙活动伴随着植被演替的各阶段,研究中应考虑近地表风沙流的影响;②在干扰对生态系统影响越来越大的今天,沙地植被的演替序列往往出现一些随机性和不规则性,应加强对沙地植被演替序列的非线性和演替顶极的多元性、多样性的研究;③应继续从生理生态、种群生态、群落生态以及生态系统生态等不同水平层面上深入研究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的替代机制,还应加强沙地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动态耦合、种子岛效应等的研究,以及沙地植被演替趋势和速率等的预测。  相似文献   

15.
世界主要国家耕地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赵文武 《生态学报》2012,32(20):6452-6462
在世界人口持续攀升、全球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背景下,探讨世界主要国家耕地变化其影响因素,对于分析预测未来世界耕地变化趋势、研究世界粮食安全具有积极意义。选择2050年人口过亿的17个国家和耕地面积排名前10的国家为研究对象,在分析1961—2007年耕地总量变化、人均耕地变化的基础上,探讨了耕地变化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从20世纪60年代到2007年间的不同时期内,有越来越多的国家表现出耕地减少趋势,而人均耕地面积减少的国家个数高达90%以上。满足人口消费需求、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是大多数国家耕地总量变化的主要动力;而人口快速增长、城市化则是导致许多国家人均耕地显著减少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城市扩张过程中建设用地景观格局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车通  李成  罗云建 《生态学报》2020,40(10):3283-3294
剖析城市扩张过程中建设用地景观格局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力,不仅有助于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而且为城市用地结构优化、城市景观规划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以快速城市化的中型城市—扬州市为例,利用多期(1995、2000、2005、2010年和2015年)Landsat卫星影像、乡镇水平的扬州统计年鉴等数据,运用景观格局分析、增强回归树(Boosted regression trees)等方法,研究建设用地的扩张模式、形态及景观格局,定量探究地理、社会和经济因子对景观格局的影响机制,从而明晰景观格局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1995—2015年,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填充式(Infilling)、边缘式(Edge-expansion)和跳跃式(Leapfrog)3种扩张模式在各时段均有出现,但其优势度随着城市发展而改变。建设用地的形态在城市扩张的过程中经历着"集聚"和"扩散"的交替变化过程,景观格局则出现了同质化倾向,景观破碎化下降、聚合度增加。地理因子(海拔和到县市中心的距离)对景观格局的综合影响虽然高于社会经济,但它的影响力却随着城市发展呈现出下降趋势,社会经济的作用则逐渐增强。海拔和人口密度的增加会促进景观的破碎化、抑制景观的集聚;人口数量的增加会促进景观的集聚、降低景观的破碎化;其余因子(到县市中心的距离、人均GDP和第二产业占比)的作用则随城市的发展而发生转变,如人均GDP对景观破碎化的作用表现为"促进→抑制"的转变、第二产业则为"抑制→促进"。  相似文献   

17.
崔旺来  蔡莉  奚恒辉  杨帆  陈梦圆 《生态学报》2022,42(6):2136-2148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在生态系统问题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土地资源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也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安全问题。人类活动导致土地利用的迅速变化已经威胁到生态安全(ES),通过预测土地利用的变化并模拟ES模式,将LUCC和生态安全评价结合起来对区域生态环境评价和保护具有重要作用。以浙江大湾区为研究区域,采用CA-Markov模型预测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模拟2030年3种不同情景下的生态安全格局。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对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18年浙江大湾区的生态安全进行了评估,处于一般安全等级及以上面积占比从58.83%先提高至60.02%,后下降至59.42%。同时,通过改变不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转移概率矩阵,设置了惯性发展、过度扩张和生态保护3种情景,结果显示3种情景下生态安全处于一般安全等级及以上面积占比分别为58.61%、57.60%和58.46%。浙江大湾区生态安全的空间分布格局与人口密度、GDP等社会经济数据的空间分布格局相反,平原地区耕地利用率高、生态安全等级较低,多丘陵地区...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不同地理种群在适应当地栖息环境过程中的差异,于1996年利用直线夹地对内蒙古呼和浩特平原和由齐沙地环境,两个种群基因交流严重受阻的黑线仓鼠种群生殖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雌雄必比在平原环境较大,且秋季雌性明显增多,沙地环境全年维持稳定,平原环境雄性睾丸下降率在各季高于沙地环境近20%。平原环境雌性在夏季性成熟率较高,沙地环境季最高。平原环境中雌性怀孕率为春、夏季较高,沙地环境仅在春季最高,且小胎仔(窝仔数少于4)所占缃例较高(19.5%),两个种群平均胎仔数分别为6.0(平原)和5.9(沙地),这一结果说明不同地理种群生殖特性的差异受环境条件限制明显。  相似文献   

19.

The urban fringe is areas where land use changes and develops rapidly, analyzing land use changes and driving forces in urban fringe area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landscape patter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This study takes the Hunhe Bird Island area of Shenyang C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uses Landsat remote sensing images from 2005 to 2019 as the basic data, and uses the land transfer matrix and landscape index method to analyze the overall landscape environment and six land types. Using government policies and statistical data to analyze the driving forces of landscape changes.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landscape matrix had changed, the overall landscape structure had changed drastically,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as unstable, and human interference factors had increased, and the fragmentation phenomenon had become more and more serious. Each land type has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changes. Except for the relatively stable water environment, other land types have different degrees of fragmentation. The reason is that the driving force of landscape pattern changes mainly comes from the influence of human factors,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popula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government policies. Therefore, future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strategies are proposed for each land type in the urban fringe area. For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urban fringe area, it is advocated to make full use of land resources, strengthen the correct judgment and forecast of urban population and economy, formulate the correct urban boundary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voi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s faced by excessive land development, and realize the “Rational expansion” of ci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