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肖方 《生命世界》2015,(2):80-83
<正>谭邦杰先生是北京动物园里诞生的科学家,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有缘与这位科学家相处相识是我人生经历中的幸运之事,铭刻心中那些星星点点琐事的积累,让我与谭邦杰先生的友谊致深致远。在纪念谭邦杰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我以缅怀之情致远方的动物科学家、科普作家、翻译家——谭邦杰先生!最初我与谭邦杰先生的接触,是在1981年,那时我刚到北京动物园兽医院工作,我们同在一座二层小楼内,我在楼的一  相似文献   

2.
《化石》2015,(4)
<正>程政武先生于2015年4月12日与世长辞,享年84岁。一直以来感激先生对我的帮助,特写此文,以为纪念。我与程政武先生相识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当时正在赵喜进先生指导下攻读研究生学位。虽然不记得第一次面见程政武先生是具体哪一天,但至今清晰记得当时的场景。先生来拜访赵喜进老师,两人攀谈片刻后,赵老师就叫我  相似文献   

3.
杨弋 《生命的化学》2023,(3):345-346
<正>第一次见到邹承鲁先生的时候,我心里想:“好一位睿智帅气又亲切和蔼的先生!”当时,我在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由于研究需要,我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向邹先生实验室学习线粒体复合物的纯化和测定方法,从而第一次有机会向先生汇报我们的工作。  相似文献   

4.
<正>1992年,在北京农业大学(现为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阎隆飞先生的推荐下,我报考了生物物理所邹承鲁先生的博士研究生,此后在邹先生的实验室度过了难忘的三年宝贵时光。在这期间发生了较多趣事值得回忆,其中有一件事是在我参加博士生面试的时候,当时我来到邹先生办公室,心情特别紧张且激动,我第一句话刚出口,  相似文献   

5.
今年8月20日是朱洗先生90周年的诞辰。为了纪念朱洗先生,“生物科学信息”编委会薛攀皋同志约我写一篇文章,我的确也觉得有好多话要说,表示我的怀念。但一提出笔来,思绪起伏,真不知从何说起;尤其在朱洗先生辞世后一段日子里和那“历史悲剧”年代过后的几年中,好几位同一辈的知名老科学家已经写了不少介绍和颂扬朱先生生平,重大的科学成就和贡献,以及他的治学精神和高尚情操的文章。记得当我还在念书的时候,从朱洗先生撰写的“生物学丛书”开始知道了他。书中丰富的  相似文献   

6.
《人类学学报》2009,28(4):327-327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我国著名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家王建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09年9月15日1时20分在山西太原逝世,享年82岁.  相似文献   

7.
<正>回故乡,老爸常会谈起他早年的学生,苏州有名的美食家华永根先生(苏州市烹饪协会会长),我遂抽空查了查先生的资料。华先生曾经的大作《与"水八仙"长相守》,似乎看得出这位被称为"苏帮菜一道名菜"的苏州人,有着道地的情结和心得。据说华先生曾手写菜单,并在得月楼化为一桌活色生香的水八仙时令宴。开宴冷  相似文献   

8.
原华南农业大学生物技术学院教授、广东省植物生理学会副理事长李明启先生因病医治无效 ,不幸于 2 0 0 1年 7月 31日在广州逝世 ,享年 82岁。李明启先生曾任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植物生理学报》常务编委。李明启教授逝世  相似文献   

9.
李巍 《遗传》2008,30(7)
问:我姐姐是在3岁左右的时候发现脸上开始有那种小豆豆,后来确诊为结节性硬化。我俩相差9岁,我今年29岁了,没有出现与姐姐同样的症状。我想请问:我是不是还会有发病的可能?还有我的后代是否患同样的病呢?  相似文献   

10.
我认识海珊(张景欧)先生将近二十五年,其间虽然接触的机密不多,而海珊先生给我的影响却不少,特别是最近三年我们在复旦大学共同工作,过從很密,认识最深,因而使我感动的地方也最多。 记得1951年冬天,我还在江南大学教课的时候,有一天上午海珊先生打电话问我借尤佛洛夫氏的“昆虫与气候”一书,我问了他的住处跑去看他,才知道他因病请假從北京回上海休养,准备写些关於“蝗虫’的稿子(中华书局约稿),而且有以写稿终身之意。  相似文献   

11.
侯宗濂先生是我们的前辈,当我还是一个学生的时候,他已经在德国Pflügers Archive上发表了一系列科学论文,蜚声学林,成为一位知名的生理学家了。我第一次见到他,还是比较晚近的事。相识虽晚,但对于他学识的渊博和品格的高尚,是十分敬佩的。  相似文献   

12.
梁毅 《生命的化学》2023,(3):342-343
<正>2023年春风拂面山花盛开的季节,迎来了我的恩师、中国科学院院士邹承鲁先生百年诞辰。我是1998年7月至2000年12月期间,有幸投到邹承鲁先生门下,师从邹先生做生物化学博士后,接受先生的教诲,从此开始了我的“蛋白质折叠与分子伴侣”和后续发展起来的“蛋白质错误折叠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生涯。  相似文献   

13.
正时光倾吐芳华,岁月如墨留香,三尺讲台,染苍苍白发,桃李满园,露美美笑靥。2018年迎来了陈诗书先生九十华诞,借嘉年华诞之际,拟于9月15日在上海市黄浦区重庆南路227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懿德楼二楼会议室举办庆祝活动,届时将邀请陈先生的所有学生弟子、好友和学术同仁参加。陈诗书先生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从事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教学与研究工作长达四十多年;创建了我国医学领域第一个分子生物学博士点,是我国医学分子生物学领域研究的先驱者,于1992年率先在国内成立了第一家"人类基因治疗研究中心",曾任上海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学会理  相似文献   

14.
<正>建筑工程学院学子在第三届全国高校BIM毕业设计大赛中获得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优秀奖2项的好成绩,其中获得一等奖的"天涯海阁"团队还将代表学校赴北京参加"全国高校BIM毕业设计优秀作品答辩论坛"。  相似文献   

15.
1965年我考取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所的研究生.当我第一次踏进上海岳阳路320号的大门时.迎面大楼的建筑特色使人难忘.就像进入了一座科学殿堂。在这里集中了我国许多优秀的生物学家。他们作出了像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这样的令世人瞩目的工作。在这个大院的原生理生化所大楼的三楼一间办公室.我第一次见到了我的第一位导师邹承鲁先生。邹承鲁先生已驾鹤西去.我失去了一位尊敬的老师.中国失去了一位杰出的爱国生物化学家。他的精神永存。  相似文献   

16.
动态     
本刊副主编刘友良先生逝世我刊副主编、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刘友良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07年2月6日10时05分在南京逝世,享年68岁。刘友良先生长期从事植物生理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曾任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理事和常务理事,江苏省科协委员,  相似文献   

17.
正2002年7月,受高登义先生的邀请,我参加了由中国科学探险协会组织、企业赞助的中国人首次北极建站科学考察。就在我们刚刚抵达朗伊尔的时候,我的视野就聚焦在朗伊尔附近的冰川上了。作为一个研究冰川与环境的科学工作者,青藏高原以及喜马拉雅山、唐古拉山、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还有天山等国内的冰川都留下了我的足迹,我一直有一个愿望,  相似文献   

18.
<正>仰望浩瀚星空,遥远的“邹承鲁星”宛若近在咫尺,追寻时间长河,恩师的音容笑貌恍如昨日。在邹承鲁先生百年诞辰之际,我深深缅怀恩师,谨此纪念。1978年,我国恢复了研究生制度,我有幸来到邹承鲁先生的实验室,从事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工作。1984年,通过考试,我被录取为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的博士研究生,继续师从先生,有更多的时间近距离接触先生,聆听先生的指导和教诲,无拘无束地与先生讨论和交流,深受熏陶,终身受益。  相似文献   

19.
徐科 《生理通讯》2010,29(1):6-8
世界著名神经生物学家田崎一二先生于2009年1月4日在美国马里兰州与世长辞,享年98岁。先生逝世的讣报当即由日本滨松医科大学的寺川进教授用e-mail传送给我了。因我正在住医院治疗期间,而未能致电吊唁。  相似文献   

20.
<正>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写雪地捕鸟的过程,是我中学阶段语文课文中的一段经典段落。每当我给女儿讲起这个情节,女儿总是带着无比的好奇和憧憬。一到闲暇时间便奔波于绘画、舞蹈等各种辅导班的女儿,产生这样的心情,我很能理解也很无奈。然而这种场景,在我小的时候是有亲身经历的,也是习以为常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