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吕宝忠 《遗传》1984,6(3):37-38
在XX-XY型生物中,限雄遗传性状即只能 由父亲传至儿子的性状,完全由Y染色体传 递(1]。人类中,属于Y连锁的性状,已知有辜丸 决定因子(TDF)和Y组织相容性抗原(HY抗 原),可能还包括毛耳等少数几个性状131。鉴于 Y染色体仅载有少数几个基因,不像X染色体 携带着大量基因,因而至今关于伴性遗传的群 体遗传分析几乎只以X染色体为对象,很少对 Y连锁遗传进行分析。今后随着实验手段等的 发展,Y染色体上的基因肯定会逐渐地增加,因 此有必要对此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2.
大豆重要农艺性状的QTL分析   总被引:55,自引:0,他引:55  
应用栽培大豆科丰1号(♀)和南农1138-2(♂)杂交得到的F9代重组自交系(RILs)群体(201个家系),构建了含302遗传标记、覆盖2363.8cM、由22个连锁群组成的遗传连锁图谱。采用区间作图法,对该群体的主要农艺性状的调查数据进行QTL分析,表明与开花期、成熟期、株高、主茎节数、每节荚数、倒状性、种子重、产量、蛋白质和含油量等10个重要农艺性状连锁的QTL位点34个,每个数量性状的遗传变异是由多个QTL位点决定的。与产量有关的农艺性状的一些QTL集中在几个连锁群上。  相似文献   

3.
罗军  王双合 《遗传学报》1996,23(2):105-109
本文利用杂合度分析和连锁群分析对乳蛋白基因座位与产奶量及乳成分等数量性状基因间的连锁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各乳蛋白基因均具有较高的纯合度,但3个酪蛋白基因同时考虑时纯合度较低。泌乳性状的变差对乳蛋白基因座位杂合度没有明显的回归关系。K-CN基因与乳脂率和乳蛋白率,α_(s1)-CN基因与305无产奶量间有显著的连锁关系。  相似文献   

4.
用135个分布于全基因组的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标记分析196份大豆(Glycine max)地方品种的遗传变异、群体结构和连锁不平衡(linkage disequilibrium,LD)。在考虑群体结构的条件下,应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方法鉴定与大豆抗斜纹夜蛾有关的数量性状位点,进而发掘各关联位点的优异等位基因及代表性载体材料。结果表明:(1)该群体不仅地理起源广,而且遗传变异丰富;(2)在整个群体内,有17.9%的标记对处于显著的连锁不平衡,而且在相同染色体上标记对间连锁不平衡延伸的平均距离约为6.61cM(D'〉0,P〈0.05);(3)通过关联分析发现,有7个SSR标记分别与3个大豆抗斜纹夜蛾性状关联(P〈0.01),其中4个位点对性状的变异解释率超过了10%,6个位点所在的连锁群上存在已报道的食叶性害虫抗性位点;(4)各位点等位基因的效应分析显示,幼虫重相关位点的等位基因主要表现为减效作用,等位基因Sat_334-A208减效作用最大(43.9%);单虫食叶量和蛹重相关位点的等位基因主要表现为增效作用;等位基因Satt199-A186对单虫食叶量增效作用最大(36.4%);等位基因Sat_320-A286对蛹重增效作用最大(31.4%)。  相似文献   

5.
动物模型的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动物模型是一系列具有不同结构的线性混合模型,共同特征是估测动物个体本身的育种值。在动物模型下,任一个体育种值的估计都能按最佳形式利用其所有可知亲属的记录资料。从统计学意义上看,动物模型在提供育种值的最佳线性无偏预测(BLUP)的同时,提供固定效应的最佳线性无偏估计(BLUE),使固定环境效应易除得最为合理。对于由大量加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动物模型能反映选择、遗传漂为对群体遗传均值和方差的影响。近交和连锁不平衡的影响也可视为选择的结果。因此动物模型适用于存在选择、漂变、近交以及连锁不平衡的群体。  相似文献   

6.
研究旨在探讨生长激素释放激素基因(Growth hormone-releasing hormone,GHRH)对斑点叉尾鲖(Ictalurus punctatus)生长性状的影响。采用DNA混池测序法筛选GHRH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位点,使用SNaPshot法将筛选到的SNPs多态性位点进行分型,并对这些位点进行连锁不平衡和单倍型分析。结果表明,在GHRH基因内含子区域共检测到4个SNPs位点,并成功地对3个位点进行了分型,3个位点间均不存在强连锁不平衡;3个SNPs位点在176尾斑点叉尾鲖中形成了6种有效单倍型。关联分析表明SNP位点g.6301 GA的AA基因型的体质量显著性地高于AG和GG型(P0.05),比群体的平均体质量高14%。单倍型组合H1/H4和H1/H5个体的体质量和体长极显著性地高于其他单倍型组合(P0.01),体质量比群体平均体质量分别高30%和15%,体长比群体平均体长分别高7%和6%。研究为斑点叉尾鲖生长性状分子标记辅助选育和QTL定位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以种荚差异显著的白菜自交不亲和系(P1)和白菜型油菜自交系(P2)为亲本及杂交获得的4个基本世代(P1、P2、F1、F2)为材料,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其种荚相关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芸薹种作物的种荚长度(SPL)性状及喙长(SBL)性状均受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C-0模型),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83.16%和68.67%;种荚宽度(SPW)性状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E-0模型),其主基因遗传率为20.40%,多基因遗传率为78.34%。种荚相关各性状均以多基因遗传为主,种荚宽度性状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小,为1.26%;种荚长度、喙长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分别达16.89%和25.36%。针对芸薹种作物种荚性状的改良要以多基因为主,并注意环境条件影响。以种荚差异显著的白菜自交不亲和系(P1)和白菜型油菜自交系(P2)为亲本及杂交获得的4个基本世代(P1、P2、F1、F2)为材料,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其种荚相关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芸薹种作物的种荚长度(SPL)性状及喙长(SBL)性状均受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C-0模型),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83.16%和68.67%;种荚宽度(SPW)性状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E-0模型),其主基因遗传率为20.40%,多基因遗传率为78.34%。种荚相关各性状均以多基因遗传为主,种荚宽度性状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小,为1.26%;种荚长度、喙长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分别达16.89%和25.36%。针对芸薹种作物种荚性状的改良要以多基因为主,并注意环境条件影响。  相似文献   

8.
水稻单株有效穗数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单株有效穗数差异大的3个亲本CB1(15.3)、CB4(6.4)和CB7(11.8),配制CB1×CB4和CB7×CB4组合,建立了相应的P_1、F_1、P_2、B_1、B_2、F_2群体,将其分为中、晚两个生产季节种植,考察了有效穗数性状.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理论的Akaike信息准则(AIC)在B_1、B_2、F_2代中鉴定影响数量性状的主基因存在与否,主基因存在时通过分离分析估计主基因和微效基因的遗传效应及所占总变异的分量.结果表明该性状在所有B_1、B_2、F_2中均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的遗传模式,主基因遗传率为30.64%-72.26%,多基因遗传率为3.41%-28.20%,总基因遗传率为45.96%-87.29%;相同组合种植季别主基因遗传率及一阶参数对比表明,杂交亲本的选择及种植季别对该性状遗传率影响较小,h_a、h_b、j_(ab)、j_(ba)值均为负值表明显性效应和加性显性互作对该性状表达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根据连锁遗传原理,利用全套染色体形态性状标记系,对20份中国大麦矮秆种质资源的矮秆基因,进行了染色体定位。结果表明:15份单基因矮秆中,有1份其矮秆基因与宽护颖基因Z连锁,位于2(2H)染色体短臂上;10份的矮秆基因与uz基因等位,由3(3H)长臂携带;4份的矮秆基因与钩芒基因K连锁,位于4(4H)长臂上。5份双基因矮秆中,有3份的矮秆基因分别位于2(2H)短臂和4(4H)长臂上;1份的矮秆基因各由其3(3H)和4(4H)长臂携带;其余1份的两对矮秆基因,1对与uz基因等位,由3(3H)长臂携带,另1对则与宽护颖基因w连锁,位于2(2H)短臂之上。  相似文献   

10.
水稻加工品质数量性状基因座 (QTLs)分子定位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检测了Lemont/特青RI群体212个株系的糙米率(BR),精米率(MR)和整精米率(HR)等3项加工品质性状,利用RFLP连锁图和线性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方法(QTLMapperV1.0)进行QTL定位研究。群体呈边境分布,双向超亲现象明显,HR较BR,MR变异范围更大并偏向低值方向;分别检测到1个MR,4个HR主效QTL,其中QHr6和QHr7等2个基因座具有较大遗传效应;分别检测到12对影响BR、5对影响MR,16对影响HR的上位性基因座,上位性效应的影响大于主效QTLs,不同性状或同一性状上位性效应通过共同的区间形成复杂的互相联系。  相似文献   

11.
12.
13.
通过对6种藓类植物,即褶叶青藓(Brachythecium salebrosum(Web.et Mohr.)B.S.G.)、湿地匐灯藓(Plagiomnium acutum(Lindb.)Kop.)、侧枝匐灯藓(Plagiomnium maximoviczii(Lindb.)Kop.)、大凤尾藓(Fissidensnobilis Griff.)、大羽藓(Thuidium cymbifolium(Doz.et Molk.)B.S.G.)和大灰藓(Hypnum plumaeforme Wils.)嫩茎和老茎的石蜡切片和显微观察发现,同一藓类植株的嫩茎和老茎,茎结构稳定,不同种藓类植物茎横切面具有不同特征.植物体茎横切面形状、表层细胞的层数、细胞大小和细胞壁厚薄、皮层细胞大小和形状、中轴的有无以及比例等特征可以作为藓类植物的分科分类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