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汪清位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境内。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过去在汪清从未发现过,但在延边其它县境曾有过零星发现,并由日本德永重康、直良信夫进行过研究和报导(1934)。1957年和1960年,李虎男同志先后两次在汪清发现了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延边大学、延边博物馆筹备处分别收藏和陈列了这些标本;笔者在1960年以后,又曾几次到化石地点作了调查。由于本地区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过去一直研究的很少,这一发现很值得记述报导。  相似文献   

2.
辽宁营口金牛山发现的第四纪哺乳动物群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放前,东北更新世地层与哺乳动物化石的研究,成果甚少,辽宁省几无报道。解放后,在这方面的研究有所进展。1957年,周明镇和薛祥煦记述了建平和康平发现的更新世晚期的动物化石;《东北第四纪哺乳动物志》(1958)一书,记述的主要是吉林榆树发现的材料,也提到辽宁的某些哺乳动物化石的发现;1964年,丁梦麟等对朝阳-赤峰间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作了报道,并探讨了这一地区的第四纪地层划分的问题。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推动下,辽宁省古人类、旧石器文化和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的研究出现了崭新面貌,改变了东北地区无可靠的旧石器文化的局面,部分研究论文已经发表。在这些文  相似文献   

3.
这里记述的丘齿鼷鹿(Dorcabune)的材料是我国广西柳城楞寨山硝岩洞(由于出产大量的巨猿化石又称“巨猿洞”)中采集的偶蹄类化石的一部分。丘齿鼷鹿的材料,(?)在巨猿洞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中数量甚少,仅发现了十个牙齿,它的发现对我国第四纪哺乳动物的研究,特别是对柳城巨猿洞动物群的性质的确定以及地层对比,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在北京平原的第四纪地层中,特别是晚更新世的河湖相地层里,相继发现了廿多个哺乳动物化石地点,计有十余种化石,其中以古菱齿象(Palaeoloxodon)化石较丰富,而披毛犀(Coelo-donta)化石则屈指可数。(表2)。本文记述的这件披毛犀下颌骨,是1972年春在阜成门地铁槽发现的。该资料虽然早被有关学者所引用,但标本  相似文献   

5.
这里记述的一个象化石的标本,是1956年夏北京市自来水厂,在北京西郊开掘一个水井时发现的。地点在西郊黑山沪安河桥东边。化石保存于地面下约10米处的砾石层里。砾石层的胶结很紧,由颗粒直径从1—35毫米间的中等圆度的河成砾石组成。这个比较完整的带有最后一个臼齿的下颚骨化石的发现具有一定的地层和古生物学上的价值。首先,因为北京,以至整个华北平原,非洞穴堆积中发现的第四纪化石还很少。从标本本身说,在已发表的这个地区的象化石材料中,还没有像这样比较完整的标本。因此,笔者根据这方面现有的标本及发表过的资料,对我国有关namadicus 类象化石的古生物学和地层问题作了初步的整理和讨论。笔者深切感谢裴文中教授校读原稿,供给一部分尚未发表的资料,并提出讨论意见(附后)。  相似文献   

6.
早在1937年,杨钟健曾研究过磁县西部的一些零碎化石,提出河北平原有中新世地层的存在。胡长康(1959)研究了磁县九龙口一种曾在内蒙古通古尔动物群中发现过的巨爪兽,进一步确认磁县九龙口含化石地层的时代为中新世晚期。1970年九龙口村群众报告又有化石发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派翟人杰和吴新智同志前往调查。化石大部分产自黄色砂岩中的红色粘土结核内,个别产自砂岩。采集的标本数量和代表的种类都较丰富,对我国中新世地层和动物群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这里记述的绝大部分标本是这次采集的(少数为过去收集的同一地点的材料)。总计有3个目、13个种和若干未定种属:  相似文献   

7.
本文记述了1974年在浙江首次发现的一枚人的右上犬齿化石,其形态与柳江人犬齿相近。同时依浙江新发现的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和过去已发表的这方面的资料,把浙江晚更新世洞穴堆积划分成早晚两期;首次把含有段石(石奔)和鹿牙的灰黄色微胶结的砂质土划为全新世的洞穴堆积。  相似文献   

8.
华南象类化石的新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这篇报告中记述了三种新的长鼻类化石。这些化石在我国南方第三纪晚期及第四纪早期地层的研究上有着较大的意义。标本都还是在1954年前采集的,几年来因作者想能积集有关的地层资料和较多的化石,因此没有正式报导。目前由于工作上的需要和在一定时期内不可能前往化石地点进行调查,故作者先将一些资料和观察结果作初步的报导,提供参考和讨论。化石的来源和产出地点如下:1.原始剑齿象类的一个新种,淮河古剑齿象(Stegolophodon hueiheensis sp.nov.)。化石是1952年治淮工程中,在江苏北部泗洪县下草湾(洪泽湖边)引河切岭工程中发现的,后来由华东文化工作队收集后转交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研究。这个化石地点的一般地质情况和一部分化石,已由杨钟健及本文作者研究发表(杨、周,1954)。  相似文献   

9.
本文记述的标本是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1962年广东南雄野外队采集的。据采集人张玉萍等报导(张、童,1963),化石产自南雄群,同产的有恐龙蛋化石。后者已经杨锺健教授研究(杨,1965),地质报告也已由张玉萍等发表(同上),本文仅就龟化石作一记述。  相似文献   

10.
1957年夏,贵州博物馆曹泽田等同志在贵州兴义顶效大寨浪幕采集了一批鱼化石和肿肋龙化石。据称,这两类化石产于同一地层,但缺乏含化石层上下层位关系的地层记录。据杨锺健教授(1958)研究肿肋龙化石时的判断,这一含化石层可能是属于“关岭统”的一部分。这里记述的鱼化石计有五块标本,经笔者观察分属于三科三属。  相似文献   

11.
贵州织金县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存義先生于1952年在贵州织金县境內收集了一批哺乳类化石标本渲幸徊糠质窃诟孟孛┤⒛ブ小⑾焖吹鹊氐纳蕉粗惺占?另外在织金县合作社收购了一部分。这一批收集品中所包含的种属较多,但保存都不完整,几乎全是单个的牙齿,少数的破骨片、脊椎骨、距骨等。我们在周明镇导师的指导下,将这批标本作简单记述:因为虽然过去已知道贵州洞穴含有丰富的第四纪脊椎动物化石的堆积,但尚未有报告发表过。  相似文献   

12.
山东莱阳晚白垩世恐龙蛋化石一新类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山东莱阳是中国最早发现的含有丰富的晚白垩世恐龙及恐龙蛋化石产地。上个世纪50~60年代,周明镇(1951,1954)及杨钟健(1954,1959,1965)对莱阳首次发现的恐龙蛋化石进行了研究。1974年,赵资奎、蒋元凯在前人工作基础上,采用显微镜技术方法重新研究了莱阳恐龙蛋壳的显微结构,结果发现它们的显微结构有很大差异。根据赵资奎(1975)提出的恐龙蛋分类方法(Parataxonomy),将莱阳地区已发现的恐龙蛋分别归入圆形蛋科(spheroolithidae)、椭圆形蛋科(Ovaloolithidae)和长形蛋科(Elongatoolithidae)等3个科,共5个属12个种(赵资奎,1979,1993)。最近,大连自然博物馆在整理馆存的化石标本时,发现有4枚形状为扁圆形的恐龙蛋化石是1973年10月从山东莱阳将军顶采集到的。根据目前有关莱阳地区晚中生代地层划分修订的标准(胡承志等,2001),这些标本的出土层位应为上白垩统王氏群将军顶组。我们的初步观察表明,蛋化石的形状、大小及其蛋壳显微结构特征与上述已报道的莱阳恐龙蛋3个类群的明显不同,在此简单记述,以期对莱阳地区晚白垩世恐龙蛋群的综合研究提供些许资料。  相似文献   

13.
一.绪言本文记述的两种白垩纪龟类化石,是1951年前新生代及脊椎古生物研究室在山东莱阳采集的大批脊椎动物化石中的一部分,系刘东生与王存义两同志在莱阳的陡山及金刚口两处所发现。金刚口发现的仅一片肋甲;陡山的包括一异常完整的龟类甲壳与另一个体的一部分甲壳,前者为我国至目前为止所发现的中生代龟类化石中最完整的标本,在地层与地理分布上都有相当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新类型的腕足动物—Guangdongina及其生态环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80年,笔者在广州市西北郊嘉禾地区进行野外工作时,在下二叠统首次发现了一些形状特殊的化石标本,随后经多次采集,共获得标本17块。由于此类化石外形特殊,呈双豆荚状,壳上密布小孔,当时拟是一类新的化石,但究竟属何门类难以确定。后经详细观察、研究,确认此类标本应属一类新型的腕足动物。何锡麟、朱梅丽(1979)曾首次对类似标本进行过报道,认为是目前世界上尚未报道过的一种新类型。当前的标本与他们所报道的材料同属一大类,但其间仍有些重要差别。根据其主要特征,本文建立一新属Guangdongina,其中包括3  相似文献   

15.
这篇报告的内容是笔者等在1959年记述的山西临猗地区发现的更新世初期哺乳动物群的补充记述。补充的材料有一部分是王择义先生在同一地区采集后补寄给我们研究的;一部分是本文后一作者,于1961年随童永生同志等赴化石采地调查时采集和收集的。化石采自临猗县吴王乡更新统下部的砂砾石层。  相似文献   

16.
本文所记述的鱼化石是1964年“五一”节前夕辽宁煤炭管理局潘广工程师送交我们鉴定的。在鉴定过程中,又收到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东北中生代地层队陈丕基同志寄来的一批标本,依据标籤记载,其中有一部分是与上述那部分标本采自同一地点;在同一层位中还有狼鳍鱼(Lycoptera)化石。关于这一含鱼化石地层的地层划分问题,上述各调查采集人已分别给予详细论述。本文仅就鱼化石部分加以记述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湖南省西北部新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及其意义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本文记述了在慈利县发现的金丝猴下颌骨化石标本。报道了吉首县螺丝旋山洞出土的可能是更新世晚期的哺乳动物化石及其地层的情况;比较详细地研究了早更新世晚期的保靖县洞泡山动物群。并描述了大熊猫的一个新亚种——武陵山亚种。进一步证实在华南存在一个从柳城巨猿洞动物群向狭义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过渡类型的动物群。以上新发现的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及其地层对于湖南(尤其是湘西)第四纪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8.
一.三门峡的食肉类粪化石1954年刘东生同志等在三门峡一带作第四纪地质调查时,采集有粪化石标本一块。我国发现的粪化石,除了肯定属鱼类的以外,祇有周口店第一地点发现有大批食肉类哺乳动物的粪化石,但尚未经过研究。此外,我国还没有关于发现哺乳动物粪化石的记载。三门峡的标本采自该区域内黄河北岸平陆县的洞窑河口,保存在红黄色土底下  相似文献   

19.
青海共和更新世的哺乳动物化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这里所记述的几类更新世的哺乳动物化石,是青海省地质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范锡朋、朱俊才两位同志于1959年7、9两月在青海省共和县(卡卜卡)采集的。化石保存在恰卜恰河岸阶地的砂砾石层中(见剖面图)。标本石化程度较深,虽然比较破碎(采集和装运所致),但尚能鑑定。笔者对采集化石的同志表示感谢。  相似文献   

20.
秦岭第四纪的蜥蜴类化石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1 引言本文所记述的秦岭第四纪蜥蜴类化石,是西北大学地质系新生代地质与环境研究所在1 999年对陕西洛南县张坪洞穴群进行考察时所采集的部分爬行类标本,包括Coni codontosaurusqinlingensissp .nov .、Eumecessp .和Eremiassp .。这些材料均来自于洛河北岸的石灰岩洞穴堆积。该洞穴群的时代,经研究(薛祥煦等,2 0 0 4) 2 ) 认为属中更新世以来的不同时段。本文所研究的标本均来自该洞穴群中位置最高的洞穴,年代约为493±55kaB .P .。2 化石记述蜥蜴亚目LacertiliaOwen ,1 841 (1 842 ) 科位置待定Fam .Indet.   锥齿蜥属Conicod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