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选择素及其细胞黏附与血栓形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P-选择素是选择素家族的重要黏附分子,作为血小板/内皮细胞活化标志和细胞黏附受体,其可通过介导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及与白细胞的相互作用,启动参与了包括炎症和血栓形成等多种病理生理起始过程,是炎症/血栓的重要介质和靶分子。抑制P-选择素及其与配体的结合和作用,可使病理状态下血栓局部白细胞聚集减少、细胞因子及组织因子表达降低、纤维蛋白生成减少,从而有助于抑制血栓的形成。因此,随着P-选择素及其细胞黏附与血栓形成研究的不断深入和阐明,以P-选择素为靶标的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和抗黏附治疗,也已引起人们关注并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前景。  相似文献   

2.
准确评价淋巴结转移与否关系到对肿瘤患者的分期和预后的判断。目前对淋巴结良恶性诊断的主要依据为淋巴结的大小和形态,正常大小的转移性淋巴结很可能被遗漏,增大的淋巴结是良性增生还是恶性转移也很难鉴别。近年来随着MR特异性对比剂,特别是MR靶向淋巴结对比剂的发展,MR淋巴成像(MR Lymphography,MRL)显示了极为诱人的前景。该文主要介绍MR淋巴靶向对比剂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溶栓前后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thromboembolism,PTE)大鼠肺血管内皮细胞上细胞间粘附分子-1(intercellularadhesion-1,ICAM-1),P-选择素(P-selectin,Ps)的变化,以此探讨溶栓治疗的影响。方法采用自体血栓回输法建立PTE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溶栓组。各组动物在栓塞后1、3、24、72、120h5个时间段分别处死,进行病理切片,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肺血管内皮细胞上ICAM-1和Ps的蛋白及mRNA的变化。结果肺栓塞后病理可见肺动脉血栓形成,炎性反应明显。肺血管内皮上ICAM-1蛋白及mRNA表达在栓塞后3h开始增高(P<0·01),而Ps蛋白及mRNA表达在栓塞后1h开始增高(P<0·01)。溶栓治疗后,栓塞、出血、萎缩减轻,但炎性反应有所加重,肺血管内皮上ICAM-1和Ps的水平再次升高(P<0·01)。结论细胞间粘附分子-1与P-选择素均参与了大鼠肺血栓栓塞症的发病过程,溶栓治疗并未改善肺组织的炎性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当归注射液对急性肺栓塞大鼠P-、E-选择素及抗心磷脂抗体(ACA)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按完全随机设计分为正常对照组(N组),血栓栓塞组(T组),当归治疗组(TA组),各组分1h、4h、8h3个时间点,分别用ELISA、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P-、E-选择素及ACA水平。结果:肺组织HE染色N组大鼠肺内炎症细胞数较少。T组、TA组大鼠肺内炎症细胞数分别较N组升高(P0.05),且T组大鼠肺内炎症细胞数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多;血浆ELISA法检测P-、E-选择素结果:T组分别较N组表达增高(P0.05);TA组分别较T组各相应时间点表达降低(P0.05);各组间大鼠血浆ACA的OD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免疫组化显示TA组大鼠肺组织的P-,E-选择素及ACA表达均降低。结论:急性肺栓塞可引起大鼠肺部炎症细胞浸润,并可能通过P-、E-选择素及ACA释放增加,释放炎症介质加重肺损伤;中药当归注射液可能通过抑制P-、E-选择素及ACA的表达,减轻急性肺栓塞大鼠肺部炎症反应从而减少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5.
P-选择素糖蛋白配体1(P—selectin glycoprotein ligand 1,PSGL-1)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发现的一种具同源二聚体结构的跨膜糖蛋白,表达于几乎所有白细胞表面,是迄今为止阐述得最为详尽的选择素配体。PSGL-1是以P-选择素为亲和探针分离得到的,与P-选择素有高度的亲和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了PSGL-1同时也是L-选择素和E-选择素的生理配体。通过PSGL-1与选择素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白细胞在血管内皮细胞上产生滚动(即起始黏附),进而使白细胞逐步活化并稳定黏附于血管内皮。现从PSGL-1的结构、分布、表达调控、信号转导、生理病理角色、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用超顺磁性氧化铁(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SPIO)标记的神经干细胞(NSCs)在放射性脑损伤大鼠脑的磁共振(MR)显像及迁移。方法 培养NSCs,制作大鼠放射损伤模型。用SPIO标记NSCs并植入大鼠脑内,行MR检查,了解干细胞的成像情况及在放射后大鼠脑内的分布迁移。结果 标记的NSCs可以在MR显像,移植术后可以发现干细胞向放射部位的迁移。结论 MR可以显示干细胞向放射损伤部位的定向迁移。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探究D-二聚体(D-D)、P-选择素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10月期间我院诊治的80例下肢骨折并发DVT患者作为DVT组,选择同期治疗的95例下肢骨折但未并发DVT患者作为无DVT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下肢骨折患者DVT发生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D-D、P-选择素、VEGF对下肢骨折患者DVT的诊断价值。结果:与无DVT组相比,DVT组血清D-D、P-选择素和VEGF水平明显升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D-D、P-选择素、VEGF是下肢骨折患者DVT发生的危险因素(OR=1.996、2.335、1.743,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D-D、P-选择素、VEGF诊断下肢骨折患者DVT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71、0.790、0.812,血清D-D、P-选择素、VEGF联合诊断下肢骨折患者DVT的AUC为0.945。结论:下肢骨折合并DVT患者血清D-D、P-选择素、VEGF水平明显升高,并且血清D-D、P-选择素和VEGF是下肢骨折患者发生DVT的危险因素,三者联合检测在下肢骨折患者发生DVT的诊断和预测中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已有的研究表明,肝素可以作为P-选择素的配体,显著抑制肿瘤转移过程中P-选择素介导的肿瘤细胞与血小板间的粘附.但是,肝素被P-选择素识别所必需的确切寡糖结构信息仍很缺乏.通过选择性化学修饰方法制备了2种低抗凝血肝素衍生物,即羧基还原肝素(CR-肝素)和羧基还原后再硫酸化肝素(SCR-肝素),系统地研究了它们对P-选择素介导的A375细胞粘附的抑制.研究结果表明,显著失去抗凝血活性的CR-肝素仍能有效地抑制P-选择素介导的A375细胞粘附,说明肝素的C6羧基并不是被P-选择素识别所必需的.而SCR-肝素所发生的C6羧基向羟甲硫酸酯基的转化却显著降低了抗粘附活性,说明P-选择素对肝素的识别并不只依赖于肝素的电荷密度.研究结果为深入阐明拮抗P-选择素介导的肿瘤细胞粘附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有价值的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磁共振(MR)扩散张量成像(DTI)作为定量分析方法,对脊髓型颈椎病(CSM)脊髓早期损伤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45例经临床及影像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椎常规MRI检查显示脊髓内无异常信号,使用单次激发自旋回波平面(SE-EPI)序列,进行DTI扫描.测量压迫部位脊髓的ADC值及FA值作为病例组,选择病变上或下方两个节段以上未受压正常脊髓作为正常对照组,测量其ADC值及FA值.分析病例组与对照组间ADC及FA值差别,计算ADC值及FA值诊断脊髓损伤的敏感性.结果:所有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经DTI检查均可得到ADC图及FA图,经图像后处理,脊髓显示清晰,图像无变形及伪影.3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ADC值降低,4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ADC值增高,平均ADC值为(1.388± 0.149)x 10-3 mm2/s.44名脊髓型颈椎病患者FA值降低,1名脊髓型颈椎病患者FA值增高,平均FA值为0.476±0.085,受压处脊髓平均ADC值升高,平均FA值下降,与正常值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ADC值诊断的敏感性为93.33%,FA值诊断的敏感性为97.78%.结论:DTI与常规MR比较,能早期而准确地诊断脊髓型颈椎病脊髓早期损伤.  相似文献   

10.
选择素与肿瘤转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选择素是已知的细胞粘附分子家族之一,其生理功能是在炎症发生时介导白细胞与血管内皮间的起始粘附.近年来,大量实验证据表明选择素在肿瘤转移的过程中也起重要作用,主要是介导肿瘤细胞与血小板及血管内皮间的起始粘附,另外选择素及其配体也可以作为信号分子促进肿瘤的转移.因此,在将来的临床应用中,选择素及其配体可以作为血清诊断标记监控肿瘤及肿瘤转移的发生;通过抑制选择素与其配体的相互作用,或阻断选择素表达的途径防止肿瘤转移.  相似文献   

11.
12.
13.
通过对6种藓类植物,即褶叶青藓(Brachythecium salebrosum(Web.et Mohr.)B.S.G.)、湿地匐灯藓(Plagiomnium acutum(Lindb.)Kop.)、侧枝匐灯藓(Plagiomnium maximoviczii(Lindb.)Kop.)、大凤尾藓(Fissidensnobilis Griff.)、大羽藓(Thuidium cymbifolium(Doz.et Molk.)B.S.G.)和大灰藓(Hypnum plumaeforme Wils.)嫩茎和老茎的石蜡切片和显微观察发现,同一藓类植株的嫩茎和老茎,茎结构稳定,不同种藓类植物茎横切面具有不同特征.植物体茎横切面形状、表层细胞的层数、细胞大小和细胞壁厚薄、皮层细胞大小和形状、中轴的有无以及比例等特征可以作为藓类植物的分科分类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